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前郭五中等九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前郭五中等九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梦家先生认为:夏商时期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与人事尚无血统关系,仅为“生活上或生产上之主宰”;而西周时期的至上神——“天”或“皇天”则为“政治上之主宰”。这一观点反映出( )‎ A. 周人“天命”思想增添了政治色彩 B. 血缘宗法制在东周时形成 C. 殷商把发展经济作为社会活动中心 D. 中西宗教起源具有相似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陈梦家认为,周人的“天命”思想从夏商单纯的宗教活动中突显出来,增加了政治色彩,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属于断章取义,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宗教起源,排除D项。‎ ‎2.邓小南教授指出:南宋政府机构比北宋明显精简,表现之一就是兼职之发展,随时局之变化而推进,兼职时间渐长,而且渐成惯例;兼职是制度已经有意无意地向权力集中的方向转变,北宋时“众建诸司”被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又通过兼职逐渐合并。材料反映出( )‎ A. 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 B. 宋代“分化事权“思想逐渐强化 C. 南宋机构精简导致中央集权弱化 D. 理学思想导致兼职现象普遍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南宋政府机构精简,地方权力逐渐集中,这会导致中央集权弱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兼职渐成惯例以及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逐渐合并,不能看出“分化事权”,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 ‎3.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不管暴君做什么事情,他还是明明知道这件事才做的;但是人民大众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而完全是盲目的;民众既然不知道,他们自己也不能看到什么是最好的、最妥当的,而是直向前冲,像一条泛滥的河那样盲目地向前奔流。”这反映出希罗多德( )‎ A. 认为君主统治更加合理 B. 否定希腊民主政治价值 C. 质疑希腊公民执政能力 D. 反对滥用误用国家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像一条泛滥的河那样盲目地向前奔流”等信息可以看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问题,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排除A项;希罗多德并非否定希腊民主政治价值,只是指出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排除B项;希罗多德并非质疑公民执政能力,而是认为直接民主制存在弊端,排除C项。‎ ‎【点睛】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4.有学者指出,“从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罗马人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案例,逐渐制定出符合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需要的法律”。由此看出该学者认为罗马法( )‎ A. 强调了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关系 B. 具有求实致用的特征 C. 注重调节罗马公民的经济纠纷 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以制定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相适应的法律,体现了罗马法求实致用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的实用特征,而不是在强调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罗马法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适应,不单指经济方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5.1787年,鉴于先前对殖民地总督的认识,美国制宪会议的一些代表要求设立一个不能否决法律的行政长官,其他代表认为共和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行政官。经过大量辩论,代表们设立了一位被宪法授予了可制衡议会的足够权力的行政长官。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 )‎ A. 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基本理念 B. 实质上是中世纪国王的翻版 C. 践行了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 D. 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被宪法授予”“可制衡议会”等信息可知,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基本理念,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行政长官与中世纪国王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但联邦政府掌握大权,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其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D项。‎ ‎6.有一种看法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因为军事上不如人,政府不如人,人民连带着整个士大夫阶层都不如人。不论中国怎样拼命抵抗,都没有用。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符合其意图的是 A. 投降可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B. 学习西方,改变自己 C.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 D. 清政府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结论得出的前提是将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与当时先进的西方相比,因此这一看法的意图在于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选项B正确;材料不是鼓励投降,其意图在分析失败的原因,选项A排除;选项C表述了现象,为探究观点意图,排除;材料观点认为军事、政府、中国人民和士大夫阶层都不如西方,导致了失败,并未突出强调清政府的腐败,选项D排除。‎ ‎7.甲午战争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本打败了现代国防没有生根之大清帝国。但中国防卫现代化的失败造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现象,使中国真正处于一种“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儒家意识形态认同被破坏,大多数儒生开始“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儒生( )‎ A. 对清政府反动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 B. 认为君主立宪制才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 C. 放弃对传统制度的守护 D. 对儒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动摇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是治国安邦的“神圣”经典,甲午一战中国惨败,出现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使不少儒生对正统思想产生反思、怀疑,对儒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了动摇,故答案为D项;此时清政府反动本质还没有完全暴露,大多数儒生不可能对其有清醒的认识,排除A项;当时君主立宪制道路只有康梁等少数人意识到,还没有成为知识界的共识,排除B项;当时多数人对传统制度是坚守的,排除C项。‎ ‎8.毛泽东同志强调,“在今天,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还带着很多的被动性和保守性,对于共产党发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长久的时期中表示不敢接受,就是证据”。据此可知,毛泽东( )‎ A. 意在让中共独自承担抗日重任 B. 强调了中共对抗战的领导责任 C. 预判到国民党不参加统一战线 D. 意在消除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叙述中可知,国民党长时期不敢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种情况加重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责任,使领导抗战成为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而且义不容辞的责任,故B项正确;A项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D项错在“消除”,均排除。‎ ‎9.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强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回顾历史,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 A. 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 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 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 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说明新中国民主是广泛的人民民主,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新宪法将民族资产阶级确认为民主的主体,因而新宪法并未强化阶级矛盾,排除C项;材料是1954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与政协制度无关,排除D项。