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2009.11)‎ ‎ [考点剖析]‎ ‎①整体把握悟诗情;②生动形象绘诗境;③炼字赏句品诗韵。其中最重要的是“悟诗情”,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是创作的基础。‎ ‎[备考指南]‎ ‎ 1.如何悟诗情:①抓中心(关键)语句,如《江城子》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抓诗眼词(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如《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中的“悲”;③结合创作背景,如曹操《观沧海》;④捕捉诗歌中出现的形象(物象),如《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乡书”和“归雁”。‎ ‎2.如何绘诗境:“诗境”指的是诗中“美丽的景色”或“壮观的场景”,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①景物要全,不要有遗漏;②不是翻译(诗是不能翻译的),要有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③要对每个景物进行形容,修饰语言,如“清风半夜鸣蝉”中“清风”---“徐徐的清风”,并且注意在描述中运用比喻等修辞,以使描绘更生动具体可感。‎ ‎3.如何赏句:思路:理解诗句的含义-----对诗句所用手法进行分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用的)------悟诗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 诗歌常见的手法:①抒情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②描绘景物:白描手法、想象手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4.  如何赏词:思路:解释词的含义-----理解所在诗句的含义------悟诗情。‎ 注:词中隐含修辞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用词形象词的:传神的表现出了……;‎ 词中蕴含情感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怀。‎ ‎ ‎ 一、陶渊明(共二首)‎ ‎【作者简介】陶渊明(366—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 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 ‎[八上30课第一首] 1、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知背景]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课文选取的是第三首。‎ ‎[明诗意] 我在南山下种下豆子,野草长得茂盛,豆苗反而长得稀疏。早晨我到田野晨清除杂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路边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 ‎[悟诗情] 诗人描绘了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毫不气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早干到晚。诗人没有用笔墨直写其苦,而是巧妙地用“道狭草长”“夕露沾衣”这一细节表现劳动的艰辛。固然辛苦,内心却很充实,他想到的是“但使愿无违”,表明作者宁可隐居躬耕,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语言平淡自然,诗意醇美,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其质朴之风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练习]‎ ‎1.“草盛豆苗稀”中“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所展现的情景。‎ ‎3.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4.  请具体解释“但使愿无违”中作者“愿”的具体内涵。‎ ‎5.  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和理想?‎ ‎6.诗中描绘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答案]‎ ‎1.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艰辛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3.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官场中失去自我。‎ ‎5.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6.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八下30课第一首] 2、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背景]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明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之地,却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要问我怎能这样超凡洒脱?只要内心高洁,远离世俗,居处自然就显得僻静偏远。我在东篱下随手采撷菊花,悠然无意间望见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山中气象秀丽迷人,归巢的鸟儿成群结队飞还。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的许多真趣,我想要辨识出来,却不知该怎样表达。‎ ‎[悟诗情] 诗歌前两句描写诗人安定的乡居生活。“心远地自偏听偏”一句,表现了诗人身居“人境”而不为所扰的“无我”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形象传神写出了诗人归隐后所追求并且达到的“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进入悠闲淡远、恬静自适的佳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进一步写诗人凝视着傍晚的暮色和归林的鸟影而引起的沉思,似乎领略到了这大自然妙境中的某种深刻而又高远的“真意”,这“真意”只能悠然心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暗示自己找到人生归宿后的欣慰、静穆的思想境界。‎ 全诗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本诗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然的人生追求。‎ ‎[练习]‎ ‎1.   “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场景。‎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改为“望”字好不好?为什么?‎ ‎5.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美景。并品析其中的深层寓意。‎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真意”具体指什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心灵超脱尘世;是全诗的诗眼。 ‎ ‎2.远离喧闹的尘世,超然淡泊的思想感情。 ‎ ‎3. 诗人在自己庭园中东篱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闲适悠然地见到了远处苍翠的南山。‎ ‎4. 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颇有默契。而“望”即有意远看,改为“望”字使此篇神气索然。 ‎ ‎5.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6.“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诗人在美好的自然中,在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亲近自然、醉于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多么美好,何必去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作者对悠闲恬静的归隐生活的欣悦,也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远离名利世俗,向往宁静安详的思想感情。‎ 二、李白(共八首)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七上附录第四首]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知背景] 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明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悟诗情] 表达了诗人对谪戍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练习]‎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前两句侧重于写景叙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其中所展现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3.选择一个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 ‎[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谪戍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方法:抓诗眼:愁心+物象:杨花、子规,五溪,明月等)‎ ‎2.庭院的柳絮纷飞,杨花落尽,风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哀转久绝。‎ ‎3.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以人的情思,将自己对朋友的一腔挚情交予明月传递,艺术而真切地表达了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七下附录第三首]2、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知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辞亲远游。然而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明诗意] 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沉思起来。‎ ‎[悟诗情]  本诗抒发了作者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练习]‎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3. 选择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 ‎1. 