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统测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家眼里的智能 人的智能不像人的身高那样,能一测便知;也无法通过几条智商题,简便地判断其优劣。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它是在长期生活和工作中,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可以说人的智能是多种多样、极其复杂的。‎ 现代生物学家认为,智能离不开人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其中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尽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譬如,人脑左半球遭受损伤,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丧失殆尽,而对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能力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如果受伤部位在右半脑,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生物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专门的智能,它同音乐、空间想象等智能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就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智能最活跃的园地。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构成人的智能的因素很多,用一种数学方法是无法表示这些因素的。他把构成智能的因素,看成三个变项,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那样。每个变项中都由一些相关要素组成。第一项包括人的认识、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第二项是形象、符号、语义和行为,第三项中有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换及含蓄。将每个变项中任一要素组合,便可得出120种不同结果。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 - 28 -‎ 人的智能,目前已鉴别出来的形式有七种。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一般是指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智能。因为,这两种智能高的人,学习和工作往往比较出色。事实上还有其他五种形式智能,就是音乐才能、空间想象力、运动能力和两种形式的个人智能——交际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即自知之明)。在每个人身上,这七种智能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尽管大多数人都具有这七种智能的潜在才华,但表现突出的一般只有二到三种。心理学家把这两三种智能,归纳成一个智能组合型。用这种组合类型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倾向,无疑要比传统的智商测验,更接近客观实际。当然,这种智力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一个儿童的智能组合是语言、空间想象和运动能力,也许到青年时代,他的智能组合是语言、数学逻辑和交际能力,年老体衰时,可能又有新的组合。智能形式不但随时间、年龄而变化,而且依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材料二 哪些智能更重要 每一种智能都有它独特的重要性,不能扬此而抑彼。诸葛亮和孙悟空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们却是不同智力类型组合的典型。诸葛亮在茅庐中已预料天下三足鼎立之势: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进西川,出祁山,用兵如神;他舌战群儒,骂死王朗;他写的前后《出师表》感人肺腑,动人心魄,这些都是他卓越的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的非凡表现。孙悟空却迥然不同,他大闹天宫,力挫群魔,充分显示了杰出的运动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事实表明,这七种智能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在今天的社会上,人们对一个人智力高低的评价,着重于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才华。如今,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学等新的尖端科学,都需要逻辑数学这方面的高智能人才。同时,传播和交流各种信息与知识,也需要较高的语言水平。因而语言和逻辑数学的智能组合在今天就格外被人注重。但是这种组合的重要性既非绝对,也不是永恒的。‎ 在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里,一个人要有极好的运动智能,并具有良好的个人自处能力,明了哪些猎物能够单独战胜,哪些需要众人围捕或诱捕。在这一时期,运动和个人自处智能相对来说就重要得多。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语言交流的作用会相对下降,而个人自处智能的社会作用又会有所增强。这样,个人自处能力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那时,智能组合的重要性将发生新的变化。‎ 对个人来说,七种智能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服务员侧重的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家特别需要音乐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则是每个建筑师所不可缺少的。对于运动员,除了运动能力外,自处能力也相当重要,因为他们需要克服怯场、轻敌等心理缺陷,更为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时刻,迸发能量,从而取得优异成绩。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智能组合。因而我们不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固定的智能模式中,而应该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优势智能中,发挥才华,有所作为。‎ 材料三 开发你的智能 怎样使你变得聪明?这就是发现你的智能,开发你的智力,使你的智慧有所发展,在社会上大显身手。‎ - 28 -‎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智能组合类型和高低是千差万别的。有一种传统偏见,至今仍然抑制着人们智能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例如,考试、招工、晋升,都用逻辑数学和语言智能来测定一个人。这种传统的做法,对人类其他五种形式的智能,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事实上许多职业并不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方面的才能;相反,许多工作往往需要人们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运动能力等。