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如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高一语文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尊 严 王培静 我们的家在鲁西南的一个普通村子里。 娘这次病得很重,娘把我和妹妹叫到跟前,断断续续地说:大小,妮,我告诉你们,你爹他没死,你爹他就还活着。 我和妹妹都以为母亲在说胡话。 父亲解放前就死在了战场上。曾听奶奶和母亲说过,在我有些模糊的记忆里也有点印象,有一天,家里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我是鲁国仁的战友,他在战场上牺牲了,请允许我叫你们一声爹、娘。你们放心,从今以后,有我吃的就不会让你们饿着,嫂子带着一双儿女更不容易,等孩子大点,你就再向前走一步吧,相信国仁大哥也能理解你的。从那后,父亲的那个战友一年四季经常向家汇钱和粮票,也经常写信来。 有一年夏天,父亲的那个战友写信来说,要来看看爹和娘。 是一个傍晚,父亲的那个战友来了,是搭村里送公粮的驴车来的。他几乎是被宋三抱进来的,昏暗的灯光下,他被宋三放在了凳子上,他一条腿没了,双手没了,两只胳膊只剩了半截,头上没有一根头发,脸上的五官全都移了位,头上、脸上全是疤痕,下嘴唇好像没了,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他从凳子上移下来,给爷爷奶奶跪下,费劲地哭着说,爹、娘,我代国仁回来看你们来了。爷爷、奶奶忙上去扶起了那人。爷爷、奶奶、和母亲都哭得像泪人似的。 奶奶和母亲做了丰盛的晚饭,爷爷一边和那人吃着饭,一边打听些和父亲有关的事情。 母亲回屋后盖上被子大哭了一场,我想,看到父亲的战友,她可能想起了父亲。 第二天早上,在院子里他费劲地用还剩半截的胳膊抚摸了一下我的头,对我说,一贤,你爹活着时经常和我提你,他打心里喜欢你。他是英雄,他死得值。你要好好学习,要代替你爹孝敬爷爷奶奶,你娘拉扯你和你妹妹不容易,要听你娘的话,不惹她生气,多替她干点活。家里有困难,我会按时寄钱来。 许多乡亲们都来看他,他的眼神好像一次也不敢和爷爷、奶奶、母亲的眼睛对视。吃中午饭时,他提出要走,爷爷奶奶让他多住几天,他说,我还要回河北自己的老家去看看。 爷爷问他:你家里都还有什么人? 他说;和咱家一样,爹、娘,还有媳妇和一双儿女。 爷爷问:你爹多大岁数了? 他想了想说:和您年龄差不多。 儿子多大了? 和一贤差不多一样大。 爷爷、奶奶、母亲的目光都有些异样。 临别时,爷爷声音沉重地说,孩子,你不走了,行不行? 奶奶说,我侍候你一辈子。 母亲抹着眼泪说,您就听老人的话,别走了,我侍候您,你看这俩孩子多可怜。 那人思考了许久,流着泪说,爹、娘、嫂子,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可我必须回部队,部队休养院的条件很好,你们不用挂念我。你们放心,我走后会按时寄些钱回来贴补家用。 爷爷说,你要真走,今后钱不用寄了,不用再挂着我们了,你自己在外边多保重吧。 爷爷叹着气去找了队长,让队里的驴车去送他一程。 那人走时又给爷爷、奶奶跪了下来,他沙哑着嗓子说,爹、娘,你们多保重吧,儿子不能留在跟前侍候你们了。他转身叩头对母亲说,嫂子,您拉巴两个孩子长大不容易,我代国仁大哥谢谢您了。 爷爷和母亲忙一起架起了他。 那人果然说话算数,从后的日子里,像从前一样,直到现在,每两个月就汇一次钱来,那汇款单上从没留过地址。 娘临终时说,我后悔呀,真是后悔,当时没有把他留下来。当时你爷爷、奶奶、我,都看出来了,那个自称是你爹战友的人,就是你们的亲爹。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父亲的相貌轮廓,写出了父亲残疾之重,也暗示了战争对人的无情摧残。 B.小说以母亲重病时交代父亲没死还活着设置悬念,以母亲临终全盘托出真相收束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C.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回忆了父亲因战争而残疾,因残疾而不愿与亲人相认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D.小说中多次交代“汇钱”细节,表面上看是父亲对家人的关心,实质上是父亲对自己不肯担当责任的开脱。 5.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情理”在前面的情节中有哪些体现?(6分) 6.小说以“尊严”为题,请分析其深刻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10分)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离忧也 遭遇 B.靡不毕见 无,没有 C.其辞微 微小,轻微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白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分)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 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9.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刺史,西汉时,因为御史多失职,汉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 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 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6分)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京口月夕书怀 (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林景熙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今江苏镇江)时的感怀之作。应当是宋亡之后的作品。 13.下列对《京口月夕书怀》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初醒,从身边环境写起,给读者描画出一个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 B.颈联集中写景,既呈现出环境的混沌一片,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感受。 C.尾联再回眼前之景,作者以“雁叫霜”收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此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再用“淮天雁叫霜”收尾,整首诗自然连贯、结构完整。 14.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 《劝学》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⑵《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⑶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鸿鹄大志。《沁园春・长沙》中最能体现他拥有此大志和气概的是“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伟大梦想是照亮民族未来的火炬。