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2020届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三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江苏省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三(学科基地密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 的。而从历史角度看,语言还 着民族共同的 文化记忆。保留诗词中“诗眼”的读音,能让人在诵读中感悟音韵之美,感受历史的厚重,找 到语言 的源头。 A. 蔚然成风 承载 衣钵相传 B. 蔚然成风 负载 一脉相承 C. 约定俗成 承载 一脉相承 D. 约定俗成 负载 衣钵相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 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 误使用类型。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 是由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语境说的是“发音”,选“约定俗成”。承载: 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可用于形容抽象事物。负载:机械设备以及生理组织等在单位时间 内所担负的工作量。也指机件及建筑构件承受的重量。根据语境“语言”“文化记忆”,是 抽象事物,选“承载”。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 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予衣钵的仪式。比 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语境是找语言的源头,选“一脉相承”。 故选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文化的触角变得更加犀利,影响力也变得日益壮 大。 , 。 , , ,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以及全球开枝散叶。 - 2 - ①汲取儒家哲学精髓 ②美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开设孔子学院 ③诸子百家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经典 ④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诞生 ⑤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更加融入人的内心 ⑥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诸多文化大融合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考排序题。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 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 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 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 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 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 可先根据后文确定,后三句谈的是中华文化在东亚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正确顺序应为 ④②①。前三句中,③引出对象,⑥谈过程,⑤是结果,正确顺序应为③⑥⑤。 故选 B。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B.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D.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的判断。具体考查借代手法。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 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的方法很多,主 要有以下几种: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以结果 - 3 - 代原因,形象代本体等。 本题中“豆蔻”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总角”代指儿童时代;“杜康”代指“酒”;“彩 笺”代指“书信”,后三者均为借代。 故选 C。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 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在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 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在简化 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A. 与提升思考能力相比,走捷径逃避思考更简单。 B. 人们倾向于在思考时将问题简单化、浅表化,追求快速可得的结论。 C. 长期逃避思考会削弱思考能力,给人带来负面影响。 D. 我们应该积极提升思考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语段意思的把握和压缩能力。解答时要利用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划分出段落层次,把握中心意思;或者区分有几个句子,哪几个是一个层次,共有几层,归 纳层意,最后把握中心意思。 本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说思考能力需要练习来提升;第二、三句说有人不喜欢思考,对需要 思辨的深刻的东西会不再感兴趣;第四句是结论,这样做的后果:思考力退化,越来越浅薄。 由此可见,总结句,即第四句是文段的主要意思,即阐明逃避思考的危害。C 项符合文段中心 意思。 故选 C。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 才 清·曾国藩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 - 4 - 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逮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 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钅且铻而终无所成。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 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与病也。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以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 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 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 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 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 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励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 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 患世莫己知哉? (选自曾国藩《挺经》,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逮.