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 ‎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掌握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záo)   畦(qí)   吓(xià)   罕(hǎn)    系(jì)‎ 霄(xiāo) 蝥(máo) 窍(qiào) 敛(liǎn) 觅(mì)‎ 秕(bǐ) 躁(zào) 嗬(hē) 恭(gōng) 荚(jiá)‎ 椹(shèn) 蛉(líng) 络(luò) 髓(suǐ) 筛(shāi)‎ 塾(shú) 蟋(xī) 蟀(shuài) 蜕(tuì) 橘(jú)‎ 柚(yòu) 寇(kòu) 倜(tì) 傥(tǎng) 叵(pǒ)‎ 噫(yī) 豁(huò) (豁(huō豁口))  攒(cuán)(攒(zǎn 攒钱))‎ 宿(sù)(宿(xiǔ半宿) 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 拗断) 拗(ào 拗口) 拗(niù执拗)) ‎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    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 倜傥:洒脱大方。‎ 陌生:生疏;不熟悉。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 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渊博:(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 同窗:同在一个窗下念书的人。‎ 机关:周密而巧妙的计谋。文中是秘密的意思。 ‎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 3.作品简介。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 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4.题目简介。‎ 百草园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19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 “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听课文录音提问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拥肿、小球。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椹、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声。(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 ‎(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三)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第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课外拓展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学生自由发挥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