如果我们敢于打破传统的做法,分析与预测人们智力组合类别和优势,选择能充分发挥智能强项的方向,那么不仅有助于社会,也有助于个人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从事长期的观察,定期检查人们对各种事物理解及处理的能力,从而分析出一个人的智能组合倾向,并用现代理论方法来全面评定一个人智能上的强项和弱项,这样就不会再有简单的“聪明”或“愚笨”的提法了。这对于儿童教育意义更大。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和发现儿童智能的强项,加以认真和持之以恒的引导、扶掖。例如对于性格内向而又好动的孩子来说,形形色色的积木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哪一种结构比较稳固,哪一种构造无法实现。对于小嘴巴喋喋不休的孩子,可以通过看图讲故事,培养他们的逻辑和语言能力。对于自然形成的“小孩王”,则可培养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我们无法肯定孩子将来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儿童的个性确实预示着一个可能发展的方向。须知,这比勉为其难地强制孩子朝刻板的模式发展更实际些。也许这就是使孩子成才的最佳方法。‎ 尽管社会并不需要个人十全十美,但是对于智能上的弱点,发现越早,纠正就越方便,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只要使弱项趋向正常,达到一般水平,我们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智能强项的开发,使它有辉煌的发展。这对培养和造就人才,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我们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智能的发展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正如杰出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所说:“人们的知识在不断地充实,而人们的智能却徘徊不前。”让我们努力跨前一步,打破那种徘徊不前的局面吧。‎ ‎1. 下列关于生物学家对智能的研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能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分子 B. 左右脑掌管的智能相互关联 C. 语言能力是一种独立的智能 D. 智能具有多元性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的智能虽多样复杂,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测定。‎ B. 学习和工作出色是因为其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强。‎ C. 音乐、空间想象、运动等能力是每个人的潜在才华。‎ - 28 -‎ D. 在人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组合倾向可能会有变化。‎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和孙悟空妇孺皆知,分别将各自的智能发挥到极致。‎ B. 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组合任何时候都被人格外看重。‎ C. 原始社会时期更需要的是运动智能和良好的个人自处能力。‎ D. 从事建筑师的职业不可缺少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用智能组合类型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倾向符合客观实际。‎ B. 材料二阐述了智能的价值,认为从业者要具有并发挥相应的优势智能。‎ C. 两则材料中关于智能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看法一致。‎ D. 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具有的七种智能形式及在现实中的表现的看法相似。‎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逻辑数学和语言智能的重视源于职业和工作的需要。‎ B. 智力组合的分析预测能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智能强项的优势。‎ C. 仔细观察儿童的个性,可以发现其智能的强项及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 D. 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知识与人们的智能发展并不同步。‎ ‎6.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智能的特点,并说明如何开发人的智能。‎ ‎【答案】1. B 2. D 3. B 4. A 5. A ‎ ‎6. 特点:人的智能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目前鉴别出七种;每个人身上七种智能发展不平衡;这七种智能本身无优劣之分;智能随着时间、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开发:勇于打破智能开发的传统做法;分析智能组合倾向,全面评定智能的优项;对于智能上的弱点,发现要早,加强对智能强项的开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B项,“相互关联”是错误的。由原文“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尽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可知,二者掌管的智能是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 28 -‎ A项,“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测定”是错误的。由原文“人的智能不像人的身高那样,能一测便知”可知,人的智能并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测定。‎ B项,“因为其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强”是错误的。由原文“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一般是指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智能。因为,这两种智能高的人,学习和工作往往比较出色”可知,学习和工作能力出色往往是因为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智能,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 C项,“每个人的潜在才华”是错误的。由原文“尽管大多数人都具有这七种智能的潜在才华,但表现突出的一般只有二到三种”可知,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七种智能,但这七种智能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多数人身上都具有七种智能的潜在才华。‎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B项,“任何时候都被人格外看重”是错误的。由原文“在今天的社会上,人们对一个人智力高低的评价,着重于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才华……但是这种组合的重要性既非绝对,也不是永恒的”可知,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组合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被人格外看重。‎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A项,“符合客观实际”是错误的。