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题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 题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16年高考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 “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 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 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2、(2017•广东省惠州市2017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目的设问“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可知其意在让考生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归纳出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然后用史实进行阐述。如论题:1890—1920 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答案】参考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论题一:1890—1920 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4 分)‎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4分)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4分)‎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分)‎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4分)‎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4 分)‎ 3、 ‎(2017•湖北省荆州市2017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26)(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 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2 分)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答出三个维度9 分)‎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1 分)‎ 示例2:观点:16 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论证:①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②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③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④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示例3: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论证:①政治: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法治: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20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20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 ‎4、(2017•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41)(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1: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3分)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 906 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9 分)‎ 示例2: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3分)‎ 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9 分)‎ ‎5、(2017•江西省2017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测试•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了以下探索。薛暮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受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支配的,国家计划用来调节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决定意义的经济活动,价值规律起辅助作用。他认为,过分强调计划并达到否定经济核算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只要是社会化生产,价值规律就仍起作用,运用它为人民造福是必要的。孙冶方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在没有自由市场或自由市场受约束的条件下变得不灵敏了,但它存在着,我们更应重视它,并通过计算来发现、掌握它。王亚南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性,基本上无需随市场供需变动,因此不致受价值规律自发运动的支配。薛暮桥认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范围过分扩大,可能对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恶果。国家在调节生产和流通时,必须掌握正确的价格政策。国家既不应不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任意违反等价交换原则,也不应滥用价值规律来调节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计划与市场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材料展示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学家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规律的探索的不同观点,观点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①认同计划经济作用,市场经济起辅助作用②肯定计划经济作用,并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根据材料限定只要在中国现代史的范围,答题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①建国初期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的探索;②建国初期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探索;③建国初期经济学家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④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等多重角度;可结合相关史实论述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经济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示例1论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探索。‎ 阐述:①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的态度:大多学者都强调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起主导甚至决定作用;但也有的学者认识到过分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市场、商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②原因:理论界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③影响: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恶劣影响,这些理论研究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示例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学者对市场作用的探索。(2 分)理论界通过我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2分)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文革”期间的国民经济教训,(2 分)少数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市场调节、运用价值规律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2分)反对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因为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一探索没有取得更大进展,(2分)但为改革开放后,建立礼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目标作了铺垫。(2 分)‎ 示例3: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2分)‎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缺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体制;(2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在市场体制上思想解放;(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 分)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将礼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具体化;(2 分)21 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2 分)‎ 6、 ‎(2017•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27)(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国时期,恰逢乱世,人们又强烈认清自己的意愿,而历史学的作用恰如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学家,如王国维、陈寅恪、傅斯年、胡适、唐德刚等。——摘编自风凰网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困绕“社会变迁与历史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近代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产生了诸多近代史家,可围绕“社会变迁与历史学”为主题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作答:①近代社会变迁对史学家的价值观念、民族和社会使命感的影响,从而诞生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史家。