本诗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月亮+诗眼“思君”+背景等)‎ ‎2.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3.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不用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把月亮人格化,并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七下附录第四首]3、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知背景]李白游东都洛城,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勾起了诗人的客愁乡思,于是诗人触境生情吟咏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明诗意] 阵阵悠扬的笛声,不知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悟诗情]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练习]‎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3. 请说说前两句中“暗”和“满”字的妙处。‎ ‎[答案]‎ ‎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2.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3.春夜阑珊,诗人难于成寐,不期然地,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飘然而至,一个“暗”字,绘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暗合了这首诗的情致;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满”字,显然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八上第30课第三首]4、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明诗意]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悟诗情]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练习]‎ ‎1.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八上附录第六首]5、《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知背景]:作者送友人,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北望二十公里处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横北郭”。泗水从曲阜向西流来,入兖州境即转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谓“白水绕东城。”‎ ‎[明诗意]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悟诗情]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练习]‎ ‎1. 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2. 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答案]‎ ‎1. 远处,清脆的山峦横亘在城外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八下第30课第二首]6、《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背景]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明诗意]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悟诗情] 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现实自己愿望的信心。‎ ‎ [练习]‎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2.请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1.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二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启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现实自己愿望的信心。‎ ‎[八下附录第五首]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知背景]李白于唐代天宝元年(742)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钱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明诗意]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悟诗情]抒发了作者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懑心情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一种在困境中顽强进取的精神。‎ ‎[练习]‎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历来以奇特贴切著称,试对其进行赏析。‎ ‎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现了世人因怀才不遇,准备退居山林的消极的一面,又表现了诗人                                       的高洁品质。‎ ‎[答案]‎ ‎1.前一句的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同时又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自然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烦愁苦闷,似水难断。‎ ‎2.不肯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 ‎[九下附录第二首]8、《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知背景]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明诗意]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悟诗情] 表达了诗人由于政治失意,理想幻灭,而内心郁愤的思想感情。‎ ‎[练习]‎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哪几句是能够表达诗人外在超脱扩大?哪几句能看到诗人内在的孤独?‎ ‎[答案]‎ ‎1. 表达了诗人由于政治失意,理想幻灭,而内心郁愤的思想感情。‎ ‎2. “对影成三人”、“行乐须及春”、“相期邈云汉”等可以表达诗人表面上的超脱矿大;“独酌无相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可以看出来诗人内心的孤独。‎ 三、杜甫(共七首)‎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人称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为杜少陵。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史诗”。‎ ‎[八上25课第一首] 1、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背景]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明诗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悟诗情] 首联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颈联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尾联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的来为人们传诵。‎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在描写手法上,运用了渲染、衬托和虚实相映的写法,由情到景,由景及情。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朝气。最后两句语意警策,被誉为千古绝唱。‎ ‎[练习]‎ ‎1.本诗赞美泰山高大巍峨的句子是“                  ”、“                   ”。‎ ‎2.表明诗人对祖国山河热爱的诗句是:                     ,                   。‎ ‎3.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 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 ‎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                              ‎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7.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                          ‎ ‎8.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请再写出一句这样的古诗词名句。‎ ‎              说                                                        ‎ ‎[答案]‎ ‎1.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高大巍峨;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判割的意思,用在这里,确是“奇险”,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6.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八上25课第二首] 2、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明诗意] ‎ ‎[悟诗情]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表达了诗人爱国、思亲、忧时、伤春的思想感情。‎ ‎[练习]‎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又大到小,由         ‎ 到             。‎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 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作者触景生情,借“花溅泪”“ 鸟惊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4.颈联妙用数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所展现的场面。并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试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运用等任一方面进行赏析)‎ ‎7.