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018.11‎ ‎ 高三语文试题(Ⅰ)‎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 的文人多如牛毛,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 ▲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 。‎ ‎ A.名垂青史 凤毛鳞角 黯然失色 ‎ ‎ B.名噪一时 九牛一毛 黯然失色 ‎ ‎ C.名噪一时 凤毛麟角 相形见绌 ‎ ‎ D.名垂青史 九牛一毛 相形见绌 ‎2.古代文人士大夫每逢节日,多会赋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⑤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 A.①④⑤③② B.④①③⑤② C.③①④②⑤ D.④③①②⑤‎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 ▲ 。 ▲ , ▲ , ▲ 。 ▲ , ▲ ,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①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③宋人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 ‎④他们必须另辟蹊径 ‎⑤而是有因有革 ‎⑥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 A.⑥③⑤④②① B.②③⑤④⑥① ‎ ‎ C.③⑤⑥④①② D.②⑥④①③⑤‎ ‎4.对下面这段文字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 A.孤寂的生活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 ‎ B.作家组织对于作家的创作毫无用处。‎ ‎ C.平庸的作品出自那些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手。‎ ‎ D.成功的作家往往是超然物外的。‎ ‎5.阅读右边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钱 包 陷 阱 ‎ A.懂得舍弃,生活的道路才会顺畅无阻。‎ ‎ B.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人们应懂得放手。‎ ‎ C.我们前进的路途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诱惑。 ‎ ‎ D.人们习惯性地将事情向坏处想,经常持怀疑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 袁枚 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七日,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沈文悫公薨于家。余三科同年也,故其子种松来乞铭。余按其状,而不觉呜咽流涕。曰:诗人遭际,至于如此,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公讳德潜,字确士,自号归愚,吴郡长洲人。弱冠补博士弟子,丙辰荐博学鸿词,廷试报罢。戊午举于乡,己未登进士,入翰林。壬戌春,与枚同试殿上。日未昳,两黄门卷帘,上出,赐诸臣坐,问谁是沈德潜。公跪奏:“臣是也。”“文成乎?”曰:“未也。”上笑曰:“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其时在廷诸臣,俱知公之简在帝心矣。越翼日,授编修。屡和上诗,称旨,迁左中允、少詹事,典试湖北。归,召入上书房,再迁礼部侍郎,校戊辰天下贡士。公自知年衰,荐齐召南自代,而己请老。上许之,命校御制诗毕,乃行。上赋诗以赐,曰:“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 归后,眷益隆。三至京师祝皇太后皇上万寿,入九老会,图形内府。而皇上亦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昼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嗟乎!海内儒臣耆士,穷年兀兀,得朝廷片语存问,觉隆天重地。而公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尝进诗集求序,上欣然许之,于小除夕坤宁宫手书以赐,比以李、杜、高、王。海外日本,琉球诸国,走驿券索沈尚书诗集。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下直萧然,绳菲皂绨①,如训蒙叟。或奏民间疾苦,流涕言之;或荐人才某某,展意无所依回;或借诗箴规,吁尧咈舜,务达其诚乃已。诸大臣皆色骇,而上以此愈重公。公既老,所选诗或不能手定。庚辰进本朝诗选,体例舛忤,上不悦,命廷臣改正付刊,而待公如初。此虽皇上优老臣,赦小过,使人感泣,而亦见公之朴忠,有以格天之深也。‎ 公醇古淡泊,清臞蘁立,居恒恂恂如不能言,而微词隽永。无贤不肖,皆和颜接之。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诗专主唐音,以温柔为教,如弦匏笙簧,皆正声也。所着古文、诗各三十卷,诗余一卷。‎ 注释:①绳菲:绳结的草鞋;皂绨:黑色的粗布衣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未昳 昳:太阳偏西 ‎ B.屡和上诗,称旨 称:符合 ‎ ‎ C.得朝廷片语存问 存:问候 ‎ D.而微词隽永 微:隐秘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尚书:清代为从一品。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屯田、水利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B.博士:古代官职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职官。‎ C.小除夕: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按照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称“别岁”。