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教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考情解读 《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回顾高中阶段读过的重要散文篇目 《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想北平》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荷塘月色》朱自清、《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 《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黄药眠、《长江三峡》刘白羽、《老王》杨绛 《必修五》:《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 三、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 ② 渲染气氛 ③ 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④ 铺垫情节 ⑤ 更好地表现 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3、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四、真题体验 阅读张笑天《上善若水》,完成题目(学生用书P191页)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江苏高考散文文本阅读题特点: 1.选材范围 (1)选文多数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考查特点 (1)命题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题量保持在4个题,分值20分,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散文文本的考试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其中理解语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命题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预习“如何读懂散文”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读懂散文(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学步骤: 一、如何读懂散文 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使答题时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二、散文阅读模板 (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特点: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1)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2)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3)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4)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 (5)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显得自然,能引发读者共鸣。 阅读模板 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 第一步,标各段落序号; 第二步,研标题、作者; 第三步,通读全文,思索文本思路和结构。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咏物散文:由物及人。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 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 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 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 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第一步,抓首尾段。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②特征与情感相通的语句。写景散文——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通处;写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明确所写景或物特征,考虑手法(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明确情感或主旨。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张抗抗《窗前的树》,体会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阅读这类散文需要抓住树的特征并分析由其特征所体现的情意。 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 请先标记各段落序号,给全文切分层次,并在后面表格空缺处概括层意。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 请结合文中描写洋槐的句子,然后在后面表格处填写恰当的文字。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请结合文中隐含作者情感的语句,并概括其不同时期的情感。填入后面表格空缺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槐树的四季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又自信潇洒。 步骤一:文章的思路 步骤二:洋槐的特征 步骤三:作者的情感 (一)总起 (①-④) 窗前的槐树 高大粗壮 满足幸福 (二)分写 (⑤-⑪) 四季的槐树 春季的槐树 灿烂壮丽 精神为之一振 夏季的槐树 郁郁葱葱 生出一种感动 秋季的槐树 金碧辉煌 不觉得感伤和悲凉 冬季的槐树 挺拔骄傲 活得自信、潇洒 (三)总结 (⑫-⑬) 窗前的槐树 衰而复荣 败而复兴 神秘默契 (二)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具体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考生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2.语言的形象性。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展示自己的文采。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 议论说理类散文,首先要知道“理”在文中所指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解读作者深邃的思想,理解作者的义理,这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这类散文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也不是一个完整严密论证的过程,但是它要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因此,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议论性的语句,那么就可以很迅速地了解哲理散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可以很轻松地品尝文章中的哲理味道。注意把握全文的开头段、结尾段及其与段落每段的“主旨句”。体会文中这些关键语句,把作者所要说之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 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在理解“理”的同时,还要能够感受作者在阐述道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作者往往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趣”来吸引读者阅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类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我们能理清文本的层次,进行发散联想,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哲理时所体现出来的趣味。 这类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前三种比较常见,而后两种尤其要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 思考材料,明确方法。分析文章围绕观点(所说之理)而运用到的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观点。这类散文常用到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但还应该注意这类散文常常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的特点。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毕淑敏《造心》,体会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阅读关键是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义理观点,以及为表达这个义理观点而运用的材料。 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 (1)请用横线标记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2)请用波浪线标出第③④段的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④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参考答案:(第③段)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第④段)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3)用着重号标出作者对“造心”需要有严肃态度的语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 请阅读全文,然后在下面横线或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1) 段落 层意 ③ 造心需要材料 ④ 造心要有手艺 ⑤~⑨ 造心的类型 造心的规模(⑤~⑥) 造心的质地(⑦~⑨) ⑩~⑪ 造心需要好样板及其意义 (2)本文作者的感情倾向:要用自己的双手造好的心。