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角形 北京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角形 北京版

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高。‎ 2. 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拼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教师演示讲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独立完成相应习题、动手画一画三角形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来突破。‎ ‎ 难点:找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的高。‎ ‎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讲解与例题演示,联系总结。通过习题练习、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等方式,总结归纳。 教法与学法: ‎ 教法: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学法:实验观察,独立思考,操作实践。‎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的主题图。‎ 教师:我们学过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组织学生根据主题图情境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小组中说说, 再在全班交流。‎ ‎2.教师: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性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1)]‎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组织学生动手画个三角形。‎ ‎(2)观察所画的三角形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再汇报。‎ 学生根据画三角形、观察三角形,会发现: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3) 教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并标明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一边演示一边说明:在平面上任意画三个点,这3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用线段把每两个点连接起来便形成一个三角形。)‎ ‎2.讨论: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教师强调:围成是指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认识三角形的高。‎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组织学生再画一个三角形,并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条垂线。‎ 教师指出: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2) 在三角形上标明高和底。‎ 教师注意强调:通常画高时用虚线,还要标明垂直符号。‎ ‎(3)议一议: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 动手画一画,并互相交流。‎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给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出:三角形有3条高,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上的高是另一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它底边的延长线上。‎ 教师课件出示三角形高的几种情况。‎ (2)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那么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板书:三角形ABC)‎ ‎4.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2的情境图。‎ 教师: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用4根小棒围四边形,看看各能围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 ‎(2)发现规律。‎ ‎ 通过围一围发现,用3根小棒只能围出一种三角形,用4根小棒可以围出的四边形不唯一。‎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 举例说说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组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画一个三角形,并标明各部分的名称,再画出它的高和底。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画画, 并在小组中说一说。‎ ‎3.教材第65页练十五第1、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互相交流。‎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特性》是“三角形”这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和画高,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我运用我校“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认真备课、上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本节课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利用这个生活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意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 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 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概念的教学还不够突出,画高的地方引导还不是很好,没很好的突破难点,关于怎样做三角形的高,个别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做练习时,我发现一个学生的三角尺放错了,另一个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这个问题,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多练习正确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到位,会使全班同学对高的认识和画法更清晰。‎ 总之,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