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第16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 ‎(1)内因: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有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外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 ‎(1)农业: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2)手工业: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破坏;城市手工业遭沉重打击。‎ ‎(3)商业: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 ‎(3)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2.途径 ‎(1)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2)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洋务派的官办企业。‎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4.分布 ‎(1)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和广东等沿海地区。‎ ‎(2)从行业上看,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等轻工业部门。‎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2.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受民族危机刺激,“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兴起。‎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表现: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4.影响 ‎(1)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2)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图解历史] 自然经济瓦解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重大标志,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催化剂。‎ ‎[图说历史] 走向近代化 ‎[细节点拨]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 ‎(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3)近代民族工业: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主题 “欧风美雨”下的产物——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一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黄炎培等《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史料二 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陈旭麓 史料三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史料四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 ‎ ‎1.史料一反映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伴随着西方的经济入侵,中国传统手工业大量破产;从本质上反映出自然经济瓦解。‎ ‎2.史料二主要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3.史料三说明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和对抗外国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史料四说明了洋务运动主观上并没有打破旧的制度的愿望,但在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依据史料一,概括在近代历史变迁中国人“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试答:传统谋生手段消失,为谋生迁往城市做工,感叹社会风气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史料二中“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的含义。‎ 试答: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试答:洋务运动采取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道路;洋务运动客观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洋务运动从科技、思想、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多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 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 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 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国家 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②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 考点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1)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③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 ‎④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作用。‎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①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②发展最快的工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③重工业也有一定增长。‎ ‎(3)特征 ‎①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③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4)结果: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2.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1)原因 ‎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的促进。‎ ‎②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推动。‎ ‎(2)表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结果: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3.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 ‎(1)原因 ‎①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内迁工业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②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 ‎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在夹缝中求生存: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 ‎2.在斗争中求发展 ‎(1)目的: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2)表现: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 ‎(3)不足: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4)原因: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5)影响: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图解要点] 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西方列强忙于一战,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外部条件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图示记忆]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图解历史] 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轨迹 ‎[图解历史] 民族工业的“春”“夏”“秋”“冬”‎ 说明:(1)春天: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的发展。‎ ‎(2)夏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秋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4)冬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主题一 夹缝中求生存——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中国资本家组建的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并聘了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已从英国买了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和锅炉。又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司,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一百人……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史料二 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料三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 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 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 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史料一反映了民族工业规模小、资金少;依赖外国机器及技术人员;外国压制、竞争力差,受到外国产品的竞争。‎ ‎2.解读史料二,从纵向比较可以看出,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趋势是不断下降。‎ ‎3.解读史料三注意文字叙述与表格数据。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快;部门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1.根据史料二,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试答:(1)趋势: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2)原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试答: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导致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促进因素 ‎(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主题二 民族资产阶级的“富强梦”曲折发展的破灭——近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史料一 下图为1913、1919年民族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史料二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 825吨。‎ 史料三 我(刘鸿生: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1936年3月,宋子文乘南洋公司资金困难之机,收买股票20万股,占南洋股票总额的一半。从而控制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 ‎1.从史料一图文看反映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表现,反映了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史料三两则现象反映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掠夺。‎ ‎1.依据史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试答: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工业发展不协调,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缓慢。‎ ‎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试答: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3.史料三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试答: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官僚资本主义,很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 ‎1.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在大后方初步建立起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使中国的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的改善,也推动了大后方战时经济的发展,有利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 ‎2.