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 (1)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2)“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一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理?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3)结尾运用“船”的比喻这一材料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复习巩固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要点 第 三 教 时 教学内容:读懂散文(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散文阅读模板 (三)文化游记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文化游记散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其特点有: 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 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4.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一般地,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和选材意图。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 散文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可以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茶文化、酒文化等。鉴赏文化散文,就要抓住这些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探究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实质。 名山大川或因风景秀丽而著称,或因著名历史人物而扬名。描写历史遗迹类的文化游记散文,则要了解和掌握其相关的时代背景,诸如产生由来、历代传承、兴衰更迭等。 凡涉及历史人物的文章,要结合人物成就、古今意义以及后世人的评价。历史事件类的文章,则要结合事件当时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多方面考虑。而文化现象类的散文,诸如酒文化、茶文化等,本身源远流长,阅读时要追根溯源,综合分析。俗话说,借古讽今,察古知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回忆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给现实人生指明道路。以各种文化现象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化散文,则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文化散文因涉及对象充满历史文化意味,语言上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一般来说,文化散文很少有李白般的浪漫情怀,而多了一些对现实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无限哲思。多用修辞,注重对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以上三步,基本上就可以把握文化游记类散文的主旨大意了,也就整体上读懂了文章,为解题作好了铺垫。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朱增泉《文赤壁》,体会文化游记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阅读关键是抓住苏东坡的经历与作者抒情之间的关系。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1)请用横线标记出作者行踪的语句。 (2)请用波浪线标记出作者由写景到写人转换的语句。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 (1)概括苏东坡在赤壁的主要贡献。 参考答案:苏东坡在赤壁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从而使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成为旅游胜地。 (2)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段?并写出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 参考答案:第⑧段。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某些位置上的关键句是理解此类文章的关键,如“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这样的关键语句还有很多,请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参考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2)“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中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3)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参考答案: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通过以上的三个步骤,我们就可把握住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即此篇文章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历史经历,由苏东坡的历史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倡导人要有像苏东坡那样面对命运捉弄时的豁达情怀。 (四)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 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1.写人记事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2.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3.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4.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等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这类文章,对这些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但文章中却已经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把握这些基本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步骤二: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文章往往会写到某些人或借助某些琐屑的事件来反映主旨,这些事件之间有时看来并无“直接联系”,这就更需要读者耐心、静心寻找线索(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情等),梳理思路,思考这些事件都是从哪些不同角度来完成共同的主旨,也就是看作者用一个什么“神”来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材料统摄在一起的,而这个“神”最后的落脚点是人生过程中的某个道理或社会中的某个现象。 步骤三:区分表达方式 这类文章往往夹叙夹议,所以阅读中要注意分清文中哪里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更需要思考写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技巧。注意不要把某段中的某一句抒情、议论的句子当作全文的主旨。 步骤四: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或主旨。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牛汉《活着的伤疤》,体会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步骤一: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 本文的主人公是秃手伯,重点描写的是秃手伯伤疤现在的状况。 步骤二: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1)请结合写“伤疤”的语句,说说文章以“活着的伤疤”为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以“活着的伤疤”为题,揭示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显示了人物性格;以“活着的伤疤”为题,起到了线索作用,它贯串全文;同时,以“活着的伤疤”为题,简洁凝练,表意丰富,用“活着的”这一形容词短语修饰“伤疤”这个名词中心语,搭配新奇,耐人寻味,有悬念感。 (2)阅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文章开头由“口外草地回来的人”的伤疤写起,再详细写秃手伯隐秘的满胸脯的红伤疤,突出其“不死”的内涵,最后结尾又写到“我”的身心上的伤疤,逐层递进,文意不断丰富深厚。 步骤三:区分表达方式 (1)具体描写秃手伯胸口伤疤的语句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秃手伯遭受的痛苦之深重。 (2)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结尾一段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简要议论“我”半个世纪以来对“有关伤疤的道理”的理解过程,以前,“我”对秃手伯的讲法不理解;而在“我”历经身体与心灵的痛苦折磨,留下许多很大很深的伤疤之后,才真正感悟到伤疤活着不死,时时提醒“我”重温曾经的苦痛的道理。这些议论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3)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与“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应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这是说从那些“看得见的伤疤”上,常常可以勾起人们对往昔伤痛的回忆,所以说“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是说那些刻意隐蔽和掩饰的肉体的伤疤以及那些精神上的伤疤,深深地植根于人的记忆深处,无法忘却,难以磨灭,所以说“有的也一直不死”。 