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秋季学期宣威五中期末检测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来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 23 -‎ ‎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⑤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B.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C. 孔子对“风”的解释,说明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就足够了。‎ D. 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因为人类社会的维持还要依靠良好的风俗习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用“自然界中风使万物得以生存”作类比,引出了文章的话题;然后以孔子的《论语·颜渊》中的语段来说明风的含义。‎ B.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每个不同情状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C. 文章二、三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解读了《诗经》之“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孔子编集《诗经》的意图。‎ D. 文章语言通俗,论证层次清晰,全文运用比喻、举例、引用、正反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3 -‎ A.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 B. 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人民自觉遵守,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C. 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争斗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 《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所以各自风俗文化不同。‎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 C项,表意不完整,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是之一,还需要长期实践检验和民众普遍认可。社会风气是一部分,依据原文“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来看,还有法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项,“全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错误,原文中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23 -‎ 本题:‎ A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B项,正确;‎ C项,“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说法过于绝对;‎ D项,“风马牛不相及”解释错误,并没有风俗不同的意思。‎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 放到座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 她骄傲地说:“看! 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 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 ……”——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 23 -‎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 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 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 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 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 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 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 - 23 -‎ 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 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 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 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 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 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 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 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本文节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母亲千辛万苦带来的两根木头,在搬家时我却毫不怜惜地把它留给了房东”表现了“我”对母爱受之无愧的冷漠。‎ B. 母亲念念不忘两根木头,说明生活中的母亲是个勤俭节约的人,文中多次重复这件事,也说明生活中母亲是一个爱唠叨的人。‎ C. “那么好的木头! 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 你怎么舍得扔了!”这句母亲伤心的话语中透露出母亲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爱子之心的痛心。‎ D. 本文写得跌宕起伏,将往事不断穿插叙述,表现母亲不计回报关心子女的慈爱形象,也蕴含了我的愧疚之情。‎ ‎5. 赏析文中画线句“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文中对“到来”和“离别”的叙写一详一略,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4. B 5. 采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母亲来看望“我”时负重劳顿的艰辛,蕴含着深沉朴实的母爱。 ‎ ‎6. (1)一详:母亲到来时极尽铺陈,写母亲带的东西多,写母亲长途劳顿的艰辛,写母亲做的家务多,写母亲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在记叙和描写中表现母亲对“我”的深沉、细腻、无怨无悔的关爱。‎ ‎(2)一略:写“我”送别母亲流程化、形式化,写“我”无话可说的尴尬,表现出“我”对母爱受之无愧而对报答却疏于表达的冷漠、惫懒。‎ ‎(3)通过详略对比,鲜明地表达出“我”作为子女,顿悟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报答母亲的迟钝疏忽。表现了作者的反思,也引发了读者共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生活中母亲是一个爱唠叨的人”不正确,从文中来看,母亲的话并不多,她不是一个爱唠叨的人。母亲念念不忘两根木头,主要是表现出母亲的勤俭节约。‎ 故选B。‎ ‎【5题详解】‎ - 23 -‎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从手法上来看,“劫持”本是人的行为,句中却用来写各种包裹,赋予包裹以人的特点,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被各种包劫持”来形容一个人带的包裹多,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内容上来看,写出了母亲所带的东西多,说明母亲在路上的负重劳顿和艰辛,结合上下文可知,这些包都是母亲带给“我”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6题详解】‎ 此题要求分析文中的详略安排,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分别找出文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结合主题和人物形象来分析。题干已经指出文中对“到来”和“离别”一详一略,也就是说详写了母亲的到来,略写了“我”和母亲的别离,从原文来看,作者写母亲“到来”时,详细写了母亲带的东西、等车、中途转车、帮“我”收拾家务等情况,表现出母亲旅途的艰辛与劳苦,更反映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细腻深沉的爱。文中写“我”送母亲离开时,写了“我”给母亲买票,送母亲上车,不知如何和母亲话别等,突出的是一种程式化的分别“仪式”,反映出“我”坦然享受着母爱,却疏于表达对母亲感情的惫懒与冷漠。母亲的表现和“我”的表现形成对比,也就是一详一略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也反映出作者的反思,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考生分点概括可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我国仅在3%上下。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546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29%。城市方面,目前只有杭州2017年的占比达到了24.20%。‎ - 23 -‎ ‎2018年4月,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提出了新文创的概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的确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这些年,为嫁接“互联网+”概念,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其中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按照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的理解,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新文创本质上是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创IP,重构文创内容生态。