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知识划重点★‎ 一、人物传记 ‎ ‎(一)人物传记的定义:“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二)人物传记的文体特点 ‎ 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详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三)阅读技巧(传记阅读“5步骤”) ‎ 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标记出传主的成长经历的语句并概括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 步骤二:寻找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 步骤三:寻找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 步骤四:标记传记中作者的评论性语句,体会情感趋向;‎ 步骤五: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真正把握文本意图。‎ 二、新闻 ‎ ‎(一)新闻的定义 ‎1.新闻内涵: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4.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阅读技巧 ‎ ‎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提要,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还是事件,还是消息还是通讯,通过标题把握文本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 ‎2.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全文段落层次。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通讯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把握关键句,探究主旨。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语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情感态度。‎ ‎4.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三、访谈 ‎ ‎(一)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 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二)访谈文本的文体特点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如果遇到不和谐、浅层次徘徊、进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调控手段。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就要重点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1)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2)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3)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3.要注意的问题:‎ ‎(1)一组问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2)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一次发问不要包含两个以上的问题。‎ ‎(3)不同的问题要采用相应的语气。‎ ‎(4)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 ‎(5)要善于简单点评对方的话或精要讲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引出对方的进一步阐述。‎ ‎(三)阅读技巧 ‎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那么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浏览全文,把握话题。‎ ‎ 2.掌握提问技巧,品味回答语言,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内容。‎ ‎3.把握关键,深入内核,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四、调查报告 ‎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调查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二)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由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前言,就调查的情况作简要的说明,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1.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2.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3.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来写。‎ 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号召。‎ ‎(三)阅读技巧 ‎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解读分析方法一样。‎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 ‎ 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3.报告的鉴赏评价。对报告进行鉴赏评价,可结合文本结构特点或语言特点分析其特色,并评价表达效果。‎ ‎4.如何对报告进行探究。对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五、科普文章 ‎ ‎(一)科普文的定义: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科普文的文体 ‎ ‎1.科普文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2.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3.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和文笔的生动性。‎ ‎4.科学小品的形式:科学小品的形式主要有描述式、自述式、故事式、谈话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三)阅读技巧 ‎ ‎1.抓被说明的主要事物。‎ ‎ 2.抓主要事物的特征。‎ ‎3.抓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 4.抓科普文章的文学手法。‎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年逾82岁以后,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 ‎ ‎“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 “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 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毛泽东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 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 (摘编自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传记开篇刻画毛泽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从形和神两方面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 B.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 C.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 D.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来,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复杂”。‎ E.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答案】BD ‎【解析】A项,别人的语言评价对传主而言是侧面描写。C项,原文说的是“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本句意思和原文不符。E项,原文中表述时用的是疑问语气,而不是肯定地“认为毛泽东是……”。‎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 ‎【解析】从第三段中“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开始便是答题的区间,要注意题干中的“两重性”的限制,概括出来的特点要为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 ‎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正面描写:肖像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毛温和持重、悠然自得的形象特点。‎ 侧面描写:通过引用其他人的评价客观真实地表现了毛泽东慈祥宽厚、器宇轩昂的特点。‎ ‎【解析】语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做答。结构上的作用,考虑与情节的关系、与上下文的照应、与标题的关系;内容上考虑与小说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根据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可以想到“承上启下”这一词语,同时要结合文本说出“承上”写了什么,“启下”将要写什么。‎ ‎4.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他是一位农民造反者。①“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②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③他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取得了抗战胜利。‎ 观点二:他是一位军事统帅。①他富于自制力,能眼观六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②他出击从不错过目标。③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④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观点三: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①毛泽东的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了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②毛泽东的诗歌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气势雄浑,境界开阔。③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热情的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 观点四:他不是一个帝王。①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②他被万人景仰,被看做救星,被看做是典型的中国大人物。‎ ‎【解析】要筛选能够体现毛泽东某一角色的事例,要有说服力,要概括出其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要观点明确,条例清晰,言之成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新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正式获批,中国全面开放的试验田已达18个,形成了“东西相向,南北互补”的新格局,自贸区有望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自贸区正在成为各地培育新动能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功能区,而在这6个新设自贸区这里,不难看出越来越鲜明的新经济特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这次新设自贸区所共同聚焦的领域。