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四 散文阅读 训练四 Word版含解析
训练四 意蕴探究 练前提醒 散文探究主要是意蕴式探究,主要是针对标题、句子、情感及主旨方面的意蕴探究。对于这 类探究题,主要抓住探究的广度与深度。 1.广度。即探究的多角度。如散文材料(尤其是不同材料)、情感和背景等角度,或者作者、作 品、读者角度。 2.深度。即由表层意蕴到深层意蕴。表层意蕴涉及文本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景、 物等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深层意蕴指文本背后的民族心理和 精神、人文精神和学科认知(哲学、美学及文化)。 另外,要掌握具体题型的探究要点。标题意蕴探究主要看标题的表层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尤 其看是否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句子意蕴探究既要立足于句子本身及其 所在的段落,又要注意把握句子背后的主旨意蕴和作者的情感意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文化散文+汉画艺术 凝固的《史记》 徐 剑 ①大先生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那天,他精神出奇的好,突然撑起羸弱之躯,从病榻 上坐起身来,对许广平道:“研墨,我要写信。” ②许广平且喜且忧,说:“先生,还是我来代笔吧。” ③“此信岂可代笔,”大先生摇了摇头,“这是写给静农兄的。” ④何等要事,竟烦大先生病中亲笔?许广平连忙扶先生下床,至书案前,连忙研墨,铺 好信笺,惟见大先生落座后挥毫,留下数行力透纸背的鲁体:“南阳画像,倘能得一全份, 极望……” ⑤许广平看后,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此距大先生去世,仅两个月。 ⑥鲁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我暗自忖度,大先生执拗于斯,决不仅仅是为中国版 画谋寻出路,而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种化繁为简、大拙至美的哲学之境,一股奇崛 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一扫文坛萎顿、低迷之风。 ⑦大风起兮,汉魂何在?我们迷失于何处? ⑧其实,对于汉画的概念与形式,我并不陌生,且被浸淫多年。我创作室有一画师,弃 传统勾线之法,挥笔泼墨于宣纸之上,如云,如雾,如潮,如泉,漫漶而不失控,墨浓却有 层次,似汉非汉,似唐非唐。我常入其画室,观后,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并不妨碍彼在书画 市场上大行其道,其亦以中国新汉画开山之人自许,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 ⑨也是这样八十年代的仲夏,吴冠中背着画箧,心事重重,走下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殿, 竟无一点留恋。蓦然回首,身后大佛仍是那张并不生动的脸,佛眸半睁,千年一笑,却笑不 出一丝一靥的灿烂与大唐气象。吴冠中很失望。身临伊水,遥望秦地,彼不禁想起儿时背过 的《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年近 六旬的吴冠中正在寻求艺术之旅的盛年变法,可是他寻找了半个多世纪,艺术女神在何处? ⑩“先生不妨去南阳看看。”龙门石窟博物馆馆长温玉成见吴冠中神情沮丧,建言道。 ⑪“卧龙岗?去看诸葛孔明隆中对?”生性孤高的吴冠中多少有点不屑。 ⑫“南阳有一个中国最早的汉画馆,建于三十年代。堪称汉王朝艺术集大成者,二千多 尊石像,非常值得一看。” ⑬“哦,”吴冠中沉吟着,“在北京有所风闻,有的拓片亦见过,那就走一趟吧。” ⑭吴冠中背上画箧,登上了洛阳开往南阳的长途班车。 ⑮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走进南阳盆地,走进汉画馆,亦步入自己的涅槃之旅。 ⑯“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吴冠中流连忘返,击节感叹。南阳汉画馆果然平地吹来一 股凌厉的汉风,其艺术魂魄太博大了:既有力拔山河气盖世兮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更有 一种删繁就简、大巧若拙的线条之美,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世相百态,飞鸟禽兽,栩栩 如生。 ⑰吴冠中支起画架,就着汉画馆里并不透亮的灯光,如痴如醉地临摹起来。 ⑱乙未年仲夏,前度徐郎今又来。不得不承认,面对汉画像石垒成的大门时,二十年间, 从同事积累得来的汉画知识储备,都在那一刻,被彻底颠覆了。大风起兮,一股艺术汉风扑 面而来:左门柱上之青龙,右门柱上的白虎,上阙衔着辅首门环的朱雀,仿佛于瞬间御风而 起,直上云间,仰天长啸,或藏雷纳电,或云谲波诡,或惊天动地。 ⑲我可以想见鲁迅第一次翻阅南阳汉画拓片时的惊讶神情,我也毫不怀疑吴冠中第一次 面对石像涌动于心的巨澜。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达官显贵、簪缨之族,用永不 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 ⑳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一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点一划一 字一句,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更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 凝固的《史记》,不著一字,却尽占风骚。 ○21西门豹除巫治邺、二桃杀三士、梁女传、鸿门宴等耳熟能详的典故和人物,端详之际, 依旧有温度,呼之欲出。然而,南阳汉画馆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有人间烟火气的石雕像, 捕鱼、狩猎、田猎、弋射,舞百乐戏、斗鸡、讲学、丧葬出行,以及跳丸吐火、长袖舞、倒 立、乐舞、踏鼓舞等,简直就是一部大汉王朝的民俗百科全书,在领略汉代简约粗犷艺术之 美时,其服式民俗风情皆巨献于前。 ○22许多年后,吴冠中仍念念不忘南阳之行:“汉画馆的欢乐让我忘记了龙门的怅惘。” 他对这股汉风对自己艺术之旅的冼尘、洗心,感慨万千。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 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我的同事,自恋为新汉画大家,却反其道行之, 终不得开悟。而大先生一生吸吮的是南阳汉画的奇崛与力量,临终之时,摆放在他枕边的竟 是那位勇士斗牛伏虎的拓片,他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 ○23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仿佛看到大先生踽踽独行在莽原上,俯瞰乾坤,睥睨凡尘,大声 喊道:“谁配做我的敌人?!”(选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鲁迅逝世前对南阳汉画殷切关注 的情景,极富感染力。 B.第⑨段引用《诗经·秦风》中的句子,非常契合吴冠中当时谋求艺术创新而不得的苦闷失意、 彷徨无助的心情。 C.吴冠中成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完全得益于南阳汉画的艺术启迪和他自身的悟性与努 力,与西方艺术并无关系。 D.文章多用四字词语和文言词汇,长句短句交错,整句散句结合,既古朴典雅,又灵动别致, 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 答案 C 解析 “完全得益于”“与西方艺术并无关系”过于绝对,无中生有。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三处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的同事”自高自大、终不开悟与吴冠中勇于创新、蜕变化蝶对比,表达了“我” 对“我的同事”的鄙夷不屑和对吴冠中由衷的敬佩。(2)龙门石窟与南阳汉画(或“吴冠中对龙 门石窟和南阳汉画馆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表现了龙门大佛的毫无生气与南阳汉画的凌厉博 大。(3)吴冠中对南阳汉画馆前后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吴冠中的孤高、率真以及实事求是、眼 光独到。(每点 2分) 解析 解答此题时,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快速阅读文章,找到对比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指 出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最后分点作答即可。 3.本文以“凝固的《史记》”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南阳汉画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不朽与记忆,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展现 了汉画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如《史记》般不朽。(2)鲁迅对重返民族精神源头的不懈追求, 对汉画那种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的凌厉之风的追求,以及其不屈的斗士(如猛士般 的)精神,如《史记》般不朽。