‎ ‎(摘编自《2018年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 材料二:当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加速,新文创便不再局限于传统业态,而是以科技为驱动,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淡化娱乐,突出文创。‎ 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始终是IP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灵魂与动力,缺一不可。‎ 在这种理念下,强势IP《王者荣耀》能走到今天,除了玩法本身,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经典人物,让人们在游戏中体验文化。腾讯动漫的漫画《一人之下》有道家文化的影子,腾讯影业重点打造的《藏地密码》等影视作品,也是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文化从来都不是速成品,在新文创的时代,产业融合有了更大的空间,资本运作有了更广的天地。然而,要打造一部好的作品,更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多年的精心雕琢。这既考验着产业的定力,更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力。这个过程是长线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匠心,需要更开放的连接协作。‎ ‎(摘编自李慧《新文创呼唤更多匠心》)‎ 材料三:2018年6月27日,北京电影小镇建设正式启动计划在2018年年底完成一期建设,2019年全部完工。届时北京电影小镇将依靠电影产业、其他文创产业的发展来助力推动黑庄户乡的建设发展与振兴。‎ - 23 -‎ 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变成实际操作的东西也需要有一定的载体,而这些载体特别是电影产业等则需要一定的土地。对于国内的很多乡村来说,土地很多,但缺少的是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而文化产业则是最适合进入乡村、拉动乡村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样,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大片土地,乡村也可以解决。如此看来,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没有污染,同时乡村也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新源泉,可见,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选择。‎ 另一方面,从农村这个角度来看,想要振兴,就一定要和城市结合起来,把城市的资金、人才、产业引到广大农村,二者融合发展。实际上,即将建成的北京电影小镇就是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优秀案例。‎ 同时,北京电影小镇以广大的土地为基础打造配套居住区、电影产业核心区、文化旅游生态区,聚焦生产——生态——生活,形成“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北京电影小镇的这种发展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范。‎ ‎(摘编自《北京电影小镇: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创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更多的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相互增长,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产业。‎ B.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却很落后,我国文化产业总值占CDP总量的比重仅在3%上下,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 C. 计划于2019年全部完工的北京电影小镇,将依靠电影产业和其他文创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当地乡村的振兴,实现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D. 传统文创产业只注重娱乐,而不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以及用户的文化体验,也不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符合当前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战略决策,也很好地实践了政府倡导的“互联网+”这一概念。‎ B. 文化产业之所以适合进入乡村,能很好地推动乡村发展,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文化产业没有污染,二是乡村能为文化产业提供创新源泉。‎ C. 北京电影小镇将在黑庄户乡打造出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的特色小镇空间格局,这一发展模式可能会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借鉴。‎ D. 《王者荣耀》《一人之下》《藏地密码》等游戏和影视作品,是产业运作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作品。‎ ‎9. 如何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 ‎【答案】7. D 8. B ‎ ‎9. ①通过政策引导,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文化产业;②注重文化价值,要有充足匠心;③与乡村合作,相互促进。‎ - 23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只注重”“不关注”“也不注重”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只说新文创“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有两个主要原因”错,主要原因概括不全,原文中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即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载体,“而这些载体特别是电影产业等则需要一定的土地”,而乡村“土地很多”。‎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如何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 结合材料一“为嫁接‘互联网+’概念,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新文创本质上是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创IP,重构文创内容生态”可概括出“通过政策引导,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文化产业”;‎ 结合材料二“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始终是IP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打造一部好的作品,更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多年的精心雕琢。这既考验着产业的定力,更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力。这个过程是长线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匠心,需要更开放的连接协作”可概括出“注重文化价值,要有充足匠心”;‎ 结合材料三“文化产业则是最适合进入乡村、拉动乡村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样,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大片土地,乡村也可以解决。如此看来,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可概括出“与乡村合作,相互促进”。‎ - 23 -‎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B.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 23 -‎ C.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D.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河南,古代“河”专指黄河,如同“江”专指长江,河南为黄河以南地区。‎ B. 古代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一人在左陪坐担任警卫,称“参乘”或“车左”。‎ C. 籍,项羽,名籍;在与人交谈时,古人常用字谦称自己,义同“我”。‎ D. 北向,即向北,“北向坐”就是坐南方面向北方;在座次安排上,南方位是卑位。‎ ‎12. 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初到鸿门,以巧言迷惑项羽:双方有着一致的目标,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作战,可是却有小人使双方产生嫌隙。‎ B. 项羽对沛公的巧言自辩,由于英雄的惺惺相惜心理,并且项羽也不想和沛公公然对敌,就邀请沛公入座饮酒。‎ C. 项羽安排沛公的座次,明显看轻沛公,沛公安然入座,只想保全自己。‎ D. 樊哙指责项羽不遵约定,误会沛公的诚心,这一番指责让项羽无言以对。‎ ‎13. 翻译画线句子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2)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有”为动词,它的宾语为“虎狼之心”,所以在“心”后面断开,排除A和B;“杀人如不能举”和“刑人如恐不胜”句式上对称,所以在“胜”后断开,排除C。‎ 翻译为: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 23 -‎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古人常用字谦称自己”是错误的。在与人交谈时,古人常用名谦称自己,义同“我”。‎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并且项羽也不想和沛公公然对敌”是错误的。