步骤四: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本文事件特征:“伤疤”活着→人物形象:命运的坎坷艰辛,性格之隐忍坚毅→议论点旨:由“秃手伯”的痛苦写到自己的身体与心灵的创伤,表达了铭记、承担历史苦痛的坦然,也潜藏着热爱生命的执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冀。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复习巩固文化游记类、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要点 2、预习“第1讲分析结构思路类” 第 四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分析结构思路类 教学步骤:(结合晚自修学生先行阅读思考) 一、检查作业(晚自修阅读笔记) 二、分析结构思路类 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标题、开头、结尾。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区别: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纲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过渡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作用的。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遵循的是哪一种结构方式,同时注意不同文体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然后注意过渡句、中心句等。最后注意表示结构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种种作用了然于心。常用的结构术语有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呼应、抑扬、波澜、过渡、线索、倒叙、插叙、层层深入、突出中心、深化中心、丰富内涵等。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 2.全文的结构层次; 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 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常见设问方式 2012重庆卷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安徽卷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2011重庆卷 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描写×××的景色,却从另一面写起,这样安排材料好不好?请简析。 (2)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3)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 (4)作者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太阳梦》,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4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后阅读全文,找出写画家老刘的语段。 第二步,理清线索。文章采用“纵贯式”线索,围绕“梦”而谈,前四段为“找梦”,中间写自己的梦,倒数第三、四段写老刘找到“梦”,最后老刘又寻“新梦”。 第三步,根据题干,分类合并写老刘的内容。文章开头四段主要写老刘画山画得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 第四步,采用分条或表次序的词语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每点2分) 解题方略 行文思路分析“六字诀”(学生用书200页) 题型二 局部思路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局部思路的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散文行文思路的特色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江苏卷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013安徽卷 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3四川卷 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或句? (4)某段或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角度一 开头句段的作用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大河家》,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5页) 解题指导 开头句段的作用“五考虑” 1.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奠定感情基调)。 2.引起下文。开头句或段,除了点题作用外,还有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暗示下文解释,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景物开篇,烘托渲染。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首句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角度二 中间句段的作用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大河家》,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5页) 解题指导 这句话的上一段中提到了“船客子”一词,这是大多数读者不理解的称呼,这里很有介绍的必要;同时对“金客”“麦客”等下文要出现的词语也一并作了解释。从文章行文上来看,这几个句子句式整齐,与其他语句相比变化明显,在全文中起到了调节文章节奏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评分细则:每点2分) 解题方略 中间句段的作用“两思考” 第一,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或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第二,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角度三 结尾句段的作用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梁衡《冬日香山》,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6页) 解题指导 题干已经明确了题型,考查结尾句的作用,也明确了寻找答案的范围是“全文”。可以这样思考:从内容方面,作者写这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与全文内容是怎样的关系;内容是在上文所写香山的基础上对香山的清爽骨气本质的一种赞美,也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从形式上看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至于对读者的感受方面,可答也可不答。 参考答案 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解题方略 结尾句段的作用“三思考” 第一,首尾呼应(照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第二,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第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三、课堂小结:结构思路题解题方法规律小结 1、阅读句段本身 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这是做题的第一个环节。通过阅读,要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的陈述对象是什么,陈述内容是什么,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另外,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2、抓住位置特点 要注意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 3、审清题干要求,掌握答题模式 (1)审题要注意三点:句段位置,答题方向,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2)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模式。 4、防止两种倾向。(1)答题不具体。(2)面面俱到。 四、作业:散文的开头句段、中间句段、结尾句段各有何作用? 第 五 教 时 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散文的开头句段、中间句段、结尾句段各有何作用? 二、句段作用题因乱贴标签而失分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黄裳《樱桃》,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8页) 满分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从结构手法等分析上下文内容的关联,这就需要弄清句段位置,构建结构方面的技巧知识网络;第⑥段处于文章的中间,画线语句又处于这一段的中间位置,按常规就是转入下文。 二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第一步,要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画线语句下文“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已经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基调。 第二步,要抓关键性的语言,理解句段内容,进而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对主旨的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作用。该题要求分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体会这句话的含意,理解作者引用诗句表达挽留春光这一意思,然后结合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在整个文段中,该语句前面是对樱桃在城市难得看见的理解,后面则是对樱桃寓意春光逝去的分析,再结合全文,即可得出其在文中的作用。而文中诗词的引用,则起到了彰显文章底蕴,增强文化气息的作用。 