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下关一中2021届高三复习备考联合质量检测卷(一) 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秘密★启用前 云天化中学下关一中2021届高三复习备考联合质量检测卷(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等香料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 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 26 -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选自《中国青年》2005年第20期) 1. 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 A. 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等香料-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 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 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 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 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星槎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赋予龙涎香以一层特别神秘的色彩。 B. 龙涎香的产生与抹香鲸的食谱有关,如果章鱼等体内有坚硬角喙的抹香鲸猎物从大海中消失,龙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C. 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 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两种: -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还要接受风浪的浸润加工,很长时间后才能成为芳气袭人的龙涎香。 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美妙馈赠,现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呵护,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为是应该禁止的。 B. - 26 - 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浅灰色的龙涎香如果保存得当,经过长期的发酵,品质也不亚于白色的龙涎香。 C. 牛黄作为牛的胆结石而人药,龙涎香作为鲸鱼的胆结石而成为香料,都很珍贵,但龙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更难得,也更加珍贵,难以“飞人寻常百姓家”。 D. 中国沿海并无抹香鲸出没,因此龙涎香在中国尤其显得珍贵,中国古代所使用的龙涎香多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口来的。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错,原文是“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注意“几乎”一词。 B项,“较浓”不合文意,原文说“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注意是“又微带”。 C项,“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说得绝对了,原文是“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有“据说”一词。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不合文意,原文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可见分泌胆固醇不是为了消化而是为了保护肠道,便于排出角喙。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 26 - B项,“发酵”之说无中生有,“品质也不亚于白色的龙涎香”也是妄加推断。原文是“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 C项,“龙涎香作为鲸鱼的胆结石”错,龙涎香不是鲸鱼的胆结石。原文是“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等动物……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 D项,“中国沿海并无抹香鲸出没”错,文中没有说中国沿海没有抹香鲸,它并不是“龙涎香在中国尤其显得珍贵”的原因。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所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 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 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 (人工智能)、DC ( 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 26 - 当NBA、CPI、GDP、 ATM等244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后,百余名学者以一封举报信对其质疑。 学者代表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所谓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 对于学者的质疑,商务印书馆方面回应称,《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工具书,在后附上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字母词,符合读者查考、学习、更新知识的需求。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西文不可以写进字典,之所以收录进来这些英文字母词,是为了大家的查找方便。 回想我们平时的口语习惯,几乎无人在提到NBA时非要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代之。我们不会说国内生产总值,而将其称为GDP。事实上,这些字母词已成为汉语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偶然蹦出几个,不代表汉语表达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字母词,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字母词是汉语和外语在语言接触当中产生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人们外语水平的提高、外语热的影响、国际交流的需要等因素都促使字母词不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一些典型的字母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IT、DVD、CEO”等。 