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8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案)
第28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纲要求]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一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 一、纸的发明 1.发明:西汉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蔡伦独创“蔡侯纸”。 2.外传:8世纪传到中亚,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贡献:纸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二、指南针 1.发明:战国时已有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3.贡献: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 三、火药 1.发明和应用:唐末至宋初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等。 2.外传:12、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入西欧乃至世界各地。 3.贡献: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 1.雕版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技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此后出现木活字、铜活字等。 3.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构图解史] 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科技可归纳为“一、三、四” 一个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三个特征: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 四大阻碍因素: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教育文化的高度专制;腐朽的封建制度。 主题 璀璨辉煌与难以维系——农耕经济下的中国古代科技 史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史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史料三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马克思 史料四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史料一为表格性史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分布领域,从表上看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2.史料二 主要说明“与西方相比”中国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相当薄弱,表明中国科技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的特点。 3.史料三为史学评论,史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及君主专制的存在,束缚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4.史料四为近代史学论著,主要说明儒学束缚人性,阻碍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科技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答: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了发展。 2.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综合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试答:(1)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 (2)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3)思想观念及统治者的科技教育文化政策。 (4)对前代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重经验 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重综合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重实用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做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重农业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 考点二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诗经》 1.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 3.影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奠定了现实主义传统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特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句式较为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2.影响:楚辞体被称为“骚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汉赋 1.特点:散文和韵文并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了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2.代表:西汉的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 四、唐诗 1.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风体现了盛唐的气象。 2.杜甫:诗风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后人称其诗作为“诗史”,称其人为诗圣。 五、宋词 1.概念:词是由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2.代表:宋代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六、元曲 1.散曲: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2.元杂剧 (1)艺术特点: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 (2)兴盛原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的需要。 (3)名家名剧: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七、明清小说 1.明朝 (1)原因:明朝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2)成就 章回长篇白话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长篇白话小说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短篇白话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 2.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诗经》和楚辞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 2.文学风格不同。《诗经》主要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图示理解] 古代中国的文学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图解历史] 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知识归纳] 小说发展阶段 先秦―→萌芽(传说、寓言) ↓ 魏晋―→兴起(志怪小说) ↓ 唐代―→初步发展(传奇) ↓ 宋代―→进一步发展(话本) ↓ 明清―→蓬勃发展(章回体长篇小说) 主题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史料一 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①。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②。……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1928年10月) 史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③(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史料三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④。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⑤,但因为时间关系,我现在只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史料一论述了唐诗的成就及地位。①说明唐代诗人和作品众多。②唐代诗歌内容的广泛,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2.史料二反映了宋词的特点及盛行的原因。③主要说明宋词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盛行源于民间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 3.史料三信息主要论述了明清小说发展的特点。④说明明清小说思想内容复杂,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⑤反映清代小说具有种类繁多、艺术水平高超等特点。 1.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有何影响。 试答: 盛唐时期,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期,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朝衰败的社会现实。 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试答: 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2)影响因素:①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②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③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④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2.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反映的时代特征 (1)从文学发展历程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先秦散文、汉赋、隋唐诗歌、宋元词曲、明清小说的历程,不同阶段的文学成就反映了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特征。 (2)从政治折射点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反映在文学方面以诸子百家的散文为主,以及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诗经》、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与《离骚》;秦汉时期,社会处于大一统局面,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隋唐时期具有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形成,推动了诗歌的繁荣等。 (3)从经济折射点看:文学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反映了宋元商品经济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明清反封建小说、戏剧走向繁盛,反映了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的特征。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艺术 一、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文字为甲骨文和金文 字体的演变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人物及作品 1.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2.东晋: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代表作品为《兰亭集序》等 3.唐代:楷书家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怀素和张旭的狂草别具魅力 4.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都以行书为名 5.元代:赵孟兆页创痛赵体 6.明代:文徴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二、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1.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2.分类 (1)以题材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在表现技法上,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3)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4)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主要特点是“画中有诗”。 三、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元朝时,元杂剧形成;明代传奇剧兴起。 2.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又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形成。 (2)艺术特点: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行。 (3)地位: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构图解史] 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 [图示解史]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漫画历史] 文人画的灵魂——意境 [图示记忆] 京剧的发展过程 主题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点 史料一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①。 ——元代倪瓒 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②,故能书者皆能画。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史料二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③。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①中国古代文人画是画景为了写意。②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抒情写意的一种表现。 2.史料二表现出古代文人画的特点。③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或追求抒情写意)。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古代绘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试答:政治统治及社会稳定与否;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方面的变动;文人阶层的扩大等。 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地位 类型 特点 地位 山水画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中国画的精粹 人物画 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人物活动;注重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人物画占据主体地位 文人画 强调表现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北宋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形式 风俗画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 古代人物画的一个代表 答题术语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医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中国书法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文人画是区别于宫廷画和风俗画的绘画,其突出特点是写意,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意境是文人画的灵魂 考纲 卷别 古代科技成就 古代文学书画戏曲艺术 全国卷Ⅰ 2014·宋应星科技特色及成因 —— 全国卷Ⅱ 2016·古代科技外传影响 2016·古代科技文化外传影响 2016·以图片史料为载体考查汉字的演变 2013·明清小说的特征 2013·京剧艺术的特色 全国卷Ⅲ —— 2017·汉字的演变原因 2016·唐代统治者对艺术地位的影响 本讲全国课标卷考查近年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命题主要集中在科技、文学、书法、戏曲艺术等方面,主要考查文学、文字、戏曲艺术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考查读图文获取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科技链接考查有过,文学艺术多从选择题角度考查。