②近代社会变迁对史学研究内容的影响,史家开始突破对传统经学的研究、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③从近代社会变迁对史学研究方法的变化上来看,近代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西方先进的史学方法传入中国,史家开始用革命史观、现代史观、世界史观等多元的角度看待历史演进过程。④近代社会变迁对史学的作用的影响,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近代史学研究有服务于救亡图存的一面。‎ ‎【答案】‎ ‎(1)民国初年,由于政治的持续动荡的相关史实 ‎①‎ ‎1912年至1928年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包括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等;‎ ‎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峙。包括国民革命运动、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列强侵华的相关史实。包括‘二十一条’,一战后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涉及侵略中国的内容,1931-1945年间日本侵华的史实,美国侵华特别是抗战胜利后的相关侵华史实等。‎ ‎(2)历史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①以中国经学为基础之传统史学的没落;②是由梁启超倡导,以现代观念为指导,以史纂为主,与同时代西方新史学接轨之“新史学”产生;③是以“科学”观念为指导,以史料的整理考据为主,与乾嘉汉学和西方汉学关系密切之“新史学;④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政治和文化斗争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突出革命叙事,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革命以及暴力推翻‘反动的社会政治秩序’。‎ 6、 ‎(2017•湖北省黄冈市2017 届高三9 月份质量检测•26)(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 材料二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 ——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观点),并就所拟论题(或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 论证:(1)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具有较大的价值。比其他金属铸币拥有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优点,比纸币的购买力更加稳定。事实上,明代民间贸易冲破政府的禁令,既有前述原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 ‎(2)白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必须与经济总量相适应。当市场上的商品丰富而白银总量较少时,它显得特别贵重;反之,白银总量较多而商品供应不足时,白银就会贬值。因此,白银的购买力也是随着商品数量和白银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十分稳定的价值尺度。‎ ‎(3)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贸易顺差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中国以外来的白银为主建立了银本位制,实际上中国市场上的白银主要依赖外国的输入。一旦外国减少或停止对中国的白银输入,必然造成国内白银的缺乏,从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损失,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性。‎ ‎8、(2017•河北省保定市、唐山市2017 届高三9 月摸底考试•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经典文献:《四书》、《五经》、历代史书。历代士人精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命题出发,重新解释经典、重新解释传统。‎ 答案示例:宋代理学对儒家道德伦理的重建 南北朝以来,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宋代朱熹吸收佛、道部分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思想,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使得儒家重新夺回思想领导权。‎ 9、 ‎(2017•河南省、河北省2017 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论题:近代人文精神向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 阐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顺位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潮流,各国为顺应自由主义而进行的改革,也反映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浪漫主义流派的文学、美术和咅乐中,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现象的揭露,这些都推动了社会进步。(9分)‎ 示例二:论题: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3分)‎ 阐述: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后,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要求以人为中心,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近代人文主义产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满足于仅仅对人性的尊重而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启蒙运动在这时兴起,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主义阶段。随着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深化,外延也不断扩展,这些都表明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近代人文精神得到了发展„(9分)‎ 10、 ‎(2017•湖南省益阳市2017 届高三9 月调研考试•28)(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正是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认识他们所碰到现成历史条件时,只有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恩格斯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历史人物的努力与成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曾国藩的守护与失守(2分)‎ 曾国藩是清政府的守护者和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同时也是近代史上的一个失败者。(2分)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练兵。曾国藩组建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倡导学习西方科技,其中目的之一是为了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可以说曾国藩是清政府的守护者。(3 分)‎ 曾国藩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西方科技文化。1861年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开办军用工业,建立新式学堂,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3 分)曾国藩的崛起,不过是为清政府寻找政治出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无法挽回大清覆灭的命运。他不懂得也不能利用当时的历史条件去改变清政府的政治体制,最后他也没有改变历史,他自己也是一个历史的失败者。(2分)‎ 11、 ‎(2017•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的原料及市场的基地。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 ‎——据马汉《海权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海权与世界强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荷兰海上霸权的确立。‎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进人大发展时期。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12 分)‎ 示例2:论题: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奠定了英国海上霸权的基石。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接着,英国又同法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主的地位。(12分)‎ ‎12.(2017·湖南省郴州市2017 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26)(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示例1:观点: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 论述:中世纪的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于领先世界,无论汉唐,还是宋元明清时期都是世界中心之一,然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下,阻碍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在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引入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到来。随着经济和近代科技的发展,政治上欧洲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时代,很快崛起为世界的中心。‎ 总结: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世界历史的时代潮流不可违,违者,先进必将会变为落后,顺应者,则能跨越发展。‎ 示例2:标题:后来居上的欧洲(2分)‎ 观点: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2 分)‎ 论述:西方长期以来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但15、16世纪以来,西欧迅速发展,逐渐从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发挥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潜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民主代议制;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由此,欧洲由落后到领先世界,而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却同步自封,逐渐落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