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草原 人教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草原 人教部编版

草原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散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文章景物描写优美,场景描述丰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积累优美语句,体会景的美、情的深;‎ ‎3.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析、积累优美语句,体会景的美、情的深;‎ ‎【教学难点】‎ 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 ‎ ‎1.日积月累 ‎(1)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2)朗读课文,勾画重点词语,借助注释和词典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标注。‎ ‎2.边读边悟 ‎(1)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准备】‎ ‎1.师生交流:你有没有去草原游玩的经历?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描述一下你对草原的印象。‎ ‎2.播放草原风光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碧草共长天一色,辽阔与天地齐平。草原美景在古诗苑中流淌(屏示,学生朗读):‎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斜率敦《敕勒歌》)‎ ‎3.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霄。‎ ‎4.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学常识 ‎(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哪些同学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为同学们介绍?‎ ‎(二)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搜集作者资料并有侧重点地介绍国籍、时代、成就、作品、风格、主要经历等。‎ ‎(三)屏幕出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 三、重点词语 词语是散落在文中的珍珠,串连出文章别样的美丽。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三组词语,做到读音准确。‎ 勾勒 境界 洒脱 鞭子 疾驰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清鲜 明朗 渲染 低吟 回味 迂回 静寂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忽飞忽落 襟飘带舞 学习活动:‎ ‎1.指名学生读,正音;‎ ‎2.强调字形,学生识记;‎ ‎3.理解词义: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解答,注意方法的指导(借助注释、词典,结合上下文)‎ 课堂预设:‎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重较大,可依据形声字声旁表示读音、形旁表示意义范围的特点识记汉字,如“鞭、驰、蹄、腐、跤、襟”等都是典型的形声字。‎ 四、整体感知理文脉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老舍先生游览完大草原后的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学生活动:‎ ‎1.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2.班内交流。‎ 课堂预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能表达出老舍先生游览完大草原后的感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感情深厚,短暂的相处后又怎么忍心说分别呢;碧草延伸至天边,夕阳西下,我们和主人依依惜别。满心的留恋、不舍,通过凝练的诗句喷涌而出。‎ 有的学生可能会找到第一段中抒发感受的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游览完大草原后的感受”,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师小结:草原的风景优美,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风情使得老舍先生流连忘返。‎ 五、草色青青碧无边 ‎ 老舍先生是人民艺术家,是语言大师,他是如何描写出令人神往的草原美景的呢?请朗读第一段,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从词语的运用、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写出你的感受。‎ 学习活动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示例引导:出示例句,指导学生选择角度进行赏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地比作绿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画面美和色彩美,如诗如画。‎ 精妙的比喻读来赏心悦目,请同学们也来描写一下草原上的羊群。‎ 仿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学习,勾画句子,赏析,遇到问题,可小组交流 ‎4.班级内交流:赏析所选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预设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晴朗。‎ ‎“清鲜”能否换成“清新”? “明朗”能否换成 “晴朗”?‎ ‎(1)清鲜,是清新、洁净的意思,更好地突出了草原空气的特点。‎ ‎(2)明朗,是晴朗、光线充足、明亮的意思,更能突出草原天空的辽阔、高远。‎ 朗读时重读“更”和两个“那么”突出内心的惊喜、惊叹。‎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理解“一碧千里”的意思:一、全;碧,绿;千里,形容辽阔。一碧千里,指草原的碧绿、辽阔。朗读时“一”可以稍微拖音。‎ ‎(2)学生说几个表示“绿”的四字词语: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翠色欲流 ‎(3)“茫茫”指视线模糊不清,“并不茫茫”是说草原绿得宽广无边, 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新亮丽的青绿色, 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一个“绣”字,尤为传神,羊群的无心之举成为巧夺天工之作,白、绿相互映衬,将草原之美描绘得灵动。‎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把小丘比作用绿色渲染的中国话,形象地写出小丘的连绵起伏、柔缓自然。‎ ‎(2)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就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化静为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和小丘的柔美。‎ 朗读时“那么”“到处”要重读,整体上语气要舒缓,特别是“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要语气要轻柔,语速要缓慢。‎ ‎5.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写出了骏马和大牛的悠闲自得,表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表面上看是写骏马和大牛, 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被草原的美丽景色——深深陶醉。‎ ‎6.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既……又……”关联词语的运用使句式整齐,具有音韵美,同时把内心感受表达得丰富、形象。‎ ‎(2)这一句写作者的内心感受,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与前面的环境描写结合,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美景的赞叹、喜爱。‎ 教师小结:老舍不愧是语言艺术大师,字字传神,句句关情。他笔下的草原,既有一碧千里的壮美,也有绿色渲染的柔美,这风光令人流连,但更让人沉醉的却是蒙古族同胞的真挚与热情。‎ 六、情意浓浓永延绵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请同学们默读2---5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场景,圈点批注。‎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 学习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答疑解惑,交换思想,碰撞思维 ‎3.班内交流、评点 课堂预设 ‎1.忽然,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穿着各色衣裳的人群比作彩虹,既生动形象地写出欢迎的人多、服饰的鲜艳美丽,又暗示这远道而来的迎接在蒙汉两族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2)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既富有画面美,又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迎接客人的急切、热情。‎ ‎(3)“飞”,较之“跑”更传神地表现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的急切、热情。‎ ‎2.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动作描写,人欢呼,马疾驰,车相随,热闹的场景表现的是内心的热情和愉悦,与前面“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的静寂形成鲜明的对比。‎ ‎3. 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飞”,直观地写出了车马的速度快,也传神地写出了心情的轻快、愉悦、急切。‎ ‎4.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 细节描写,一个"总是",我们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5.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一幅朴素的敬酒图,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淳朴、热情好客,“再”的重复运用把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渲染的淋漓尽致。‎ 七、结束语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附:板书设计 草 原 老舍 蒙汉情深何忍别 草原风景优美 热爱、赞美 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民热情好客 依恋、不舍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