不过,在当前我国公开的中文出版物、新闻媒体报道中,直接将外来语嵌入中文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了通知,提示各个部门,在非必要的情况下,非外语频道要尽量避免使用外语以及外语缩写词,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要在后面加上中文解释。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此外,还有许多原本只在特定场合使用的字母词现在常常出现在媒体上,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一些新闻媒体有喜欢使用宇母词的习惯,以“江苏TD网络正式建成开通”“安徽芜湖致力打造国内高端LED产业园”为标题,而其中“TD、LED”这些字母词无疑人为地在广大读者面前设置了一道语言屏障。所以,字母词固然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在接纳它的同时也要对它的使用进行规范,避免滥用。 (摘编自寇春娟《论字母词及其规范》) - 26 -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B. 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C. 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材料二则是对相关新闻的评论,力求反映现实生活。 D. 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二持接受的态度,认为有其合理性;材料三则持否定的态度,反对字母词的滥用。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表达则更有弹性,允许不同观点的提出。 B. 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展开分析,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C. 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而材料二和材料三选取论据更看重其是否贴近日常生活。 D. 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材料二、三的语言相对通俗,因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研究没有参考价值。 6. 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自身的发展有何影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有利:①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和表达方式。②有利于汉语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③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利于汉语表达的简练、准确。不利:①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②破坏汉语语言系统纯洁性。③滥用字母词造成汉语交流的不通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A项,“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分析错误,材料一没有讨论“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 - 26 - B项,“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分析错误,材料一属于调查报告,只是客观陈述调查事实并得出结论。 D项,“材料三则持否定的态度”分析错误,材料三作者并没有表明自己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只是批判“滥用字母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D项,“没有参考价值”分析错误,说法太绝对。材料二、三的语言虽然相对通俗,但不能以此为依据判断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研究没有参考价值。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分析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自身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影响”可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先通读原文进行筛选利弊两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有利方面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从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和表达方式角度概括。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材料二第三段“之所以收录进来这些英文字母词,是为了大家的查找方便”,材料三开头“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可从有利于汉语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材料二最后一段“偶然蹦出几个,不代表汉语表达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可从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利于汉语表达的简练、准确角度分析。 - 26 - 不利方面的影响: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可从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不过,在当前我国公开的中文出版物、新闻媒体报道中,直接将外来语嵌入中文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从破坏汉语语言系统的纯洁性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还有许多原本只在特定场合使用的字母词现在常常出现在媒体上,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一些新闻媒体有喜欢使用宇母词的习惯,……这些字母词无疑人为地在广大读者面前设置了一道语言屏障”,可从滥用字母词造成汉语交流的不通畅角度分析。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歌唱家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 - 26 - 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着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太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图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 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妖艳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 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抽吧!” - 26 -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已明显地枯萎下来。