(3)吴冠中在南阳汉画的艺术滋养下成长为一代大师,其人其画 必将载入史册,流传后世。(每点 2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从汉画的本身特点来看,标题本意是指南阳汉画给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 记忆,展示出汉画独有的艺术魅力。从鲁迅对汉画的追求来看,鲁迅对汉画的追求,不单是 对凌厉之风的追求,还是对重返民族精神源头的追求。这种追求使鲁迅的精神如《史记》般 不朽。从汉画对吴冠中的影响来看,吴冠中受到南阳汉画的艺术影响而成为大师,其人其画 必永留史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哲理散文+蜜蜂与人生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林清玄 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 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 说:“怎么这样贵?比去年涨了一倍。”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 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 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 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 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 口饮尽。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 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 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 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 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 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 了,它们就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 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但是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留情,问题是,每一只 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螫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本,一旦动用那根螫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生 命很快也就完结了。用不用螫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攻击。——有时, 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缩的人往往失败,宁螫而死的往往成功,因为人是有 许多螫刺的。 养蜂的人告诉我,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 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 才分出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廪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 为了应付无蜜的状况,养蜂人只好欺骗蜜蜂,用糖水养蜜蜂,让它们吃了糖水来酿蜜, 用来供应爱吃蜜的人们——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蜜蜂是 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某些德性上和人是很接近的,但是不管如何,蜜蜂是可爱的,它们 为了寻找花中甘液,万苦不辞,里面确实有一些艺术的境界。在汲汲营营的世界里,究竟有 多少人能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而永不放弃呢? 旧时读过一则传说,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那是记载在《辍耕录》里的传说:“有 年七八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绝不饮食。惟澡身啖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殓以石 棺,乃满用蜜浸之,镌年月于棺瘗之。俟百年后启封,则成蜜剂。遇人折伤肢体,服少许, 立愈。虽彼中也不多得。俗曰蜜人。”这个蜜人的传说不一定可信,但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 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啖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醇的蜜茶。在啖蜜的过 程中,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才炼出一杯蜜茶。 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生命的过程原是平淡无奇的,情感的追寻则是波涛万险的,如 何在平淡无奇、波涛万险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才算不枉 此生。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采好少的 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每一杯蜂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通过一杯蜜,看到了蜜蜂的一生,炼蜜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是香甜的花蜜给人们带来 甜蜜的享受,从而引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B.文章语言自然,文笔清新,简单朴实的生活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朴素中有大智慧, 寓意丰富,富有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C.文章以“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为标题,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情感细腻,内心平和宁 静,表达了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人类的赞美之情。 D.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托物喻人,记叙蜜蜂为了酿一杯蜜,不仅付出了辛劳和痛苦, 甚至付出了生命的过程,使读者受到了人生的启迪。 答案 C 解析 C项不全是赞美之情。 5.文中引入《辍耕录》的传说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内容上,传说的故事突出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于 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丰富了文章内容。(2)在结构上, 照应前文,人的“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每点 3分) 解析 引用传说,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氛围和文化内涵,感召力强,能够熏陶读者;更加形 象生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巧妙地调动了读者的兴致 等。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引文丰富了文章内容,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前文 引出下文。 6.蜜蜂的习性,对人生的启迪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蜜蜂历经千辛万苦采蜜酿蜜,人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不放弃。(2)蜜蜂酿造蜜, 给人留下甜蜜;人经历痛苦,牺牲自己帮助众人,不枉此生。(3)蜜蜂执着专情于蜂王;专情 的人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4)蜜蜂用螫刺明知会死也要攻击;人也要面临这 样的局面,宁螫而死的往往成功。(5)蜜蜂为了蜜而攻击别的蜂巢,人类为了利益攻击别人。 (6)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每点 1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找出蜜蜂的习性,然后再分析对人生的启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