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思亲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 ‎1.望;山河  草木花鸟 ‎2.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耳边。‎ ‎3.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4.写出了作者与家人音信隔绝,久盼不至的迫切心情。思亲念亲之情油然而生。‎ ‎5.面对河山的沦陷,家人的离别,满头白发的作者因此而焦虑忧愁。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已纷纷断落,如今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描绘的这一细节,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和思家的情怀。‎ ‎6.思想内容: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恨别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犹在,春色依旧,国破城空,人烟稀少。运用反衬(情景交融)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悲惨景象、令人深感沉痛。‎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八上25课第三首] 3、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知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明诗意]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悟诗情]‎ ‎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练习]‎ ‎1. 这首诗从内容上来看属于______诗,最能概括诗歌中心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作者这首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叙事    有吏夜捉人 ‎2.对饱经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下30课第三首]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知背景]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明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如同墨色,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悟诗情] 这首诗围绕着“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线索展开,先写风,后写雨,作者深入细致地描写表现了只有亲身经历苦难才能体会到的情味。最后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疾苦,愿以个人冻死换取天下寒士温暖的高尚情操。全诗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自己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练习]‎ ‎1.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2.请描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画面。‎ ‎[答案]‎ ‎1.诗人要解除的是天下“寒士”的痛苦,而不仅是自己的,只要这个愿望实现,天下“寒士”都能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里受冻,虽死无憾。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 ‎2.一会儿,风停了,乌云浓黑得像墨一样,秋日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了下来。‎ ‎[七下附录第七首] 5、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知背景] 本诗主要描写的是当年锋芒早露,名声极盛的两个人(诗人与李龟年)晚岁相逢时,由于当时飘零的身世与美好的春光形成极大的反差,触动了二人关于国家和个人身世的悲怆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明诗意] 岐王府里我们经常见面,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您的歌声。此时正是江南风景最美好的时候,在这落花缤纷的时节中又与您相逢。‎ ‎[悟诗情] 这首诗是诗人抚今追昔之作。第一、二句写安史之乱前的相逢,反映了唐代当年的盛况。第三、四句写安史之乱后的相逢,这时江南自然风光虽好,但已是“落花时节”,表现了诗人无限惆怅之情,抒发了对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慨叹。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28个字,却情景交融,意味深远,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同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后写一部回忆录。‎ ‎[练习]‎ ‎1、请你对“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简要赏析。‎ ‎2、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寻常”“几度”的表达作用。‎ ‎[答案]‎ ‎1、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作者以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2、“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几度”是多次的意思。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生活的无限怀念。‎ ‎[九下附录第三首] 6、 羌村三首  杜甫  ‎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知背景]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明诗意]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的解释说:“酒味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 !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 ‎[悟诗情]这首诗写作者久别归家后,邻人来家慰问之事。前两句写群鸡争斗,暗喻安史之乱后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三四句写乡邻探望,寒暄对饮;接下来两句借乡亲之口,写战争的残酷。最后两句,写主人致谢辞,四座泪纵横。本诗情景交融,含蓄深沉。作者战乱中回家,借乡亲之口,反映安史之乱后的不断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 ‎[练习]‎ ‎1.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答案]‎ ‎1. 表现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2.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现实。‎ ‎[九下附录第四首] 7、 登楼  杜甫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知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写的。所表达的是忧国伤时的沉痛心情,但还是对唐王朝存在信心。全诗写景写情,雄阔深远,委婉含讽。‎ ‎[明诗意]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悟诗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灾难的沉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伤感。‎ ‎[练习]‎ ‎1. 展开联想与想象,生动描述“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画面。‎ ‎2.联系尾联内容,分析“聊”字的作用。‎ ‎[答案]‎ ‎1.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2.“聊”字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感慨,可叹那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而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苦于报国无门,诗人只能在黄昏的时候姑且吟诵那《梁甫吟》,以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伤感。‎ 四、王维(共三首)‎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画家。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著有《王右丞集》。‎ ‎                   [八上30课第二首]1、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知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明诗意]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着血红的夕阳。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悟诗情]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练习]‎ ‎1.颔联作者以“征蓬”“归雁”自比,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3.近代学者王国维盛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壮观”之句,仔细品味这句诗,谈谈王国维评价的理由?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有表现力?‎ ‎4.《使至塞上》一诗中表现塞外苍凉雄浑之美的名句是                              。‎ ‎  由此可以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 ‎[答案]‎ ‎1.因受排挤流露出孤寂、激愤、抑郁之情。‎ ‎2.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大漠无边,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 ‎3.这句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这句话还精于炼字,“直”“圆”两字用得极好,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诗歌以烽烟之直和落日之圆突出了大漠的辽阔壮美。