‎ D.训蒙:古代指教育幼童。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⑴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4分)‎ ‎ ⑵ 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4分)‎ ‎9.本文在叙写过程中多方面称赞了乾隆皇帝。试分条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②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司马汉章:司马倬,字汉章。司马朴长子也。②二年:指淳熙三年到四年。‎ ‎⑴“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这三句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⑵ 全词以一“别”字贯穿,请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 ▲ ,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⑵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定乎内外之分, ▲ 。 (庄子《逍遥游》)‎ ‎⑶ ▲ ,以望复关。 (《诗经·氓》)‎ ‎⑷ ▲ ,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⑸ 夜深忽梦少年事, ▲ 。 (白居易《琵琶行》)‎ ‎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怀孕了,她爱赶集。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各自怀着一个小生命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她们一块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每当她看见在地上跑跳着的孩子,就觉出身上累。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好让这肚子歇歇。孕妇在石碑上坐下,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巨大的石碑从前被同样巨大的石龟驮在背上,后来这石碑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到了,再也没有立起来。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边边沿沿让屁股们磨得很光滑。碑上刻着一些文字,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她挪开了,小心地坐住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缘故还是出自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那些放学的孩子。‎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原野重又变得寂静如初,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定住了神,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有了这第一笔,就什么都不能阻挡孕妇的书写和描画了。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虽然她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她却懂得那一定是些很好的意思,便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那过于努力的描画使她出了很多的汗,汗浸湿了她的袄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它那憔悴的脸上满是安然的驯顺,像是守候,像是助威,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了又数,那碑上和她的白纸上都是十七个大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那是她提前的准备,她要给她的孩子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孩子必将在与俊秀的字们打交道中成长,她的孩子对她也必有许多的愿望,她也要像孩子愿望的那样,美好地成长。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它的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黑那沉笨的肚子。想到黑的临产期也快到了,黑的孩子说不定会和她的孩子同一天出生。黑站了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就拿脸蹭着她的手作为回报。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互相检阅着,又好比两位检阅着平原的将军。天黑下去,孕妇和黑已将它丢在了身后。她检阅着平原、星空,她检阅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原文有删改)‎ ‎12.文中划线处孕妇两次呼喊“黑”,但情感和心态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中有较大篇幅叙述孕妇对“字”的摹写,寓意是什么?(6分)‎ ‎14.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牛。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牛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 冯泽舟 ‎①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两个精神内核:对生命的热切关怀;在孤独、绝望中不断斗争的“战士精神”。鲁迅极其重视生命,痛恨一切残害或漠视生命,尤其是弱者生命的行为。他也在痛斥后面呼唤,呼唤一个对每个人、每个生命有所关爱,每个生命都能自由的世界。