客观上促进了西部的现代化进程。 战争致使大量人口西迁,对于开发当地,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不乏科技人才,这就为西北工业的发展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西北工业的现代化。 ‎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教育的发展。东部工业及人口的西迁带去的种种事物和思想冲击了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为当地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并广泛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 ‎4.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活动的主旨是满足军事需要,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从整体规划上看,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活动难以从整体角度出发,导致开发后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不合理发展。‎ 答题术语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洋务企业的兴办,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陷入绝境 考纲 卷别  ‎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全国卷Ⅰ ‎2016·洋务运动 ‎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2015·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2014·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2013·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 全国卷Ⅱ ‎2016·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 ‎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2015·日本经济侵略的目的 ‎2016·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全国卷Ⅲ ‎2017·19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发展原因 ‎2016·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 ‎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本讲内容,是高考的常考点,尤其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等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的方式来看,既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主干知识,还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目标,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复习备考中,应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 考向一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2015·高考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情境,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 ‎,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选D项。 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 ‎2.(2016·高考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日常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的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选C。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在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中国市场主动开放并非在19世纪中期以后,应该开始于19世纪末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D。‎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对洋务运动思想观念的理解 ‎3.(2015·高考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情境,可知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考向三 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 ‎4. (2017·高考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19世纪末“邮政、银行、铁路、小轮”的出现,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民间出现办厂热潮,这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关,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材料中的企业为官督商办企业,B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 ‎5.(2016·高考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选D。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解读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所以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D项。A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B、C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 ‎6. (2016·高考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选D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出现衰落,故C项错误。‎ 考向四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近代后期日本经济侵华的本质目的 ‎7.(2015·高考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选B项。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1.通商口岸贸易情形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唯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种现象出现造成了(  )‎ A.近代民族纺织业布局集中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洋纱洋布在中国销售萎缩 D.洋纱洋布价廉物美 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近代民族纺织业布局的问题,故A项错误;“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唯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反映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B项正确;“洋纱一纵,尤为畅销”说明洋纱洋布畅销,故C项错误;洋纱洋布价廉物美是造成本地棉花价格低廉的原因,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  )‎ A.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解析:选A。材料“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某种程度上始于洋务运动,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实质是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不是批发的”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对洋务运动做出评价,未提及其社会背景,故D项错误。‎ ‎3.如图所示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解析:选D。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中国关税自主权在鸦片战争后已经丧失,故B项错误;图示信息反映出,1895-1899年中国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大幅增长,说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家掀起办厂热潮,但近代民族工业只是初步发展并非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 ‎4.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升到22%。 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 A.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 D.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解析:选B。材料未涉及政府保护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7%上升到22%”“增长了近6倍”,表明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采用跌价竞争等手段压制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这期间,民族工业始终处于夹缝中艰难求生的状态,中国依旧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故D项错误。 ‎ 课下达标练 ‎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这一发展(  )‎ 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 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 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 解析:选D。受国际市场影响,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故A项错误;中国成为给外国提供初级农产品市场,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提供初级农产品、原料,与近代机器工业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依据国际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瓦解着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故D项正确。 ‎ ‎2.表 ‎ ‎1840年前 ‎1894年 ‎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 茶叶 ‎ ‎1 184.01 ‎ ‎1 414.06‎ ‎4 784.64 ‎ ‎1 467.01 ‎ 棉花 ‎1 146.79 ‎ ‎1 146.79 ‎ ‎2 437.26 ‎ ‎1 701.13 ‎ 粮食 ‎ ‎15 533.30 ‎ ‎15 533.30 ‎ ‎37 250.00 ‎ ‎37 054.20 ‎ 表格反映了(  )‎ A.中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 D.经济作物国内销售比例不断提高 解析:选B。单从茶叶、棉花和粮食的商品值和国内销售份额并不能判断中国通货膨胀的情况,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据材料,这些原材料的商品值大幅提升,但是国内销售额变化量寥寥,这正是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是在提高而非下降,故C项错误;根据茶叶和棉花,这两者不但变化量寥寥,而且也不能代表整个经济作物的变化趋势,故D项错误。‎ ‎3.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这主要因为(  )‎ A.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 ‎ B.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 C.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 ‎ D.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 解析:选B。甲午战争确实挫伤了民族自信心,但是并不是人们长期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剧,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没有反思没有总结,而是全盘否定,故B项正确;历史评价与留日学生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中日的综合国力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发生巨大逆转,中国总体上还是超过日本的,故D项错误。‎ ‎4.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 A.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 D.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872年”‎ ‎,考查的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兴办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为维护清朝统治而进行的,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西方外交官对中国的认识,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发展的直观认识,故D项错误。