‎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七下附录第一首]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知背景]‎ ‎[明诗意] 月夜,我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悟诗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3. 选择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 ‎1.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作者独处山林,写景中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方法:抓物象:幽篁、弹琴、长啸、明月等)‎ ‎2. 月夜,我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3.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诗中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性情,在这寂静的幽林里,只有月亮殷勤相伴,作者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跃然纸上。‎ ‎                 [八下附录第四首]3、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知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明诗意]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悟诗情]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练习] 王维《终南别业》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_______,______”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更显出诗人心中的悠闲。‎ ‎[答案] 待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五、孟浩然(共三首)‎ ‎【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布衣终老。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 ‎[七上附录第二首]1、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知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山林(鹿门)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明诗意] 老友准备了饭菜,请我到田园农家作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一边喝酒一边畅谈农事。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悟诗情] 这首诗描绘了优美的山村田园风光和闲适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趣。‎ ‎[练习]‎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颔联所描绘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3.选择一个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 ‎4.联系最后一句诗的内容,谈谈“还”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趣。(方法:抓物象:绿树青山+关键词:还来)‎ ‎2.苍翠的树木在村边环绕,似把村庄环抱相拥;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 ‎3.示例(1)近景与远景结合,近处的绿树与远处的青山辉映,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示例(2)对仗工整,“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勾勒出一幅美妙的乡村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示例(3)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的情态之美,“合”字表现出了绿树环抱相拥的动态,突出了树的繁茂;“斜”字形象地表现出村外青山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4.“还”是“再”的意思,作者深深为农庄美景和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趣。‎ ‎[八上附录第三首]2、《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知背景]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明诗意]树木的叶子枯黄凋零了,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我家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江海水漫漫。‎ ‎[悟诗情]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练习]‎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4、这首诗透露作者什么情怀?‎ ‎[答案]‎ ‎1、秋季 ‎2、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4、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 ‎[八上附录第四首]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知背景] 张丞相即张九龄,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明诗意]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悟诗情]诗人不甘于仕途的失意和寂寞,一心想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希望张丞相能给予引荐,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练习]‎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望洞庭湖所见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3.颔联中“蒸”“撼”二字用得妙,请加以分析。‎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有何深意?‎ ‎[答案]‎ ‎1.不甘于仕途的失意和寂寞,一心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希望张丞相能给予引荐,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方法:抓重点句“端居耻圣明”等)‎ ‎2.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满满,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湖面上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湖水澎湃动荡,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也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 ‎3.“蒸”字写出了水汽蒸腾,如烟似雾,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感;“撼”字犹如雷霆万钧,极显湖水的喧闹动荡,桀骜不驯的自然伟力。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磅礴的气势。动静结合,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4.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引荐的心情。‎ 六、岑参(共三首) ‎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教养长大。天宝三载(744年),中第二名进士。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体,有《岑嘉州诗集》。曾两度从军,写下大量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最重要代表。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雄伟奇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七下附录第五首] 1、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知背景]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是描写的这一情景。‎ ‎[明诗意] 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思家之情不能遏止,泪水沾湿双袖。 突遇旧友回京,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 ‎[悟诗情]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练习]‎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 借助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和朋友马上相逢时的场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答案]‎ ‎1.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方法:抓关键句前两句+物象:马上、传语)‎ ‎ 2.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之后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八下30课第四首]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知背景] 此诗是岑参在天宝十三年(754)充任北庭节度使判官时,为送武判官归京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明诗意]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都拉不开弓,都护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悟诗情]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军营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本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白雪的语句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吟雪的代表诗句。‎ ‎[练习]‎ ‎1.