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6辛弃疾词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6辛弃疾词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课后作业(六) 辛弃疾词两首 练习1 基础巩固 一、知识积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 (理解,明了)‎ 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解析] 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脍”指把鱼、肉切细;D项,“封”指筑坛祭天。‎ ‎[答案] A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赢得”: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唯见长江天际流 ‎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C.当年万里觅封侯 ‎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D.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宣室求贤访逐臣 ‎[解析] B项,均为动词,相聚。A项,名词,边际,边缘;名词,时候,时机。C项,动词,封赏;名词,边疆。D项,动词,请求;动词,寻找。‎ ‎[答案] B ‎4.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9‎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 A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或者“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B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答案] C ‎5.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解析] B项,是比喻;A项用“烽火”代指“战争”;C项,用“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D项,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答案] B ‎6.下列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头写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直接写出了心中的愁恨以及愁恨的原因。‎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D.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 ‎[解析] B项,没有写出愁恨的原因。‎ ‎[答案] B ‎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涵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解析] “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9‎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景抒情,词人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B.在上片中,词人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C.“落日楼头”三句中,“落日”旁失群的孤雁,正是“江南游子”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的写照,由此表达了词人对远在家乡的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D.词的下片着重抒情。词人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解析] C项中词人思念的不是“亲人”,思念的是“北宋王朝”。‎ ‎[答案] C ‎9.试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确“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描述的画面,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最后再对情景结合的效果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 词人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夕阳残照里,近景是独自登高楼的游子,远景为掉队独飞的孤雁。残阳如血,倦鸟悲鸣,游子思归,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高度凝练,让人不禁联想到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势衰微,故土难收,知音寥落。作者将这种种难言之痛以一幅高度凝练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弃疾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这首词上片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抗金救国的雄才大略,下片借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 C.本词用典较多,但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9‎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词人写此情景,意在控诉侵略者恣意妄为的侵略行径。正气凛然,言语犀利,体现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解析] D项,对这一场景的描写,意在批评人们居然忘记了国恨家仇。‎ ‎[答案] D ‎11.辛弃疾在本词开头写的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写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分析两位词人所使用意象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辛弃疾和苏轼在意象的选择上有相似点,都选择了“江山”和“英雄”,但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辛弃疾侧重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苏轼侧重抒发个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答案] 相同点:都选择了“江山(大江)”“英雄(风流人物)”。不同点: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说的是能够掌握和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少,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苏轼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的是时间无情,抒发的是个人的惆怅。‎ 三、语言表达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喜欢用典。用典包括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成句、引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两种形式。为何人们青睐典故呢?因为用一个典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符合诗的精炼原则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从表面上看是很浅显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时代赵国老将廉颇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时“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表明他宝刀未老、希望报国的愿望。懂得了这一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 ②但其中就有典故 ③才能领略到诗句的更深沉的意蕴 ‎13.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外续写两个句子。‎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情感细腻;豪放词豪迈奔放,洒脱自然,气势恢宏,情感积极。如果说婉约词是南方小镇上的姑娘,那么豪放词就是北方原野上的汉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形式上有“如果……那么……”的假设句式,必须是比喻句,还要注意前后内容的关联。‎ ‎[答案] 示例一:如果说婉约词是蜿蜒的小溪,那么豪放词就是奔腾的大河 如果说婉约词是卧波的画桥,那么豪放词就是入云的高楼 示例二:如果说婉约词是缠绵的流水,那么豪放词就是巍峨的高山 如果说婉约词是池塘里的荷花,那么豪放词就是山岩上的松柏 9‎ ‎14.“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中均提到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位,阐述作者认为他是英雄的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由要扣住英雄的时代背景,要结合辛弃疾的人生愿望。‎ ‎[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三国时吴国的君主孙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中国的人。他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对于像孙权这样的英雄自然崇拜不已。