下品 逮:比得上 B. 以之析.薪 析:劈开 C. 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 侍:侍从 D. 才识足以济.世 济:拯救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世界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知人善任,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他的长 处。 B. 作者一生喜用品格忠厚者,到老年时才体会到高深的德行有时也会无处运用。 C. 作者对当时人才无法被任用、恶官享尽富贵的现象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主张以自己的力量 尽可能培养好官,作为变革的种子力量。 D. 作者引用《淮南子》,意在强调功业、名声都可通过强权手段去获得。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2)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 - 5 - (3)独举目斯世,求以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 8. 根据第四段,概括作者提出的成为英才的途径。 【答案】5. C 6. D 7. (1)所以世人不用担心没有人才,而应担心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适用。 (2)现在有具备尾生、孝己那样的孝德之行,却没有能帮助战争取胜有谋略的人,陛下打算什么 时候用他呢? (3)只有放眼这个世界,想求得一个争利益不抢先、做义事担心落后、忠实耿直的人,不能够立 即找到。 8. 考证古代典籍;向有经验者请教;深入思考;亲身实践,不懈努力。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 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 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 项,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意思是“而我们能够勉力去做的”。侍:我、我们。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项,不全面,文章还写了“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还写了人的才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磨炼而得到。 B 项,不全面,文章还写了“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天下无现成之 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也就是要知人善任以及人的才能可以 通过努力学习、磨炼而得到。 C 项,“意在强调功业、名声都可通过强权手段去获得”错,原文是“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 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可 见,引用《淮南子》,意在强调,人才可以通过逼迫、磨炼而得到。 故选 D。 - 6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关键词有: (1)患,担心;无才,没有人才;用才者,使用人才的人;器使,量才适用。(2)行,孝德 之行;益,帮助;数,天数;何暇,什么时候;用,任用。(3)斯,这个;求,寻求;攘利 不先,争利益不抢先;后,落后;亟,立即。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 评价。 结合“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 通,才亦渐立”,意思是“如果真正能从古代典籍中得到验证,再向那些事业有成就的人学习, 苦苦思索能通用于当世的途径方法,并亲身去实践,检验它的成效,努力又努力,那么就可 以通达见识,才能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可得出“考证古代典籍”“向有经验者请教”“深 入思考”“亲身实践,不懈努力”。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虽然有良药,如果不对病症,那效果还不如一般的药物:虽然有贤才,但所做之事不适合 他的专长,那么还不如去找平凡的人来做。质地坚韧的木梁可以撞开牢固的城门,却不能用 来堵住老鼠洞。强壮的水牛不会捕捉老鼠;日行千里的骏马也不能守住家门。价值千金的宝剑 用来砍柴,还不如斧头(好用)。传世数代的宝鼎,用来开垦荒田,还不如普通的木犁。只要 是符合当时的情况,普通的事物也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否则认不清锄头、宝剑的特性,最终 做什么都无所成。 所以世人不用担心没有人才,而应担心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适用。魏无知在议论陈平 - 7 - 的时侯说:“现在有具备尾生、孝已那样的孝德之行,却没有能帮助战争取胜有谋略的人,陛 下打算什么时候用他呢?”当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如果一个人不懂战争胜负谋略,即使有高深 的德行也没有地方应用。我生平喜欢用忠实可靠的人,如今衰老了,才知道药物(虽然)很多, 却也有治不了的病。 没有军队,尚不足以焦虑,没有粮饷,也不足以痛哭,只有放眼这个世界,想求得一个争 利益不抢先、做事又担心落后、忠实耿直的人,不能够立即找到;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却 又因为地位低下,往往因此抑郁不展,受尽挫折,终至罢官或者死亡。而那些暴虐贪婪、善于 钻营的人,却因占据高位而享尽富责、受人尊重、健康长寿,直到衰老,这是真正令我慨叹 无奈的事啊。静观天下大局,(这种不平的事情)实在是难以挽回,而我们能够勉力去做的, 就是尽量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养几个好官,作为变革时事的种子力量。 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人才)大多都是由于努力磨炼出 来的。《淮南子》说:“功劳可强迫威逼而使之有所成就,声名也可在强迫威逼的环境中建立 起来。”董仲舒说:“努力做学问,那么所见所闻就会广博;顽强地寻求真理,那么道德修养 就会日益进步。”《中庸》里所说的“别人一次能学好的,我就学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学好的, 我就学一千次”,就是要勉励自己多下功夫。现在人们都期盼能够为世所用,但自身却缺乏 社会需要的才能谋略。如果真正能从古代典籍中得到验证,再向那些事业有成就的人学习, 苦苦思索能通用于当世的途径方法,并亲身去实践,检验它的成效,努力又努力,那么就可 以通达见识,才能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才能见识足以有益社会,还用担心世上不知道自己 吗?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和昌父① 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 9. 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表达效果。 10.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 用典手法;展现陶渊明超脱世俗、富有情趣的形象特点;表达追慕之情;为下文 吟咏同样淡泊名利、乐于归隐的赵昌父和自身做铺垫。 - 8 - 10. ①因友人与自己拥有相同的归隐追求而产生的知音之乐;②对友人的思念;③与友人的 深挚友谊。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 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由题干“选用陶渊明的事迹” 可知是用典;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内容上首先分析陶渊明的特征,然 后分析借其表达的情感,结合“万事纷纷一笑中”“把菊对秋风”可见陶渊明“超脱世俗、 富有情趣”;“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表达追姆之情;从结构看,“三贤高会”写自己 的隐逸之情,陶渊明的事迹为其作铺垫。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 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 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结合“情味好”“古来同”分析为共同的志趣而 喜悦;结合“语言工”“三贤”分析为相同的文学才华而自豪;结合“谁知”“独立斜阳数 过鸿”分析饱受思念友人之苦。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 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 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 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 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 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 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 暗示。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 9 - (3)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4)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6)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7)有匪君子,如切如磋,________。 (《诗经·淇奥》) (8)仰不愧于天,________,二乐也。 (《孟子·尽心上》) 【答案】 (1).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 渺沧海之一粟 (3). 朝搴阰之木兰兮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衣冠简朴古风存 (6). 长风破浪会有时 (7). 如琢如 磨 (8). 俯不怍于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直接默写,考生需要根据上下句提示 回顾诗句,写出正确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沧、粟、搴阰、琢、怍。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 5 到 10 遍,直到会背,用 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 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 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 变成自身的力量。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 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 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 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 - 10 - 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 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 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 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 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 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 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轰隆 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打开车灯,纷纷地按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 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 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 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 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 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开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 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 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 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 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 11 -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 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 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 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 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 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 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 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 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 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 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 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有删改) 注:小说《霍乱之乱》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 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 - 12 - 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 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 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C. 