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雪花给树木披上银装,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作者写塞外早春,以春绘冬,新奇瑰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写奇寒难耐,不见凄凉悲愁,反而透露着一种雄健、浑厚的气息。这是诗人高昂乐观精神的写照。‎ ‎ 2.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诗句表达的情感: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 ‎[九下附录第五首] 3、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知背景]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斗志。诗的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信心。‎ ‎[明诗意]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 ‎[悟诗情]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练习]‎ ‎1. 写出文中描写风沙、大石肆意施展淫威的句子。‎ ‎2. 这首诗在写大军出师西征之前,先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答案]‎ ‎1.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头如刀面如割。‎ ‎2.先写了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大军出征的豪壮。‎ 七、白居易(共三首) ‎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这种平易浅近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起到了瓦解旧诗格套的作用。‎ ‎[七上15课第三首] 1、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知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 ‎[明诗意] 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 ‎[悟诗情]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把春到西湖的景象写得生意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练习]‎ ‎1. 这首诗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全诗以“ ”为线索,从孤山写起,到白沙堤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尾联中“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3.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 、 、 。‎ ‎4.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诗中所展现的早春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5. 请说说颔联中“争”和“啄”字的妙处。‎ ‎6.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了,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案]‎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方法:抓诗眼词“爱”)‎ ‎2.行;春;最爱。‎ ‎3.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湖中春水初升,在水色天光中,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新生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浅浅的才刚能没过踏青的马蹄。‎ ‎5.一个“争”字,运用拟人修辞,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表现出了春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6.“几处”“谁家”照应了“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改为“家家”“处处”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九上附录第一首] 2、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知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明诗意]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汉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怜惜夏日天长。又有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 听他们相互诉说:“因为缴纳租税.家业田地都巳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填饥肠。”听到这话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我有什么功业德行,却不从事农耕蚕桑?—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遗忘。 ‎ ‎[悟诗情] 这首诗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 ‎[练习]‎ ‎1.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两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2.《观刈麦》一诗描写了麦收时农民在田间劳动的艰辛和贫妇拾遗麦穗的场景,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练习]‎ ‎1.表达了诗人因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感到愧疚的心情。‎ ‎2.一是为了反映农民的艰辛,二是为了揭露赋税的繁重。‎ ‎ ‎ ‎[九下附录第七首] 3、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知背景]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明诗意]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舍业,天各一方。回首战乱后故乡的家园,一片寂寥凄清。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上。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如果天各一方的兄弟们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相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吧!恐怕这一夜中,流散五处深切的思念家乡的心,也都是相同的。 ‎ ‎[悟诗情] 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遭遇战乱,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流离之苦和骨肉相思之苦,以望空中明月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 ‎[练习]‎ ‎1.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和深秋中断根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于战乱手足离散的孤苦、凄凉的感情。‎ ‎2.诗人以邈远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深切的骨肉相思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八、苏轼(共四首)‎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八上附录第九首]1、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知背景]此时苏轼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表现出在 “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 ‎[明诗意]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干净得没有一丁点儿泥土.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悟诗情]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上阕写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写眼前的景色,自然,清新,幽静,环境优美。萧萧暮雨子规啼:以声衬静。 下阕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揭示主题。‎ ‎[练习]‎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答案]‎ ‎1、要求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幅画面,要注意描述与翻泽的区别,描述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示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  2、要求谈淡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如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与第1题不同,解答略;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如作者的情感,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  3、考查积累和拓展的能力。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 ‎ ‎[八下第25课第四首]2、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背景]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明诗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希望离别的人都能健康平安,各自珍重,即使远隔千里还能共浴月光共赏明月。‎ ‎[悟诗情]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风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练习]‎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 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事长向别时圆( )     3. 苏轼,字______ ,号 ________,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 同为“ 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 。