由原文“用这种组合类型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倾向,无疑要比传统的智商测验,更接近客观实际”可知,用智能组合类型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倾向相对于传统的智商测验来说更接近客观实际。‎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A项,“源于职业和工作的需要”是错误的。由原文“事实上许多职业并不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方面的才能;相反,许多工作往往需要人们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运动能力等”可知,现实生活中许多职业和工作并不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方面的才能,用逻辑数学和语言智能来测定一个人是一种传统偏见。‎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 28 -‎ 由原文“因而可以说人的智能是多种多样、极其复杂的”“人的智能,目前已鉴别出来的形式有七种”可知,人类智能的特点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目前鉴别出七种。由原文“在每个人身上,这七种智能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尽管大多数人都具有这七种智能的潜在才华,但表现突出的一般只有二到三种”可知,人类智能的特点是每个人身上七种智能发展不平衡。由原文“每一种智能都有它独特的重要性,不能扬此而抑彼”“事实表明,这七种智能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可知,人类智能的特点是本身无优劣之分。由原文“在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里,一个人要有极好的运动智能,并具有良好的个人自处能力,明了哪些猎物能够单独战胜,哪些需要众人围捕或诱捕。在这一时期,运动和个人自处智能相对来说就重要得多。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语言交流的作用会相对下降,而个人自处智能的社会作用又会有所增强。这样,个人自处能力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那时,智能组合的重要性将发生新的变化”可知,人类智能的特点是智能随着时间、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由原文“有一种传统偏见,至今仍然抑制着人们智能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例如,考试、招工、晋升,都用逻辑数学和语言智能来测定一个人。这种传统的做法,对人类其他五种形式的智能,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可知,我们在开发人的智能时要勇于打破智能开发的传统做法。由原文“如果我们能够从事长期的观察,定期检查人们对各种事物理解及处理的能力,从而分析出一个人的智能组合倾向,并用现代理论方法来全面评定一个人智能上的强项和弱项,这样就不会再有简单的“聪明”或“愚笨”的提法了”可知,我们在开发人的智能时要全面评定智能的优项。由原文“尽管社会并不需要个人十全十美,但是对于智能上的弱点,发现越早,纠正就越方便,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可知,我们在开发人的智能时,对于智能上的弱点,发现要早,加强对智能强项的开发。‎ 北京市2021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 28 -‎ 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提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对自动驾驶智能车的界定,是指具有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的安全、高效,节能、舒适的汽车,它融合了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并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空间之间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不仅能替代驾驶员的操作,而且能给乘客提供更优质体验与增值服务,进而构建智能生活空间。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智能车必须能感知“周围发生了什么”,必须清楚“它在哪儿”,必须知道“它应该去哪儿”。因此,要让智能车变为现实,需要有GPS定位系统、导航信息数据库、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实时道路信息,有车辆防碰系统,有紧急报警系统以及无线通讯系统等。目前,全球公认的针对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将自动驾驶技术区分为10~15共6个等级。由此,自动驾驶智能车也可梳理为6个级别,见表1所列。‎ 表1自动驾驶智能车分级表 等级 自动程度 人工智能 人类 驾驶员 驾驶操作 环境 监测 支援 系统 作用域 基于电子控制单元辅助驾驶 L0‎ 无自动化 提供示瞥式或需干预的辅助信息 全程操控 驾驶员 驾驶员 驾驶员 无 L1‎ 辅助驾驶 DA 依据环境感知信息对转向或加速减速中的一项操作进行闭环控制 大部分操控 驾驶员/人工智能 驾驶员 驾驶员 部分 部分自动化 PA 依据环境感知信息执行转向或加速减速中的多项操作 部分操控 ‎ 人工智能 驾驶员 驾驶员 ‎ 部分 基于车载计算平台自动驾驶 L3‎ 条件自动化 CA 自动驾驶系统完成绝大部分驾驶操作 系统请求后干预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驾驶员 部分 L4‎ 高度自动化 HA 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 限定条件下干预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部分 L5‎ 完全自动化 FA 无人驾驶系统完成所有环境下驾驶操作 无需干预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全程 - 28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了业内百余名专家,对智能网联客车发展做出了规划,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2019年开始普及L2级别自动驾驶,2020年是L3级别自动驾驶量产元年,目前已有一些龙头企业正在积极探索L4级別自动驾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精密仪器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真实驾驶环境的复杂性,自动驾驶仍然面临着诸如小目标难识别、被遮掩目标难检测、高动态目标难预判等问题。2016年1月,我国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发生的追尾事故,是国内首例自动驾驶事故。2018年3月18日,全球首例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事故发生于美国凤凰城。近几年,特斯拉智能车先后数次被网络安全公司以“远程无物理接触”的方式侵入。这些事例说明,即便技术上能实现突破,在“安全第一”的要求下,自动驾驶还需进行大量公共道路测试。只有在开放道路不断测试中,才能为算法的改进与评估提供数据来源,而道路测试又是自动驾驶智能车研发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综合来看,无人驾驶L5级别汽车大规模上路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取材于王辉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5G技术具有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四大特性。