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章节巩固练习:(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953 年 12 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 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 年 9 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2、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 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 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 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其中心内容是苏联帮助我国设 计和建设的 156 个项目。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原有工业体系已相当完备 B.经济建设主要依赖苏联资金 C.经济体制的特征 D.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4、1958 年 9 月 5 日,毛泽东在第 15 次最高国务会议说,一为粮食,二为钢,加上机器,叫三大 元帅。三大元帅升帐,就有胜利的希望。还有两个先行官,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力。此论断 ( ) A.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B.适应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C.推动了经济建设热情的过度高涨 D.促使我国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5、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情况,这表明( ) 年份 占工农业总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30 7(3)6 26.4 1952 56.9 4(3)1 64.5 35.5 1956 48.7 5(1)3 57.6 4(2)4 A.轻工业发展速度超过重工业 B.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确立 C.国家注重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D.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6、“一五”计划从 1951 年初开始酝酿,至 1955 年 2 月基本定案,历时 4 年多,共编制了 5 次。1955 年 7 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 年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至此,“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最终完成。材料反映了( ) A.党内对实行计划经济存在分歧 B.“一五”计划有利于恢复经济 C.新中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迷茫 D.新中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谨慎 7、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8、中共“八大”报告指出,“二五”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 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 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益反思 9、1955 年,毛泽东指出,农业合作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这种观点( ) A.直接导致了“大跃进” B.准确指出了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C.成为“大包干干”的先声 D.忽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10、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B.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 C.抵制"大跃进"的错误 D.政治运动干扰生产活动 11、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 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 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2、“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 一词,1957 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 年有 85 篇,1959 年有 15 篇,而 1960 年只有 1 篇,并且还是 “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 1958 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 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 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 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1961 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 4050 万吨,与 1959 的 6740 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 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 8(2)5%。 由此可见( ) A.“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C.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 14、萧功秦指出,极“左“思潮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而摆脱这一绝境 的办法, 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 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 “调整”的最大成就是 ( ) A.成功选择了西方式市场经济模式 B.建立了依法治国的新的执政模式 C.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D.彻底摆脱了“左”倾错误的束缚 15、1992 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 1533 万余家,从业人员 2467 万多人,其中登记注册 的私营企业近 14 万家,从业人员达到 231 万人。1997 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 2850 万户,从 业人员 5441 万人,私营企业达 96 万家,从业人员 1349 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16、1978 年 11 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 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 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这表明当时( ) 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 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 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17、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娜市, 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的是( ) 明确承包责任制 B.多劳多得分配制度 C.增强企业的活力 D.市场 化的经营道路 18、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 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征 感性发展阶段: 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 理性推进阶段: 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A.从时间看,1984 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 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 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 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 工业化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 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 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此。1956 年,毛泽东又在 《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 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3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 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 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6 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0 年)。 1978 年 12 月 12 日,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12 月 18 日至 22 日,十ー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79 年 7 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980 年 4 月,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改社建乡。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 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 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材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 价该历史线索。(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1B 解析:1953-1957 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 在 1953-1954 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 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B 项正确。1953-1954 年仍处于新中国 成立初期,经济尚不发达, 难以达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A 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 始于 1978 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 1949-1952 年,与题目 所给时间不符,D 项错误。 2A 解析:根据题中的关键信息“单家独户的经营” “互助组”,可以判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 于土改后的个人私有农业进行改造,故 A 项正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没有出现互助组,故 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出现了公社,公有化的程度比合作社还要强,故 C 项错误;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举措,是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没有出现互助 组,故 D 项错误。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 设工业项目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 项正确;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初期还没有独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建设主要依赖 苏联,B 项错误;屮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基本符合国情,D 项与材料内容不 符,排除。 4.C 5.B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上 升,表明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确立,故 B 项正确; 表中所描述的是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发展速度,故 A 项排除;表中数 据反映,轻工业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重工业逐步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家 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并非平衡发展,故 C 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 年 七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排除 D 项。 6.D 解析:材料中“一五”计划从 1951 年开始酝酿,到 1955 年才定案,而当时计划经济建设已 经开始,这实际上说明中共中央对计划经济的推行方案不断地修改论证,是对国家发展的重 视,体现了新中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谨慎,D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说法材料未体现,排除; 当时新中国正在努力发展经济,体现出积极的一面,排除 C 项。故正确答案为 D。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从材料图片中的 “入社报名大会”可知,此处的“社”指的 楚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关,B 项正确;其他 三项都不符合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要求,排除 A,C, D 三项。 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从材料中的“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 部分自由市场……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可知,该报告是在 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进行有益的改进,这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益反思,D 项正确; 中共八大召开于 1956 年,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A 项错误;材料是在反思 计划经济校式的不足,不是总结“一五”计划的经验,B 项错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C 项错误。 9.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根据题目中“农业合作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 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可知,毛泽东指出了农业改造中存 在的一些实际问题,B 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发生于 1958 年,A 项错误;“大包干”开始于 1978 年后,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B 解析: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分配上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故出现材料中现象,B 正确。A 是人民公社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指的是经济 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排除 C;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不符合题意, 排除 D。 1(1)D 解析:本题考査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査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 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材料信息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设情况相结合, 正确分析此时期的阶段特征。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 剧变化",故排除 A 项。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材料信息高估了苏联对 华经济援助的作用,故排除 B、C 两项。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 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国民经济遭受 了挫折。因此,这一文件的判断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故 D 项符合题意。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跃进”等相关知识点的掌握。1958 年, "大跃进"先从大炼钢铁 开始,然后扩展到各个领域,浮夸风盛行。随着经济困难的到来,1 960 年,中央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由此可知,① “大跃进”只 在农业领域不对,②③④符合题意。 1(3)C 14.C 解析: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故 A 错误;建立了依法治国的新的执政模式是成 就,但不能说是最大成就,故 B 项错误;据材料“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 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得出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故 C 项 正确;彻底摆脱了“左”倾错误的束缚太过绝对,故 D 项错误。 15.C 解析:这里是问本质问题,A、D 两项是现象,B 项显然错误。 16.D 17.C 1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经济 体制改革以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为分水岭。十四大之前是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 制,十四大之后是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改革目标,A 项错误,D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 1984 年全面展开,B 项错误; 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 项错误。 19.(1)相同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同点:苏联 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的重要性。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 张把发展生产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苏联工业化具有高 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背景: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 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 有无获得援助等方面比较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即可。 (2)第一小问,结合 1953 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 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可知变化是由“以苏为师”转向 “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第二小问,结合 1956 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 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即可。 20.示例一 线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说明:从 1978 年起,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 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3 年,中央决定在农村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 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 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 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评价: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 高速发展。 示例二 线索:我国的对外开放始于经济特区的设立,逐渐形成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 说明:1980 年,我国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1988 年又增设海 南经济特区。1984 年,设立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等 4 个沿海 经济开放区,逐渐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0 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使其成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 20 多年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格局。 评价:对外开放使我国在引进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