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海淀区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 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等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文创 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呢? 文创产品研发的重心应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而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 源,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 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 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膏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 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①_______,而且 ②_______。比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发挥创意,表现人与自然、物候之间的联系; 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 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中华文化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目常生活里。文化 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 缺乏创意。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置于角落,任其蒙尘。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 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笺、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的如古 器复刻,新颖的有数码周边;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文创产 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断的广阔天地。为此,设计者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内涵,在 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以“追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创造,优化文创产 品的使用体验和情感体验,赋予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到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取材于殷波的相关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北京故宫有 180 多万件(套)藏品,但并不是所有藏品都能成为文创构思的源泉。选取 哪些文物作为文创素材,要考虑其主题是否喜闻乐见,色彩构图是否便于呈现等,但最重要 的因素,是藏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例如《清明上河图》,其本身拥 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传播力。文创只要主题鲜明,实用性强,就会备受欢迎。但更多藏 品,需要文创研发人员发现,挖掘它们的美和价值,才能渐渐成为拥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 和强变现能力的文化品牌。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海错图》,是康熙年间福建民间画师描绘的海洋生物图册。此图册 并非艺术史名作,也不是国家一级文物,不属于博物馆绘画体系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但从文 创角度考虑,这份图册就很有意思。首先,它是少见的清代宫廷收藏的博物馆资料,具有科 学研究价值。其次,它对海洋生物的描绘在写实中有很多浪漫想象的色彩,与《山海经》一 类的古文献及民间传说密切相关,可以和文学以及神话故事联系起来。再有,书中很多海洋 生物的面貌神情可爱讨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萌萌哒”,图像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故宫文创团队认为《海错图》拥有不错的开发能力,于是开始持之以恒 地研发和推广。先在故宫和腾讯合作的大赛中,将《海错图》作为 QQ 表情包比赛的素材进 行宣传,请知名博主介绍里面的海洋生物;同时,文创团队着手做“海错”主题的各类文创, 包括小家电、装饰画、家居用品等,为了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又举办了关于“海错” 主题文创设计方案的线上投票活动,让故宫粉丝来决定产品最终的呈现方式。除此之外,故 宫还和招商局合作,将海错“元素”变成多媒体数字海洋科普教育展,在全国巡展;故宫出 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面向少儿的《故宫里的博物学》,该书成为了畅销书。经过系 列研发和推广,“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 文创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品牌感染力,既能传播文化内容,又能通过大众对文化内容的认 同促进产品消费。一个不被大众了解的博物馆藏品,很难为产品带来文化和经济附加值。集 中力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是博物馆文创的首要任务。 (取材于刘辉的相关文章) 1. 请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分别填写一个 10 字以内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重视。 B. 文创产业持续发展使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开始热销。 C. 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能够促进文创研发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要使文创产品拥有生命力,设计者应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因素的一项是( ) A. 《海错图》的素材内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B. 《海错图》的写实手法符合当下审美追求。 C. 文创团队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设计研发。 D. 联合各方力量开展了多渠道的推广工作。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及互联网带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 B. 两则材料都认为文创产品可作为礼品用于馈赠。 C. 两则材料都提倡让消费者参与文创设计与研发。 D. 两则材料都强调文创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点。 5. 北京故宫博物馆研发了一款名为“正大光明”的手机充电器,这款文创产品的设计广受 好评。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其广受好 评的原因。 【链接材料】 北京故宫文创团队从众多匾额中,精心挑选了乾清宫殿堂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 额,发掘它与手机充电器的诸多联系,实现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答案】1. ①要关注外观 ②要体现内涵 2. B 3. B 4. A 5. ①充电器的素材来源于故宫知名文化遗产“正大光明”匾额,该匾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广泛影响力。 ②充电器的形状与匾额相似,外观采用了匾额上的文字和印章,鲜明、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传 统文化特色。 ③“光明”二字有语义双关之妙,既能体现充电器的功能,又与“正大”一起,寄寓了中华 民族对坦荡正直人格的追求。 ④充分考虑了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使人们在“日用”充电器的过程中“不觉”受到精神熏 陶,做人行事应“正大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句明显是个过渡句,“不仅……” 是总结前文,“而且……”,是概括后文,而前文的 内容是讲文创设计的外观,后文的内容是讲文创设计的内涵。故分别可填“要关注外 观”“要体现内涵”。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 项,“文创产业持续发展使……”错误,原文说“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 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B 项,“写实手法”错误,原文说“它(《海错图》)对海洋生物的描绘在写实中有很多浪漫 想象的色彩”,因而不能看作是纯写实手法。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A 项,正确,材料一谈到“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材料二谈到“又举办了关于“海 错”主题文创设计方案的线上投票活动”。 B 项,“都认为”错误,只有材料一谈到了文创产品作为礼品赠送,“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 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 C 项,“都提倡”错误,只有材料二谈到了让消费者参与文创的设计研发,“让故宫粉丝来 诀定产品最终的呈现方式”。 D 项,“都强调”错误,两则材料都没有提到文创产品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此题,根据“发掘它与手机充电器的诸多联系”,需要先分析两张图片的相似之处。从 外形上看,充电器的素材来源于故宫知名文化遗产“正大光明”匾额,充电器的形状与匾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外观采用了匾额上的文字和印章。这与材料一中“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 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 见的设计方式”相符,充电器样式仿照匾额,鲜明、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设 计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材料二说“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藏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 泛的影响力”,从文化内涵上看,“光明正大”寄寓了中华民族对坦荡正直人格的追求,同 时,材料一说“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次的设计选取 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就能实现让人们在日常使用充电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 陶。因此,这款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兼具的充电器自然会广泛受到欢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姓杜氏,父某,祖某,温州瑞安县人也。杜氏世为县吏,外王父【1】不愿为吏也, 去之,居田间,有耕渔之乐。其后业衰。而夫人生十余年,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孝敬 仁善,异于他女子。 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当此时,夫人归叶氏也。夫人既归.而岁大 水,飘没数百里,室庐什器偕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2】辄迁,凡.迁二十一所。所 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其.夫也”。于是家 君聚数童子以自给,多不继。夫人无生事【3】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至乃拾滞麻遗纻缉 之,仅成端匹【4】。人或.笑夫人之如此。夫人曰:此吾职也,不可废,其所不得为者,命也。” 穷居如是二十余年,皆人耳目所未尝见闻者。至如《国风》所称之妇人,不足道也。亲戚共 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不可以羞吾舅 姑【5】之世也。”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 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 故虽其穷如此,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乾道八年,夫人生之四十七年也,始得疾甚异,上满下虚,每作,骛眩辄死。某等不知 所为,但相聚环旁耳泣耳。夫人稍定曰:“汝勿恐,吾未死也。”又曰:“吾疾非旦暮愈也, 而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间独叹曰:“吾虽忍死,无以见门 户之成立矣。” 淳熙五年春,夫人卧疾七年矣。一日,忽能自行履,洗面栉目,既而无苦如平人者。亲 戚子侄交相庆,而某亦偶得进士第以归。人皆谓夫人及见某之有成而疾瘳,其可以偿畴昔【6】 之不遇;而为某喜者,以为昔苦致养而不足,今庶几可以禄仕养也。居六月,疾复作,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救。闰月二十三日,竟卒。天乎痛哉! 先葬,某号泣而请于家君曰:“极天下之物以为养而不足以言报者,人之亲也;极庶人 之勤瘁以终其身,而不及于一日之乐以致其养者,夫人之.为亲也。夫人之德,可以为妇,可 以为母,而无其家业,德不克施,天地不可诉;夫人不得寿而抱永疾以死,使幸而有可以施 其德之势而卒不克遂也。若此者,皆某之不孝且不肖也。尚何言哉!” (取材于叶适《母杜氏墓志》) 注释:【1】外王父:外祖父。【2】僦:租赁。【3】生事:生计。【3】墙匹:端、匹皆为古代 布帛计量单位。【5】舅姑:公婆。【6】畴昔:从前。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既归.而岁大水 归:出嫁 B. 凡.迁二十一所 凡:总共 C. 此人为之缪.耳 缪:通“谬”,错误 D. 人皆谓夫人及见某之有成而疾瘳. 瘳:病重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此吾所以从其.夫也 其.皆出于此乎 B. 人或.笑夫人之如此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 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 夫人之.为亲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 就能够承担自己家里辛苦的事情了 B. 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 为什么不改做其他的事情,还容易获得一些衣食 C. 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由于夫人明晓事理,而且对守护的儿女情感深厚 D. 极庶人之勤瘁以终其身 尝遍了普通人的劳苦困病,直至逝去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以为昔苦致养而不足,今庶几可以禄仕养也 10.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感叹母亲早逝,“德不克施”。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杜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的具体内涵。 【答案】6. D 7. A 8. C 9. 认为我从前苦于对母亲奉养不足,而今差不多可以凭借俸禄来供养她了。 10. ①安贫守常:面对夫家的极端贫苦,夫人始终淡然处之,坚持不改祖业。 ②勤勉持家:用心经营细微琐事以缓解家庭之困,乃至捡拾麻纻纺线织布。 ③教子以德:教育子女树立德义,好好做人,不失善良本性。 ④教子有志或见识明达:重病缠身时仍激励子女胸怀志向、外出奋斗。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 D 项,瘳:痊愈。句意:人们都说夫人看到我事业有成时疾病就痊愈了。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 项,其:代词,指自己;副词,表推测,大概。 B 项,或:代词,有的、有的人。 C 项,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D 项,之:助词,取独,不译。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C 项,“对守护的儿女情感深厚”理解错误,“所守者”指的是所坚守的节操,“笃”意思 是坚定。正确的理解是:正是由于夫人见识通达、持节坚定。