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的影响,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尚农”,崇尚的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震惊的、出乎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产生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束,郑庄公己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绝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所接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撮其大概有:张扬了理性思维,减少了直觉思维,偏重于语法,轻忽了词法,强化了模仿,忽视了表现,等等。此种得失的造成,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因为新诗的出现,固然与古诗有血脉渊源,但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这样,新诗与古诗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运用于诗歌写作,有着巨大的诗性差距。‎ ‎(摘编自苗雨时《新诗向古诗学习什么》,2017 年 8 月 27 日《扬子晚报》)‎ 材料二:2017 年是中国新诗发展 100 年,“80 后”著名诗人、作家李成恩于 2017年 7 月应邀出访拉美。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角度确立了诗的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中国当代诗人与拉美诗人有共同之处,都对日常生活较为关注,多写人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体验。‎ 李成恩说,中国现代诗与世界最好的诗歌处于同一个水准,中国现代诗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这是一个现代性的传统,从语言的开放到个体的想象,中国新诗历经百年,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并且正在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诗人的写作。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对外的翻译还要快步跟上,外国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总是快一步,我们庆幸能够很快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但我们最好的作品却要滞后被外国读者读到。这次来拉美,她发现拉美对中国优秀诗人了解得并不多,所以这次来得恰逢其时。‎ ‎(摘编自《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2017 年 8 月 29 日凤凰网,有改动)‎ 材料三:2017 年8 月 2 日,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在北京颁奖,大赛顾问、著名诗人谢冕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了创意写作,也谈到了诗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在目前良好的写作状态中,一些诗人的作品看似个人表达,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 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歌,但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不多。谢冕说,基本都是大体相同、陈陈相因,个性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这是当前诗歌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都写一条江,可能词句不同、结构不一,但思路都相同,读起来感受差不多”。‎ 什么才是个性独特的诗人?谢冕举了海子的例子:“想想他的诗有多独特。里面有这样的文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那都是他很独特的东西,别人无法模仿、重复。”‎ 谢冕还提到,在目前的诗歌写作中,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过于口语化、缺乏节奏感,等等。他指出,现代诗歌接近口语是自然的,但要有节制,不能无边无界,“像‘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类似的诗歌,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诗歌要有诗歌的内涵,它是文学皇冠上的珍珠,语言是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的,要精练,‎ 过度口语化会使这些内涵丧失殆尽。”谢冕认为,艾青先生把“白话写诗”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口语化但有节制,“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创作,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么好”。‎ 除了语言不够精致外,谢冕认为,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要讲究韵律,“‎ 徐志摩诗歌的格律感是很好的,句子长短一致,有的还押韵。没有节奏感,诗歌就会‘不好听'。”谢冕说,“新诗发展到现在,有成就,但上述问题要指出来,我目前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希望新诗能够健康向前发展。”‎ ‎(摘编自《专访谢冕:现代诗歌接近口语不能无边无界》,2017 年 8 月 5 日中国新闻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新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虽替代了古诗,但与传统古诗相比,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直觉思维减弱、忽视词法、不重视表现等问题。‎ B.李成恩认为中国新诗最大的成就在于是各种现代意识的觉醒,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方诗歌的不同之处。‎ C.“80 后”著名诗人和作家李成恩在我国新诗发展 100 年之际,受邀出访拉美,对我国新诗在海外传播、扩大影响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类似“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这样的诗歌语言,目前在我国的新诗创作中还能找出许多,诗句过于口语化,缺乏节奏感,不可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使新诗发展成为可能,但在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最终必会阻碍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B.与新诗诞生之初主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不同,我国新诗历经百年,已建立了自己的传统,也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 C.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诗人谢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现代诗歌,从而发现了新诗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D.新诗虽然与古诗存在着血脉渊源,但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诗歌写作上存在着巨大的诗性差距,导致了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 ‎6.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当前我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5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 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 97 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 1988 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 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 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 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 年 3 月 21 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 ‎《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 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 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 13 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8.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6 分)‎ ‎9.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9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曲?”太傅曰:“请今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 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 ‎“敬 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① ,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② 而笑曰:“诺。” ‎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 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注]①道:导,引导。②晚:同“俯”。‎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 乱则君臣相疑 B.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 乱则君臣相疑 D.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B.从先秦到五代,“跪”是一种坐礼,对坐时表示感激、敬意。到了宋朝,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体投地,俯于坐者脚下,这充满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认罪的时候才会用。‎ C.“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词,指左和右两个方面。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跟随的人。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D.“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以用于书信表奏首尾,表示致敬。