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碴,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朵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了,他想。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小说结尾似乎在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B. “琴声蚕丝-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这句描写说明女歌唱家的身体虚弱之极。 C. 小偷说“我也是这么想",他以为女歌唱家不会想到他会再次送花来,所以专程来给她一个惊喜。 D. 小偷才从拘留所里出来,就忙着去买玫瑰给女歌唱家,说明女歌唱家触动了他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善美。 8. 小说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哪些作用? 9. 对于塑料花,一般人都能辨别得出来,可是女高音歌唱家又是“凑近”又是“嗅”,又是“贴近”又是“陶醉”,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节的? 【答案】7. C 8. ①“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在小说中是一首动听而忧伤的歌曲,一首没有唱出弹奏出的歌曲,而小偷最后还给女高音歌唱家送来玫瑰,玫瑰在作品中具有线索的作用。②“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在小说中有双关作用,它既是一首歌曲,又是那位美丽的女高音歌唱家的象征。③“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这个标题有利于寄托作品的主旨,这仿佛是女高音歌唱家生命的回光,刹那之间似乎见证了善与美的某种统一。 9. ①女高音歌唱家大约也该知道眼前看到的只是塑料花,但强烈的寂寞与凄凉感受让她对塑料花也盛赞不已;②在生命行将结束之际,这一举动既表现了女歌唱家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留恋及对美好生活的回味,也多少暗示丕幸的命运隐约促使她陷入了某种迷幻而异常的状态;③面对眼前的不速之客,高调接受“献花”未尝不是女歌唱家自我保护的一种下意识行为。 - 26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C项,“专程来给她一个惊喜”错。小偷说“我也是这么想”,说的是他自己,小偷原本也没想到自己会再次给女高音歌唱家送花来。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而标题的作用通常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思考。 首先理解标题含义,“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有三层含义。结合“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 ’她说,‘我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可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指的是一首动听而忧伤的歌曲,一首没有唱出弹奏出的歌曲;结合“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朵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了”可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指的是他送给她的最后一朵玫瑰花;结合“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可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又是那位美丽的女高音歌唱家的象征。 其次,分析标题的作用。从情节上来看,本文从开头小偷拿着塑料玫瑰来准备行窃,到“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一直到最后他拿着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来找她,得知她已经在两个月前去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主旨来看,“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让歌唱家临死前感受到了爱和温暖,仿佛是女高音歌唱家生命的回光;也让小偷的精神得到洗礼而改过自新;见证了善与美的某种统一。 【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小说某个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该情节放入整篇小说中去理解;其次,要具体分析这个情节出现的前因后果,找出其合理性;解答时要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综合解答。 女歌唱家为何对塑料花又是“凑近”又是“嗅”,又是“贴近”又是“陶醉”呢?可从几个角度理解。女歌唱家未必看不出这是塑料花,但是通过她的语言,“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图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我们可以知道她曾经十分风光,而现在却“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加之身患病痛,不久于人世,寂寞、凄凉以及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留恋,让她假装又得到了粉丝的爱;另外也可以理解为,不幸的命运促使她陷入了某种迷幻而异常的状态;还有一个角度,女歌唱家骤然见到陌生人,她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她假装得到了粉丝的献花,这是一种机智和自我包护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言 明•陆灼《艾子后语》 赵①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哑然曰:“余亦忘之矣!忆童稚时,与群小儿往看宓羲②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宓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神农播百谷,余已辟谷久矣,一粒不曾入口。蚩尤犯余以五兵,因举一指击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仓氏子不识字,欲来求教,为其愚昧,不屑也。庆都十四月而生尧,延余作汤饼会。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旻天,余手为拭泪,敦勉再三,遂以孝闻。禹治水经余门,劳而觞之,力辞不饮而去。孔甲赠余龙醢一脔,余误食之,于今口尚腥臭。成汤开一面之网以罗禽兽,尝亲数其不能忘情于野味。履癸③强余牛饮,不从,置于炮烙之刑,七昼夜而言笑自若,乃得释去。姜家小儿钓得鲜鱼,时时相饷,余以饲山中黄鹤。穆天子瑶池之宴,让余首席。徐偃称兵,天子乘八骏而返,阿母留余终席。为饮桑落之酒过多,醉倒不起,幸有董双成,萼绿华两个丫头相扶归舍。