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的关键词有:以为,认为;苦,形容词作动词,苦于;致养,奉养母亲;庶几,差不 多;禄仕养,凭借俸禄来供养; 【10 题详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根据“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其夫 也’”“亲戚共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 不可以羞吾舅姑之世也。’”概括出安贫守常;根据“夫人无生事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 至乃拾滞麻遗纻缉之,仅成端匹”概括出勤勉持家;根据“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 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 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概括出教子以德;根据“某等不知所为, 但相聚环旁耳泣耳。夫人稍定曰:‘汝勿恐,吾未死也。’又曰:‘吾疾非旦暮愈也,而汝 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概括出教子有志或见识明达。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 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 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 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 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 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 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夫人姓杜,父亲杜某,祖某,是温州瑞安县人。杜家世代为县吏,外祖父不愿继续做官, 于是辞去,居住在乡间,安享耕作捕鱼的乐趣。从那以后家道衰微。此时夫人才十几岁,就 能够承担家里辛劳的事情了。夫人孝顺父母,尊敬亲长,仁爱善良,与别的女子不同。 当初,叶家从处州龙泉搬迁到瑞安县时,已经贫困三代了。就在这个时候,夫人嫁到了 叶家。嫁过来不久,就赶上了那年的水灾,洪水将物品漂没了数百里,房舍及各种器具全被 毁坏了。从此,叶家连年处于艰难窘迫之中,没有固定居所,经常搬家,总共变更了二十一 处。所住的地方,有的门前没有可走的路,有的破败不完整。夫人住在那里,从未表现出不 悦,她说:“这正是我跟从我丈夫的本分。”这个时候,家父召集了几个学生,希望通过教 书来维持生活,但多数时候仍然无以为继。夫人没有维持生计的事情可做,即便这样,依然 尽心经营、料理那些细微琐事,甚至到了去捡拾麻纻来纺线织布的程度,但也只能织成几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讥笑夫人做这样的事情。夫人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不能旷废懈怠,那些我不能做 的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就这样贫困地生活了二十多年,都是人们没听过、见过的。即 便《国风》中所称道的贤妇人,与夫人的美德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亲朋好友都来劝夫人 说:“这些都是不可忍受的,为什么不改做其他的事情,还容易获得一些衣食。”夫人说: “的确如此。但是我不能让公婆家世代以儒学为业的家风蒙羞。”夫人曾经告诫我们兄弟几 个说:“我无法请老师来教导你们,你们要好好做人,不要让我操劳担心。”夫人又说:“盛 衰成败,都是天意,但如果不能树立德义,只因长期贫困而受人同情,却是人力所为的错误。 你们一定要努力,良善的本性不可失去。”因此叶家虽然困顿到如此程度,但是依然保持了 读书人家的风范,正是由于夫人见识通达、持节坚定。 乾道八年,就是夫人四十七岁的时候,她开始得了一种特别怪异的疾病,上胀满、下气 虚,每次发作,晕眩近死。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起围在她床边哭泣。夫人在病情 稍微稳定后,安慰我们说:“你们不要担心害怕,我还没有死。”但又叮嘱我们:“我的病 不是短时间就能痊愈的,你们谋划的用以养家的事情远在千里之外。你们都赶紧离开吧,白 白地守着我也没有什么帮助。”私下里又独自感叹:“我即使忍着不死,也没机会看到孩子 们取得成就了。” 淳熙五年的春天,夫人已卧病七年了。有一天,忽然能够自己下地行走,洗脸梳头,很 快没有了曾被疾患缠身的病态,如同平常人。亲朋好友、子侄晚辈一同欢庆,我也恰好进士 及第,荣归故里。人们都说夫人看到我事业有成时疾病就痊愈了,这可以补偿我们过去遭遇 的不幸了;为我感到高兴的,认为我从前苦于对母亲奉养不足,而今差不多可以凭借俸禄来 供养她了。过了六个月,夫人的疾病再次发作,不能医治。到了闰月二十三日,夫人最终去 世。天啊,实在是太悲痛了! 下葬之前,我嚎啕大哭,向家父请求说:“穷尽天下万物来奉养而又不足以报答的,是 人的父母双亲;尝遍了普通人的劳苦困病直至逝去,没有过上一天子女奉养的好日子,是夫 人这样的母亲。夫人贤德,可以是一位好妻子,可以是一位好母亲,但是因为没有家业,夫 人有德而不能得到施报,天地再大,也没有能够倾诉的地方;夫人不能长寿,因长期抱病而 死,这让她侥幸有了被推广德行的机会却最终不能达成。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我不孝和不 才啊。还能说什么呢!”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言”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答案】第一问:言要真诚实在;言是品行的外化;应慎言。 第二问: 示例:智者,都是慎言之人。慎言之人,有正确的三观和道德底线。他们有独立思考和判断 的能力,他们坚守自我,不会随波逐流。言语也具有杀伤力,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 上,“祸从口出”的例子举不胜举。聪明而又有修养的慎言之人正是因为清楚地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们从不做长舌妇,传播各种无聊、无益的言语。慎言,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 学会说话,好好说话,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材料内容,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关于第一个问题,根据“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 人很少是仁德的,所以言语要真实,切勿花言巧语;根据“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即不知 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可知言语是人内在品行的外化,了解一个人可从言语 开始,根据“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即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 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可知要慎重发表言论,言出必行。 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要注意多角度,可以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角度分析我们如何做一 个言行一致的时代新人,以及正确的言行对于当下社会的重要意义。 【点睛】有很多时候,学生的名著阅读半路搁浅是有客观因素的,课余时间少、拾不起来放 不下、缺少阅读的氛围就是重要的原因。对此,教师可采用课堂集中阅读法来解决此问题。 每学期初始,在课本不能及时到位或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阅 读一本名著,教师也同读,以便时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并随时为学生解疑,作好阅读指导 工作。同时师生同读,有助于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沉浸于名著阅读之中。阅读前教 师可根据篇幅的长短确定阅读的时间,规定好每节课学生要完成的阅读量,使学生养成每天 读完固定页数的习惯;阅读中,指导学生养成随时积累、随时评点、随时质疑的习惯;阅读 后,对所读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评点,通过师生交流让阅读进一步深入。 参考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②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 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③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诗五首(其三) 王粲【1】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2】顺广川,薄暮未安坻【3】。