2019年被称为“中国5G元年”,随着第一波浪潮的兴起,智能家居、智能安防、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等行业将受到极大的推动,而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将是无人驾驶。‎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自主感知,依靠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另一种则是车路协同,通过网络通信手段使车和车、车和路这些要素之间进行通信连接,过去我们认为两条线是走不到一起的,现在我们认为未来大范围自动驾驶得靠车联网,小范围靠感知,局部的感知就靠自主。‎ - 28 -‎ 可以说,非5G网络环境下的无人驾驶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依靠的最核心技术是高精地图。高精度地图通过对周围静态的环境进行精确描述,来延伸传感器的感知范围,以更为精细的尺度帮助汽车了解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状况、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等定位决策问题。高精地图可以提供一幅雷达和视觉探测距离之外的特定物体(移动的行人和车)信息,以及红绿灯、限速要求信息,基于此信息进行避障规划(包括车车博弈,车人博弈等),基本可确保无人车在开放道路上的安全问题,不会发生任何形式的主动碰撞以及交通违章等。这部分内容的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需要超高速带宽。‎ 未来车联网会把无人驾驶汽车与广泛的道路系统、其它汽车、基础设施联系起来,以形成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将经历4个研发阶段:第一是信息交互,道路能在智能车还未到达路口前就告知前方的相关路面情况;第二是感知、预测与决策协同,能帮助智能车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做出决策;第三是控制协同,形成智能道路与智能车的协同决策;第四是先进的车路协同系统继续向纵深探索发展。车联网时代,车路协同技术一般是云端决策或者云端辅助决策,这对网络时延要求较高,部分场景下要求达到ms级。信息的实时互通需要超高速传输和超高的可靠性、超低的时延。相对4G网络,5G传输速率提升100倍,峰值传输速率达到I0Ghit/s,端到端时延达到ms级。打个比方,下载一部1G容量的电影通过4G网络需要至少30秒,通过5G网络只需要0.8秒。普通人踩刹车的反应速度大约是0.3-0.5秒,而无人驾驶智能车在5G场景下的反应速度不超过1毫秒,这将是无人驾驶智能车最终取代人类驾驶的基础之一。‎ ‎(取材于《人民交通》2019年第11期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中国的民事主体有自然人和法人。只有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才能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无人驾驶汽车不能自然地成为责任主体,有两种民事责任主体可以承担责任:汽车的制造商和车主。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法律责任如何分配?这与是否可以上市无人驾驶汽车或无人驾驶汽车上市后的前景有关。‎ ‎“交通违法行为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责任主体。无人驾驶系统规划行驶路线、速度等事宜。乘车人在行驶过程中没有进行操作,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是按照车辆出厂前输入的大数据和程序进行的,除了目的地,车辆行驶并未体现乘车人的意志。无人驾驶汽车易受外界干扰,事故中乘车人的行为和造成的损害也并无因果关系。因此,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是难以确定的。‎ 无人驾驶汽车行驶过程会产生速度、路线、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数据。数据应当由乘车人所有,生产商对该数据的使用要经过乘车人同意。虽然法律对隐私权有规定,但上述数据是否属于隐私存在争议,法律对行车数据的保护就存在漏洞。当互联网被黑客攻击,个人和社会利益会被重创。因此, 保障车辆运行中的网络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 28 -‎ 无人驾驶汽车虽有自动性,但技术不是完美的。刑法领城中,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的基础是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主体方面,无人驾驶汽车是规划路线等事项的主体。主观方面,面对突发事件时,无人驾驶汽车按既定程序处理。乘车人并没有故意或过失。客观方面,乘车人未实施危害行为。综上,乘年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由谁承担交通肇事罪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折射出无人驾驶真正走向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还需在热潮之中“冷静下来”。我们强调技术进步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一味赞美,也不是为所欲为。事实上,身处于一个智能化时代,发展技术最可贵的品质应当是“审慎”,这种审慎要求技术保持谦抑性格,在服务能力上不断优化提升,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中始终保持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具体到让谁在法律和道德上承担结果是容易的、能操作的,难的是人类发明的技术如何嵌入人类生活的伦理。‎ ‎(取材于刘浩、王紫阳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自动驾驶智能车需具备对路况推理与决策能力,并且能够选择安全的行驶线路。‎ B. 现行自动驾驶技术在驾驶环境中,仅对于小目标和被遮掩目标无法作出准确判断。‎ C. 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操作、环境监控和支援工作,都由人工智能完成。‎ D. 自动驾驶汽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接影响了无人驾驶L5级别汽车研制时间的推迟。‎ ‎2.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高精度地图特点的一项是( )‎ A. 信息量大。 B. 可进行避障规划。‎ C. 尺度精细。 D. 需使用5G技术。‎ ‎3. 材料中说“非5G网络环境下的无人驾驶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交通违法行为人”的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责任主体。‎ B. 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C. 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均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D. 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其定义将会发生变化。‎ ‎5. 中国发展无人驾驶,在未来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答案】1. A 2. D ‎ ‎3. ‎ - 28 -‎ ‎①无人驾驶最核心的技术是高精地图,而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需要超高速带宽。5G技术具有连续广域覆盖、低时延的特性,能够对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提供必要的保障。②无人驾驶需依靠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其信息的实时互通需要超高速传输和超高的可靠性、超低的时延。