一向沉醉至今,犹未全醒,不知今日世上是何甲子也。”艾子唯唯而退。俄而赵王堕马伤肋。医云:“须千年血竭④敷之乃瘥。”下令求血竭,不可得。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觉言辞过度实不曾活千岁。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赵王乃叱而赦之。 - 26 - [注]①赵:指战国时赵国。②宓義:现在多写作伏義,是神话传说中三皇之一。传说他蛇身人首,有圣德。曾坐在方坛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③履癸:夏朝末代君王夏桀,是有名的暴君。④血竭:即麒麟竭,中药名。出产于海南与广东一带,原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分泌流滴下来的胶饴状脂液,久而坚凝如干血,故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觉/言辞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B. 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觉言辞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C. 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觉/言辞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D. 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觉言辞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卦,是《易经》的重要内容,相传为上古的伏羲氏所创作,依次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称为先天八卦。 B. 辟谷,指不吃五谷几天、数月乃至更长的时间,是方士及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 C. 汤饼会,旧俗,生儿三日设筵招待亲友,称汤饼会,文中方士吹嘘说他被邀请参加了尧满三天时候的汤饼会。 D. 甲子,文中代指干支。干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干支纪年早于干支纪日,文中特指干支纪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吹嘘自己长寿,方士追述了从三皇五帝直到西周历时数千年的非凡经历,说宓羲、女娲、神农、蚩尤、仓颉、庆都、尧、舜、禹、孔甲、成汤、夏桀、姜子牙、穆天子、西王母、董双成、萼绿华等极其著名的人物都与他有过交往。 B. 方士谎称自己法术神奇,说夏桀逼迫自己的牛喝水,自己不服从,结果夏桀对他施以炮烙之刑长达七天七夜,他却能够“言笑自若”,显示他有金刚不坏之身。 C. 方士吹嘘说穆天子招待西王母的瑶池宴上,他被安排坐首席,意思是他的地位比穆天子和西王母还要高贵。 D. 当赵王的马跌倒受伤,需用千年血竭治疗时,艾子立即找到了惩治骗子的办法。方士只好招认自己说谎,艾子的机智则因此而突显出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治水经余门,劳而觞之,力辞不饮而去。 (2)成汤开一面之网以罗禽兽,尝亲数其不能忘情于野味。 【答案】10. B 11. D 12. A - 26 - 13. (1)大禹治水经过我的门前,我犒劳他,请他喝酒,他极力推辞,最终没喝酒就离开了。 (2)成汤打开网的一面 捕捉禽兽,我曾亲自数落批评他不能忘记野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昨日”作句首时间状语,可以单独成句,所以可在其后停顿,排除C、D项。“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句意为:东邻的老太太带着酒来给他们拜寿,我喝醉了。句中“东邻老姥”作主语,“携酒为寿”作谓语,而“臣”作“饮至醉”的主语,所以应在“臣”之前停顿,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干支纪年早于干支纪日,文中特指干支纪日”错,干支纪年晚于干支纪日,文中也并非特指于支纪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B项,误解“牛饮”一词为“牛喝水”。原文“履癸强余牛饮”的意思是履癸逼迫我俯身而饮。所以,句中的“牛饮”译为俯身而饮。 C项,“穆天子招待西王母”不对,瑶池宴是西王母招待穆天子。 - 26 - D项,“赵王的马受伤”是错误的,原文“赵王堕马伤肋”说的是赵王从马上摔下来受伤。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劳”,犒劳;“觞”,喝酒;“力辞”,极力推辞;“去”,离开。第二句关键点:“开一面之网”,打开网的一面;“罗”,捕捉;“亲数”,亲自数落。 【点睛】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 26 - 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说大话。艾子开玩笑地问他说:“先生多大岁数?”方士笑着说:“我也忘记了!记得我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伏羲画八卦,见他蛇身人首,回来之后就得了惊痫,幸亏伏羲用草头药治疗我,我得以不死;女娲的时候,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陷落,我当时处在中央平稳的地方,这两个方面对我都不会造成伤害;神农氏播种谷物的时候,我已经辟谷很长时间了,一粒谷物我都不曾吃;蚩尤用各种兵器攻打我,我于是举起一个手指击伤了他的额头,他血流满面逃走了;仓颉不认识字,想求教于我,我觉得他很愚蠡,看不起他;尧母庆都怀孕十四月后生下尧,请我出席汤饼会;舜被他的父母虐待,面对苍天而哭泣,我亲手为他擦眼泪,再三督促勉励他,他最终以孝道闻名于世;大禹治水经过我的门前,我犒劳他请他喝酒,他极力推辞最终没有喝酒就离开了;孔甲送给我龙的酱肉一块,我不小心吃了,到了现在嘴巴里还有腥臭味;成汤网开一面捕捉禽兽,我曾亲自数落批评他不能忘记野味;履癸逼迫我俯身牛饮,我不从,他对我施以炮烙之刑,七个昼夜,我谈笑自若,于是他就把我给释放了;姜家小儿(姜太公)钓得鲜鱼,不时地送给我品尝,我拿这些鱼喂山中的黄鹤;穆天子(周穆王)赴瑶池之宴,让我坐首席,徐偃王乘机出兵,穆天子乘着八匹骏马拉的车赶回去处理,西王母留我一直到酒席结束,因为我喝桑落酒喝得太多,醉倒起不来,幸好她身边的董双成、萼绿华两个丫头(仙女)扶着我回家。我一直处于昏醉的状态,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醒来,不知现在是什么时候!”艾子唯唯诺诺恭敬地退下。不久,赵王从马上摔下来伤了肋骨。医生说:“要用千年血竭敷治才会好。”赵王下令寻求血竭,但是没有找到。艾子对赵王说:“这里有一个方士,年龄不少于几千岁,杀他取他的血,药效应该不错,大王会恢复得更快。”赵王很高兴,密旨派人抓住方士,要杀掉他。方士跪下来哭着说:“昨天,我的父母都年满五十岁,东邻的老太太带着酒来给他们拜寿,我喝醉了,没想到说话说过了头,其实我不曾活到千岁。艾先生最善于说谎了,大王你可不要听他的。”赵王把他训斥了一顿,就饶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颈联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B. 全诗写景由远及近,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C. 最后两句,作者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近乎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 D. - 26 -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呈现了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 E. 