解答此类问题可遵循以下流程图 参考答案 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托。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三、课堂作业:阅读《雨中的鸣鹤》答题(学生用书P203页)(独立于25分钟内完成) 1.(对应题型一)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请具体加以说明。(5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章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其次要逐一说出作者游经的具体地点。这就需要认真阅读文本,逐段理清作者的行踪。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有时一段写一个地点,如第②段写中街陡塘桥,第③段写深港;有时是一段写两个地点,如第⑦段写了四合院和金仙寺;有时是几段共写一个地点,如④、⑤两段都是写弄堂。 参考答案:作者的游踪。(2分)中街陡塘桥—深巷—弄堂—中街两边的建筑—四合院—上街的金仙寺。(3分) 2.(对应题型一)第④段写周庄的用意是什么?(3分) 解析:阅读文本可知,鸣鹤与周庄是显然不同的,据此可知写周庄是为了对比,再结合主题及相关内容,指出对比的作用,即突出鸣鹤的自然古朴,无商业气息。 参考答案:将鸣鹤与周庄对比,(1分)突出鸣鹤没有多少商业气息,(1分)较自然古朴的特点。(1分) 3.(对应题型二)第⑥段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6分) 解析:这句话写雨,据此要考虑其与标题的关系,应指出其照应了标题;这句话说到“缠绵”“柔情”,据此要考虑跟下文老房子、金仙寺的关系,指出其铺垫作用。从内容上考虑,主要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即可。 参考答案:结构上的作用:照应文题;(1分)为下文写老房子的古朴典雅、四合院的幽深而苍老、金仙寺的古老而有文化魅力作铺垫。(2分) 内容上的作用:渲染诗意朦胧的气氛;(1分)表现作者对雨中鸣鹤独有风姿的喜爱之情。(2分) 4.总观全文,概述文末“别样的生命”的内涵。(6分) 解析:作答本题,要统观全文,可从自然风貌、民风民情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概括答案。 参考答案:返璞归真的自然风貌;(2分)热情淳朴的民风民情;(2分)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2分) 四、作业:笔记整理 散文句段阅读题如何不失分? 第 六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内容要点概括类(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教学步骤: 一、散文句段阅读题如何不失分?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它又可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 题型一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内容涵盖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江苏卷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2013大纲卷 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 2013安徽卷 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3)作者为什么说×××?请简要概括。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 角度一 层意概括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洛夫《一朵午荷》,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1页)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提示,找出答题区间,画线段落在选文中是第十五段,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去植物园看荷时的心理,抓住“诚心”“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至于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抓住本段开头的“但”字,分析对上文的反接作用。而后面的句子,自然引领下文。抓住这两点,可以概括出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2分)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2分) 解题方略 层意概括“两步”“两注意”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答题区域。 题干(包括分值)常常暗示了答题的区域和方向,要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仔细审读,找到对应的信息语段,确定答题的区域。 第二步,抓重点词语或句子,切分层次。 中心(词)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关键,要抓住不放,认真辨析作答,筛选出相关符合题意的语言材料。 注意一:答题区域如果是全篇,先分意义段,再概括各意义段的大意,概括段落大意要注意关键句,要抓住主要,舍弃次要,要特别注意主旨句。如果是几段的,通常是抓各段的大意。如果是一段的,通常先分层,分层时,要注意行文思路的转换,特别是关注一些标志性词句,然后再概括层意。 注意二:层意概括不但要注意写的对象,更要注意对象的特点。 角度二 原因概括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李清明《牛铃叮当》,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2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局部内容要点概括之原因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黑色幽默”一词本身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黑色幽默”。从语境看,牛犊的认领原本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却在当今社会引起纠纷,于是发生了“亲子鉴定”的事情。古老的传统与现实社会相冲突,传统将走向何方,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社会发展,传统无奈。本因为利益起冲突,却因“亲子鉴定”损失更大,这是一种“黑色幽默”。 参考答案 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解题方略 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 第一,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 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题干中“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就是结果,需要在原文中找出“原因”。 第三,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显性答案要点就隐含在第⑩段中,而隐性答案要点需要结合第⑨段,并需思考“亲子鉴定”背后隐含的内容。 角度三 特点概括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老舍《何容何许人也》,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3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局部要点概括之特点概括的能力。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矛盾”一词,在文中筛选出能体现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的内容:文章第二段中的“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第三段中的“心思忽细忽粗”“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第四段中的“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等。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从交往、生活、心理三方面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每点1分,三点4分) 解题方略 特点概括“三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明确是什么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是怎样的特点,找到在原文筛选的方向。题干中的“矛盾”是解题的关键词语。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区域。 第三步,根据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不论哪种命题形式,在组织答案时,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直接摘录词句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要点:抓住关键词句,找准答案起止。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所在,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进行组合。 2.改写拼接法:就是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 要点: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解答,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3.综合句意(层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要点:(1)分析句子关系,理出答案要点。在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 (2)研读意义(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部的意义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归纳。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整理课堂笔记 第 七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内容要点概括类(整体内容概括—主旨概括) 教学步骤: 一、作业检查:散文如何划分层次?