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1】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2】方舟: 两船相并。【3】坻:指江岸。 12.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舟顺广川”是说战船相并,顺江而下,军队征战气势非凡。 B. “薄暮未安坻”与首句的“征遐路”呼应,强调征战路途遥远。 C. “下船登高防”两句,写出了草深露重时登高望远的复杂心绪。 D. “即戎有授命”两句,诗人慨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 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叙事开篇,简洁地交代了征战的目的。 B. 诗歌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 诗歌语言有表现力,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 D. 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不乏理性思考。 14. 诗歌情感跌岩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D 13. B 14. 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 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 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分析错误。这两句大意是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 种道理怎可违背。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 项,“豪迈的基调”错误,“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紧张 气氛,又写出了因离家愈来愈远而产生的一种惆怅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既是 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如此,秋风中蟋蟀的哀鸣,暮霭下孤鸟的 乱窜,更增加了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 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图”。这样的景物描写,融情 于景,以景写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浑融一体,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并未体现出豪迈。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开篇二句“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点明从军远征的目的,一个“遐”字,一个“讨” 字,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堂堂正正,显现了诗人内心的艰巨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作 品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第三到十四句,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氛围, 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悲愁的心境,使诗歌的情绪跌入低谷;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 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融情于景;“征夫心 多怀,恻怆令吾悲”写出了出征的将士的离别伤感;为了排遣悲伤的情绪,诗人“下船登高 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的故乡,以至被秋露打湿了衣裳;“回身赴床寝, 此愁当告谁”,柔肠寸断,难以成眠,甚至连个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诗人好像被孤独、寂 寞的气氛所包围,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诗人情绪低落,悲怆难抑。结尾四句,情绪推向高潮, 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抛弃个人的一切,悲伤、低沉的情绪荡然无存,在国事与家事,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择,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吾视其辙乱,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③________,__________。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杜甫在《登高》中描写秋叶飘落、江水奔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⑤今年 9 月 30 日是我国第七个烈士纪念日。在学校国旗下讲话中,我们可以引用屈原《国 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缅怀那些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们,赞 颂他们身虽亡而精神不朽。 【答案】 (1). 望其旗靡 (2).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 舟遥遥以轻飏 (4). 风飘 飘而吹衣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身既死兮神以灵 (8). 魂魄毅兮为鬼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靡、飏、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 句的意思。 16.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有学者评价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亦石亦玉”。“说他只是石头吧,他又有玉的 灵性之美;说他纯是美玉吧,他有时又像石头一样顽劣粗蠢”。 请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读读你对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的理解。 【答案】①“玉性”指宝玉身上展现出的美好品质和可贵精神。例如,他见龄官在地上划 “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能对一个面生的女孩儿 如此关怀爱护,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 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比如他冒雨赶回怡红院后,只因丫鬟开门晚了便勃然大怒,一脚把袭 人踹倒在地。此时便没有了先前对女孩儿的呵护体贴,表现出“石性”的一面。 ②“玉性”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 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比如宝玉挨打后, 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了宝玉手上,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 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是宝玉不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 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点儿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因此嘲笑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要求对名著中相关情节有所了解。题干要求结合小说相 关情节,理解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玉性”与“石 性”,即是贾宝玉性格中可贵美好与顽劣粗蠢的两面性。贾宝玉其人既有“玉性”也有“石 性”,而且他的“石性”和“玉性”是“合而为一的”,是互为映照补充的,它们不是对立 关系。 “玉、石”二重性就是“既‘石’又‘玉’”或“既‘玉’又‘石’”的辩证统一性。也就 是说,贾宝玉其人是既可以用“玉文化”来分析的形象,也是可以用“石文化”来分析的形 象,两者并行不悖。 具体来说,“玉性”就是以“玉文化”来隐喻贾宝玉形象的性格特征,即“玉德”品质,是 值得我们肯定的性格特征。