城门紧挨着河流的渡口,村庄依偎着碧绿的山峰,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纯粹的自然之美。 15. 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近似之处,但差别也还是有的,请简要谈谈两首诗的异同。 【答案】14. BE 15. ①两首诗都描写赞美了宁静样和的田园风光,也都歌颂了劳动生活。②两首诗都不假修饰,语言简洁朴素而又清新自然。③王诗以写景为主,作者似乎无意描写自己的劳动生活,他似乎也只是这一片优美景色的旁观者;陶诗除了写景还有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重在抒发自己归隐的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全诗写景由远及近”错,“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是由近及远,选项说反了。 E项,“村庄依偎着碧绿的山峰”不妥,原句是“碧峰出山后”;“纯粹的自然之美”错,诗中有城郭、村庄。 故选BE。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鉴赏能力。具体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整体鉴赏包括内容、写法、感情、语言等。鉴赏时要找出两首诗可比较的点,然后用具体例子加以解说。 - 26 - 从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容、情感来看,有相同之处。如王诗,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赞美了宁静样和的田园风光。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首诗语言朴素,不加矫饰却又清新自然。而陶诗同样描写了田园风光,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也都歌颂了劳动生活。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两首诗的区别在于,王诗描绘田园风光,农民的劳动,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但作者似乎置身事外,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陶诗写景还有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按要求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建筑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观沧海》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深秋时节大海波浪翻涌的壮观景象。 (3)《蜀道难》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行人攀登蜀道时呼吸紧张、惊恐不安的情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蜂房水涡 (2).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 秋风萧瑟 (4). 洪波涌起 (5). 扪参历井仰胁息 (6). 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涡”“矗”“萧”“扪”“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6 - 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曾经在成都的茶馆,也有百姓__________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隔日再去看时,已经应者如云。诗让人们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门场景了。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 它靠的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________的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记得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正因为有了这座草堂,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这样情趣盎然却又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觉 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沉淀 B. 自发 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积淀 C. 自觉 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沉淀 D. 自发 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积淀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B. 而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C. 而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D. 而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B.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C.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 26 - D.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自觉:指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有所觉悟。自发:指不受外力影响而自然产生。句中强调的重点是“写诗的热情”,应选“自发”。 悠然自得:心无牵挂,随意而满足,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为,只在乎自身感觉的快慰。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句中重在强调“ 乐趣”,应选“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比喻地位相当,身份不分高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句中重点强调“地位”,应选“平起平坐”。 沉淀:把溶液中不易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积淀:长期积累沉淀(多指某种思想、文化、经验等)。句中重点在“岁月”,应选“积淀”。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本题中,前文的话题是“诗的传统”,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处的主语应是“诗的传统”,据此可排除CD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此句强调“底蕴”。 故选A。 