5G技术传输速率高,且具有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能够实现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信息的实时互通。 4. C ‎ ‎5. ①技术层面:大力发展5G通信技术,为无人驾驶创造有利的网络环境;②安全层面:需进行大量公共道路测试,通过不断地测试,保证无人驾驶在功能上安全无事故;同时也要加强监管,营造安全的信息使用环境,保证无人驾驶的信息安全。③法律层面:在法律上继续展开深入研究,明确无人驾驶交通违章、交通事故的法律判定,改进、修订《道路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使之与无人驾驶的发展相匹配。④技术与人的关系方面: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应保持“审慎”、谦抑,保持对生命的敬畏,较好地嵌入人类生活伦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项,“自动驾驶智能车需具备对路况的推理与决策能力,并且能够选择安全的行驶线路”理解正确,由材料一“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智能车必须能感知‘周围发生了什么’,必须清楚‘它在哪儿’,必须知道‘它应该去哪儿’。”可知。‎ B项,“仅对于小目标和被遮掩目标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三节“但由于真实驾驶环境的复杂性,自动驾驶仍然面临着诸如小目标难识别、被遮掩目标难检测、高动态目标难预判等问题。”可知,说法不全面,不仅对小目标,还有其他的问题。‎ C项,“驾驶操作、环境监控和支援工作,都由人工智能完成”,说法错误,由表格可知L3在“自动驾驶系统完成绝大部分驾驶操作”。‎ D项,“直接影响了无人驾驶L5级别汽车研制时间的推迟”,“直接”理解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节“这些事例说明,即便技术上能实现突破,在“安全第一”的要求下,自动驾驶还需进行大量公共道路测试……而道路测试又是自动驾驶智能车研发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可知,原文只是说关节点、难点,并不是说直接影响。‎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D项,“需使用5G技术。”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二节“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自主感知,依靠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另一种则是车路协同,通过网络通信手段使车和车、车和路这些要素之间进行通信连接”可知,并非所有的自动驾驶都需要需使用5G技术。‎ 故选D。‎ - 28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本题主要要求理解“非5G网络环境下的无人驾驶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首先找到该句话,在材料二第三节,因此理解二三段是重点:由“无人驾驶依靠的最核心技术是高精地图……这部分内容的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需要超高速带宽。”可得出第一点: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需要5G技术,因为其具有连续广域覆盖、低时延的特性,能够保障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由材料二第四节“信息的实时互通需要超高速传输和超高的可靠性、超低的时延。相对4G网络,5G传输速率提升100倍,峰值传输速率达到I0Ghit/s,端到端时延达到ms级……而无人驾驶智能车在5G场景下的反应速度不超过1毫秒,这将是无人驾驶智能车最终取代人类驾驶的基础之一。”可以得出第二点:无人驾驶需依靠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其信息的实时互通需要超高速传输和超高的可靠性、超低的时延。5G技术传输速率高,且具有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能够实现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信息的实时互通。‎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均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理解错误,由材料三第二节“‘交通违法行为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责任主体……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是按照车辆出厂前输入的大数据和程序进行的,除了目的地,车辆行驶并未体现乘车人的意志”可知,主观上并未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需要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出要点:三则材料是从不同的角度谈无人驾驶的,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材料一着重谈5G通信技术,因此学生可以概括和5G相关的内容即可;材料二重点谈无人驾驶的安全问题,因此可以从保障安全的措施方面来概括,例如通过不断地测试,加强监管等;材料三重点谈法律的问题,可以从完善法律的层面来概括,比如改进、修订《道路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最后可以谈谈自己对无人驾驶的态度,比如,我们应该冷静、谦逊等。‎ - 28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牛栏山第一中学2020年9月高三阶段性测试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当大的灾难降临时,文学都会被大众记起,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分外值得人细品。‎ 一类是视文学为预言,从过往的小说中寻找佐证。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国作家迪恩·孔茨写于1981年的科幻小说《黑暗之眼》中就虚构了一种会在2020年蔓延的名为“武汉400”的病毒。一类则是视文学为镜子,从历史作品中窥见当下,洞察人性,反映现实。如加缪描写1940年法属阿尔及利亚的《鼠疫》。‎ 而科幻文学作为涵盖两者的特殊文学种类,便被放到聚光灯下进行检视。如某小说中科学狂人培养低毒性病毒,任其在人类中传播,以这种极端方法持续化解危险的临界状态。这也是在科幻小说中才能出现的思想实验,借此探讨一系列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问题。‎ 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说并不必然地承担“预测未来”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正是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 对于这次疫情,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种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常说人类是万物灵长,但当人类活动过度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乃至于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时,这个庞大的系统必然会通过种种方式来寻求再平衡,而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与其他物种都应该是平等的。‎ - 28 -‎ 今天发生的一切并非偶然,在可见的未来,倘若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灾难将会以更极端更频繁的形式再度降临。