-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2019高考复习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 【第一部分 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例:【周测12《拾穗者》】2.文章为什么要用大篇幅描写乡村的美丽画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 参考答案:主题方面,表达对乡村坚守者的歌颂和对乡村美好未来的希冀。情节方面,引出老妇人的故事,为下文高书记深情的发言做铺垫。艺术效果方面,让读者身临其境,增添了小说的诗意之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 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第二部分 情节类题型】 一、情节梳理题 (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二)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答题格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例1.【2010年广东卷《面包》】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例2.【周测9《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2. 从全文看,父亲为了把鲁尼培养成为出色的猎手做了哪些事情? 参考答案:①在鲁尼八九岁时,就带他在营地附近狩猎。②在带“我”和弟弟打猎路上,讲解上佳乌后的禁忌。③告诫鲁尼好猎手不能在出猎时胡乱说话。④狩猎过程中向“我们”分析怎样根据猎物的踪迹判断猎物的种属及特征。⑤潜伏时,让鲁尼帮他把枪膛上了子弹。⑥给鲁尼做出了怎样选择最佳时机打猎的示范。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答题格式: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注:“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二、情节作用题 (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答题格式:作用点+体现点。(注:“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1:【周测11《私塾先生》】3. 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第一次是真土匪,洗劫了村子,骂骂咧咧;第二处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秋毫无犯,待人礼貌。(2)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光辉形象,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力的形象。(3)两次事件相互照应,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深化了小说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例2:【周测12《拾穗者》】 3.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前后呼应,照应开头“秦风还在力争蝉联。”使情节内容完整。使故事情节增添了波澜,引发读者思考。和高书记的评价形成反差,突出照片的意义。更能彰显高书记对母亲的爱和对乡村的关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注: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例:【蓝本P34《珠子的舞蹈》】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多余,删去也不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你的答案: 【第三部分 人物类题型】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 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一)概括、分析人物特征 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格式: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例:小说《老人和鹰》,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老人代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普通人。(2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1分)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和失落,他们深深眷恋着乡村的生活,努力在城市中寻找、追求着他们所习惯的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 二、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常见提问方式: (1)某某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例:【2010年广东卷《面包》】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体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欲掩盖真相的心理。②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③“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他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妻子确实吃不饱;另一方面,不接受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 (2)概括某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2019湛江零模《抉择》】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雷峻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①知道恩人儿子违纪,矛盾、纠结。②忆及杭伯的大恩大德,感激、不安。③作出了抉择,煎熬、痛苦。④面对杭伯上门询问,愧疚、不忍。⑤得到杭伯的理解支持,感动、释怀。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3点给4分,4点给6分,答案顺序错误扣1分) 三、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 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 例:【周测9《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我”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情节的推动者贯穿全篇,对其他人物的态度及感受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展示的。②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文中父亲、弟弟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突出。③第一人称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人物形象技巧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 刻画技巧: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7、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例:【12月月考《弯弯的月亮》】5.小说是如何塑造“星子”这一善于启发、呵护学生想象力的教师形象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说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塑造“星子”这一善于启发、呵护学生想象力的教师形象。(2分)(1)正面描 写: 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方 面(原文示例略)(2分)(2)侧面对比衬托:星子包容多元思维与老师的一言堂对比:星子的多元思维与奶奶的教条单一对比:星子回答的“另类”与同学们回答的整齐划一对比;星子与学生们的对比;星子被否定与田菲的被肯定对比:田菲创新思维与同学们的从众单一思维对比。(对比衬托任答3点得2分) 【第四部分 标题类题型】 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点之一。 一、考查的角度有: 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2、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 3、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其中,对小说标题作用的体会是重点,因为它涵盖了对小说标题含义的理解以及标题的用意的理解。 二、了解小说标题拟题技巧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要恰当地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首先要了解一下小说创作者拟题的思路和技巧。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1、以人物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 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 3、以物象为题,如《面包》 4、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 5、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 6、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声》 7、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 三、明确小说标题的考点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答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例:小说《迷路》:说说本文以“迷路”为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一是指小孩迷失了回家的路(2分),同时也指吴索差点思想上失去了正确方向,迷失了心路,重新犯罪。(2分)】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详解:】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黄昏渡》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项链》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小说《白痴》:“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 参考答案: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以“白痴”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主题。 (4)、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例:【12月月考《弯弯的月亮》】小说以“弯弯的月亮”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以“弯弯 的月亮”为题,有以下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 兴趣 ;概括主要事件,全文四个场面主要是围绕“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一中心展开的;“弯弯的月亮”是一个美好形象,象征(或映衬)“星子” 这一美好形象;与结尾通过“星子”启迪并保护创造力而获得成功的田菲寄给“星子”一本《弯弯的月亮》的书以示感激的情节相呼应,使情节 完整,主题突出。(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三、小说标题探究题 命题形式 : 1、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2、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3、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例:【周测七《故乡的山泉》】 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能。①因为作者写的更多的内容是故乡未消失的山泉,这样命题,题文相符。②虽然写到它的消 失,表达出痛惜无奈之情,但更是为了突出故乡的山泉对于A己和故乡的人们的生存意义。③文章更多的是 表达对故乡山泉的眷恋之情。(每点2分) 示例二:能。①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醒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发深思。②文章内容虽然较多 地写了对故乡山泉的美好回忆,但作者重在写故乡山泉的“消失”,如果用“消失的山泉”为题,就更便于彰显 文章的中心。③另外,文章的目的是瞀醒世人关注并大力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告诉人们求发展不能以让 美好的东西“消失”为代价。(每点2分) 【第五部分 小说表达技巧】(积累) 艺术技巧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一)记叙(叙述)方式 1、顺叙: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②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③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 ④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 例:【2019湛江零模《抉择》】小说插叙雷峻对多年前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交待杭伯的巨大恩德,补充说明雷峻抉择艰难、痛苦的原因;②念及过往恩情,表现雷峻重情重义的一面,使主人公形象丰满立体;③使情节曲折有致,内容更加周密充实。 (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 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例:(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效果: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三)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工笔),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4、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 (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3)明示或者暗点主题。 5、细节描写:有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神态细节、外貌细节等。基本作用:绘制场景、勾勒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二、表现手法 1、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或社会意义。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2)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3、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作用:突出对比物的鲜明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彰显主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4、悬念: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引发下文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5、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7、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情节发展合理,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注意:有伏必有应。 8、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突出主题。 9、抑扬: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作用:两相对照,形成反差,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人入胜。 10、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人物或事物,突出文章主旨。 11、渲染: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1)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2)烘托,指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3)环境描写。(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12、烘托: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作用: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13、其他手法:巧合、联想、想像、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三、修辞手法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夸张、排比、反复。 四、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详略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总领(统摄)全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