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 题型二 整体内容概括(主旨概括)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主旨概括和情感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广东卷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3大纲卷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3浙江卷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对某事的感悟是什么? (2)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 (3)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角度一 概括情感态度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师陀《过岭》,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4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概括情感的能力。考生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我”内心世界的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即可。文中第一段写“我”“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第二段写“我”担心在路险的情况下翻身落马,可见“我”当时内心忐忑,但山很神秘,对骑马上山又有些期待;第六段和第七段说“我”骑马走在山路上,“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又说“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可看出作者心中既紧张又惊喜;“来到山顶”后,“四山绝了飞鸟”“经年的枯草……荒凉”“马四蹄打颤……啮食枯草”,这些体现了作者当时惆怅的心境,同行者说还有十五里,又引发了作者对行程的担忧。 参考答案 ①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②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山高路险,不免紧张,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③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天色已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扣住“丰富”,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题方略 概括情感态度“两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具体考向。 散文作品阅读中的“概括情感态度”类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考向: ①情感变化类。题干要求多有“情感变化”字眼,如2013年大纲卷第17题“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情感梳理类。如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③情感认定类。题干要求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字眼,如2011年福建卷“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又如中也含有情感认定,就是每一阶段的情感需要确定。 第二步,掌握各类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 ①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不断地变化。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重复。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②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③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就是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这种方法最为恰当。 角度二 概括主旨类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李清明《牛铃叮当》,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5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旨、探究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迅速阅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并概括内容:第①~⑧段是写原来诗意的乡村,第⑨⑩段是如今的乡村,第⑪段是抒发自己的感慨。其次,仔细揣摩最后一段,特别是“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句,里面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综合以上来提炼文章的主旨。就本文内容谈感悟,则要立足文本内容,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探究文本的现实意义等。 参考答案 (1)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2)考生感悟:(示例)①乡村是我的精神家园,但如今,故乡一点一点被毁容,被篡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渐渐消失,真是令人惆怅、叹惋。②虽然故乡的富裕、文明、美好的产生基本上是以故乡某些风物的消失为代价,但是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解题方略 概括主旨“三三”法 一、三遍阅读法 第一遍,速读 快速浏览文本,概括各层大概意思,建立对文本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找寻、揣摩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句、比喻句、连词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句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也就是说,要能参悟一些重要的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第三遍,速读 依文体,抓关键。散文就是要抓住叙述和描写中那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在前两遍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旨。如中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趋向及写作意图。 二、三种概括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 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提炼的方法,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3.“因文而异”法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写人叙事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概括文章主旨,往往需要综合以上各种方法,另外还要关注写作背景、小注等一些细节。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堂笔记整理 第 八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作业检查:课堂笔记 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内容要点概括题因缺乏整体观念导致遗漏要点而失分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黄裳《樱桃》((正文见第1讲),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6页) 解题指导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追本溯源”“抓因求果”,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在答题区间内找出相关信息,同时要考虑这些信息语句背后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情感等,也就是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情,析文入理,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句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的“意”,即虑其“形”,深入其中悟其“意”进行概括。如本题两个小题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分别概括②③两段和④⑤两段的相关信息,因此,在具体分析时,一定要先对这些段落进行分层次后再整体理解。通过分析,②③两段主要写的是桐庐城的建设进程,第②段侧重对城市建设整体情况的介绍,第③段则主要从文娱生活和旅游这两方面介绍。考生只要抓住这两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④⑤两段重点写的是桐君山的文化,介绍了其建筑的特点、抱柱对联和民间传说,考生对这几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类问题可遵循以下流程图 参考答案 (1)①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②文娱生活更为丰富;③旅游业快速发展。(每个要点1分) (2)①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②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③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每点1分) 三、课堂作业:阅读王开岭《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完成题目(25分钟内独立完成) 1.(对应题型一)在作者看来,“故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故乡”是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分析“故乡”的特质,实则是诠释它所负载的深刻内涵。