‎ ‎10.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 A. 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B. 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 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D. 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使香港的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促进,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巩固在,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香港与祖国便难以分离了,故C项正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是在对香港经济发展给予宏观指导和建议,香港在政治与经济发展上有自主权,故“主导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超级联系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它利益于“一国两制”,但并未影响“一国两制”的内涵,故排除B项。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确定的,拓展香港国际活动空间违背“一国两制”根本原则,故排除D项。‎ ‎11.“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这表明中国( )‎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可知,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的作用,排除A项;中国参与区域国家间的合作并非只是经济合作,排除C项;中国合作的对象并非只是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 ‎12.1947年,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在该计划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洲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美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促成欧洲政治经济的统一 B. 加强欧美等国家内部团结 C. 实现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 D. 抵制苏联对西欧国家渗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争取欧洲统一,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的目的是抵制苏联对西欧国家的渗透来维护自身利益,故D项正确;促成欧洲政治经济的统一不是美国对欧政策的主要目的,对欧政策是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服务的,故A项错误;美国主要是通过团结欧洲国家来抵制苏联,故B项错误;美国想通过马歇尔计划实现欧洲经济复兴来对抗苏联,复兴欧洲经济不是美国对欧政策的最终目的,故C项错误。‎ ‎13.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拒不承认二战后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加速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一政策的变化表明,联邦德国( )‎ A. 改变了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B. 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努力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 D. 推行独立外交以此提高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勃兰特总理推行的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反映出联邦德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故答案为D项;联邦德国外交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没有改变,排除A项;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是当时联邦德国要处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北约东扩是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行为,排除C项。‎ ‎14.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即市场上出售布匹,其长度、宽度要符合规定,不符合标准者,不得入市。汉法规定:“贩卖缯布幅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能捕告者,以畀之。”这表明秦汉时期( )‎ A. 注重经济立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B. 借助契约规范交易惩治市场欺诈 C. 通过生产领域立法确保产品质量 D. 加强立法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贩卖缯布幅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在商品市场交易时制定了针对商品质量的法规,说明这一时期注重经济立法,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是反映借助契约规范交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交易领域的立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的立法,排除D项。‎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15.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主体已经不是官府、贵族或官僚商人,而是平民商人,此时的平民商人已经是完全以经商为职业之人,而且商人与其他社会职业还处在频繁的流动之中,这与殷商西周时期商人子弟永远经商的封闭状态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遭到了否定 B. 市民阶层已经形成 C. 商业群体及其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 各诸侯国普遍重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而且商人与其他社会职业流动频繁,这反映了商业群体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且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刚刚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市民阶层已经形成,排除B项;各诸侯国普遍重商的说法过于绝对,且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1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这有利于( )‎ A. 价格革命的产生 B. 葡萄牙、西班牙加快资本原始积累 C. 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D. 丰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物质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以及商路和商贸中心的转移有利于各大洲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故答案为D项;大量金银的流入导致欧洲物价上涨,引起了“价格革命”,而题干反映的是“商业革命”,排除A项;葡萄牙、西班牙掠夺的财富主要用于王室消费,并未转化为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产生,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特别是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传播到欧亚大陆。像玉米这一美洲的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非洲和东南欧。土豆、烟草、可可等也从美洲传到亚、欧、非各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17.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中的一些情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下表是小说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地点 故事情节 陈尔斯通(南方农业小镇)‎ 马格丽特与表妹伊迪丝一直在谈着结婚的仪式和礼服,还谈到使一架钢琴的琴音调整是多么困难,以及伊迪丝婚后到苏格兰旅行时应该带些什么衣服 米尔顿(北方工业城市)‎ 马格丽特在为家里寻找佣人时发现,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 A. 妇女外出活动增多 B. 女性工作权利获得保障 C. 传统社会观念变革 D. 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和“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革,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说明妇女外出活动增多,排除A项;材料中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到工厂工作也不愿做佣人,说明工业革命给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不能得出女性工作权利得到保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矛盾激化不能反映,排除D项。‎ ‎18.下面是1919年5月2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申报》刊登的广告。其中有一打油诗:烟枝虽小,负担甚重。爱国同胞,选择是用。民贫国弱,痛定思痛。不早回头,利权断送。双喜纸烟,气味香浓,吸之吸之,乐亦无穷。此广告( )‎ A. 寓意深刻足以引起国人的深思 B. 采用了多种营销与爱国话语结合的方式 C. 以带有西洋特色图片宣传国货 D. 