“玉”外表“温润”,但本质“坚硬”,正如黛玉第二十二回说 的“至坚者是‘玉’”一样,是辩证统一的。“玉”用来隐喻贾宝玉形象应是“温润”与 “坚硬”的统一,但表现形式主要是“温润”,如对女儿的体贴呵护、对爱情的追求等。例 如,他见龄官在地上划“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 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也有耍公子哥儿脾气的时候,也有在 世俗的淫威面前消极退缩的时候,这些可视为他性格中的瑕疵和缺点,这只是其整个性格系 统中的极少的部分,而不是“玉性”或“石性”本身。 贾宝玉身上的“玉性”还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 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他与女性交往的平 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第二十一回,宝玉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洗 脸,这绝对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所不容的。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宝玉同样没有身 为男性或“主子”便高人一等的概念,比如宝玉挨打后,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 儿不慎把汤洒到了宝玉手上,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是宝玉不 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 点儿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因此嘲笑他。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 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 宝玉的“玉性”和“石性”中的主要方面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品质。不过,不管是“玉性” 也好,还是“石性”也罢,它们都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作品中似就被隐喻成了贾宝 玉性格中的缺点。但这些不足和缺点仅仅只是贾宝玉性格中极少的、次要的因素,不能把它 们视为贾宝玉性格中的所谓的或“玉性”或“石性”本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登桐君山观富春江月下东流 ①我以为访一处佳胜山水,无须提前做功课。做过功课,到那里你不知先看哪样后看哪 样。如果你要去的地方是桐庐,做功课,更容易发生选择性困难。我把这种选择性困难说给 水华,他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君山好了。 ②次日晨,我和水华到了桐君山下。我说这山不算高啊,水华说,若游玩,山不需要太 高。好山高矮适宜,有花有草,设亭列椅,人和山才融为一体。世人都说“峨眉天下秀”, 梁启超称桐君山为“峨眉一角”,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好山啊,不光山本 身的形态要好,山上提供的视角也要好,登上去能看到更好的风光。 ③往山上走,清风拂面。枝叶牵衣。台阶登几级,便有缓步之地,便于抬起头观望,这 是当年修山路者为后人提供的人文关怀。水华说,清代高鹏年在《桐君山记》里写“扁舟渡 横港,登岸,徒步而上。历三百余级,盘旋曲折,达于巅”。徒步而上,三百余级台阶的高 度刚刚好,太高了,李白、韦庄、白居易、苏轼、李清照上不去的。高鹏年又说,上桐君山 “一路松风成林,苔藓铺地,鸣禽上下,如奏笙簧,有石坊曰古小金山,即桐君山也”。桐 君山上草木葱茏,差不多一棵树边上,长着另一品种的树,高矮参差,各呈姿态。鸟儿在不 高的树上跃上跃下,细密鸣叫,更长音的乌鸣从树叶茂密的高树里传出,如长啸一般。此山 不过于嶙峋,也不过于平缓。亭阁花草,树石雾岚均各有位置。未破坏野逸气象。 ④登山顶,视野顿开。江水阔大奔流,对岸建筑的远与小,衬出我们所站的山头很高。 水华手指山下说,这一条是富春江,那一条是分水江,桐君山是两江汇合处。作家柯灵写过 一篇《桐庐行》,“船转到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 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天目溪就是分水 江。我们脚下站的这个地方是产生过好多诗的。我看了看脚下,只有石头和寻常花草。水华 说,唐朝诗人章八元就站在这里作诗:“三月暖时花竞发,两溪分处水争流。”有两首清代 诗人写桐庐的诗也蛮有意思,袁牧的《桐江作》和纪晓岚的《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都写 到了山、水、绿、船,这是桐庐风光的四大家族。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也写到桐君山, 他说桐君山“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 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 花田深处。向西越过桐户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 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的官道,随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 ⑤说着话来到桐君祠。桐庐县志载,桐君祠最初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祠内桐君老人端坐 中间,神态蔼然。两侧分立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黄唯一、李时珍、王清任 的塑像。相传,桐君是黄帝时人,在此山结庐而居,研医采药,治病救人。他的医药经验被 后人汇编为《桐君采药录》,影响深远。 ⑥我跟你讲,水华说,桐君这个人,《浙江通志》记载, “桐君住在县东山隈桐树下, 其地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人问其姓名,则以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为 纪念这位中医药鼻祖,后人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命名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 为桐岭,洲为桐洲。采药求道山为桐君山,山上修桐君祠祭祀。 ⑦月光下的桐庐县城清逸大方,现代化的脚步与山水清音在这里相遇而不抵触,故此桐 庐享有“中国最美县城”之誉。我们沿着江边走,准备再度到桐君山看山上月色。水华说, 这个地方叫重梁渡头,郁达夫当年走到这里, “先在离轮埠不远的渡口停立了几分钟,后来 向一位来渡口洗夜饭米的年轻少妇,弓身请问一回,才得到了渡江的秘诀。她说,‘你只需 高喊两三声,船自会来的。’先谢了她教我的好意,然后以双手围成播音的喇叭,纵声一 喊,‘喂,喂,渡船请摇过来!’果然在半江的黑影当中,船身摇动了,渐摇渐近,五分钟 后,我在渡口,终于听出了咿呀柔橹的声音。时间似乎已经入了酉时的下刻,小市里的群动, 这时候都已经静息。” ⑧到山顶,月下的富春江静静流过,丰腴白净,水面筛动着对岸高楼的灯影。我看到岸 边十几条渔船停驻,灯火里人影忙碌。水华说,这是船民,很辛苦的。我们桐庐的船民过年 要在船上贴红纸,上面写“大将军八面威风”,船上放一捆青柴,叫“青龙吉祥”。 ⑨山上,我们再拜桐君老人,感谢他的恩德,踏着月光白霜的石阶下了山。 ⑩水华姓郭不姓桐,桐庐县合村乡麻境村人,军旅诗人,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我与水 华相识廿载,他比我小十岁,为吾友人。 (取材于鲍尔吉∙原野的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梁启超和康有为都用峨眉山与桐君山作比较,但侧重点不同,他们分别强调 桐君山的秀和奇。 B. 第③段写桐君山高矮适宜,草木葱茏,苔藓铺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吸引过许多文 人墨客登临览胜。 C. 第④段中,作者对在桐君山顶所见的山、水、绿、船进行了详尽而直接的描写,生动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了桐君山的明丽。 D. 第⑦段中,作者借助了郁达夫在鱼梁渡头向一位年轻少妇问渡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桐 庐当地的质朴民风。 18. 本文用语精当,富有美感,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到山顶,月下的富春江静静流过。丰腴..白净,水面筛动..着对岸高接的灯影。 19. 第①段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庐君山好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先看桐君山的理由。 20. “水华”这一人物在本篇游记中十分突出,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7. C 18. 