文中第2段、第5段对“故乡”集中作了诠释,将其中的关键语句筛选出来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故乡应该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②故乡应该有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辑、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的文化任务。(4分)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地点则用来生活。(2分) (2)那些古村名镇只是没来得及脱下旗袍、马褂,里头早已是现代内衣或空空荡荡。(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1)句主要说明“地址”与“地点”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为诠释“故乡”服务。理解这个句子的含意应当联系上下文来比较分析。第(2)句旨在说明中国乡村在沦陷,在修辞上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解释含意时应将其内在意思点透说清。 参考答案:(1)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则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的内容。(2分) (2)古村名镇虽说保留有未被更新的容颜和结构,但曾经的乡村元素早已荡然无存,真正的乡村和乡村精神也早已丧失殆尽。(2分) 3.(对应题型一)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因整容而毁容”?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标题“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认为,地点在失守,故乡在沦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千篇一律且缺乏稳定性,毁弃了“故乡”应有的文化任务和精神特质。 参考答案:(1)当前的城市建设乃至乡村建设千篇一律,形同神似,使原本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故乡信息荡然无存。(2分)(2)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建设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更新太快,丧失边界,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2分) 4.(对应题型二)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读全篇,不难看出,作者对当前的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持否定态度。在行文上,作者以“故乡”的被毁弃作为切入点,引入对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导致的“故乡”特质缺失问题的议论,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参考答案:作者对当前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和乡村建设持否定态度。作者认为故乡是每一个人(游子)魂牵梦萦的心灵归宿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6分) 第 九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理解词义、句意类(理解词语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课堂作业评析 二、理解词义、句意类 题型一 理解词语含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2010四川卷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辨析。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角度一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行了。 (节选自冰心《一日春光》) “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这个词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8页) 解题指导 先明确“吞咽”的本意,是“吞食”的意思,形容人在饿极了或是食物很可口的情况下对食物产生极度的渴望。“吞咽”搭配的对象本来是食物,动作程度很深。作者将“吞咽”一词移用到“春天”上,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作者急切的盼春心情,由此可以理解“吞咽”含有享受之意,隐含着作者盼春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吞咽”的含义是尽情地享受。这句话含有作者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每点2分) 解题方略 (1)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2)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从相关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角度二 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阅读下面的文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2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8页) 解题指导 本句是写荷花形状的,“袅娜”“羞涩”都是写人的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袅娜”是形容女子姿态之美,后文有“开着的”,这里写出了荷花盛开之美;“羞涩”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之意,后文又有“打着朵儿”,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时的娇羞之美。 参考答案 “袅娜”“羞涩”二词,表明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1分)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1分) 2.幽雅的歌舞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儿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8页) 解题指导 句中的“贝多芬”“莫扎特”用了借代的修辞,依据“飘出”,可知是演奏,由“三月不知肉味”可知是高雅的,因此,“贝多芬”“莫扎特”代指的是:演奏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声。 参考答案 用“贝多芬”“莫扎特”形容歌舞厅弹奏者的高超技术,(1分)他弹奏名曲如同出自原创者弹奏那样优雅动听。(1分) 解题方略 (1)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瞻前顾后思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手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角度三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节选自冰心《一日春光》) 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9页) 解题指导 从“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中我们可以读出“你”指的就是春天,“我”就是寻春的人,“把我冰在那里”说的就是春天让我苦苦地等待。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春天来得太晚,(1分)让作者等待得太痛苦。(1分) 解题方略 (1)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2)圈定特殊语境。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3)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角度四 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节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 文章题为“把栏杆拍遍”,文中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9页) 解题指导 根据词语反复出现的位置,寻找上下文对这个词语解释的地方,注意原文中“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的语句。 参考答案 “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辛弃疾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1分)另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1分) 解题方略 (1)根据词语出现的位置,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的对应位置,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2)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 角度五 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一)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节选自《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0页) 解题指导 本题属于深层义的理解。“清洁的”做“精神”的定语,是理解的核心。本段文字主要是对庄子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文段中找到解说庄子精神的关键的词语来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清洁的精神”是一种洁身自好、拒绝诱惑、(1分)不屈从权势的精神。(1分)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0页) 解题指导 “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形势、写作目的,不难看出作者在讽刺当时行为。 