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7 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7 人教版必修4

第 6 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 走近作者 辛弃疾 (1140 - 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 今山东济南 ) 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他本人也遭到主和派的打压,曾长期落职闲居。晚年时,韩侂胄当政,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 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 苏辛 ” 。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 此词写于淳熙元年 (1174) 秋。这时,辛弃疾自江北率领人马回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平。十几年来,眼看岁月流逝,壮志难酬。因此,当他登上建康赏心亭而远眺时,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郁积在胸中的牢骚和苦闷一吐为快,于是成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了解背景 2.《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此词写于 1205 年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时年 66 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准备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但认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很有可能重蹈失败的覆辙。然而韩侂胄不仅不接受辛弃疾的建议,反而对他产生疑忌,后来北伐失败,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辛弃疾从青年时代起就坚决主张抗金,一直坚持了 43 年,如今大好形势将被断送,恢复 中原的理想依然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登上北固亭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京口名楼,远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词。 1. 一代词圣缘何选择隐居江西? 辛弃疾的墓坐落在江西上饶铅山半山腰上,墓前有两根水泥柱,刻着一副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那么,一代词圣 800 年前缘何选择隐居江西,并最终魂归江西上饶? 链接资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这首词写于南宋 1176 年,其时辛弃疾 36 岁,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时所写。 当时辛弃疾在江西赣州任职,路过江西万安的京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流过的悠悠赣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破碎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除了辛弃疾的老家山东济南沦陷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江西的山水吸引了辛弃疾。因为山东济南有 72 泉,是著名的泉城,而辛弃疾归隐江西时,在上饶发现了一泓清澈的泉水。 辛弃疾发现的泉水,是一泓荡漾在前后两眼石潭之中的清泉,泉边天生一方大青石,平洁可人。 1186 年,辛弃疾发现此泉,即一见钟爱,流连忘返。于是,他将此泉及房屋购于门下,又因泉形似瓢而命名瓢泉。 或许是心灵深处,辛弃疾还是忘不了山东济南那一弯弯的泉水,但那时的济南是沦陷区,辛弃疾有家不能回,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情。与其说是江西的山水让辛弃疾留了下来,还不如说是上饶的瓢泉,勾起了辛弃疾对家乡无限的怀念与眷顾。 2. 辛派词 辛派词,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了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1.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答案: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学习上片 2.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三句是如何写景的? 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侧重写所感。放眼秋山,千姿百态。但远远望去,不论状如玉簪的山,还是形同螺髻的山,在清冷的秋天里,都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和怅恨的色彩。这里的“献愁供恨”其实是移情及物,是自己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 3 . “ 游子 ” 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此处的 “ 江南游子 ” 有怎样的内涵? 答:“江南游子”系作者自称。因作者家在北方,早年在北方起义抗金,失败后南归,无法回到老家,故以“游子”自称,包含着作者的无奈情绪。 4. 赏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三句。 答:“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这三句既写所见,也写所闻。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失群孤雁的声声哀鸣中,一个客居江南的天涯游子正怆然伫立。南宋国势衰微,恢复遥遥无期,孤雁悲苦,尚可南归,而自己却已有家难投了,包含着家国之痛身世之叹。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5 . 分析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 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答:晋朝张翰字季鹰,为官时,一日“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追求个人的“适志”,但词人 学习下片 自己却因家乡沦落金人之手,有家难归,只能永远客居江南了。“休说”“归未”,意含否定,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6. 分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 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答:运用三国时许汜、刘备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矢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许汜向陈登请教买地置屋之事,为人所不齿;而蜀主刘备,素有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为人敬仰。作者一生以功业自许,忧国伤时,矢志恢复,假如自己今后真的变成了像许汜一样的琐屑小人,囿于个人生计,求田问舍,无济 世之志,那么,自己还有何面目去见当今那些舍身忘家的刘备式的英雄人物呢?以上两典连用,衔接极其自然。通过否定张季鹰与许汜,申述了自己志之所在。 7. 分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 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答:运用桓温之典直述心声。桓温北伐时见过去种的柳树已十分粗大,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借此写出了自己的担忧和时间的紧迫:时间一年年过去,光阴虚度,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自己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自然界的树木尚且经不起时光淘洗,变得摇落枯萎,日渐衰老,更不必说风雨飘摇中不胜愁苦的人了! 8. 词的结句“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结尾的这句话看似消极,实则是词人人生无奈的一种感慨,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寂寞惆怅、无人理解的愁苦,这样看来,应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 探究 1   《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 中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之旅:“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用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合作探究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了,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予他慰藉呢? 探究 2  在 《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 一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 的?请分析说明。 探究之旅: ①词人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登临意”。②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③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这种情感。 【 解析 】 词人的 “ 登临意 ” ,是这首词的核心,登高望远,怀乡忧国,英雄无用武之地。词人为了表达这种思想情感,先写登临景,再直接写自己的行为,最后用一连串的典故暗示,能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