而对孩子来说,如果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的方式,在心智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我们的未来才不会重蹈覆辙。(取材于陈楸帆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科幻文学作品被人牢记,是因为它能预言社会发展。‎ B.在科幻作品中可以展现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话题。‎ C.科幻作家、作品没有义务承担“预测未来”的功能。‎ D.科幻文学可以在作品中展现某些问题,引发人讨论。 ‎ ‎ ‎ 材料二 人类是一个技术性的物种。我们借助技术,生活在一个和自然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意志被塑造的。然而这显然不是事实。‎ 人类虽然已经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但相对于自然界来说,仍旧渺小得微不足道。‎ 人类早已把飞船送上了太空,然而就连最近的月球,载人登陆的记录也只是停留在半个世纪前。飞得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1号”,飞了整整35年,才在2012年抵达太阳系的边缘位置,而且即将在2025年耗尽全部电力,彻底和人类失去联系。银河的尺度是10万光年,人类最远的尝试,只是在它的边缘角落里徘徊。就连地球,我们所知也甚少。深入地下的最高纪录,是苏联留下的科拉超深钻孔,达到地下12公里多,和地球6300多公里的半径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所以,尽管人类建造起高楼大厦,制造出飞机汽车,能够控制局部环境,对于自然来说,仍旧只是微不足道、能力有限的一种生物而已。‎ 在这种认识下,对灾难的想象就成了人类生存试验的提前功课。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火山爆发,气候变化……‎ - 28 -‎ 各种各样的灾难都会考验人类的生存能力。这种灾难,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很快就会发生。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太大的局限,小行星从地球附近经过,未必能够得到及时的预警,地球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那更是无法预期的事,因为除了偶然性的局部地震之外,全球性地质变动远在人类的经验之外。‎ 灾难能够带来警示,带来反思。它让我们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解那些虚构的灾难,可以帮助孩子塑造世界观,意识到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温和的环境之中,但稍稍放开眼界,就会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其实很脆弱,从而减少因为人类的技术优势而滋长的自大。这也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许多描述灾害的小说或者电影,多少都带有科学的元素,不敢说这就能够让人立志走上科学道路,但至少可以埋下许多种子,这和科幻小说的普遍意义是一致的。孩子们在成长,对灾难的思考无疑有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 ‎(取材于江波的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不同意世界是按照人类意识塑造出来的说法。‎ B.“旅行者1号”会在抵达太阳系边缘时耗尽电力。‎ C.人类可以控制局部环境,但仍是能力有限的生物。‎ D.人类对从地球旁经过的小行星有时无法及时预警。‎ ‎ ‎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认为所有科幻小说中的世界都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 B.材料二认为某些自然现象的发生,由于认知局限无法预期。‎ C.两则材料中关于科幻作品能产生积极作用的看法是相似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人类对待生存环境认知的看法是一致的。 ‎ ‎ ‎ 材料三 - 28 -‎ 时下这场疫情,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一件事:一种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微生物,居然可以在技术文明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人类社会如何从这场灾难中学习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却是一个持久的课题。如果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说,有一项需要立即深入开展的,恐怕就是灾难教育。‎ 灾难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让少年儿童对人类社会曾经深陷和可能面临的各种灾难有客观的认识。如此,才能在灾难真正袭来时冷静客观地面对。‎ 当然,灾难教育的价值远不止如此。海德格尔曾说:向死而生。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死”的必然在场能够催生出自我的存在感,进而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迸发。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灾难教育的本质,或许有所裨益:灾难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直面灾难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重要;才知道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欠缺;也只有在这时,人性的矛盾和光辉才能抛开各种伪饰,得以真实呈现。‎ 灾难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对灾难的“预演”,去培养少年儿童的危机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探索精神,并学会在灾难面前葆有人性的光辉。‎ 灾难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可选项就是科幻阅读。科幻作品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假想式预演”,因而人类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灾难,就成为科幻小说的一大创作主题。少年儿童阅读灾难题材科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灾难教育。‎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明,这类作品中会出现各种沉重甚至阴暗的情节与氛围的描写。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烘托主题的必要手法;从灾难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灾难的“真实”呈现。对那些出于情节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描写,哪怕有些阴暗,我们也不需要视为洪水猛兽。我们要明白,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他们的视野,可能跟我们所认为的大相径庭;更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足够的理解、辨识和接受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连一些沉重、阴暗的描写都无法接受,当真正的灾难袭来时,又怎能去面对呢?