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5.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6.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 ‎[答案]‎ ‎1.shì què cháng qǐ 婵娟 nòng ‎ ‎2.执,持;忍受,禁受;戏弄;常常。 ‎ ‎3.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 ‎4.C ‎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6.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九上第25课第三首]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知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明诗意]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悟诗情]本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练习]‎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一个“      ”字贯穿全篇。‎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3.上阙最后一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全词为我们所展现的太守形象。‎ ‎7.首句“狂”字有何作用?‎ ‎[答案]‎ ‎1.出城打猎;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狂。‎ ‎2.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山岗上席卷而过。一个“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3.表现了作者的英雄豪气。‎ ‎4.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委以重任,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6.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一个弯弓劲射、英武豪迈、气度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报国立功的宏伟志向。‎ ‎7.“狂”字是本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下文的内容均围绕“狂”字展开,出猎场面的壮观,作者不服老自比孙权的豪迈,希望重获重用为国效力的壮志等都是“狂”的具体表现。‎ ‎[九上附录古诗第六首] 4、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知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明诗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悟诗情]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练习]‎ ‎1、上阕写了哪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有什么含义?‎ ‎2、请你对“敲门试问野人家”加以评析。‎ ‎[答案]‎ ‎1、这三个画面是:簌簌下落的枣花,嗡嗡响着的缲车,柳荫下叫卖着的瓜农。这三种景物构成了一幅极具农村生活气息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繁忙,也透露出人们对农村恢复正常生产后的喜悦心情。‎ ‎2、“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折射出身为太守的词人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远,也表现了苏轼尊重农人、平等待人的品格。‎ 九、辛弃疾(共二首)‎ ‎【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九上第二十五课第五首]1、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知背景]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明诗意]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悟诗情]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练习]‎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首词的词牌是。作者的号是 ,他是 派对代表人物。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8.“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1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____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______;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3.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可怜 破阵子 稼轩 豪放2.D 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8.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9.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0.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11.军营;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12.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13.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九上附录第八首]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知背景]《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明诗意]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悟诗情]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练习]‎ ‎1、词中写到长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曹刘”、“孙仲谋”分别指谁?‎ ‎3、诗中称赞孙权,从全词的主旨看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 ‎1、不尽长江滚滚流。比拟千古兴亡之事的绵延不断。‎ ‎2、“曹刘”分别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孙仲谋”是孙权。‎ ‎3、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弱。表达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恢复中原的情怀。‎ 十、李清照(共三首)‎ ‎【作者介绍】(1084~1155)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七上附录第九首] 1、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知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明诗意]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于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划呀划,划呀划,划得太急促了,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悟诗情]诗人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争渡,争渡”的重叠,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练习]‎ ‎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2.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和性格?‎ ‎[答案]‎ ‎1.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活泼爽朗的性格。‎ ‎[九上25课第四首] 2、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知背景]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明诗意]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悟诗情]上片首句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练习] ‎ ‎1.读上片,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是什么?词人又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呢?‎ ‎2.读下片,试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感情变化过程的?‎ ‎[答案]‎ ‎1.忧愁的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作者通过“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作者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九上附录第七首]3、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明诗意]薄雾浓云遮蔽了漫长的白昼,忧愁压抑着我的心头,终日里阴阴沉沉,我的心情愁苦烦闷。刻有兽形的铜炉,香料已渐渐燃尽。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到了夜半时分,纱窗玉枕,感觉到了一阵阵的轻凉侵身。黄昏后独自一人在东篱下自斟自饮,轻淡的菊花香气充满衣襟。莫要说此情此景不令人凄然伤神,当秋风吹卷门帘的时候,突然发现屋里的人比外面的黄花菊更加消瘦。‎ ‎[悟诗情]“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最后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 ‎[练习]‎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说说“人比黄花瘦”一句的妙处。‎ ‎[答案] ‎ ‎1.这首词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2.这句比喻含蕴丰富,清丽雅致。菊瓣纤长,菊枝瘦细,正像因相思之苦而日渐消瘦的词人。此处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意蕴无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