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解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检测试题B
世界史检测试题(B 卷) (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4 徐州一模)《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 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材料表达作者 对雅典民主的基本认识是 ( ) A.少数人的民主 B.非自由的民主 C.排斥精英的民主 D.奴隶制民主 解析:C “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说明作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非自由”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 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说明作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是排斥精英的民主,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阶级属性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2.(2014 年江苏历史,12)“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 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 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 )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解析:A 依据题干时间“公元前 5 世纪早期以前”和材料“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 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可知,此时只要是罗马公民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均受公民法 的保护,故 A 项正确;B 项中的万民法形成于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 3 世纪,不符合材料时间; 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 5 世纪中期,故 C 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 D 项“居民”的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 3.13 世纪中期,英国大法官布雷克顿的名言“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被广为传颂。这表明当时英国已经 (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确立了司法权独立的原则 D.产生了法律高于国王的观念 解析:D 英国开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和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的标志是 1689 年《权利法 案》的颁布,故 A、B 两项错误;司法权独立的原则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由“国 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可知材料强调了法律高于国王、王在法下的观念, 故 D 项正确。 4.(2014 武汉调研)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 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 这一现象,18 世纪设计出解决方案的历史文献是 ( ) A.《权利法案》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天演论》 解析:B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批评了过度集权的弊端,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 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解决方案,故答案应为 B。 5.________经济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功利论为“心照不宣的前提”,以“经济人” 为逻辑纽带,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空格上应该填写的词是 ( )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自由主义 D.凯恩斯主义 解析:C 解答本题须抓住关键信息“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即为市场调节,自 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市场调节,反对国家干预,故选择 C 项。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主张 国家干预,故排除 B、D 两项;重农抑商抑制商业,与材料观点相背,故排除 A 项。 6.(2014 湖北联考)19 世纪初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社会进步 的动力是人的理性,应由“实业家”等有产者承担社会改造的任务,建立一种“人人参加劳 动,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报酬”的新社会。据此可知,圣西门思想的重要缺陷是 ( ) A.尚未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缺乏与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勇气 C.缺乏社会主义理想蓝图的构建 D.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够彻底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虽然圣西门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他认为应该通过“实业 家”等有产者进行社会改造,即通过资产阶级对社会进行改造以建立新社会。据此可知,圣 西门尚未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故选 A 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圣西门思想的局限性,并不 能说明其缺乏与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勇气,排除 B;材料信息已经包含圣西门对理想社会的构 想,故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信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不符。 7.(2014 福建质检)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的时候,他的老师焦里告诉他,物理学家今后的 工作只不过是提高测定的精度而已。当时,这种说法很流行。后来普朗克取得的科学成就证 明了这种说法的 ( ) A.局限性 B.欺骗性 C.前瞻性 D.准确性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普朗克年轻的时候,人们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看 作绝对权威的理论,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完整、系统和成熟的阶段,以后的工作只不过 是在细节上做些修正和补充,在计算上更细致一点,使理论更加完善。但实际上,19 世纪, 经典物理学出现了危机。1900 年,为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量 子假说的提出以及之后出现的量子力学,证明了传统的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故选 A 项。其他 三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 8.(2014 湖南十三校二联)俄国某学者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 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 1917 年政治文化的基础。”作者认为( ) A.工农苏维埃根植于村社民主传统 B.村社制度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D.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苏维埃政权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村社制度已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无论何种形式的组织都需要 与之相适应。据此可知,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权根植于村社民主传统。 故选 A 项。村社制度很早就有,并非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排除 B 项;C 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 发与一战及其内部激化的阶级矛盾有关。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4 吉林高三摸底)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 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 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解析:A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苏 联对农民严格管理,结合斯大林经济模式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由此可以分析出 主要目的是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任意流动,而城镇居民可以,这不能反 映出城市政权的强化,也没有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排除 B、D 两项;“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 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体现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故 C 项不正确。 10.(2014 吉林摸底)在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 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 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 ) A.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B.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 D.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解析:A 倡导轮流工作、“邻居互助计划”都不是强制性的法律,体现了道德力量,故 A 项正确;B 项是罗斯福新政时期,C 项说法不全面,D 项说法绝对。 11.(2014 茂名一模)“垮掉的一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它出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叶,风行于美国。