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 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D. 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 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13. 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 14. 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 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选 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答案】12. D 13. ①凸显人物形象。“八条意见”显示出闻达的沉稳、睿智、干练,与 他平时处境尴尬、受人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②呼应相关情节。前文 说闻达是流行病专家,霍乱疫情出现后,从领导到同事都对他充满期待,“八条意见”使这 些都得到了验证落实。③强化小说主旨。“八条意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业务能力、敬业 精神和可贵品质,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14. ①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等 待”究竟有什么结果。②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仍始终“保 存”自己内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③他在霍乱发生、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 社会的巨大价值,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重要句、段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一般是内容上点明主 旨,凸显人物形象,表现作者轻钢;结构上根据段落的位置分析其作用;然后还需从表达效 果和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分析。 D 项,“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说法有误。张书 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突出主人公“闻达”的形象。闻 达平时对专业执着,对工作热情,霍乱突然来临时,这个平时被人们不屑的人却成为了大家 的主心骨,这种反差,是引导读者对人生意义进行反思。选项偏离主题。 - 13 -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 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原文中作者详细的分条列出闻达的“八条意见”,从人物塑造上来看,霍乱突然来临,大家 紧张慌乱的时候,闻达再不是大家眼中那个嘲笑的对象,他冷静且有条不紊的安排好各方工 作,突出他的干练和能力。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前文“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 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 趣和热情”“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以及大家对 他的期待形成了照应。从小说主题来看,“八条意见”充分展现主人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 力,突出作品主题。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 主旨进行分析。本题需要抓住句中关键词“等待”和“保存”,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 义,找出能体现“等待”和“保存”的相关事例或句子。 题干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有几个关键点:(1)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2)为了不可知的结果 长久地等待,(3)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4)值得。首先,主人公闻达有自己热爱的事 情,并长久地等待,“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 兴趣和热情”。其次,主人公闻达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妻子的不理解,同事的嘲笑, 从未动摇他内心的坚持。最后,霍乱突然来临,他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一切付出、等待都是值 得的。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点明 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作者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的思想感情等作用。(2)从结构 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和段落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 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 过渡作用;在文章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 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 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 心情等作用。(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 - 14 - 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写作无权蔑视“现在” 谢有顺 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无论是取何种题材,它都必须有当代意识,必须思考“现在”。持 守这个立场,就是一个作家的担当。波德莱尔曾经把能够描绘现代生活的画家称之为英雄, 因为在他看来,美是瞬间和永恒的双重构成,永恒性的部分是艺术的灵魂,可变的、瞬间的 部分是它的躯体——假若你无法书写当下、瞬间、此时,你所说的那个永恒,可能就是空洞 的。所以,好的作家都是直面和思考“现在”的,当然也包括好的批评家、学者同样有一个 如何思考“现在”的问题。当年胡适说自己的思想受赫胥黎和杜威影响最大,赫胥黎教他怎 样怀疑,杜威则教他“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我想,正是这“顾 到当前”的现实感,使胡适成了那个时期中国思想界一个敏锐的触角。钱穆说晚清以来中国 文化的衰败,很大原因在于文化成了纸上的文化,而春秋战国时期,能迎来思想的黄金时代, 则得益于那时的思想有巨大的“现实感”,而不仅流于回忆和空谈。切近现实问题,切近当 下,永远是新思想和新艺术的源泉。 一个对“现在”没有态度的作家,很难赢得世人的尊重;而身处“现在”,如何才能处 理好如此迫近、芜杂的当下经验,则最为考验一个作家的写作能力。尽管人的主体性可能得 用一生来建构,人是什么,只有他所经历的事、走过的路才能说清楚。