丰腴:写出了富春江水量丰沛、水面宽阔的特点,有画面感。 筛动:形象描绘出江水静流、微波轻漾、光影闪烁的动态美。 19. ①桐君山自然景观秀丽,人文色彩浓郁,高矮适宜,易于攀登。 ②桐君山可提供最佳观赏角度,在山顶能纵览桐庐风光的全貌。 ③桐君山上建有桐君祠,了解桐君其人,可明桐庐文化的渊源。 20. ①水华是作者桐庐之行的“导游”,起到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 ②水华介绍了大量关于桐庐的诗文和历史,丰富了文章内涵。 ③水华热爱家乡、博闻强记、富有才情,其形象深化了作品主旨。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详尽而直接的描写”错误,第④段中,直接描写山、水、绿、船的仅有“江水阔大 奔流”“水华手指山下说,这一条是富春江,那一条是分水江,桐君山是两江汇合处”“只 有石头和寻常花草”,都是粗略地描写,作者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即引用前人诗文作品中的 相关描写来表现桐君山顶所见的山、水、绿、船的特点,展现了桐君山的明丽。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意,分析艺术技巧,品味语言魅力的能力。 “丰腴”,一般是形容人体态丰满,此处用于形容富春江水,体现了富春江水量丰沛、水面 宽阔的特点,以人们熟悉的用来描绘人体态丰满的“丰腴”一词描绘富春江水,更加形象生 动地体现出富春江水的特点,让读者更加有画面感。 “筛”,一般是指把东西放在筛子里,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 “水 面筛动着对岸高楼的灯影”,江水来回摇动,高楼的灯影照映在江面上,如同筛子来回摇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筛东西一样,表现了江水静流、微波轻漾、光影闪烁的动态美。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原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三段,“桐君山上草木葱茏,……高矮参差,各呈姿态。鸟儿在不高的树上跃上跃下, 细密鸣叫,更长音的乌鸣从树叶茂密的高树里传出,……。亭阁花草,树石雾岚均各有位置。 未破坏野逸气象”可知,桐君山自然景观秀丽,人文色彩浓郁,不不像其他名山一样高大, 高度适宜,刚好适合攀登。根据第四段,“登山顶,视野顿开。江水阔大奔流,对岸建筑的 远与小,衬出我们所站的山头很高。……”可以看出,站在桐君山顶,可以饱览桐庐风光的 全貌,这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根据第五、六段,“桐君是黄帝时人,……研医采药,治病 救人。他的医药经验被后人汇编为《桐君采药录》,影响深远”“为纪念这位中医药鼻祖, 后人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命名为桐”可知,桐君山上建有桐君祠,经由这里,可以了解 桐君其人,借此进一步明白桐庐文化的渊源。 【20 题详解】 本题分析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我把这种选择性困难说给水华,他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君山好了”“次日晨,我和 水华到了桐君山下”等可知,水华是作者桐庐之行的“导游”,作者游玩的路线设定和一路 上的讲解主要由水华来负责,水华这个人物起到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在游览过程中,有大 量的“水华说”引出的关于桐庐的诗文和历史的介绍,经过水华的介绍,我们得知桐庐的诸 多文化内涵,他提到了高鹏年《桐君山记》、柯灵《桐庐行》、袁牧的《桐江作》等,丰富了 文章内涵,作者也了解了桐庐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 五、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刷脸识别等已成为常用工具。但近段时间以来,“老 人无健康码乘公交车被拒、乘地铁受阻”“老人购物不懂微信支付被拒收现金”等新闻频 出。 ①老人无健康码被拒乘,表面看是技术因素,实则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相关部门 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②唯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老年人才.能感受到城 市的温度。③当然,老年人融入时代不能只靠外力,还需家庭关怀。④让老人们赶上智能时 代步伐、共享科技红利..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⑤这需要子女们帮他们熟悉新设备新技术, 帮他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给老人们多一些陪伴。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让时代携手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前进,这.是对尊老敬老最直接的表达,也符合社会、家人、行业、市场的共同愿望。 2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中“唯有……才……”应改为“唯有……就……”。 B. ④中“红利”是形象的说法,可用“成果”一词替代。 C. ⑤中画波浪线语句可删除,它偏离了本段核心话题。 D. ⑥用“这”复指前面两个“让”句,使表达更清晰。 22. ①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修改,并把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纸上。 【答案】21. A 22. 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的精神/一些 相关部门没有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俯下身子实地调研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A 项,原句是“唯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老年人才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唯有…… 才……”强调“提供人性化服务”对老人、对体现城市温度的重要性。而改句“唯有…… 就……”关联词语本身不搭配,且“就”是顺承关系,不能突出强调“提供人性化服务”的 重要性。 B 项,“红利”本指上市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分配给股东的利润。这里指科技带给我们 的便利。而“成果”指成效和成绩。“红利”可以用“成果”代替。 C 项,语段是说让老人也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到科技的便捷。⑤句说“这需要子女们帮他 们熟悉新设备新技术,帮他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而画线句“从而给老人们多一些陪伴” 强调的是子女要“陪伴”老人,偏离了本段核心话题,因此可以删除。 D 项,⑥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让时代携手老人前进,这是对尊老敬老最直接的表达”, 其中“这”指代的是前面两个“让”句,如果不用“这”来复指,就需要把两个句子再说一 遍,表达就会啰嗦。因此选项说的是正确的。 故选 A。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成分残缺,“缺乏”后面缺 少宾语。可以在最后面加上“的精神”,或者将“缺乏”改成“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23. 微写作,按要求作答。 校学生会面向全体同学征集了关于“珍惜粮食,减少浪费”的标语,拟从中选出一条张贴到 学生食堂的墙壁上。请从下面入选的标语中选择一条进行推荐,并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 分,自圆其说。150 字左右。 ①桌上一粒饭,农民一滴汗。 ②创建节约型社会,从珍惜粮食开始。 ③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 【答案】示例:推荐③“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作为宣传 语,该标语主旨明确,旨在教育我们节约粮食、勤俭节约;形式上对称,运用对偶句式;内 容上突出“小”与“大”的对比,“礼义廉耻”“兴国安邦”从传统美德的角度突显节俭的 意义,站位高,格局大;语言文雅有内涵,有利于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适合张贴在学生食 堂的墙壁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具体考查推荐语的写作。 本题所推荐的内容是“珍惜粮食,减少浪费”的标语,作为标语,要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简洁明了,一般用对偶的修辞。