不利于国货知名度在普通民众中的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广告中的打油诗和漫画内容可知,该广告寓意深刻足以引起国人的深思,故答案为A项;材料未涉及多种营销方式,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洋特色,排除C项;国货广告有利于国货知名度在普通民众中的提升,排除D项。‎ ‎1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相当倚重私营经济和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恢复生产和繁荣商业。1949——1952年,国营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衡。这表明当时新中国( )‎ A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 B. 体现了过渡性质和新民主主义色彩 C. 形成私有制主导下多种所有制发展 D. 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49—1952年”及“国营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正处于过渡时期,具有过渡性质和新民主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私有制主导”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出来的,排除D项。‎ ‎【点睛】《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并非是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0.赵凌云等在《1979-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历史剖析》中分析了影响新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见下表),该表说明了( )‎ 年份 GDP年均增长速度(%)‎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本投入 劳动力投入 技术进步 ‎1957-1978‎ ‎5.7‎ ‎65.6‎ ‎26.3‎ ‎8.1‎ ‎1979-2001‎ ‎9.5‎ ‎41.3‎ ‎16.3‎ ‎42.4‎ A. 中国经济发展中资本、劳动力投入减少 B. 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C. 改革开放激活中国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D. 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越来越关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说明改革开放激活中国经济发展内在活力,故答案为C项;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不等于投入减少,排除A项;材料第二个时间段是1979-2001年,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从1992年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技术进步”不一定是技术引进,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来确定答案。从表格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说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并非如之前那样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带动,反映出改革开放激活中国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21.罗斯福新政期间,在制定《社会保障法案》时,南方议员坚持要求将农业雇工与家政雇工从社保中排除。当时从事这两类职业的劳动力中黑人所占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南方达到百分之七十五。南方议员的行为反映了( )‎ A. 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B. 解放雇工、废除雇工制度的要求 C. 严重的种族歧视 D. 减少财政开支、保证国家建设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农业雇工与家政雇工多为黑人,南方议员坚决要求取消农业雇工与家政雇工的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取消部分黑人的社会保障,这是严重的种族歧视,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无法反映,排除;B、D两项对材料信息解读有误,均排除。‎ ‎22.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说,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以后,韩国仅用了11年,中国用了9年。这些时间间隔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落后国家( )‎ A. 只能接受不公正的旧政治和经济秩序 B. 可以抓住机遇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 C. 实现反超发达国家的历史使命 D. 逐渐促成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一些落后国家可以适时地抓住机遇以缩小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差距,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对旧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要反超发达国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现象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3.下表为1940年前后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比较表。‎ 国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比重(%)‎ 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比重(%)‎ 婴儿死亡率(逆指标)(%)‎ 苏联 ‎33‎ ‎23‎ ‎0.8‎ ‎24.5‎ ‎81‎ 美国 ‎56.5‎ ‎51.8‎ ‎1.33‎ ‎22‎ ‎33‎ 德国 ‎75‎ ‎34.3‎ ‎0.69‎ ‎13.37‎ ‎55‎ 英国 ‎80.4‎ ‎42.7‎ ‎0.42‎ ‎12.2‎ ‎33‎ 法国 ‎52‎ ‎35‎ ‎0.68‎ ‎13.17‎ ‎53‎ 该表说明了苏联( )‎ A. 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B. 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 C. 斯大林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D. 斯大林模式历史局限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1940年前后”即二战前后,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识字率和医疗保障方面已跃居世界前列,这说明斯大林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此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并未实现全面发展,排除B项;表格呈现的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 ‎【点睛】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4.中国“入世”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有了进一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有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一步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据此可以认定的事实是,“入世”后的中国(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趋于完善 B.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C. 更注重按照国际规则维护国家利益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最终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比较宏大的体系,它把所有制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体系、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对外开放等经济要素都囊括其中,而材料中提到中国“入世”后在以上诸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趋于完善,故答案为A项;B项在材料信息中难以体现,排除;C项只能体现材料的部分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而非最终建立,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在法兰西王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国北方主要通行日耳曼习惯法,南方主要通行罗马法。1799年,拿破仑上台后,主持制定统一民法典。由于法典的颁布程序烦琐,同时议员们在某些问题上有较大争议,而被否决。1802年,拿破仑修改法令通过程序,民法典以单行法规的形式获得通过。‎ ‎19世纪末以来,法国对其民法典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法典中的一些条文,甚至整个章节都已被废除而代之以新的条款。此外,在法典之外,还颁布了大量民事单行法规,以弥补法典的不足。‎ ‎——摘编自刘艺工《法国民法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中国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898年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指出列强攫取我领事裁判权,借口是“我刑律太重而法规不同”,建议仿照西法,制定民法。1902年光绪皇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定律例。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行《中华民国民法》。