‎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让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 分)‎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5 分)‎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忆秦娥 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 1935 年 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煮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词中“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时是 2 月。‎ B.“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C.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进行勾勒,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D.“漫道”指道路漫长,“真如铁”指真的像钢铁一般坚固——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15.“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的胸怀。‎ ‎(2) 《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延安时期,毛泽东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_____________的用语和风趣幽默的表述,用最通俗、最______________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伟大的中国革命,使各国人民看到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其宣传形式灵活多样,_____________。通过和外国记者谈话,毛泽东将延安故事向世界讲述,正如美国记者斯诺所说,“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的机会”。( ),他一方面组织力量翻译《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向海外发行,‎ 让世界了解共产党 的方针;另一方面在法国和美国创办发行《救国时报》《纽约华侨日报》,直接向所在国人民讲述红色中国的故事。此外,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非同凡响 简洁 不一而足 一如既往 B.平易近人 简洁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C.平易近人 精练 不一而足 一如既往 D.非同凡响 精练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除了借助外国记者,主动扩大对外宣传也是毛泽东的策略 B.外国记者常被借助外,毛泽东还主动扩大对外宣传 C.除了外国记者外,毛泽东也借用其他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D.除了借助外国记者,毛泽东更是主动扩大对外宣传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延安广播电台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B.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C.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呼声。‎ D.延安广播电台通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20.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5 分)‎ 通 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 6月 23 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21.参照下面湖南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的雕塑,结合你对毛泽东的了解,描写你心目中毛泽东的形象。(6 分)‎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心理描写;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超过 120 字。‎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青春的心灵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一个具体的物件、一种声音……学习中,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文学形象……都能让你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甚至涌起惊涛骇浪。让你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催你奋进、促你升华……‎ 请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写记叙文。②要有故事,有感想,有真情实感。③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④不少于800 字。⑤书写要规范、整洁。‎ 高一语文半期考试参考答案 ‎1.B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B项,“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属于过度拔高。原文“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注意原文表述是“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明白”,他们只是明白季节变化对内心的影响,并不能说明他们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故选B。‎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分析错误。文章具体阐释了《左传》叙事艺术的形成原因。文章第二段说“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的影响,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文章的结尾说“《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文中提到《左传》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只有两句,所以并非“具体”。‎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偷换概念。原文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他们只是将故事打乱,也就是调整顺序,而不是改变其时间。‎ B项,“《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以偏概全。原文说“《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可见,《史记》《三国演义》只是和《左传》一样,倒叙和插叙少,但并只是按照自然时间讲述故事。‎ D项,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所接受。绝对化。第二段“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认为”主语是古人。只是认为,并不一定是事实。选项绝对化了。‎ 故选C。‎ ‎4.B ‎5.B ‎6.①中国新诗对外翻译,传递速度慢,优秀诗人及作品被国外了解得少。②诗歌创作概念化倾向严重,缺乏个性独特的诗人。③诗歌内涵不够丰富,语言太过口语化,表达无节制,不够精练。④诗歌语言没有节奏感,缺少诗歌文学应有的韵律美。‎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题干信息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 选项B,“最大的成就”表述错误,材料二中“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并没有提到“最大”,且文中李成恩是在说“共同的精神追求”,并不是说“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如本题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一般先浏览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最终必会阻碍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此种得失的造成,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等说明“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对新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谈不上“必会阻碍”,所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项,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诗人谢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现代诗歌”说法错误,材料说的是“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歌”。‎ D项,“导致了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说法不准确,材料一中说的是“一定程度的断裂”;原因表述不全,材料一中还提及一种原因,即新诗“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题干中的“新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筛选信息的方向。材料二第二段中的“现在的问题是……”直指问题,即“中国新诗对外翻译,传递速度慢,优秀诗人及作品被国外了解得少”;材料三第一段中的“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中的“但”说明这也是问题,即“诗歌创作概念化倾向严重,缺乏个性独特的诗人”;第二段中的“个性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第四段中的“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及第五段中的“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么好”等都是答题区间。答题时要直指问题的关键,要分条作答。‎ ‎【点睛】‎ 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 ‎② 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 ‎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7.B ‎8.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9.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分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结合“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分析可知,“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②自然段有关内容的误读。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常见的叙述方式,如顺叙、插叙、倒叙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作者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自己与艾青的交往。结合文本内容“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分析可知,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结合“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分析,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以议论作结。