参考答案 “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这里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1分)讽刺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1分)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1分) 解题方略 (1)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2)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语境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手法需要考虑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3)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解答词语的深层意义,并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最后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不论理解哪类词语,都需要“三联一依”的思维方式。 “三联”: 第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的“泻”字。 第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第三“联”,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如《荷塘月色》中的“幽僻”“寂寞”。 “一依”: 依托修辞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散文阅读如何理解词义、句义? 第 十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理解句子含意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散文阅读如何理解词义、句义? 二、理解词义、句意类 题型二 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含蓄句:运用象征等手法,意思隐晦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手法或写人绘物的描写手法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文眼句:即人们常说的揭示文章中心、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放在句段作用题中考查。 4.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在句段作用题中已经讲述。 5.结构复杂句:这里的结构是指语句本身结构复杂,不是指在文中的作用。因为结构复杂,隐含信息多,故而语句内涵丰富。 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2013天津卷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013江西卷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其他设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3)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角度一 含蓄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1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含蓄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从两个层面考虑:第一个层面是“泥公鸡”的“哀鸣”象征什么?从语境中不难知道,“泥公鸡”象征了幸存的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它在夕阳下“凄厉的哀鸣”则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第二个层面是这样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文中写道:“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显然,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伤与忧虑。 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2分)“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2分) 解题方略 1.联系语境,揣摩句意。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考虑其手法揣摩句意,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如 对“泥公鸡”象征义的理解。 2.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如 “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已经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3.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如中的“哀鸣”。 角度二 修辞句 (2013·浙江高考)阅读《牛铃叮当》一文(正文见第2讲),回答后面的问题。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2)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描写对象,第(1)句是对水牛的描写,第(2)句是对“我们”的描写;其次要明确具体的描写手法是什么,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第三,要明确语句所写的具体内容以及达到的效果。这两处画线文字分别描写了水牛游泳和“我们”跟水牛学游泳的情景。形象地刻画了水牛的特性及“我们”的天性。 参考答案 (1)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1分)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1分)(2)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1分)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1分) 解题方略 理解赏析这类语句,需要: 第一步,要确定描写或陈述对象。 第二步,要明确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第三步,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文意,理解语句内容。 第四步,将语句“还原”,就是将语句的手法句还原成没使用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如使用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 角度三 文眼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节选自鲁迅《忆刘半农君》) 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解题指导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对此句而言,要读懂最后一段,把握文章主旨,同时抓住关键词——“憎恶”前的修饰语“朋友的”。“憎恶”本是一个感情色彩极为鲜明的词,这“憎恶”又是如何定位于“朋友”的呢?这就要从立场、态度和方法等角度来解读“朋友”。 参考答案 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感情,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分)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1分)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1分) 解题方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概括文章的主旨,然后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文章主旨,特别注意对感情、态度的把握。 角度四 结构句 (2010·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节选自《天目山》) 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 。(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解题指导 该句是过渡句,须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了人”的含义。“为了人”在①⑥两段可推断出。 参考答案 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存已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解题方略 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角度五 结构复杂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棵被雷电烧空了躯干的洋槐,斜斜地贴着水面长出去,亭亭玉盖下,一张方桌,几把木椅,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茶冒着袅袅香气。一位鹤发老者正坐在方桌旁品着茗,一脸的安详和惬意。我突然悟得,其实老人正在品味的这种梅妻鹤子的悠然人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人追求的极致。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聪明的隐士总是不忘了隐居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 本段写道:“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解题指导 对于较长较复杂句子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先划分句子的内部层次关系。然后分层理解,合成答案。如本句,包含两层意思。前半句的关键词“生活的不便”,已看出作者对“陶渊明们”的否定,后半句的关键词“艳羡”,意思已很明显。 参考答案 通过“陶渊明们”与“同里老人”的生活情态的对比,否定了“陶渊明们”的没有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小隐隐于林”的生活,(2分)赞扬了“同里老人”梅妻鹤子(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的“大隐隐于市”的悠然人生。 (2分) 解题方略 理解此类语句需要分点逐步阐释。句子结构较复杂,内涵十分丰富。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复句找关系,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整理课堂笔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