复习备考时,注意从时代背景角度,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角度理解文学书画戏曲艺术的时代特色及成因 考向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文学艺术的演变及影响 1. (2017·高考全国卷Ⅲ)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选A。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和学术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但当时的文字繁琐,不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6·高考全国卷Ⅱ)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据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选B项。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A项错误;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 3.(2013·高考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学者认为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影响 4.(2016·高考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选C。解读题干,据说可知,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选C项。社会对艺术的批判是由社会决定的, 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误。 5.(2013·高考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故选B项。 1.如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解析:选B。我国古代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故A项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故D项错误。 2.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生药铺主管”,更多体现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生药铺主管”,恰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生药铺主管”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明清之际社会主流思想依旧是正统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3.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解析:选B。“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因为隶书相比小篆更简化而且更容易辨认,从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纵深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书法艺术成熟于魏晋以后而非秦汉时期,故C项错误;秦始皇创建大一统帝国属于政治方面的功绩而非文化领域的成就,故D项错误。 4.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 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故A项错误;儒道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体验,强调借物抒情,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表达政治理念,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故D项错误。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 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解析:选B。 据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可知,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而不是教化病人的心理,故A项错误;材料“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材料“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以儒家思想作为行医准则,而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故C项错误;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古代中国医术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而不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D项错误。 2.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解析:选B。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适可而止的,并非钱宝琮自己如此认为,故A项错误;根据“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故B项正确;《九章算术》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故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见古代的数学强调与生活接近,故D项错误。 3.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 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 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 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解析:选B。材料有两则内容,其中之一是传教士对古代中国文明的认可,而第二则是讲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宣扬,故A项错误;在民族危难之时,重提过去的文化科技成就有助于提高对本民族的认同和自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叙述古代科技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古代的科技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 4.西晋文学家傅成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 A.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B.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 C.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D.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 解析:选A。材料出自《纸赋》,意思是麻纸由破布做成,但洁白受墨,物美价廉,写成书后可以舒卷,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造纸术的进步及纸的质量的提高,与“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相符,故A项正确;印刷效率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罗盘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火药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 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解析: 选C。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主要处于总结性的阶段,并未有理论性的重大突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仅仅是创立了温病学说,并未认识到传染病的本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导致,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故D项错误。 6.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解析:选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故A项错误;诗歌是文学作品,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社会风貌,但并不能说其真实的再现社会面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可以看出当时平民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故D项错误。 7.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解析:选B。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可知文化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此外文化也出现大众化趋向,故B项正确;材料与士人阶层无关,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精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兴起,故D项错误。 8.西周时,文字多刻在青铜器皿上,青铜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详实记载。这反映出西周( ) A.青铜铭文追求审美功能 B.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C.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D.宗法礼仪渐趋崩溃 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到审美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了青铜器上的文字,没有说明青铜器本身的状态,故B项错误;通过“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详实记载”可得出通过这些铭文,是人们了解古代的有效渠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专门讲述宗法礼仪的变化,故D项错误。 9.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解析:选A。根据材料“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可以看出该绘画理论深受理学观念的影响,注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注重正气并不是在彰显人性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与画家的品德高尚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意对绘画和文学的地位做比较,故D项错误。 10.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如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南朝”和人物的形象“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结合所学当时佛教传入,故A项正确;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指的是魏晋时期的顾恺之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当时艺术的特点,不能体现出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11.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参照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 解析:选B。“三希帖”书体的字体应属于行书。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征,故A项错误;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是行书的特征,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征,故C项错误;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征,故D项错误。 12.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 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 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 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 A.元杂剧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解析:选A。根据材料“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 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可知元杂剧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元朝政治黑暗的内容,故B项错误;元杂剧所反映是元代社会的现状,而基本没有涉及到政治观点,故C项错误;杂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本题强调因为记录社会现象而体现的历史价值,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9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得出交流传播片段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根据材料一“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 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得出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阿拉伯人。 (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中二“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成为传播统治思想和巩固统治的工具。得出: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根据材料二中“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得出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发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第二小问启示,加强文化交流,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1)特点:交流传播片段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2)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发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关羽形象 三国到隋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宋元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明清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20世纪初 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此等谬见,今后亟应扫荡无疑” ——摘编自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 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材料列举了从三国到20世纪初关羽形象的变化。答题时,首先任意选择两个相邻时段,分析关羽形象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论述造成其形象变化的因素即可。 答案:示例:变化: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 论述: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任答两点即可) 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基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任答两点即可) 综上,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