考生写作推荐语时要抓住标语的主题,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 析,要说清推荐标语的特色,如选第一条,可以抓住其通俗易懂的特点,如选第二条,可以 抓住其站位高、社会意义大的特点,如选第三条,可以侧重其语言文雅、突出传统美德教育 的意义。另外,作为推荐语,语言上要有一定宣传、鼓动性;作为张贴到学生食堂的墙壁上 的标语,还应该从得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推荐。 24. 微写作,按要求作答。 《登桐君山·观富春江月下东流》让我们欣赏到桐庐的独特之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 无数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请选择其中一处,以“祖国山水美如画”为主题,写一首小诗或一 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桐庐”除外。小诗不超过 150 字。抒情文字 150 字左右。 【答案】漓江的春水,太行的夏日,崇礼的秋夜,冀中平原的皑皑冬雪,四季轮回记述着祖 国山水的美。壮丽的泰山洒下我一路的汗水,大理的洱海边印着我的足迹,黄山的青松让我 肃然起敬,喧嚣的黄果树瀑布令我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棵小草蕴涵着无限的生机,飞 絮的蒲公英表达着顽强的生命……祖国如此美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令我动情,日出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潮涌潮退无不令我动容。祖国山水美如画,叫我如何不爱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 题目要求以“祖国山水美如画”为主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感 触最深的风景来写,可以写珠穆朗玛峰、五岳、长江、黄河;也可以写自己家乡的山水。既 可以写一组排比,涵盖更多的风景,也可以选择一处,描写它独一无二的美。无论写什么, 注意写出山水的特点,表达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 25.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不少于 700 字。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 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 漫长的路要走。“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行以致远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习近平讲话中的内容。的确,初心,是一个人奋勇向前 的支撑;初心,是一个人值得坚守一生的力量。作为一个 18 岁的新世纪青年,我想,我们 都应当以最初的心,行最远的路。 “中国诺贝尔”王泽山,一生以身许国 1937 年,日军大举入侵中华,王泽山目睹了家乡东北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他的而变 萦绕着父亲说的要强大、要为祖国而奋斗的话语。因为心中的报国梦,王泽山选择了冷门的 炸药专业,多年如一日,终于取得傲人成果。 “要强大,要报国”,这是少年王泽山心中坚定的信念。从翩翩少年到耄耄老人,王泽 山数十年如一日,为着心中的那个强国梦,迈着艰难的步子向前。困难面前,他从未言苦; 白发苍苍,依旧奋战在科研一线。多年来,他的初心未变,他的信仰仍在。如今的中国,能 傲然屹立于世界,也正是因为一群像他们这般的科研工作者,才在复兴的路上静行致远。 “现代愚公”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 1959 年,黄大发担任草王坝村支书。村里没有河流,常年缺水,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 很大限制。黄大发看着龟裂的土地,决定要带领村民们修渠。施工队望而却步的山崖,他在 腰上系上绳子就下去了,一米又一米,一年又一年。几十年过去了,村民们终于吃上了白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饭。 “水过不去,拿命来去”,这是当年一个青年党员许下的承诺。几十年来,他带领村民, 在绝壁上,一点一点地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年轻到年迈,持续几十年。他用几十年的时间, 坚守初心,履行诺言。如今国家提倡精准扶贫,在一些村庄精神贫困时,黄大发以坚定的信 念,带着村民们拨了穷很。无论过去多少年,“大发渠”中的水,都会如他的初心一般,熠 熠生辉。 因为初心,武大靖从索契冬奥会失利,到平川奥运会夺金;因为初心,汶川从地震后的 一片废墟,到如今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因为初心,中国从最初建国时的卑微,到如今的大国 崛起。不忘初心,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它需要每一个人,牢记在心。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青春有抱负,国家才富强。复兴之路很长,需要牢记初 心,行以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强调了“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这一道理。行以致 远,在审题方面,要重点理解“行”的含义,有人说“行”的意思好理解,就是“行走”的 意思,“行动”的意思,一个词,我们从本义上理解那是最基本的,但仅仅从本义上理解一 个词的含义是不够的。词还有比喻义和引申义,我们要从浅层的升华到高级的,这才是全面 的恰当的理解。“行”还有实践、探索等意思。无论是个人的成功,还是社会的发展,抑或 是国家的富强,都离不开摸索前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没有人的成功是凭空出现的, 与其说是智力超群雄才过人,倒不如说是点滴探索促成成功。 立意: (1)实践出真知,磨练出成长; (2)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素材: 1. 有个落魄不得志的中年人,每隔两三天就到教堂祈祷,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第 一次到教堂时,他跪在圣坛前,虔诚地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让 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几天后,他又垂头丧气地来到教堂,同样跪着祈祷,又过了几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再次出现在教堂,同样重复着他的祷告。如此周而复始,他不间断地祈求着。到了最后一 次,他跪着:“我的上帝,为何您不聆听我的祷告呢?让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 所有困难,我愿终身侍奉您……”就在这时,圣坛上空发出一个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在聆 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2.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 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 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 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 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 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 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 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凿壁偷光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 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 如果一生只求平稳,从不放弃自己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从不展翅高飞,那么人生便失去 意义。(英国诗人,兰布里奇)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伊泽德) 结构层次: 这篇作文提出作为青年人,身处任何时代,都应该胸怀拼搏奋斗的梦想,为所在的年代奉献 青春。文章选择抗战年代立志报国的王泽山选择炸药专业和 20 世纪 60 年达带领村民修水渠 服务农村的村支书黄大发,他们都在青春年华立下志向,默默奉献几十年,作为主要事例来 论证分析,并简要选用武大靖的事迹、汶川震后建设和国家发展来补充,整个内容充实,论 证有力。考生在论述过程中,语言流畅而生动。