各自贸区通过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发挥战略叠加优势,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突出以创新和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按照规划,新设自贸区将在充分借鉴现有自贸区成功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战略定位和地方特点,围绕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不同方面,提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具有系统集成性的差别化改革试点任务。从长远来看,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的自贸区,可以实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掌握特有技术,增加劳动专业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地竞争力。‎ 同时推出6个自贸区无疑是大手笔,这反映了中国内外联动、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思路,是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具体措施。‎ ‎(摘编自朱克力《以扩容为契机打造新经济自贸区》)‎ 材料二:‎ 自贸区是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也是对外开放压力测试的试验田,自贸区创新前行的每一小步,可能都是对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竞合中“中国方案”的一次丈量。‎ 上海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力度,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此外,在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建设中,位于华南沿海地区的深圳正在与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上海遥相呼应,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深圳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前沿,沪深两地的“隔空握手”自然是力度非常。诚然,上海自贸区与深圳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不尽相同,但是其展示的我国对于对外开放的欢迎、包容、坦诚与自信却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张歆《自贸区开放对标国际最强国际经贸竞合迎“中国方案”》)‎ 材料三:‎ 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协定属于典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签署的协定,顺应了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经济不断向外向型发展。自2008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量有了稳步明显的提升。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双方建立沟通对话机制,合理公正地对待一些贸易纠纷;有利于积极发挥示范效应,促使其他西方国家给予中国公正的贸易待遇,而且双方消减了贸易中的许多壁垒,促使了双方贸易额进一步增长,并扩大了双方的贸易合作领域;使双方发挥所长,并且各取所需,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同时也优化了本身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自贸区内的贸易质量和福利水平,实现了经济互补。‎ ‎(摘编自吴向阳《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现状和前景讨论》)‎ ‎1.下列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的自贸区已经形成了“东西相向,南北互补”的新格局,这对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具有示范意义。‎ B.作为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自贸区已成为各地培育新动能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功能区。‎ C.为了提高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国际竞争力,该自贸区实施了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 D.建立自贸区有利于消减国际贸易壁垒,扩大国际贸易合作领域,有利于发挥所长,优势互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概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自贸区已成为各地培育新动能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功能区”理解错误,由材料一“自贸区正在成为各地培育新动能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功能区”,可知“正在成为”而非“已成为”。故选B。‎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6个自贸区的同时获批,是我国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思路的具体体现,将有力推动我国的全球化进程。‎ B.自贸区的每一次创新,对未来国际贸易竞合中的“中国方案”均有影响,因此作为对外开放压力测试试验田的自贸区意义重大。‎ C.虽然上海自贸区与深圳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大不相同,但是它们体现的我国对于对外开放的欢迎、包容、坦诚与自信却是相同的。‎ D.中国与新西兰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使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益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上海自贸区与深圳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大不相同”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上海自贸区与深圳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不尽相同”,而非“大不相同”。故选C。‎ ‎3.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6个新设自贸区的新经济特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经济特质体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发展(或以创新和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②新经济特质体现在提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具有系统集成性的差别化改革试点任务。③新经济特质体现在开放新境界(或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这次新设自贸区所共同聚焦的领域。各自贸区通过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发挥战略叠加优势,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突出以创新和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即经济特质体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发展(或以创新和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按照规划,新设自贸区将在充分借鉴现有自贸区成功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战略定位和地方特点,围绕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不同方面,提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具有系统集成性的差别化改革试点任务”,即新经济特质体现在提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具有系统集成性的差别化改革试点任务。“从长远来看,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的自贸区,可以实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掌握特有技术,增加劳动专业性,从 而进一步提升当地竞争力”,即新经济特质体现在开放新境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 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 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 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 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张伯礼说。‎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文中无据。B项,“以师承教育为主”理解错误,文中表明“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 D项,“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理解错误,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需要中西医结合。故选C。‎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扩大范围。原文是“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而非指所有民间中医。故选B。‎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要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C.康源全自动中药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传统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提高了中药饮片配药、取药效率。‎ D.要充分发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医药在时代有新作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A项,表明中医药的价值和意义。排除A项。B项,只谈中医药的传承,未谈创新。排除B项。C项,只谈中医药的创新,未谈传承。排除C项。故选D。‎ ‎4.材料二在论证上思路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总体论证思路是“总——分——总”。②开头引用习总书记指示,表明中心论点,是总说。③然后分别阐明“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是分说。④最后总结上文并展望前景,是总说。‎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文章开头,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出中心论点,是总写。第②③段分别从“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进行分说,阐明“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最后一段,总结展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文章总体论证思路是“总——分——总”。‎ ‎5.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3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答案】①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②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普惠性,避免中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③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专才”。