但文学作为时间的艺 术,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现在”的绵延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人类才得以更好地理解在历 史的某个特定时刻自己是什么。福柯说:“或许,一切哲学问题中最确定无疑的是现时代的问 题,是此时此刻我们是什么的问题。”文学也是如此。不少人都已经意识到,今日的文学略 显苍老,尤其是新起的很多网络文学,虽然是在新的介质上写作,但骨子里的观念却是陈旧 的,甚至是暮气重重的,说白了,其实就是少了一点少年意识、青年意识,少了一点反抗精 神和创造精神。“五四”前后的先贤之所以精神勃发,就在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 郭沫若等人,内心都充满着对青春中国的召唤,他们当年反复思考的正是今天的我们是什么、 中国是什么的问题。 即使是个研究古典的学者,也应该有一种思考“现在”的能力。若无借古喻今、以史证 心这一“现在”的情怀所驱动,陈寅恪就不会突然写《柳如是别传》。一个学者,不一定要研 究当代,但至少要有一种当代意识,要有处理和面对“现在”的能力。作家要处理好这么复 - 15 - 杂、丰富的当下经验(对于历史的长河而言,四十年也不过就是当下,就是现在),更要有一 种当代意识,有一种直面“现在”的勇气。 写作既是对经验的清理和省思,也是对时间的重新理解。从时间的意义上说,这四十年 的中国经验作为一个重要的写作主题,不仅是历时性的——不是一种经验死去、另外一种经 验生长出来,而有可能是几种完全不同的经验叠加在一起、并置在一起。认识到这些经验的 复杂构成,生活才会有纵深感,才不会被描写成浅薄的现象组合。这就是本雅明的观点,他 认为时间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时间不完全是线性的,而可能是空间的并置关系。如果只理 解线性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空间性,可能很难理解今天这个多维度的中国。只有一种平面 的视角,就会错以为生活只有一种样子、一种变化的逻辑;多种视角下的生活,才会显露出 生活在多种力量的纠缠和斗争中的真实状态。 (有删改) 1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因为杜威引导胡适思考当下问题,胡适才能够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巨擘,才能够有 敏锐的触角研究现状。 B. 面临当下的问题,可以让人类更好地反省自我,而自我的问题是最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 许多新起的网络文学不能做到这一点。 C. 陈寅恪在诗中说“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唯胜颂红妆”,这体现了陈寅恪的当代意识:一 个小妾,当年尚且知道气节,而我们现在学富五车的文化人可能还不如柳如是。 D. 按照本雅明的观点,如果只理解线性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空间性,用一种平面的视角去 理解中国,是不能理解中国当下生活的复杂性的。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明清末年的文化衰败与春秋战国的黄金时代进行对照,说明 思想要有当代意识,否则可能导致国家衰败。 B. 网络写手与胡适、陈寅恪等人在文中代表两类人,前者属于虽然使用新介质但其本质上依 然没有“现在”意识的类型;而后者代表的是不一定要研究当代但是一定要具有当代意识的 知识分子。 C. 作者引用福柯的话意在表明:从形而上的角度说,现时代的问题是最不能回避的问题,而 这样的问题是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文学与哲学一样。 D. 根据本雅明的观点可以得知:在青春写作中,如果有些作品只关注时尚的元素、都市的背 景,主人公普遍过着一种看起来很奢华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作品会缺乏复杂性。 - 16 - 17. 结合全文,理解“现在”一词的内涵。 【答案】15. D 16. B 17. ①指当下生活,包括美的瞬间、现实问题与“现实感”等;②指当代意识,如陈寅恪以 史观照当下,处理好复杂的当下经验;③指多维状态,“现在”不完全是线性的时间指向, 而可能是空间的并置关系。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 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 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 项,“是不能理解中国当下生活的复杂性的”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可能很难理解今天这 个多维度的中国”,选项表述太过绝对。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网络写手与胡适、陈寅恪等人在文中代表两类人,前者属于虽然使用新介质但其本质 上依然没有‘现在’意识的类型;而后者代表的是不一定要研究当代但是一定要具有当代意 识的知识分子”说法错误。不是所有网络写手都是如此;并且,胡适与陈寅恪不是同一类人。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内涵的能力。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 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 重要内容。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 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所谓词语的含义,是这个词语在一 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 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本题题干是“结合全文,理解‘现在’一词的内涵”,结合“假若你无 法书写当下、瞬间、此时,你所说的那个永恒,可能就是空洞的”“钱穆说晚清以来中国文 - 17 - 化的衰败,很大原因在于文化成了纸上的文化,而春秋战国时期,能迎来思想的黄金时代, 则得益于那时的思想有巨大的‘现实感’,而不仅流于回忆和空谈”“切近现实问题,切近 当下,永远是新思想和新艺术的源泉”分析可知,“现代”指当下生活,包括美的瞬间、现 实问题与“现实感”等;结合“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无论是取何种题材,它都必须有当代意 识,必须思考‘现在’”“一个学者,不一定要研究当代,但至少要有一种当代意识,要有 处理和面对‘现在’的能力”分析可知,“现代”指当代意识,如陈寅恪以史观照当下,处 理好复杂的当下经验;结合“他认为时间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时间不完全是线性的,而可 能是空间的并置关系。如果只理解线性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空间性,可能很难理解今天这 个多维度的中国”分析可知,“现代”指多维状态,“现在”不完全是线性的时间指向,而 可能是空间的并置关系。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 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 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 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 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 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凭此片一举跃入科幻电影领域,展现出该国电影人日益雄厚的制作预算和信心,他 们已有能力挑战这一曾经由好莱坞垄断的题材。”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如是评论。