同时,鲁迅的文章中又浸透着孤独绝望的味道,他从没有表达过对未来的丝毫希望,他一直在迷茫绝望。然而无论是他小说中的孤独者们,还是他本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向前走并奋斗着,即使他的终点是一片坟墓。‎ ‎②这两个内核,会为个人和民族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读懂了它才算读懂了鲁迅。然而,很多鲁迅读者抓住的不是这两个内核,而是在鲁迅作品中占篇幅很大的“冷嘲”。‎ ‎③“冷嘲现象”在鲁迅作品中极多:在杂文中是直接冷嘲,在小说中是艺术地冷嘲。无论什么话题、什么文章、什么场合,他总是能跳出几句惊天动地的冷嘲。鲁迅式的冷嘲犀利入骨,讽刺极其深刻、正中要害,读来令人震撼。‎ ‎④然而,长期阅读这种冷嘲文字,如果没有抓住鲁迅冷嘲精神的内核,很容易走上歧途。可能有的鲁迅读者,读了整本鲁迅全集,只是骂人功夫进步;更可怕的是,有人读了鲁迅全集后,把自己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冷嘲家”。‎ ‎⑤鲁迅嘲讽国民,不是出于自己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不是为了横眉而指千夫,而是为了给国民做牛马。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于国民痛彻的爱,冷嘲的内在并非像表面一样全是冷漠和鄙视。鲁迅不是为了解气、为了冷嘲而冷嘲,他的冷嘲是有目的的、有针对的。鲁迅冷嘲的对象是国民,目的是通过刺激唤醒他们。鲁迅的冷嘲是经过了现实的磨砺的。他一生阅历丰富,博古通今,对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在这些的基础上,他才去冷嘲,而并不是基于一面之词或幼稚肤浅的见识而进行的挖苦。这样,他的冷嘲才深刻。‎ ‎⑥任何时代,有能够看到并站出来讽刺社会病态的青年,是民族的福气 ‎ ;可是没能看到“冷嘲”的内核,只学来了冷嘲的姿态,或只是彻头彻尾的“冷嘲家”,这是值得警惕的。很多网络上的“公知”或现实中的“愤青”,动辄对社会大加讽刺批判,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就是其中典例。‎ ‎⑦他们喜爱批判议论。可是他们可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隐藏的矛盾,知道中国社会的脆弱?他们能不能想象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他们对西方和自己国家的制度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历史给了中国怎样的包袱和特殊性?他们能够脱离纸上谈兵,而真正提出像鲁迅一样可实施的方案吗?更重要的是,他们冷嘲,是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热爱,还是仅仅不食人间烟火地抱有一个知识精英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为民众奋斗,可是他们本身有资格代表民众吗?‎ ‎⑧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 ‎⑨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读鲁迅?‎ ‎16.鲁迅冷嘲的“深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7.作者是如何看待“冷嘲”的?请简要分析。(6分)‎ ‎18.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面对尘世的浮华与喧嚣,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让我们更加清醒理智地面对生活,发现生活的本真。‎ ‎2019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 高三语文试题 ‎(Ⅱ)附加题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为选考历史科目考生加试内容,共2页,满分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然具八斗才者,亦不能在在如是。以鄙见论之意之极新反不妨词语稍旧尤物衣敝衣愈觉美好且新奇未观之语务使一目了然,不烦思绎。若复追琢字句,而后出之,恐稍稍不近自然,反使玉宇琼楼,堕入云雾,非胜算也。‎ ‎(节选自李渔《窥词管见》)‎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1.语段中“才高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对 ▲ (人名)的评价。该人物的代表作有 ▲ (2分)‎ ‎2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词作可以称之为 “新”?请简要概括。(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探春发起诗社活动,众人都起了别号雅称,黛玉是“潇湘妃子”,探春是“秋爽居士”,宝钗是“蘅芜君”,李纨是“稻香老农”。众人作的海棠诗,李纨评定黛玉当居第一。‎ B.《哈姆雷特》中的雷欧提斯是个时尚而又追求享乐的花花公子。他有爱心,但不能明辨是非,做事缺乏理性,对于亲人的逝去悲痛不已,可是仇恨蒙蔽了他的双眼,成了克劳狄斯的帮凶。‎ C.《老人与海》中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 D.《茶馆》中的常四爷是一个耿直刚强、乐于助人、敢作敢为的旗人形象。“你们就找吧,可着全世界地找,你们还能找着这么混蛋的政府吗?”这句话体现出他富有强烈的正义感。‎ E.《边城》中,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老船夫屋后的白塔坍塌了,老船 ‎ 夫为之忙碌一生的渡船也被冲走了,老船夫也带着遗憾溘然长逝了。这隐喻了沈从文心中世外桃源的崩塌。‎ ‎24.(简答题)(10分)‎ ‎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元春、探春、惜春灯谜的谜底各是何物?贾政因何而悲?(6分)‎ ‎⑵《茶馆》中王利发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王利发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良?