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3
1 学案 3 必修三(一)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目标 1.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 “则”等虚词。2.从本专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 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 间.以诗记所遭 ②按 按.诛五人 缇骑按.剑而前 ③殆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⑥易 以乱易.整,不武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⑧已 无能为也已. 亦已.众矣 学不可以已. 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 ⑪相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则噪而相.逐 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2 ②其 吾其.还也 其.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其实, 为了更快更多地掌握词义,还可以使用类聚法。即把同一意思的词放在一起集中记忆。 例如:表示“去、到、往”意思的文言词语,有“之”、“如”、“适”、“造”、“至”、 “诣”、“趋”等。 ①请说出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____、____、____。 ②请说出表示假设意思的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出表示“不久”、“没有多久”的复音词:______、______、____。 ④请说出表示“随即”、“立刻”、“马上”的词语: a.北亦未敢____轻吾国。 b.____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c.沛公至军,____诛杀曹无伤。 d.哙____带剑拥盾入军门。 2.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在文言文里常出现,辨识它对理解文言文不可或缺。如何辨识偏义复词呢? 首先,了解特点:①由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②词义不是两个单音词词义相 加,而是偏指一方,即只取其中一个单音词的词义,另一个单音词仅作陪衬,凑音节。 其次,掌握方法。第一步,看组成。看这个复合词是否由两个单音词——相对或相近的 单音词组成。第二步,看语境。偏义复词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如:奉使往. 来.,无留北者。“往来”是指去和来,但据“无留北者”这句,可以推知是偏指“往”义。 3 (1)试着运用上面的辨识方法,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偏义词偏指何意。 ①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偏指____________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____________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偏指____________ ④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指____________ (2)偏义复词有时容易与同义复词相混淆,特别需要联系语境辨析。请判断下列句中的 加点词语是否是偏义复词。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③不能容于 远近..。④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⑤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⑦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结构对称的句式特点推断其义。 (1)利用加“ ”的字,推断或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体会这种解释词义的方法。 ①则思慎始而敬.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变姓名,诡.踪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移练习:利用结构对称法解释句中的加点字。 ①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 四川卷第 8 题 B 项) ②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8 广东卷第 5 题 A 项) ③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足以周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8 重庆卷翻译题) ④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流血漂橹,追亡逐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B.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可以养松乔..之寿 2.翻译下列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思考推断词意句意的方法。 子张问:“令尹子兰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 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课记录: 基础知识精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A. ①缙绅、大夫、士萃.聚集于左丞相府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解除祸 ③则直前诟.责骂虏帅失信,数.列举 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 B. ①穷饿无聊.依靠,追购.重金收买又急 ②使来者读之,悲.思念,同情予志焉 ③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处所,地方矣 C. ①即除.除去,除掉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②亦已.太,极众矣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申告于朝 D. ①且矫.假托诏纷出 ②其辱人贱行,视.比较五人之死 ③非常之谋难于猝.突然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且贰.于楚也 贰:对……有二心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③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治理 ④永保无疆之休. 休:停止 ⑤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⑥其可忽.乎 忽:忽略 ⑦宏.兹九德 宏:扩大,弘扬 ⑧代下司.职 司:管理 A.①②⑤ B.②⑦⑧ C.②④⑦ D.⑥⑦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C.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人皆得以隶使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A.为.巡船所物色 B.而为.之记 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而幸生也何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6 A.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董之以严刑 B. 思谦冲以.自牧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C. 思慎始而.敬终 简能而.任之 D. 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6.“其”字重点练。 (1)说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并注意发现“其”字用法的位置特点。 ①必固其.根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信者效其.