‎ 练习2 能力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较之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对读者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主题更为隐晦。一些富于灵气的作家,笔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一些学养深厚、阅历丰富的作家,为文则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因此,阅读散文似乎________,往往难以按图索骥。然而,虽说散文宽泛的无边无际,灵活的如____________,但写作和阅读并非完全没有规律。作为同一种文体的作品,散文也存在某些共性,如果掌握了这些共性,也能寻得阅读散文的____________。‎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它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读者能够________。对于散文而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它选择的内容。散文的“神”指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等,它好比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读者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感受到。“神”是散文的主心骨,(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较之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对读者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主题更为隐晦,选择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 B.散文阅读较之小说阅读,对读者来说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主题更为隐晦。‎ C.散文阅读较之小说阅读,对读者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主题更为隐晦。‎ D.较之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对读者来说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宽泛,写法更为灵活,主题更为隐晦。‎ ‎[解析] 原句有主客体颠倒和搭配不当的语病,改为“散文阅读对读者来说”“选材更为宽泛,写法更为灵活”。‎ ‎[答案] 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会散了架 B.一篇散文就会散了架,没有了它 C.它没有了,一篇散文就会散了架 9‎ D.一篇散文没有了它,就会散了架 ‎[解析] 叙述对象和前一句保持一致,前一句的主语是“神”,这一句用“它”。‎ ‎[答案] 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章可循 天马行空 蛛丝马迹 一览无余 B.无章可循 羚羊挂角 蛛丝马迹 一目了然 C.杂乱无章 羚羊挂角 千丝万缕 一目了然 D.杂乱无章 天马行空 千丝万缕 一览无余 ‎[解析] 无章可循:没有现成的规律可以遵循。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槽,没有条理。天马行空: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不着痕迹。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答案] B ‎4.下面一则请假条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年级主任:‎ 我是高三(1)班的学生,想报名参加民航飞行员考试,家父家母也十分支持。我现在要参加中国民航组织的“招飞”体验,由于路途较远,需请假五天(从11月18日~11月22日),请务必批准!‎ ‎2018年11月16日 王兵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缺标题,补上“请假条”三字 (2)“家父家母”改为“父母” (3)“从11月18日~11月22日”,删掉“从”或将连接号改为“到” (4)“请务必”改为“请”或“恳请” (5)落款处的时间和署名,上下行颠倒,把署名改在上行,把时间改在下行 ‎5.下面是宁波中学“品学共融、个性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示意图,请把下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9‎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宁波中学课程体系设置以“品学共融、个性发展”为中心,分智能基础、意志品行和志趣专长三大领域,并使之与学生的学术素养进行转化和融合。‎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辛弃疾以廉颇自喻,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 ①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在家,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已习惯于隐居生活。‎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风波”一语双关,明写水面风波,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的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9‎ ‎[解析] D项,理解有误,词人并无遗憾之情。‎ ‎[答案] D ‎8.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词虽为送别词,却无一般送别词的哀愁悲怨,表现的情感较为丰富。从“但使”句转向明快爽朗的情感,词人不仅表达了面对离别的乐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坦然面对人生挫折、洒脱旷达的情感。‎ ‎[答案] ①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②“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就会超越千里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③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回归田园,不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 ①淳熙三年(1176),词人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9.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头来去云”意为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朵朵浮云,与“山前灯火欲黄昏”构成了一种昏暗浮动的景象。‎ B.“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由“鹧鸪声”“村”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一句的喜逢故人作铺垫。‎ C.“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着佩有青丝带的头巾,这是儒将的标志。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 D.本词将写景与心理刻画紧密地结合起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又多处用典,自然巧妙,全无凝涩之感。‎ ‎[解析] C项,“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错,从后文的“儒冠多误身”可知,做儒将不是词人的理想。‎ ‎[答案] C ‎10.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知人论世。辛弃疾出生在被金占领的北方,年轻时率军南归,渴望朝廷能出兵恢复中原,但一直未能如愿,他的一生也是与主和派斗争的一生。所以他的词作的主题便是立志报国、恢复中原,但又壮志难酬。另外,解答本题要抓住最后一句“儒冠多误身”来思考,这是愤激之语,为什么如此愤激?从深处挖掘,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9‎ ‎ ①词的一、二两句借昏暗的夜色,山头飘来飘去的云,表达了对频繁调任、辗转多地的强烈不满。②“潇湘逢故人”一句表达了在外遇到故人的惊喜之情。③“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如今为何如此憔悴,难道是因为是一个儒生?表达了对不能上阵杀敌的愤慨之情,以及对主和派的强烈控诉。‎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初 归 石 湖 范成大①‎ ‎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 ‎[注] ①范成大,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解析] 颈联第一句只照应了诗题中的“归”字。‎ ‎[答案] C ‎1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的重点是“尾联”和“艺术手法”。从诗句的写作对象看,这是写景句,自然应想到“景”和“情”的关系。从诗句的具体内容看,有表示声音的“鸣”,有表示颜色的“翠”,可以想到视听结合。这两句还写了柳树的变化,当年亲手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如今已是蝉声喧鸣、绿荫蔽天了,写出了柳树前后的变化,这是对比。‎ ‎[答案] “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昔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手法答出两个即可;如果将对比的效果说成是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且言之成理亦可)‎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