‎ ‎(取材于马传思的文章)‎ ‎4.下列关于灾难教育的价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人客观冷静认识灾难。‎ B.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 - 28 -‎ C.培养探索世界的精神。‎ D.增强科幻作品深刻性。‎ ‎ ‎ ‎5.结合三则材料,简述科幻作品可以起到哪些教育作用。(6分) ‎ 一、‎ ‎1.A         ‎ ‎2.B        ‎ ‎3.A        ‎ ‎4.D ‎5.参考:①借助故事,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降低未来的风险。2分 ‎②培养孩子敬畏自然的认识,让文明可持续发展。或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2分 ‎③科幻文学作品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或,阅读科幻文学作品有利于人们了解一些科学元素、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2分 ‎④通过阅读科幻文学的方式可以进行灾难教育。2分 注意:第一条、第二条,答出任意一条即可得2分,同时答出,只得2分。‎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0年9月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某班级计划开展“走进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调查活动,初步搜集到了如下资料。请根据这些资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江省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83 年前,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这一区域被发现,开启了良渚文化考古进程,也让这座公元前 3300年到公元前 2300 年之间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奇的面纱。11 ‎ - 28 -‎ 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神秘绚烂的礼俗制度、令人赞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共同描绘出一幅中国史前社会文明的图景。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始于有甲骨文、青铜器的殷商时期” “文明历史不足五千年”的论调,将世人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摘自马苏薇《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 材料二:‎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良渚人创造了一套以琮、壁、钺、冠状饰、三叉形器、玉璜、锥形器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同时在许多良渚玉器上雕刻有神徽图案,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玉文化对同时期和更晚的龙山时代的周边文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良渚文化对同时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和广东的石峡文化。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和多处石峡文化遗址中,都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玉器、陶器与本地文化共存。良渚文化的玉石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如山西陶寺遗址中的玉琮、“石厨刀”,陕北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的玉钺、玉璧,都是良渚玉文化传播的产物。‎ ‎(摘自“历史研习社”公众号《申遗成功的狂欢背后 良渚到底意味着什么?》)‎ 材料三:‎ 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建立这么一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 10000 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 30 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 5000-4850 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 20000 到 30000 人。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例如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精美的玉器也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 ‎(摘编自《探秘我国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良渚古城》)‎ - 28 -‎ ‎4.本班准备编印一本供大众阅读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宣传小册,你认为下列哪项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小册中?(3 分)‎ A.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简要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B.良渚古城本身的构造及修建过程 C.良渚文化玉器与山西陶寺遗址玉琮的比较研究 D.良渚水利工程与良渚古城的关系及其修建意义 ‎5.在最终形成的文化调查报告中,本班四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资料信息。哪个小组提供的信息是不正确的?(3 分)‎ A.第一小组:早在 1936 年,随着黑陶和石器在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发现,考古学家就对良渚遗址进行了发掘。‎ B.第二小组:良渚遗址出土器物上出现了一些抽象的符号,不仅有象形意味,而且还有基本的连词造句,这说明其文字系统已十分成熟。‎ C.第三小组: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并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用品,而是贵族借以对王权、军权、神权、财权进行掌控的礼仪系统。‎ D.第四小组: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要有“复杂的礼仪中心”,而良渚文化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6.班上的小明同学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有“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相关表述,但没有进一步对比表述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请你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6分)‎ ‎4.C ‎5.B ‎6.【参考答案】①差异:材料一中的有关良渚水利系统的表述比较概括,材料三则对良渚水利系统的意义以及修建过程进行了概述,并且以此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3 分)②产生差异的原因: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展开的,因此只是点出了良渚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显著地位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宜详细展开。