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失其.所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其.可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吾其.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归纳“其”字用法的位置特点 A.用作代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用作副词,表推测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用作副词,表婉商、祈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用作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高考考“其”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其”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 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08 湖南卷) ②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 览其.文而忘其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07 湖南卷) 7 ③ 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07 四川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予羁縻不得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幸生也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以其无礼于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活用类型。 ①道.海安、如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能容于远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居安.思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则思江海下.百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 10~13 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 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 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 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易:改变 B.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杜绝 C.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教诲 D.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阉之.乱 亦以明死生之.大 B.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则尽其.天年 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显荣于.身后 D.是以.蓼洲周公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不能容于远近.. B.大阉亦逡巡畏.义 C.安能屈.豪杰之流 D.人皆得以隶.使之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 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①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 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 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 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 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 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 其次知终,再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 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 伤之于昭公,曰:“禘②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八③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 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 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 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鲁昭公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 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 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 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略有改动) 注 ①赐:子贡,姓端木,名赐。②禘:dì,古代祭祀名。③二八:古代舞制,天子 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用二 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 让:责备 B.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 报:禀告 C.公怒,不审. 审:详察 D.遂起甲.以往 甲:盔甲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吴人焉.敢攻吾邑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因.侵郈氏之宫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而不知仲、叔氏之.恐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不能“察微”而导致的后果的一组是(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戏而伤卑梁之处女 ③吴、楚以此大隆 ④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 A.孔子见微知著,能从细微的事件中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他否定了子贡的做 法,肯定了子路的做法。 B.卑梁人与吴人不能正确处理两女子误伤的小事而引发两国之争,最终楚国大败。可 见,再微小的事,如不能预见后果并及时加以控制,也会演变为灾难。 C.文中第二段引用《孝经》的目的是说明国君治国也应从“孝”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 否则,就不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 D.面对季氏与郈氏之争,鲁昭公不加详察,不顾后果,轻率处理,以致季、仲、叔群 起而攻,三家合一,自己出逃异国,客死他乡。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 3 必修三(一) 知识整合 1.①机会/有时,间或 ②追究,查办/握 ③接近于/危险 ④比较/看,观察 ⑤治理 得好/治理 ⑥代替/容易/改变 ⑦授官/整治 ⑧通“矣”/太,极/停止 ⑨请示/申告 ⑩诚 心/如果 ○11 互相/偏指一方,他 2.①连词,就/连词,却 ②副词,表婉商,还是/副词,表反问,难道/副词,表推测, 大概/副词,表肯定,一定 3.①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 ②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 ③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 句式:宾语前置句。 