【1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根据语境,A项句子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该是造就了诗歌的人民性,才造就诗歌传统的平民性,结果是诗和人们心心相通; B项,“创造”与“平民性”“人民性”搭配不当,句子语序不当; D项,“创造”与“平民性”“人民性”搭配不当。 故选C。 20. 从《水浒传》《红楼梦》《雷雨》《祝福》《哈姆莱特》中任选三个人物,仿照例句,续写三句话,构成组排比句。要求:符合名著内容,句式基本一致,每部作品只能选择一个人物。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生动地刻画出许多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可惜又可敬;或是可气又可爱;或是可恨又可悲;或是可怜又可叹。正如诸葛亮,出师未捷的结局让人觉得可惜,而鞠躬尽瘁的精神又让人觉得可敬;(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__。 【答案】(1)正如贾宝玉,风流多情的行为让人觉得可气,而温柔善良的天性又让人觉得可爱; (2)正如周朴园,冷酷无情的作风让人觉得可恨,而家破人亡的结局又让人觉得可悲; (3)正如祥林嫂,身不由己的人生让人觉得可怜,而愚昧无知的思想又让人觉得可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此题仿照“正如……,……的……让人觉得……,而……的……又让人觉得……”句式,从《水浒传》《红楼梦》《雷雨》《祝福》《哈姆莱特》中任选三个人物来写。比如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角色,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在几年后又因伤寒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高采烈去端供品时,鲁四婶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根据祥林嫂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仿写为“正如祥林嫂,身不由己的人生让人觉得可怜,而愚昧无知的思想又让人觉得可叹”。 【点睛】 - 26 - 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21. 下面这则文字存在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 ①曹禺先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雷雨》《北京人》《龙须沟》等。②他的作品《雷雨》曾经多次被各大院团用各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引起轰动。③2019年10月19日,《雷雨》在济南的演出落幕后,仍有不少观众给主办方打来电话,垂询有关演出的信息。④《雷雨》何以久演不衰?除了该小说本身具有超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外,还在于两代艺术家们的成功演绎。⑤“《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曹禺研究者田本相说。⑥如今,第二代演员多数年过半百,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让《雷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一直传承下去。 (1)序号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 (4)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序号:①;修改为: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 (2)序号:③;修改为:“垂询”改为“询问”。 (3)序号:④;修改为:将“小说”改为“话剧”。 (4)序号:⑤;修改为:将句号(。)移到后引号(“”)前。 (5)序号:⑥;修改为:删去“目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以及准确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另外,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国籍)、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答题时,先写出错误句子的序号,然后进行修改。 本题,第①句,文化常识记忆错误,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因为《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④文学常识识记错误,《雷雨》不是小说,是话剧。 - 26 - 第③句,词语使用不得体。“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此处不能用于观众与主办方之间,应把“垂询”改为“询问”。 第⑤句,标点符号错误。将第一个句号移到引号里面。 第⑥句,成分赘余。“目前当务之急”重复,可删去“目前”一词。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安徽高考考生徐孟南故意交白卷考零分,以表达自己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十年来,他辗转做苦工,吃尽了生活的苦,终于幡然醒悟,明白了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2018年,许孟南再次参加高考,29岁的他终于考上了安徽的一所专科学校。 近来,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名30岁男性认为新冠病毒没有那么可怕,特意参加“新冠聚会”(美国某些人无视新冠病毒甚至有意感染新冠病毒的聚会),结果感染病毒,并最终丧命。临终时,他对护士说:“我想我做错了,我原以为这是个骗局,但事实并非如此。”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范文】 知识岂能无用 徐孟南时隔十年重回高考考场,得克萨斯州30岁男性明命丧新冠,无不是因为没有基本的认知知识。随着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创富的机会当然有所增多,因此,当代许多大中小学校的学生,甚至家长不太看重知识的重要性。一致的理由是:知识无用。 确实现在许多大小报纸时不时的刊登上某地某人初中没毕业或没上大学就创立了xx公司,成为大富豪----这可能是事实,或者还有一些老一辈的人因以前教育条件差,没有多少文化却成为xx公司的老总甚至百万,千万富翁----这也许也是事实。于是学生家长便下结论:知识无用,没有知识仍能发财。 单据这一点而论,却是盲目不足据的。某些人的创富只能说明他们独特的经济管理才能和闯劲,配上很好的时代机遇,而不能说因为文化少。新闻只报道“新”、“奇”事。而在大千世界中有更多的人凭着在知识年代获得的知识和建立的思维而有所成就,却少报道。社会上有更多的经理部长难道不是知识人吗?只是普通而登不上报纸,再从另一角度来讲,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天才的经济管理能力和适时的运气。若不然,中国乃至世界便不用大力发展教育了。袁隆平、钱学森式的人物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更何况能力的大小,贡献的有无,不能仅仅凭着赚的钱的多少来评价。所以说:“知识岂能无用?”。 - 26 - 如果是为了科学技术研究而学习的话,说实在的,现在学习的数学物理等确对日后的世界性难题无大帮助。可大家都知道,不会算术何来数学研究?不懂生活中的物理又何来深入浮力定律、牛顿定律?