‎ 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两次起草民法典,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社会生活尚处在变动之中,我国采取了“宜粗不宜精”“改批发为零售”立法方针。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进程加快。‎ ‎——摘编自孙宪忠《我国民法典编集中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制定民法典的特点,并说明民法典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编纂民法典的直接动因及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推动制定民法典的社会经济条件,并指出我国在制定民法典过程中吸取了法国哪些经验。‎ ‎【答案】(1)特点:关键人物发挥重要作用;制定过程复杂,并不断完善。‎ 积极作用:统一法国法律;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直接动因:废除领事裁判权。‎ 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思想文化传播 ‎(3)条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接轨。‎ 经验:民法应充分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确立正确立法方针,逐步推行单行法,避免重复修订。‎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法国与中国近现代民法典,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法国制定民法典 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拿破仑上台后,主持制定统一民法典”“19世纪末以来,法国对其民法典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民法典的积极作用,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民法典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来思考回答。‎ ‎(2)近代中国编纂民法典的直接动因及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指出列强攫取我领事裁判权”分析得出;近代中国编纂民法典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3)改革开放后推动制定民法典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以联系所学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方面思考回答;我国在制定民法典过程中可以吸取的经验,应当通过比较材料一、二民法典制定过程来分析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秦汉时代,手工业生产中就出现了合股经营的方式。在汉武帝实行禁榷制度以前,采矿、炼铜、铸铁、治铁、铸造、煮盐等行业中的企业都是在“开山梁,驰山泽之禁”的放任政策下,完全听任私人自由经营的。而这类企业都不可能以个体的方式进行小量的生产,必须是大规模经营,需要雇佣很多工人。组织这类企业便需要大量的资本,除了大贾富商的独资经营,便出现了一些合股经营的企业。但这些合股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在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很难发展为现代股份公司。‎ ‎——摘编自李维安、朱光华《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探索》‎ 材料二 英国在各行业中都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棉纺织业中雇工超过100人的企业已达411个,制造业中企业规模更大。1851年英国展开了关于制定股份公司法的辩论。经过一系列的辩论,导致了具有重要意义的1862年股份公司条例的颁布,根据这一条例,凡7人以上,经营目的合法,只需签署一项组织公司的备忘录,即可成立股份公司,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无限责任股份公司。无论在1862年以前有特许状的,还是没有特许状而以股东的财产去冒风险的各种类型的试验性企业都可根据公司法登记而转为股份有限公司。‎ ‎—— 摘编自李维安、朱光华《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探索》‎ 材料三 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持股人数增多,股权分散化的迅速发展,垄断资产阶级不失时机地利用“股权社会化”进行宣传,认为资本所有权“分散了”,工人也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人人都成了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质”变,已经成为“民主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 ‎——摘编自逢秀贞《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合股经营“企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难以发展为现代股份公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股份公司成立的背景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民主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 ‎【答案】(1)特点:出现早,规模大,资本多,雇工多,产量高。‎ 原因: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明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规模化企业的大量涌现;现代公司法的颁布;国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意义: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3)认识:股权分散化和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保护资本家的利益。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只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自欺欺人的掩饰,因为不可能人人成为资本家,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不可能消除。‎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近现代世界的经济,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概括古代中国合股经营“企业”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中的“早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秦汉时代,手工业生产中就出现了合股经营的方式”“必须是大规模经营,需要雇佣很多工人。组织这类企业便需要大量的资本”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难以发展为现代股份公司的原因,可联系所学从专制统治、自然经济、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回答背景可联系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化大生产的史实以及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意义注意指出英国现代股份公司的建立与发展对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的推动作用。‎ ‎(3)回答认识既要指出材料三现象的积极性,更要指出其实质和消极性。‎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于1950年,讲述了一位老警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电影梗概如下:‎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1919年,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总想着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这时到处出现共产党,秦大人要抓共产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我”的女儿大妞出嫁了,儿子海福继承父业,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等地相继沦陷。日军抓走了“我”儿子的未婚妻小玉。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不久,申远被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新认识。‎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情节: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 概述和评价: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并发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革命进入高潮。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许多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令和措施。不久,清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这一革命过程被称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但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一般来说,“情节”主要是指材料信息,比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历史现象”主要是指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如根据这一情节可以得出“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概述和评价需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如辛亥革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历史局限性,评价要全面。‎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