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 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点燃亿万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澎湃伟力,汇聚成昂扬奋进的时代旋律。为了这个梦想,近代以来,使亿万中华儿女为之魂牵梦萦,几代仁人志士为之上下求索,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实现的今天。 辉煌成就是逐梦路上的生动 。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壮观场面还如在眼前,70年 所铸就的辉煌成就,激扬起亿万人民无尽的自信与豪情。扬鞭策马征程急,放眼神州气象新。有光荣的梦想,才有伟大的成就。时光记录着中国的强国之路,也见证着复兴梦想的不断生长。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持续 注脚 筚路蓝缕 B.持续 注脚 栉风沐雨 C.连续 注释 筚路蓝缕 D.连续 注释 栉风沐雨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这个梦想,在近代以来,使亿万中华儿女为之魂牵梦萦,几代仁人志士为之上下求索,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实现的今天。 B.为了这个梦想,在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为之魂牵梦萦,几代仁人志士为之上下求索,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实现的今天。 C.为了这个梦想,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为之魂牵梦萦,使几代仁人志士为之上下求索,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实现的今天。 D.为了这个梦想,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为之魂牵梦萦,几代仁人志士为之上下求索,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实现的今天。 18. 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和下文中“麒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其真容。 A.“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B. 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C. 俺娘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 据说这是稀世之宝——一种难得的良药。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____①_____。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_____②____,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____③___,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20.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2019年12月6日,为期3天的首届中日旅游论坛在日本山梨县北杜市落幕。论坛上,双方围绕尽快实现中日政府间达成的均衡扩大两国人员往来、争取尽快突破1500万人次的目标,就两国旅游业界进一步加强合作互动达成共识。双方一致认为,强化两国地方省市间互访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 四、作文(65分,包含书写分5分) 21.反思,是通过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教训。 反思促进个人成长;反思推动民族发展;反思助力文化传承……反思启发自己,唤醒别人,警醒后人。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感悟或启示?请以“学会反思”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高一语文质量调研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概括不全。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B项,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项,说法绝对。“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文中无据。 2. 【答案】C 【解析】曲解引用的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3. 【答案】D 【解析】解析“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表述绝对。 4. D(表现的是父亲无法陪伴家人的愧疚之情。) 5.(1)他抚摸我的头,叮嘱我好好学习,听娘的话,完全是父亲的口吻。(2)他的眼神一次也不敢和爷爷、奶奶、母亲对视,表明他害怕被揭穿真实身份。(3)他讲述自己老家情况的时候,爷爷、奶奶、母亲的目光有些异样,表明家人已经知道真实情况。(4)他按时寄钱补贴家用,汇款单上从没留过地址,表明他在刻意隐瞒自己的身份。 评分建议:每点2分,3点即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 6.(1)与亲人不愿相认,在孩子心目中保持英雄形象的乐观精神。 (2)身体重度残疾,不愿成为父母妻子拖累的顽强精神。 (3)心里装着亲人,独自承担痛苦和孤独的高尚情操。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对即可。 7.C 8.略 9. B 10. D 11. B 12. (1)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逐渐,渐渐地)去拿酒喝。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12题详解】 ①得分点:去,离开;与,给;悉,全部、都;稍,逐渐地、渐次;就,靠近、前去。 ②得分点:安,安于;其,代词,代指陶渊明;“同志”,志趣相投。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难以供给自己生活。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 13.C 14.(1)对事事皆不如意的苦闷;(2)对年华逝去的无奈;(3)对长期漂泊异乡的愁苦。(4)对南宋覆亡的悲慨。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15.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吾师道也 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6. A 17.D 18.D 19. (1)都要消耗能量 (2)直接吸收利用 (3)食物热效应 20. 【答案】2019年12月6日,在日本山梨县北杜市落幕的首届中日旅游论坛对双方对进一步合作达成共识。 评分建议: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各1分,句意通顺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