首句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入文,带着 文学的韵味,直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围绕“初心”用对比的形式引发出作文的观点。 在论证过程中,选用小标题的形式,给人深刻印象。 26.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不少于 700 字。 人生有别离,亦有重逢。银杏初黄,我们在校园重逢;乡音萦耳,我们和亲人重逢。有 些重逢,似易实难;有些重逢,亦悲亦喜。有的时候,我们渴望重逢;有的时候,我们害怕 重逢……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与你重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符合逻辑;有故事,有细节;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与你重逢 昏鸦尽,黄叶飞。萧萧随风去。 伫立在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远处袭来的秋风将周遭漫天的臭气吹的越发浓重。低 下头,泪水从眼眸中重重的落下,喃喃自语道:“这就是你我的重逢么?土地?我们年少时 的许诺呢?” 思绪随风飘逝,可往昔的一切却越发清晰,是的,我还记得,在那片土地上的事,我全 都记得。 当透彻的阳光静静写在那片土地上时,刹那间,它如琥珀般的纯净。它静静的掩藏于外 婆家的旁的绿荫下。那是我童年的乐土。我的笑容曾无数次回荡在那纯净的绿茵之间。 我年少时的梦想,是与你共享流沙般恒久的岁月,壮阔天晨,寒暑枫露。土地,绿茵, 你们应该记得那你春天我们的约定的重逢。 那年春暖花开,那年我十岁。 也不知是为何,当稀疏的暖阳碎落在那时我童稚的脸上,一个奇怪却又再正常不过的想 法便如火花般闪现:我要种一棵树!代表我,时刻守护这片土地,抑或替我享受你的绿茵, 你的阳光雨露。 于是年少的我便立刻开始行动,撒娇,发嗲,拉拉扯扯的让父母买来树苗,然后像是斯 巴达克的勇士,全副武装,铲土,撒种,堆土,浇水,最后在插上你我约定重逢的标志,你 我约定,五年之后,一点重逢。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恍如只是须臾的一瞬,稚嫩的我成长为了一个阳光般的少年。 我满怀憧憬,独自一人,换了几次车,颠簸的来到这片久违的土地。 刹那间,荒凉凄清的景将我的心瞬间揉碎,虽然知道这附近的局面大都搬迁,可这荒废 的土地怎么想也不会是五年前那片我至爱的土地啊! 我步履蹒跚的继续向前,踉踉跄跄的几乎没了重心,四下里寻找我那曾经的记忆,可寂 静的周遭只是那破旧的挖土机,施工了一半的烂尾楼。 人类啊,你究竟做了什么?为急功近利的工业产值而竭尽自然之美,连我这小小的一隅 也无法幸免于难! 诚然,已步入工业社会的我们无法倒退,也不应该倒退,钢铁,楼房固然是时代的进步, 可当我们一味的追求工业时,有没有细细想过,生于自然的我们,万物精华的灵长,究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还可以与自然重逢! 我闭上双眼,紧扣十指,默默凭吊我悲哀的重逢,然后默默念道。 “土地,五年之后,我必回到这里,与你再次重逢,我将贡献一切,让世人明白自然的 重要。 重逢自然,泪落满伤。坚定信念,始终如一。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并且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有故事,有细节。本 题首要的是审准题意,从所给材料来看,重逢有不同的种类,有不同时间的重逢,有不同地 点的重逢,有不同人物的重逢,有不同感受的重逢……“与你重逢”,“你”可以是亲朋好 友,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历史人物。重逢总是让人感慨万千的,因此不管是写记叙为 主的重逢,还是写抒情为主的重逢,都要以故事为载体,叙述重逢的经过和感受。记叙文要 体现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用细节来表达情感和真实感,避免矫揉造作。当然, 也可以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独辟蹊径,写在未来的生逢,写和科幻人物的重逢…… 参考立意: (1)再见又是秋天,写与友人在秋天重逢; (2)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3)最美好的相遇就是重逢; (4)和自己重逢,写自己找回初心; 可用素材: (1)徐德言是陈国的皇帝陈叔宝的侍从官,他娶了皇帝的妹妹乐昌公主为妻。两人非常恩 爱。但当时陈国朝政腐败,徐德言预料到,总有一天国家会遭受灭亡之祸,因此非常忧虑。 一天,他愁容满面地对妻子说:“天下大乱的事可能不久就会发生,到时我要保护皇帝,我 们夫妻将被迫拆散。但只要我们活着,总会有再次见面的机会。我们应该先留下一件东西, 作为将来重见的凭证。” 乐昌公主同意丈夫的看法和建议。于是徐德言取来一面圆形的铜镜,把它一破为二,一半自 己留下,一半交给妻子,告诉她好好保存,并对她说:“如果离散后,就在每年正月十五日 那天,托人将这半面镜子送到市场上去叫卖。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前去探听,以我的半面 镜子为凭,与你团聚。” 不久,已经统一中国北方的隋文帝杨坚,果然发兵攻打陈国的都城建康,小小的陈国被消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国国王被杀,徐德言被迫逃亡。隋文帝奖赏攻打陈国有功的人,被俘获的乐昌公主则被赏 给了大臣杨素为妾。 流亡的徐德言打听到妻子已到了隋的京都大兴(今陕西西安),便长途跋涉赶到那里,打听 妻子的具体下落。每当夜深人静,他总是取出半面镜子,怀念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而 他的妻子乐昌公主,虽然在杨素的官府中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但内心一直惦记着丈夫,也 经常抚摸半面镜子,回忆往事。 正月十五日终于来到了。徐德言赶到热闹的市场,看见一个老人以高价出卖半面铜镜,自然 没有人愿意出高价买半面镜子,所以老人就来回在市场上走动。徐德言假装要买老人的镜子, 细细察看,果然是妻子的那半块。原来他是杨府的仆人,受乐昌公主委托来卖镜寻夫的。于 是徐德言写了一首诗,交给仆人带回。诗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意思是镜子与人都去了,但如今镜子归来而人却没有归来。正好比月中没有 嫦娥的身影,只空留明月的光辉。 乐昌公主见到丈夫保存的半面铜镜和诗后,终日哭泣,茶饭不思。杨素知道实情后,受到感 动,把徐德言叫来,让他把乐昌公主带回自己的故乡去,还赐给了他许多东西。夫妻终于重 新团聚。 后世文学中用“破镜重圆”指离散夫妻的团聚,用“破镜难圆”表示因为客观的 原因夫妻被迫分离。 (2)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 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谁 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就开始完成学习. 等到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 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与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 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 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这是重逢后,懂得道理的故事! (3)真正对的人一定会重逢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一见钟情,因为很多人只是一闪而过的想法,并不是真的 喜欢或者想要和对方在一起。而真的一见钟情应该包含五个特征,分别是:盯着对方目不转 睛、心跳加速神情紧张、难以忘怀挥之不去、想告诉对方自己想法、对方手足无措想逃跑。 其次要弄清什么是真正对的人。所谓对的人是指自己想要对她分享任何事、相信她能倾听自 己的心扉、并且愿意为自己面对任何可能遇到的世界,因为在很多时候,有些人虽然和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相投、彼此的距离也很近,但是当某些东西出现的时候,双方却会分道扬镳,这其实就 是错的人。 行文结构: 《与你重逢》一文以伫立在一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上开篇,重点叙述了自己和少年时代生 活的土地约定将来的重逢。通过描写现实的环境的破坏表达了对这次重逢的失望之情。这和 少年时找的梦想,行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为经济利益而破坏自己生活环境 的批判。故事情节完整,细节描写生动,特别是描写年幼的自己种树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少 年纯洁而又虔诚的心。但文章并没有止于此,而是以现在自己为起点,又立下了下一次重逢 约定,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使悲剧不会再重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现状得到改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