材料三是相对全面地介绍良渚古城的状况,水利系统是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其历史地位以及修建所需的人力等方面展开阐述,并且与古城人口状况有机联系起来。(3 分)‎ 首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8 -‎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 28 -‎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 28 -‎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中学联盟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 28 -‎ 材料三 诺尔曼·格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里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 28 -‎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 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B. “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C. ‎ - 28 -‎ 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D. 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2. 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 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 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3. 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气氛。‎ B. 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图书馆对话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 C. 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D. 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 ‎4. 下列关于材料三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 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 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 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 28 -‎ ‎5. 根据上面的三则材料,有两篇为记叙文小说,根据文章内容说明,我们平时应该如果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呢?根据自身示例,说明理由。‎ ‎【答案】1. C 2. D 3. B 4. C ‎ ‎5. 阅读《红楼梦》,不能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这一文学作品,要以用自己的经验积累构成的“审美期待视野”为基础,用自己的“理解”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比如我在读《红楼梦》时,由于我处在一个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的社会里,所以认为《红楼梦》中描绘的富丽堂皇的封建大家庭生活似乎无可厚非,而且认为其可以被当作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样本。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红楼梦》基本上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牺牲品,“文革”中被当做“极具小资情调”“妨害共产主义事业进程”的“禁书”对待,遭到了诋毁和批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错误。依据“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可知,李之薇的母亲开始是不同意的。而且“孟嵋”的父母虽未反对,但也不是“毫不犹豫”。‎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D项,“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不可能是……只能是……”不等于“不仅仅是……而且是……”。‎ 故选D。‎ ‎【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找出选项赏析的重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判断。‎ B项,“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错误,庄无因没有孟嵋投身抗战的积极思想,认为应该好好读书,可以说其思想不积极,但不能其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且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及个性化解读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指向,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个性化理解作答。‎ 本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说明,我们平时应该如果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呢?根据自身示例,说明理由”,首先要概括文中对于如何阅读文章的观点。‎ 结合材料一中“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 ’”这是在当时背景下对《离骚》的“创造性”解读,及材料二中的“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材料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它强调“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强调“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强调“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 28 -‎ 材料三中写“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可见,“欺诈者”的成与败,其实很大程度上缘于“葛尔特茨比”的心理,也就是材料二中海德格尔提出的“前理解”。‎ 所以总结三则材料不难得出:阅读作品,我们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也要在其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再创造”,要按照当下的心理结构去理解作品,是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最后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经验,阐明上述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