4 年筹 备时间,100 年编年史设计,2000 多个特效镜头,3000 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 多张分镜头画 稿,10000 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 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 实则厚积薄发。这部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 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 1999 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 2007 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到 2011 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再到 2017 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 - 18 - 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 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 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 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 了”。 (摘自《人民日报》,2019 年 2 月 14 日) 材料二 《流浪地球》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的评论数量及情感倾向分布 一级指标社会效益下相关二级指标的说明 指标 名称 指标说明 国家 认同 影片能否引起用户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的认同,或产生相 关正向影响。 社会 影响 影片能否提升用户对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层 面的正向期待,或产生相关正向影响。 基础 价值 影片能否促进用户对于真、善、美等社会基础 性原则或要素的正向感受,或产生相关正向影响。 个人 影片能否加强用户对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 - 19 - 价值 个人层面的要求,或产生相关正向影响。 (摘自“搜狐网”《大数据分析发现真相!听说“硬核”分析和“硬核”电影更配!》,2019 年 2 月 17 日) 材料三 关于科幻的这个意义,刘慈欣早在 1999 年的一篇文章《SF 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 写》中就写到过。人是需要一些精神、安慰、寄托、超越的,这在科幻小说中可以体现为永生、 穿越、精神上传、地球流浪……这听上去好像是又要回到旧神话的老路,其实是“旧瓶里装了 新酒”,这就是科学。要知道科学在今天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神奇,比如超弦理论告诉我们宇宙 有 11 个维度、电脑可以打败最优秀的人类棋手、全世界的很多实验室里很多科学家正在孜孜 不倦地开发长生不老药。一句话:科幻正在变得越来越现实,现实正在变得越来越科幻。在这 个新的神话中,科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信仰和希望的实证性基础。这也是 刘慈欣和《流浪地球》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的核心密码。刘慈欣写的是硬科幻,他能把最疯狂的 想象与最前沿的科学无缝对接,并用高密度的细节把这两大板块铆牢,这是他难以被别人复制 的长项。 (摘编自严峰《科幻是一种希望》,《光明日报》,2019 年 2 月 16 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对《流浪地球》做出了高度认可,都认识到电影制作精良与 科学素养对电影的支撑作用。 B. 对《流浪地球》影响个人价值方面,受访观众中有部分人认为,该电影并未能加强用户对于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个人层面的要求,并未能产生相关正向影响。 C. 关于《流浪地球》为何受到热捧的原因,刘慈欣认为在于“旧瓶里装了新酒”,用科技的手 法包装传统的神话,传达出永生、穿越、精神上传等。 D.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在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 时代里,科学主要为电影事业提供技术支撑。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流浪地球》是一部视效技术突出的“硬核”科幻电影,但观众最关注并乐于讨论的 仍然是剧情。制作和国家认同方面的讨论数量相当,也受到较多关注。 - 20 - B. 在艺术品质与体验层面,观众评论主要集中在剧情和制作两个方面,且涉及剧情的评论数 量与认可度远超制作。 C. 在社会效益层面,观众评论集中于对国家认同的讨论和感受,大部分人都是正向认可。 D. 关注并讨论《流浪地球》艺术品质与体验层面的评论数量多于有关社会效益层面的评论数 量。 20. 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流浪地球》受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8. B 19. B 20. ①制作精良用心;②巨大资金投入;③依靠科学支撑;④国家认同感强;⑤演技水平高 超;⑥提供信仰希望。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都认识到电影制作精良与科学素养对电影的支撑作用”错。原文是“‘中国凭此片一 举跃入科幻电影领域,展现出该国电影人日益雄厚的制作预算和信心,他们已有能力挑战这 一曾经由好莱坞垄断的题材。’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如是评论”“《纽约时报》发现了 《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 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 了’”,可见两家报纸并未都认识到制作精良与科学素养对电影的支撑作用。 C 项,“关于《流浪地球》为何受到热捧的原因,刘慈欣认为在于‘旧瓶里装了新酒’”错。 原文是“关于科幻的这个意义,刘慈欣早在 1999 年的一篇文章《SF 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 的描写》中就写到过……这听上去好像是又要回到旧神话的老路,其实是‘旧瓶里装了新 酒’”,可见“旧瓶里装了新酒”说的是科幻的意义,不是《流浪地球》被热捧的原因。 D 项,“科学主要为电影事业提供技术支撑”错。原文是“科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提供了信仰和希望的实证性基础”,可见科学主要为电影提供信仰与希望的实证性基础。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 21 -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 项,“涉及剧情的评论数量与认可度远超制作”推断错误。由材料二的统计图看不出对剧情 的认可度远超制作。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 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 问题。 