④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3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题干明确提示,要依据文本,不能随意解读。第一,明确材料一内容。材料一共五自然段,第一段总起,指出“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紧接着下文用四自然段分别阐述中医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中医教育日益衰退”“民间中医的发展临困境”“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第二,针对困境,结合文本,寻找对策。由材料二“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 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可以看出,这是在谈中医教育,也是在解决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所谈到的“中医教育日益衰退”的问题,于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专才”。由材料一第四自然段“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可以看出,因受现代的中医考试制度的束缚,很多民间医生难以行医,于是,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材料一第五自然段“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可以看出,目前的很多中医院也过不了经济利益关,“创收”也成为了它的目的之一,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就应该加大对中医院的扶持力度,要有政策或资金方面的倾斜,这样可以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尽量避免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大钊与他的“青春中华”‎ 蔡如鹏 ‎1916年5月,年仅27岁的李大钊在结束了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后,从日本回到祖国。为了进一步施展政治抱负,在反袁斗争中威望空前提高的原进步党人梁启超、汤化龙和蒲殿俊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担任编辑部主任。 ‎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第一份《晨钟报》面世。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 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以下称《<晨钟>之使命》)。李大钊在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 了他的理想——创造青春之中华。他说,《晨钟报》的使命就是“青春中华之创造”。这是他当时的理想,也是他对国人,首先是对青年的号召。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出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的国家。 ‎ ‎《<晨钟>之使命》一文是李大钊第一次正式地向社会提出他的“青春中华”宣言,正式 向青年发出奋起自觉的呼唤。随后,他又陆续在《晨钟报》发表了10余篇短文,大多都是围 绕激发青年这一主题的。 ‎ 但李大钊阐述“青春中华”思想最早的文章,却不是《<晨钟>之使命》,而是另一篇完成更早并且后来被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青春》。 ‎ ‎《青春》一文最早发表于 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写作《青春》时, 李大钊虽远在日本,但一直非常关心国内的斗争局势。在反袁斗争的高潮期,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信一定会胜利。 ‎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 这是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束缚,背上了包袱。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 ‎1918 年,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领着一个高个子青年来到位于红楼的图书馆, 想找份工作。通过交谈,李大钊觉得这个青年言谈、见识非同一般,就安排他当助理员。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想找名流请教。当时已是学界 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的时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 答,还经常推荐新书。1949 年,中央领导机关自西柏坡进入北平,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30 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李大钊一直被认为是青年的挚友和导师,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说,能够担负再造青 春中国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李大钊认为,青年一方面应当不断摆脱已成的各种观念的束缚,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应当放弃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回天再造之精神”,有“拔山盖 世之气魄”。 ‎ 李大钊一生清廉。北京大学当时规定,教授每月“初级为 240 元,随后可以加到 280元”。这样的待遇,按当时普通生活标准,至少可以供养四五十口人的生活。但是李大钊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是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常为生活费发愁。最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 李大钊早年就读于袁世凯创办的北洋法政学堂,一度拥护袁世凯。后来信奉过康梁的改良主义。到日本留学后,结识了章士钊等人,受其影响很大,转而支持革命民主主义。回国后 又追随陈独秀、胡适,从事新文化运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率先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一个人身上连贯地反映了20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主要社会思潮的变迁。 ‎ 李大钊一生朋友很多,论敌、政敌亦不少。然而,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 ‎ (有删改) ‎ 相关链接:‎ ‎①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 1889年10月29日,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之一。1927年4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 38 岁。 ‎ ‎(摘编自“百度百科”) ‎ ‎②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 ‎(摘编自李大钊《<晨钟>之使命》)‎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虽然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但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 化”了,所以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传统文化决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B.当时已是学界权威并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毛泽东的时常登门请教,不 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堪称青年的导师。‎ C.李大钊一生清廉,虽然每月工资不低,但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 是接济贫困学生。‎ D.李大钊思想解放,追求进步,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生紧跟近代中国革命的步伐,号召国 人创造“青春中华”,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与传统文化决裂”分析有误,他是号召青年决裂的应该是老旧传统,即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故选A。‎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了他的理想,并号召青年不畏困难与 障碍,追求进步与自由,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国。‎ B.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就洞察了革命发展的乐观形势,回国后发表了最早阐述“青春中 华”思想的《青春》,号召青年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C.李大钊认为,青年只有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不计名利,轻轻松松地生活,永葆青春的活力, 才能够担负起再造青春中国的重任。‎ D.文章详写李大钊在北大期间关心、爱护、引导毛泽东的事例,突出了他对青年的巨大影响、 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以及为建造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C项,“轻轻松松地生活”曲解文意,原文“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以及“自由之精神”的本意是摆脱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故选C。‎ ‎3.作为一篇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写的传记,本文有哪些突出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①偏重革命宣传,突出他为宣扬“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选材典型,剪裁得当;②从革命与为人两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一位成功的革命家必须具备的伟大人格;③评述结合,既写经历,又穿插精当议论,肯定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与突出贡献;④语言平实有力,大量引用传主的言论及他人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本结构特色的能力。从全文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来看,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传主的革命主张,发表《青春》《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在《晨钟报》上发表10多篇短文等,号召青年勇往直前,与旧传统决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传文的后半部分重在写传主对青年学生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引领,这是对其人格、人品的记述。传文的选材很精当,能从不同角度凸显传主的精神和品格,刻画出的传主形象很鲜明;全文议论和记叙穿插进行,其中既有传主的言论,也引用他人的评价,增强了传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特别是文末作者的评价以及引用的胡乔木的评价,“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言简意赅、鲜明直观的肯定了李大钊先生的中国历史地位以及其突出的人格贡献,增强了文章的核心感染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