改良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5~27 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精英;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首脑人物,在这些特征上是一致的。‎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把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分成两类:亡国和亡天下。亡国,是一家一姓的“国”覆灭,被新王朝替代,文化没有发生变化。对社会震动不大。亡天下,是原有的“国”亡了,文化也被异质文化置换,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种”,已被消灭,是亡国加上灭种。亡国的责任,由享受高官厚禄的官员承担,亡天下的责任,则属于国家的每一个人。梁启超将顾炎武此文归纳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八字。顾炎武将文化的存亡与民族的存亡等同,极具卓识,可谓振聋发聩!之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它就成为鼓舞民众救亡图存的最有力的口号。作于抗战时期的《毕业歌》中,“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语,就脱胎于此。 ‎ 民族文化越弱,民族凝聚力就越弱。民族文化一旦消解,则民族将走向消亡。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例子是契丹。契丹人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曾长期与北宋政权对峙,契丹人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固守本民族文化,盲目追随其他民族的文化。久而久之,民族内部没有了彼此认同的核心。尽管契丹人的后裔还生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但作为一个民族,已彻底消失。历史是无情的,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必遭淘法。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民族文化还在,即使被侵略者占领,就还有复国的希望;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已经消失,即使没有被占领,也是名存实亡。‎ 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保持中华文明发展的势头,再续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25.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什么是“民族文化”。(6分)‎ ‎26.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4分)‎ ‎27.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民族文化?(5分)‎ ‎2019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1.A ‎2.B(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重阳节)‎ ‎3.D ‎ ‎4.A(B绝对化。C无法反推出结论D原文中没有依据)‎ ‎5.D ‎6.D (微:含蓄精妙) 7.A (屯田、水利是工部所辖职责)‎ ‎8.(1) 但是他退让谦恭、淡泊名利,不夸耀骄傲(自大倨傲),不求取功名,不逢迎君主的意图。(每句1分)‎ ‎(2)有人讥讽他师门不严(弟子才能不高),(他)却神态自若,不放在心上。(每句2分)‎ ‎9.推崇文学;重视人才;为人宽厚(每点1分,答对3点得满分)‎ ‎10.(1)①比喻,用“绿带”形容流水,不仅写出了河水的颜色之碧绿,也写出了河水蜿蜒流动之动态。用“青钱”状写荷叶之貌,将荷叶的清圆之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分析“萦”“点”动词的效果,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②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了东湖广阔无边、澄澈碧绿、水天一色而又富有生机的优美景象;(2分) ③优美的东湖之景反衬离别的忧伤。(2分)‎ ‎(2)上片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接抒写分别时的感慨(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小满情绪);下两句,描写饯别宴会场景,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结尾两句,诗人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 ‎11.⑴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⑵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⑶ 乘彼垝垣 ⑷ 直栏横槛 ⑸梦啼妆泪红阑干 ⑹ 赢得仓皇北顾(每句1分,多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12.第一次:对牛怀孕了依然想让自己骑的感激和怜悯。第二次:对眼前美好生活感到满足、感动和憧憬。(各2分)‎ ‎13.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固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 揭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孕妇对孩子未来的希冀,意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长大的重要性。(每点2分)‎ ‎14.①牛和孕妇是路途上相互关心的亲密伙伴,写孕妇对牛的态度,可以更好地表现人与动物的温馨和谐。