最重要的一点是凭借那一知识点来开发智力。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拥有天才头脑的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一代数学大师、物理专家,阿基米德之所以成为数学巨匠,这与他们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分不开的。所以说:“知识岂能无用?”。 如果是为了经济与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话,在学校确能获益不少。比如说,学习《论语》能让人明白更多的人生哲理,清除内心的污浊之点,扩大人的心胸,懂得如何待人处世;学习历史能使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增长我们的见识;学习地理能足不出户而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矿产、交通等等情况,学习生物能使人了解生物的构造,生长规律等等。难道能说知识无用吗? 今天是大学生的年代,明天便是研究生的年代,也许后日就是博士生的天下。如今世界的大小公司都要招至少本科学历的人才,初中高中文凭到哪都拿不出手的。相比之下,又有谁愿意放弃一个清华大学高才生而选择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来自己公司工作呢? 所以,我可以坚定的说:“知识有用!”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一选取的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生活事例,材料中的徐孟南在2008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在考卷上写出对高考的建议和看法,于是上交白卷,希望得零分,十年短暂的人生经历之后发现生活的困苦,毅然报考2018年高考,徐孟南的生活事例实际上表明知识的重要性,高考可能不是一种最好的人才选拔方式,但是最公平的,徐孟南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谓是浪子回头,现在还为时不晚。材料二一名30岁男性认为新冠病毒没有那么可怕,特意参加“新冠聚会”,结果感染病毒,并最终丧命。两则材料都是由于认知的错误导致严重的后果,围绕认知、眼界、认识的局限性等来写作文。 【立意】纠正认识错误的重要性——浪子回头金不换;表达意见方式不宜偏激,个性过度张扬往往伤害自己;知识的重要性;年少轻狂终悔恨。 【结构】 - 26 - 标题切合题意,《知识岂能无用》。首段联系材料,联系现实。第二段依然是现实,部分人认为“知识无用,没有知识仍能发财”;第三段分析原因,得出“知识岂能无用?”;第四段分析原因,年少必须刻苦学习;第五段分析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知识有用”。 【素材】1.读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不读书,恐怕万万不行。读书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让你走出你原来狭隘的小圈子,去接触更为广阔的世界。上大学首先就是处理自我世界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里我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流;上大学还是为了开阔眼界,提高素养,学会独立思考,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上大学也是为今后的人生找寻方向,找到自我生存的立足点。大学是一种人生经历,无论是通达人情世故、抑或增益谋生技能,知识的价值都充满着“改变命运”的可能。就算市侩一点,功利而言,读书上学受教育程度也和收入相关。美国乔治敦大学最近的一份研究证明:教育背景与收入密切相关,一位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美国人一生的收入是360万美元,只有高中学历的人收入只有130万美元,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反过来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症结,很多也是与我们“读书少”直接相关。农村的孩子如果都不出来读大学,农村的贫困问题岂不是要陷入恶性循环?所以真要衡量读书是否有用,需要从多个角度看,也需要从长远来看,大学学到的东西可能到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逐渐发挥作用。 2.2002年,陕西省农民韩培印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并到城里打工。他坚信,用不了多久,儿子就会出人头地,满足全家去北京玩的愿望。可儿子毕业已经五年,收入还远远比不上没有大学文凭的姐姐,更比不上农民工的自己。“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成为他当下最大的感慨。无可否认,如今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花费的成本远非一个农民家庭所能承受。许多农民家庭靠着几亩薄田、打工的微少收入过日子,供子女上大学成为改变子女和自己命运的唯一方式。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更像是一种投资,一旦投资失败,往往血本无归,经济回报和家庭尊严统统失去,家庭也会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于读书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和质疑。许多网友甚至发帖感叹“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的时代过去了”“上大学也没什么用”“寒门难出贵子”等等。我想多数说这些话的人,在评价社会这一类现象时,因为目标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改变,就把所有的问题单纯归结为读书上大学。 - 26 - 3.从古至今,中国都是尊重知识、崇尚读书的国度,一直推崇“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有人戏谑“哎呀,那个读清华毕了业不也去卖猪肉了吗?”却不懂,他用自己的广阔见识卖猪肉年入百万;有人讽刺“我的天,考上北大还回家种田!”殊不知,她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开发了一项又一项试验,年纪轻轻就名利双收;有人说比尔盖茨辍学了还是成为了世界首富,可你知道他辍的是哈佛大学吗?有人说爱因斯坦数学考一分还是享誉全球,可你知道德国的试卷满分就一分吗?别整天觉得身边随时有大佬的逆袭事件,可你知道他们都是毕业于国内名校,世界常青藤联盟大学吗?鼓吹“读书无用”的歪风,影响甚至冲击了正常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在这种论调影响下,一些人思想上放松警惕、退化成物欲的奴隶,不断突破道德底线,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最终害人害己、身陷囹圄。面对这种“读书无用论”的歪风,我们必须加以惩戒,不仅要做到网上的监管和惩治,还要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引导,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读书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读书无疑是最好出路中的一条。 【点睛】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