伴随其国内繁荣富强而来的是高度的紧张和分裂,统治阶级患了共 产主义恐惧症。该流派的作家抵制对外战争及种族隔离,用怪癖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 的态度来表示对社会的不满。下面与“垮掉的一代”流派产生的背景无关的是 ( ) A.种族歧视 B.朝鲜战争 C.美苏冷战 D.经济滞胀 解析:D “垮掉的一代”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文学流派,其背景事件应该在此之前产生, 经济滞胀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 D 项不是其背景,符合题意。据材料中时间提示及“共 产主义恐惧症”“种族隔离”等内容可判断 A、B、C 三项均为“垮掉的一代”流派产生的背 景。 12.(2014 吉林摸底)“近年来围绕美伊战争,世界上还发生了几个分裂:联合国分裂为 主战和反战两方,北约内部出现和平解决与军事打击之争的‘裂痕’,欧盟也分化为以法、德 为代表的反战派和以英、西为代表的主战派。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 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 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以上现象深刻地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 B.“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迫在眉睫 D.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建立世界和平十分重要 解析:A 材料表明,围绕美伊战争,世界出现的不同态度,这些不同态度代表不同的力 量,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 体现出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故排除 B 项。C 项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材料说明 的问题。D 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13 题 27 分,14 题 25 分,共计 52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 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 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 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 1929 年至 1939 年,熟练工人增加了 9 倍,工程师增加了 5 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 年, 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 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 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 1932 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 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 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 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 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 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 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A 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 造成这种共同原因。(10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B 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 现不同趋势的原因。(9 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比较。第(1)问,归纳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据材 料中提到的时间可知,“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第(2)问,A 时间段在 1960 年左右,结合此时中苏两国的史实回答出现的问题,“共同原 因”:此时中苏两国实行集体劳动,群众劳动积极性较低,中苏两国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 冒进思想的影响;第(3)问,B 时间段处于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中国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而苏联仍然实 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 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 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8 分) (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2 分) 苏联——1963 年出现农业危机。(2 分) 共同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 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6 分) (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3 分) 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 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4 分)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2 分) 14.(2014 邯郸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500 年 葡萄牙宣布巴西为殖民地;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1501~1504 年 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发现中美洲 1510 年 葡萄牙占领印度西海岸重镇果阿,次年占领马来半岛重镇马六甲 1513~1514 年 拉斐尔创作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 1517 年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519~1522 年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524 年 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 1536 年 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1561 年 英国开创了历史上的“三角贸易” 1564 年 米开朗基罗逝世 1566~1609 年 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荷兰独立 1587 年 金融界公认的第一家近代银行出现在意大利 1588 年 英国在大西洋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1602 年 英国、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 1601 年 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哈姆雷特》问世 1607 年 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 1609 年 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诞生 1640 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1 年 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 1648 年 新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地位 材料二 吾国自通海以来……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 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 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 16~17 世纪中期西欧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对外关系方面的 表现,(12 分)这些表现对欧洲社会转型起了怎样的作用?(2 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政治经济历史进行论证。(11 分)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对中国的影响。第(1)问,“表现”首先明确题中 所涉及的时间是“16~17 世纪”,其次整理材料,从政治“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爆发”、经济“近代银行”“证券交易所”“东印度公司”“殖民地”、思想“拉斐尔”“马 丁·路德”“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对思想解放产生的作用”、对外关系“占领马来半岛重 镇马六甲”、“三角贸易”“对落后国家的殖民与掠夺”四方面把材料出示的同类事件归纳解 答;“作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从上面各事件可看出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第(2) 问,首先提炼材料观点,从“自乐观者言之”“福音”的用词来看,材料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两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 行论证。 答案:(1)表现: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3 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3 分) 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动摇。(3 分) 对外关系方面,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列强对落后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3 分) 作用:推动了欧洲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2 分) (2)观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转型)。(3 分) 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发起新 政和预备立宪,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4 分) 经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实业,民 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4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