‎ ‎5.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它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选C。题干是关于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种植情况的变化,没有体现列强的侵略,故A项错误;题干仅体现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增大,并未体现茶叶种植技术的突破,故B项错误;题干中种茶面积扩大,说明茶叶获利大,联系时代背景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茶叶作为原料大量出口,利润的刺激使农民大量种茶,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应是题干“种茶面积扩大”现象的结果,非题干现象的原因,故D项错误。‎ ‎6.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同治末年,增至千一百四十余万。光绪十三年,兼征洋药厘金,增为二千五十余万。(光绪)三十四年,增至三千二百九十余万。……为岁入大宗。”材料表明(  )‎ A.中国逐步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解析:选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仍然处于逆差局面,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虽然已经开始解体,但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海关税收的增加,不能推断出对外出口的增加,因此不能反映出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中国海关税收的增加,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故D项正确。‎ ‎7.近代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成立伊始就从英国进口辊轴式轧机和织机,从美国进口环锭纺机和500马力的汽炉。材料表明该企业(  )‎ A.受外国资本的严密控制   B.是由洋务派最早创办 C.发展初期重视技术引进 D.在当时得到外国扶植 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国资本的控制,故A项错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材料中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民用工业,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从英国和美国引进技术可以看出其发展初期重视引进技术,故C项正确;上海机器织布局引进外国技术并不是受到外国企业的扶持,而是这个企业重视引进技术,故D项错误。‎ ‎8.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选D。此时的清政府转而采取的是一种鼓励工商的政策,“思想保守”的表述与材料和史实都不符,故A项错误;“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表述,不仅从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与清廷鼓励民间投资的初衷不符,故B项错误;“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同样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而且,赋予封疆大吏鼓励工商的政策,反而是扩大了地方汉族地主的权力,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的掀起,清政府不得不改弦更张进行变革,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 ‎9.下图为近代中国机械进口数据统计图,下列对此图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传统手工业基本被机器生产所取代 ‎ B.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列强放松对中国机器进口的限制 ‎ D.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得到较快发展 解析:选D。根据图中时间“1844-191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机器生产并未取代传统手工业,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期间列强对中国机器进口的政策没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图中中国机械进口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1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这反映出(  )‎ A.“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 ‎ B.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 C.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 D.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 解析:选D。材料“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救国”主张,但不能说明“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材料“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反映了实业对于国家生存的重要性,而不是有利于经济转型,故B项错误;民国初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因此民族工业不是主流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反映了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故D项正确。‎ ‎1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 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 A.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C.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D.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解析:选C。材料中国家垄断企业是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因而不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A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开创,故B项错误;因为20世纪20-30年代世界各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因而中国发展国家垄断企业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践行节制资本的思想是发展国家垄断企业的主观目的,非客观效果,故D项错误。‎ ‎12.如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 >F1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战争后的初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D.解放战争期间 解析:选D。由图示可知F2 >F1,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大于动力,甲午战争后的初期,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由于国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受到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绝境,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 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13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1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再次降低税率”“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可知,关税自主权丧失且税率降低,据材料一“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可知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据材料一“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可知中国逐渐出现入超;综合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具有半殖民地的特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和西方答出政治、经济的原因即可。(2)应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积极:可据材料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答出增加了关税收入,据材料二中关键词“华商”“进口”“关税”等答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二“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可知日本侵华加剧,日本份额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答出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局限性:可据材料二“‎ 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答出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 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任答三点即可) ‎ ‎(2)评述: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善;但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表一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单位:亿两(规元) ‎ ‎1870年 ‎1890年 ‎1908年 ‎ ‎1920年 ‎ ‎1936年 ‎ A.国内生产品(农业产品、手工制造业产品、近代化工业产品、矿冶业产品) ‎ ‎9.68‎ ‎10.32‎ ‎18.02 ‎ ‎57.61‎ ‎109.01‎ ‎ B.进口洋货 ‎0.71 ‎ ‎1.42‎ ‎4.97 ‎ ‎8.49‎ ‎11.16‎ ‎ C.市场商品量(A+B) ‎ ‎10.39 ‎ ‎11.74 ‎ ‎22.99‎ ‎66.10 ‎ ‎120.17‎ ‎ D.洋货所占比重(B/C%) ‎ ‎6.83 ‎ ‎12.09‎ ‎21.62‎ ‎12.84 ‎ ‎9.29 ‎ 表二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平均年增长率(%) ‎ ‎1870-‎ ‎1890年 ‎1890-‎ ‎1908年 ‎ ‎1908-‎ ‎1920年 ‎1920-‎ ‎1936年 ‎ A.国内生产品 ‎(同上) ‎ ‎0.32 ‎ ‎3.15 ‎ ‎10.17‎ ‎4.07‎ ‎ B.进口洋货 ‎3.53‎ ‎7.21‎ ‎4.56 ‎ ‎1.72‎ C.市场商品量 ‎(A+B)‎ ‎0.61 ‎ ‎3.80 ‎ ‎9.20‎ ‎3.81 ‎ 注:规元,也称豆规银、九八规元,近代上海通用的银两计算单位。 ‎ ‎——摘编自关承明:《近代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 综合表一、表二,从A、B、C、D中任选一个角度提取有关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加以简要说明。(要求:信息完整,分析准确,史实正确。)‎ 解析:首先,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可从A、B、C、D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提取。如:根据A提取信息:国内生产品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1908-1920年间增速最快,之后有所放缓。其次,综合表一、表二,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如:对A所提取信息进行说明。国内生产品总体呈增长趋势,由于传统经济日益解体,近代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1908-1920年间增速最快,由于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限制,中华民国建立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导致;1920-1936年有所放缓,由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萧条。‎ 答案:信息一:近代中国国内生产品总体呈增长趋势,且1908-1920年间增速最快,之后有所放缓。‎ 说明: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工商业经济日益发展。②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③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萧条。‎ 信息二:近代中国进口洋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且1890-1908年间增速最快,之后有所放缓。‎ 说明:①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断加剧,商品倾销愈演愈烈。②甲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③‎ 一战期间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以及群众抵制洋货、爱用国货的运动使洋货进口有所减缓。‎ 信息三: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中进口洋货所占比重1870-1908年间呈增长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 说明:同信息二 ‎(说明:要求从某一角度完整地提炼发展变迁的历史信息,并加以准确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