②展现孕妇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是孕妇,写牛可以表现出孕妇对生命的期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每点2分)‎ ‎15.①有助于刻画孕妇这一形象的特征:善良淳朴,有责任心,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②作品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③淡化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散文化的抒情风格。(每点2分)‎ ‎16.冷嘲的出发点:出于对国民的爱而不是优越感;冷嘲的目的和针对性:是为了激励唤醒麻木的国民;冷嘲的现实基础:阅历丰富,博古通今。(每点2分)‎ ‎17.赞美鲁迅的深刻冷嘲;否定当代青年的批判评论式“冷嘲”;冷嘲应立足现实,关注民生;深刻的冷嘲对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每点2分)‎ ‎18.研读鲁迅作品,深入了解把握鲁迅的精神内核;正确认识、把握鲁迅的冷嘲精神;深入社会、热爱生活,调动生活积累,用鲁迅作品理性映照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发扬鲁迅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每点2分)‎ ‎(70分)参考2018高考评分标准。‎ ‎⑴评分须坚持立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学生选定的文体的要求。评分须从实际出发,公平公正,确保一定的区分度。对紧扣文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论证严密,有真知灼见或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赋分时适当上浮;对虽基本切题,但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应该在及格线以上4分浮动;对偏离题意,思维混乱,文风不正的文章,应在及格线以下赋分。‎ 分类 赋分 切题 立意 结构 语言 记叙文 议论文 一 ‎70~63‎ 切 题 独到 深刻 精巧 严谨 精辟 生动 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紧扣观点深入分析,论证有合理的逻辑性,或者能敏锐的就材料某一要害处,进行立论,或者反驳,且有相当的思想和写作的智慧。‎ 二 ‎62~56‎ 准确 正确 完整 有特点 准确 恰当 文章的主题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能够就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能对判断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分解”和“剖析”。能在论证中进行比较,并能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 三 ‎55~49‎ 基 本 切 题 基本 正确 基本 完整 通顺 平实 文章的主题接近材料的核心,且写作在故事处理或者细节描摹或者真实性、生动性某方面有可圈可点处。‎ 能形成基本正确的观点,或在论证(反驳)或在论据选择和分析上,或在逻辑联系上有某一方面的特色。‎ 四 ‎48~42‎ 略有 牵强 基本 通顺 文章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核心,有完整的故事演绎,但在行文中反复点题,显得多余;或者故事略显简单或老套,技法上也缺少变化。‎ 观点熟套,仅限常识常理,且说理止于浅表,或论证方法单调,缺少变化,只会一味“例证”。‎ 五 ‎41~28‎ 不 切 题 牵强 贴标签 逻辑 层次 不清 不通顺有明显语病和多个错别字 主题与材料中心几乎没有关联,且故事虚假,记叙描写能力较弱。‎ 基本没有论证,关键概念“整体打包”,或者一味例证且止于一个层面,缺少逻辑性;或者篇段分离,硬贴标签。‎ 六 ‎27~0‎ 不 正 确 无章 无法 低幼、粗俗 主题与材料不沾边、胡编乱造,故事低俗,表达能力很差。‎ 完全不会写议论文,无阐说,无论证,没有条理和逻辑。‎ ‎ ‎ ‎⑵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未完篇者,视完成情况而定,一般200以下,0—10分;300字左右11—25分;400字左右,26—35分;500字左右,36—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最高不超过46分。 ‎ ‎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⑤缺作文题扣2分。‎ ‎ ‎ ‎20.以鄙见论之/意之极新/反不妨词语稍旧/尤物衣敝衣/愈觉美好/且新奇未观之语/务使一目了然 ‎21.曹植,(1分)《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白马篇》《七步诗》……(1分)‎ ‎22.语言和意境清新自然不雕琢。‎ ‎23.AD ‎24.(1)贾母:荔枝;元春:爆竹;探春:风筝;惜春:海灯。(各1分)贾政悲伤的原因:谜底寓意不祥,触动他对贾家走向衰败命运的隐忧。(2分)‎ ‎(2)改良方面:①经营内容多样化:把茶馆的后半部分改成公寓出租给别人;②门面和内部装修时尚化:用小桌和藤椅代替了原来的茶座(或“铺上了桌布”、“用美国香烟公司广告画替代醉八仙大画”);③经营策略丰富化:用唱戏招揽客人;打算增添女招待。(各1分)改良失败的根本原因:小人物无法单枪匹马与旧时代的黑暗势力相抗衡。(1分)‎ ‎25.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历史发展过程中)(1分)产生和创造出来(1分)能体现本民族特点(1分)的能为人们广泛接受的(1分)物质和精神财富(1分)的总和(1分)。‎ ‎26.亡国:国家灭亡,民族文化没有发生变化;亡天下:国家灭亡,民族文化已经消失;亡国的责任,由统治阶级承担;亡天下的责任,由国家每一个承担。(每点1分)‎ ‎27.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坚守本民族文化,不盲目追随其他民族文化;具有责任和担当,为保持和发扬中华文明作出应有贡献。(每点2分,答满3点得满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