‎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分析可知,“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结合文本内容“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分析可知,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 ‎10. D ‎ ‎11. C ‎ ‎12. A ‎ ‎13. (1)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为此很忧愁。‎ ‎(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壮年时(的名声),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我有幸(听到太子)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我想想办法。” ‎ ‎【解析】‎ ‎10.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秦王”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诸侯之侵地”中“之”是“的”的意思,不要断开;“于外”作“擅兵”的后置状语,不要断开;故选D。‎ ‎1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 项,文中是方位词。故选C。‎ ‎12.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A项,“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未亲自拜访。故选A。‎ ‎13.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且:就要;以:通“已”;患:担忧;闻:听到;逮:跟上;留意:想想办法。‎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为此很忧愁,对太傅鞠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鞠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未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触怒秦国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容我好好想一想。”‎ 鞠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识田光 先生,可以吗?”鞠武说:“可以。”太傅出门去见田光,传达太子的意思,说:“太子希望与先生相商国事。”田光说:“谨遵指教。”于是(田光)来拜访太子。‎ 太子行跪礼迎接,倒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他的)座席。田先生坐定,旁边没有其他人,太子离开座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想想办法。”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可行千里,到它衰老了,劣马也能超过它。如今太子听到的是我壮年时(的名声),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尽管这样,我也不敢以此怠慢国事。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能够结识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口,嘱咐说:“我所告诉先生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身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步行去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壮年时(的名声),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我有幸(听到太子)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我想想办法。”我私下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谨遵指教。”田光说:“我听说德高望重的人做事,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特地和我相约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赶紧去拜访太子,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拜了两拜,跪下流着泪用两膝走到荆轲面前,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把这件大事办成。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座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愿意对我指教,这是上天哀怜燕国而不抛弃它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来引诱秦王,只要秦王贪图那份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外指挥军队,要是国内出现了大乱,那么,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乘机去说服诸侯,使他们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愚钝无能,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奉荆轲为上卿。‎ ‎14. D ‎ ‎15. “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漫道”解释错误,应该是“漫说”“别说”的意思。故选D。‎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题干是“‘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答本题先审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写景的作用,“西风”即秋风,寒风;西风正壮烈地吹着, “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第二问“‘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手法。(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中“烈”可以结合“激烈”“猛烈”“壮烈”等词语和注释中的背景来理解,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选项都是内容理解错误。‎ ‎16.(1)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7.B ‎18.C ‎19.A ‎【解析】‎ ‎17. ‎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 第一空处,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非同凡响:形容不同一般。从后文语境中“最通俗”等字眼来看,文中指语言浅显,故选“平易近人”。 ‎ 第二空处,简洁:指说话、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精练:文章或说话的语言简洁扼要,多用于书面语体。语境中有“最通俗”一词,选“简洁”与之匹配更协调。 ‎ 第三空处,不拘一格:不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不一而足: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语境中没有列举,也没有作为“同类事情”的参照;而语境中有“宣传形式灵活多样”一句,故选“不拘一格”与语境匹配更合理,更协调。 ‎ 第四空处,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一如既往:指态度和做法没有任何改变,还是和原来一样。其行为主体是人。语境中说的是“方针”,而不是人,所以选“一以贯之”更恰当。 ‎ 故选B。 ‎ ‎ 18. ‎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项,残缺主语,应该为“除了外国记者外,毛泽东也借用其他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 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前半句还没说完,后句另起主语; ‎ D项,不合逻辑,“除了借助外国记者,毛泽东更是主动扩大对外宣传”中,根据上文描述,不是“借助外国记者”,而是“外国记者借助(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 故选C。 ‎ ‎ 19.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 B项,“听到……决心”搭配不当; ‎ C项,结构混乱,“经过……下”句式杂糅,且“开通”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 ‎ D项,结构混乱,“通过……下”句式杂糅,“开通日语和英语”缺少宾语中心语。 ‎ 故选A。 ‎ ‎ 【点睛】‎ ‎ ‎ 解答正确使用词语题,积累记忆是答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 ‎20.(1)“照顾到”改为“满足”;(2)“打算”改为“计划”;(3)“剩余的钱”改为“余额”;(4)“拿走”改为“领取”;(5)“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 从题干中“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可知应该从书面语的角度思考。本段文字中“照顾到”“打算”“剩余的钱”“拿走”“抓紧时间”相对口语化,可分别改为“满足”“计划”“余额”“领取”“及时”。‎ ‎21.你——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头发飘起,额头宽阔,眉头舒展,双目远眺,下颌微翘,面部轻松,表情从容。你的思绪在翻滚:你在思索如何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你在思忖“农村包围城市”的蓝图。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盏明亮的航灯!‎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写作前仔细阅读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学生照下面青年毛泽东的雕塑,描写心中的毛泽东形象。表达时,注意观察雕塑,加强描写。同时要联想学过的有关毛泽东的知识。如他曾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注意手法、人称和字数的要求。如,可写成,你——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头发飘起,额头宽阔,眉头舒展,双目远眺,下颌微翘,面部轻松,表情从容。你的思绪在翻滚:你在思索如何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你在思忖“农村包围城市”的蓝图。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盏明亮的航灯!‎ ‎22.略 ‎【解析】试题分析:写命题作文,对题目的解读是行文的关键。就本文而言,有三个词语至关重要:‎ 一是“你”。“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写人,可以实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写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也可以虚写,写历史上的某位名人,写读书的感悟、思想的升华。写物,可以是某个物件,也可以是某篇作品。不管写什么,都要以“人”和“物”为媒介拓展引入,来叙写自己认识的加深,抒发自己人生的感悟。‎ 二是“拨动”。这里的“拨动”,是“感动”、“触动”还是“震动”?应该说都有可能,但以前两者为最佳。显然,“拨动心弦”,应是内心真挚情感的一次充溢,是个人思想认识的一次升华。因此,“你”要选择正面、积极的人和物。‎ 三是“我”。题目明确规定“拨动”的是“我”的“心弦”,这个“我””就是写作者本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交代“拨动了我的心弦”的原因,记叙的事件要相对详细,并有起伏波澜;然后要突出“拨动心弦”后的感受,也就是人生的感悟相对要具体,而不能蜻蜒点水,点到即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