重点突破 1.①除 拜 迁 ②若 使 苟 诚 向 如 而 ③已而 既而 未几 ④a.遽 b.即 c.立 d.即 2.(1)①“死” ②“害” ③“首” ④“车” (2)①④⑤⑥属偏义复词,偏指“入”、“园”、“贼”、“仇”。 11 3.①敬:慎 ②简:选择 ③效:献出 ④逸豫:安逸享乐 ⑤弥:更加 ⑥诡:非 形容词“诡秘”义,而是动词“隐蔽”义 ⑦腰:腰佩 迁移练习 ①利用“讲”可推知 “课”,讲授;②利用“周”(周济)可知“振”通 “赈”,赈济;③利用“尽”可推知“殚”,用尽;④利用“胜”可推知“举”,尽;⑤利 用“诵”可推知“歌”,朗诵;⑥利用“用”可推知“以”,任用;⑦利用“亡”字可推知 “北”,逃亡、溃败的士兵。 随堂训练 1.D [A 项“出入”偏义于“入”。B 项“往来”偏义于“往”。C 项“国家”偏义 于“国”。] 2.译文:三次被罢免职务,也没有恼怒的脸色。 推断方法:此句的对称句是“令尹子兰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 对应,可知是“罢免”意;“喜”与“愠”对应,可知为“恼怒”意。这也叫对称推断,不 过语意相反。 巩固提升 1.C [除:整治。] 2.B [①从属二主;③治理得好,天下太平;④美好,福祉;⑥轻视。] 3.B [B 项以:凭借……身份。A 项“所”字结构,“所寓”作“舍”的定语/助词, 与“为”组成被动结构。C 项向/在。D 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人称代词,他们。] 4.B [替、给,介词。] 5.D [D 项哪里/于之;A 项虽然;B 项来,目的连词;C 项承接连词。] 6.(1)①它的,人称代词 ②那些,指示代词 ③他们的,人称代词 ④自己的,人称 代词 ⑤难道,表反问的语气副词 ⑥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⑦还是,表婉商的语气副 词 A.一般在动词后名词前 B.放在句首,且为问句 C.放在主谓之间 D.连用,一 般在选择问句中 (2)①相同。都是人称代词,他的(它的) ②不同。前为代词,这些;后为代词,自己内 心的 ③不同。前为人称代词,当地的;后为语气副词,表期望 7.①被动句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定语后置句 ④宾语前置 ⑤介宾短语后置 句 ⑥介宾短语后置句 ⑦否定判断句 ⑧判断句 8.①取道,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像对待奴仆那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③修墓,名词活 用为动词 ④远近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⑤安适的环境,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⑥ 使……灭亡,使动用法 ⑦居于……之下,名词活用为动词 ⑧恩惠,动词活用为名词 9.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它是很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 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鄙”活用为动词,“焉”、“陪”为关键词。 ②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敝”、“与”、“武”、“其”为关键词,前三个并列分句均为否定判断句。 ③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 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解析 “谬赏”、“滥刑”、“因”为关键词。 10.B [杜:塞、闭。] 11.D [D 项介词,因、因为/同“而”,表并列。] 12.B [A 项形容词作名词。C 项使动用法。D 项名词作状语。] 12 13.(1)(周公的)忠义显扬于朝廷,赠赐的官爵谥号美好,在死后享受到荣耀。 (2)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屈身下拜,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惋惜,抒发他们那 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14.C [A 项辞让;B 项报复;D 项甲士,士兵。] 15.D [D 项两个“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介词,对于/介词, 从;B 项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C 项副词,于是,就/介词,经由。] 16.B [①是孔子得出结论的依据,②是事情的起因,④是季氏的行为。] 17.C [引用的目的是强调国君善“察微”的重要性。] 18.(1)孔子能依据细微之事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 (2)物丰却不外溢,这是能够长期保持富足的办法。 (3)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定(安本)又有什么益处呢? 参考译文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国库中领 取赎金。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却辞让,不领取赎金。孔子说:“端 木赐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去赎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对品行并没有损害; 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 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依据细微之事预见事情发展的 趋势与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与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边境上采桑叶,嬉 戏时,吴国的姑娘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应对很不 恭敬,卑梁人很恼怒,杀死了那个吴国人就离开了。吴国人去报复,把那个楚国人全家都杀 死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他发兵反攻吴国,把老 的小的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以后大怒,派人率兵侵犯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克并 夷为平地后离开。吴国、楚国因此展开大战。吴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跟楚国军队交战, 把楚军打得大败,俘虏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夏啮。又回师攻打郢都,俘获了 荆平王的夫人,把她带回吴国,这实际上还是鸡父之战的继续。凡是要守住国家,最重要的 是知道事情的起因,其次是知道事情的结局,再次是知道事情的发展过程。这三样都做不到, 国家一定危险,自身一定困窘。《孝经》上说:“位高却不倾危,凭此就能够长期保持尊贵; 物丰却不外溢,这是能够长期保持富足的办法;富足尊贵不离身,然后才能保住国家,并使 人民和谐。”楚王不能做到这些。 鲁国的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的鸡没有斗胜,季平子很生气,于是侵占郈氏的宫室,扩 建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恼怒,就在昭公面前诋毁季氏,说:“在襄公之庙举行大祭的时 候,跳舞的仅有十六人而已,其余的人都到季家去跳舞了。季家的舞乐人数超过规格,他目 无君主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杀掉他,一定会危害国家。”昭公大怒,不加详察,就派郈昭伯 率军队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宫内。仲孙氏、叔孙氏互相商量说:“如果没有了季氏,那 我们家离死或逃亡也没有几天了。”于是发兵前往救助,攻破西北角进入季氏宫中,三家合 兵为一,郈昭伯不能取胜而被杀死。昭公害怕了,于是逃亡到齐国,后来死在乾侯。鲁昭公 听信诋毁季氏的话,不能分辨是否合乎道理,他只害怕鲁国不能胜过季氏,却不知道仲孙氏、 叔孙氏也很恐惧,他们与季氏是患难与共的。这是由于不了解人心啊。不了解人心,地位即 便尊贵,对安定又有什么益处呢?凭鲁国恐怕敌不住一个季氏,更何况三个季氏呢?他们所 厌恶的都相同,本来就会互相救助。昭公权衡事情错误到如此地步,不只是仲孙氏、叔孙氏, 整个鲁国都会感到恐惧。整个鲁国都感到恐惧,这就是与整个国家为敌了。 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