结合材料一“4 年筹备时间,100 年编年史设计,2000 多个特效镜头,3000 多张概念设计图, 8000 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 多件道具制作……”可概括出“制作精良用心”;结合材料一 “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 国家的综合实力”“这部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电影,还‘恰巧’产生于 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可概括出“巨大资金投入”“依靠科学支撑”;结合材料二 的统计表中“社会效益”的“国家认同”,可概括出“国家认同感强”;结合材料而图表中 的“艺术品质与体验”里的“演技”,可概括出“演技水平高超”;结合材料三“在这个新 的神话中,科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信仰和希望的实证性基础。这也是刘慈 欣和《流浪地球》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的核心密码”可概括出“提供信仰希望”。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 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 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农民手上有一粒种子,艺术家眼中有一粒种子,科学家心里有一粒种子……每个人心中, 都有一粒种子。种子蕴含力量,种子蕴含希望,种子蕴含传统…… 【答案】例文: 种子·大树 种子,可谓生命的根源,万物的起始。——题记 一颗颗娇嫩渺小的种子,是毫不受人们关注的,但种子的内心却饱含炙热、不甘弱小、 积极向上。 - 22 - 当一粒种子被播撒于大地柔软而舒适的摇篮中,种子为了回报大地,努力敲击着坚硬的 外壳;当一滴水落下浸湿了种子的身体,种子为了回报它,抽出新绿的芽;当第一缕阳光照 射到种子,种子为了回报它,不怕痛苦,节节高升;当第一次有人走过,它下定决心,想要 俯看世界,于是,它不惧艰辛,努力生长…… 终于,在多年以后,它长成一棵高大无比的苍松,终于看到了它渴盼已久的外面的世界, 这时的它是多么的欣喜若狂…… 它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只是一颗渺小的种子,而是一棵能经历风雨而不屈的大树,它虽 然已拥有一个高大的身躯,也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但它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大器,决不只 满足于这些…… 于是,它仍努力生长,伸长自己的根,汲取土中的养分,使根扎得更深、更牢,往上输 送剩余的养分使枝干长得更加粗实,枝叶也充分享受着阳光与雨露对它的滋养,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抽出新的枝芽、层层叠叠,苍翠欲滴,顽强抵挡寒风与酷雪的侵袭,用叶片承接 雨滴,等风来后再抛向大地,让根汲取,同时它还努力进行着光合作用,吸收着二氧化碳、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并释放出新鲜、洁净的氧气,供给大地上的生物们,净化着地球污 浊的天空。 它总是无私的将最脏、最累的活留给自己,从无怨言;总是把最美、最好的东西全部赠 予我们,从不犹豫。 种子已不再是一颗种子,它是一棵伟大的树。 当春意盎然,它抽出新芽,装点自己光秃秃的身体,也装点着城市的色彩,开始了它净 化空气的使命…… 当炎夏逼人,它打开怀抱,竭力为人们创造一片阴凉,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能尽情嬉 戏的场所…… 当秋风拂过,它换上盛装、摆出硕果,并时不时地抖抖身子,把果子抖进孩子们的衣兜 和一只只粉嫩的小手中…… 当寒风袭来,它毫不畏惧,坚信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任凭寒风何等猛烈,不论 积雪何等沉重,它从不弯下腰,低下头,它倔强地说:"让暴风雪来得再猛烈些吧!” 种子,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生命力和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最终绽出了生命的光彩, 长成一棵高大的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 - 23 - 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 意。本题具有比喻性质,“种子”具有生物学含义,也具有社会性意义。从社会角度讲,“种 子”的引申义是事物的根本或根源。本题的写作重心是后三句话:“种子”蕴含力量、希望 与传统。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化大为小、化实为虚,将“种子”落地生根:如文学的 种子、传统的种子、阅读的种子、思想的种子,等等。 参考立意: 1.越是在困难的山谷,越是要播撒希望的种子; 2.种下一粒种子,收获一个梦想; 3.努力破壳,才能从种子变成大树; 4.传统的种子,长出崭新的果实。 参考素材: 1. 但就是这样的我,也始终相信着,在我的心里,向所有人一样,有一颗很小,很小,确实 温暖的种子。它大概会在一个角落里,那个角落或许比其他人的都要深些,也更狭小些。在 那里默默的等阳光,等水分,或者等一阵风,把它吹到表层。等到条件适合时,它便生根发 芽,包裹柔软的心脏。它生出有力的根系,长出粗壮的枝干与繁茂的叶子,心脏每一次的跃 动都能感受到它温润的触感。它撞开那些铅灰色厚重的云层,天空便裂开一道口子,阳光倾 泻下来。透过树叶的间隙,漏下的阳光流淌在心脏表面,温热并不灼人。 2. 一个人外在的成就与财富,孩子和家庭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呢?它要有个东西去唤醒。我们 看植物就知道了,首先第一个是种子,第二个就是能量。外在的太阳、水分、养料都是能量, 然后这个种子就自动呈现出不同的形象。那么对于我们人来说内在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人 生观、世界观,它们就是一粒种子,有了这颗种子之后要去浇灌它、呵护它,浇灌有一个通 用的方法就是积功累德。 3.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新开张的花店,但店内却没有任何花卉和花瓶,只有上帝站在柜台后面。“你想要什么? 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愿望。”上帝说。“我想要幸福,安宁,金钱以及被人理解的能力;我 想要死后上天堂,并让我的朋友也得到这一切。”前来买花的妇女恳切地说。“好,如你所 愿。但我们这里不出售结果,只有你将这种子种下,才会得到想要的一切。”说着,上帝便 给了她一些种子。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妇女回去种下了种子,每天浇水,悉心照料,那 么种子就会结出果实,妇女的愿望也会实现;可如果妇女种下种子后对种子不闻不问,那么 她的愿望就会落空。 - 24 - 生活亦是如此:如果一个农民不好好种地,到收获的季节就不会有丰收;如果作为学生的我 们,不好好学习,等待着我们的只有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 不劳而获的好事发生。在空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一个努力。 参考结构:题目是《种子·大树》。这是一篇隐喻性质的散文,由一粒种子努力成长,终于长 成参天大树,来比喻一个人的成才的过程。文章关于生长的过程层次很清晰,破壳、努力生 长,长成一棵高大无比的苍松;仍努力生长,伸长自己的根,汲取土中的养分,枝干长得更 加粗实,枝叶更加繁密;开始回报社会,吸收着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新鲜、洁净的氧气;种子 已不再是一颗种子,它是一棵伟大的树;种子,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生命力和一颗无 私奉献的心,最终绽出了生命的光彩。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让人读后感慨万千。同时, 文中关于成长时需要“不怕痛苦,节节高升”“不惧艰辛,努力生长”,到最后“它总是无 私的将最脏、最累的活留给自己,从无怨言;总是把最美、最好的东西全部赠予我们,从不 犹豫”的隐喻,告诉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富有启迪和哲理。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