项羽由于过于自信,并没有把沛公放在眼里,所以不想和沛公公然为敌是错误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以”,用;“翼”,像翅膀一样;“得”,能够。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故”,特意;“……者,……也”为判断句;“出入”,进来;“非常”,以外的变故。‎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 23 -‎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 23 -‎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 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 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 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 ‎15. 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侧面描写(衬托、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动作、细节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即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意思是: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这两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写出战争胜利之后的情景。并非“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结合诗歌关键词句判断诗人性格特征,然后从修辞、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 23 -‎ 首联意思是: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借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颔联意思是: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弯弓”“插羽”是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这两句用典,写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3 -‎ ‎(1)《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描写士兵们被荆轲的慷慨歌声感染,同仇敌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有两个名句,意思是要注重大的行为,不计较细枝末节。这两句是: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女子追忆美好年华,叙写幼年时欢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士皆瞋目 (2). 发尽上指冠 (3). 大行不顾细谨 (4). 大礼不辞小让 (5). 总角之宴 (6). 言笑晏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瞋”“谨”“宴”“晏”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____________。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____________,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 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 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 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 23 -‎ D. 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 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 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 古代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此题成语解释和意义差别:“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盈盈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根据语境,第一个空填“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是指诵读诗词文章时声音响亮而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根据语境,第二处填“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前者突出“吸引人”后者突出“把目光集中在一点上”。此处应填“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指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根据语境,最后一处空白应填“自然而然”。‎ 故选C。‎ ‎【1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 B项,“享受思想”搭配不当;‎ C项,“享受语言”表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如“享受诗词语言的美”;‎ D项,“感知”和“享受”当互换位置。‎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做此题,可遵循瞻前顾后的原则,前文有个“因为”,所以承前统一句式用“还因为”,后文有“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所以接“生活节奏较快”。‎ 故选C。‎ ‎20.下面是某人发给朋友的一则手机短信中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我于昨晚得知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薪水不足的消息。甚为挂念。现承蒙×××捎去5000元,以尽绵薄之力,请务必领受;他日抽闲我定当莅临医院慰问探望。祝愿老人家病体早日康复!‎ ‎【答案】①“家母”改为“令堂”(或“令慈”);②“薪水”改为“费用”;③“承蒙”改为“拜托”(或“劳烦”);④“领受”改为“收下”;⑤“莅临”改为“前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了解应用文段的一般写作格式和要求,然后再结合常见语病的辨析和修改方法加以作答。题目要求修改发给朋友的一则手机短信中的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修改中要注意谦敬词的用法。①“家母”错误,是谦辞,称对方的母亲应用敬辞,可改为“令堂”或“令慈”。‎ - 23 -‎ ‎ ②“薪水”错误,“薪水”,又叫柴水、薪俸、薪给、薪金。现代人称为薪资。由于都是工人阶级,所以称为工资。由语境“得知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薪水不足的消息”可知,此处应改为“费用”。③“承蒙”错误,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语境“现承蒙×××捎去5000元”主语是“我”,所以使用不当,可改为“拜托”或“劳烦”。 ④“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此处对象为“5000元”,所以应为“收下”。⑤“莅临”, 来临(多用于贵宾),是敬辞。此处语境为“我定当莅临医院慰问探望,主语是“我”,应改为“前往”。‎ ‎【点睛】得体的具体要求是:(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21.下列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临时应急救治,报告领导,请求医疗救援。领导知情后,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同时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领导到达现场后,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在事故发生后,应先启动应急预案,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处理,首先是应急救治,报告领导,请求医疗救援。然后领导知情后,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同时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最后领导到达现场后,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 - 23 -‎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也存留着许多定格的瞬间,或者美丽或者感动或者震撼或者……‎ 请以“定格”为题,自定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有生动的描写和抒情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定格 荷香是夏季的一声叹息,我一直记得。‎ 那年夏季,荷花盛开在一片荷塘中,浑浊的水面映出荷花冰清玉洁的身影,身上处处散发出清香,荷叶像是荷花的陪衬物似的,静悄悄的铺在在水面上一动不动,整片池塘看起来像极了一幅别样的风景。‎ 我跟随父母一起到奶奶家游玩。走到巷子尽头,一扇朱红色的木门,漆已经有些斑驳,我轻轻拿起泛绿的铜锁,小心翼翼地叩了几下,门被奶奶打开了。一跨进门,扑鼻而来的是一阵清香。走进厨房,浓郁的荷香和糯米的甜米的甜香满满的溢出来,我随手拿起一片未晒干的荷叶片仔细端详着,有条理的叶纹与青翠的绿色第一时间紧紧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久久不能恢复。‎ 火苗映在奶奶的银发上,泛着温暖的光晕,跃入沧桑的沟壑间,散作一抹荷香。‎ ‎ “奶奶,您为什么喜欢做荷叶饭呢?”奶奶停下手中的活儿,捋了捋而变得头发,认真的说:“人们往往只赞美荷花的美,忽视了荷叶这般清雅的存在,把荷叶都算作荷花的了。”她拿出一片晒干了的荷叶对我说:“你闻一下,荷叶即使枯萎老去,它仍会散发出清香。”奶奶温和的笑着,拉住我的手,温暖的触感透过粗糙的掌心传到我冰凉的指尖。‎ ‎ “孩子,要做荷叶那样的人,献出心头的清香啊。”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做荷叶那样的人吗?‎ 告别了奶奶,我走到巷子拐角处,看到了半亩青涩的荷塘。和田玉般温润的荷叶上缀着几星露珠,颤动地滚落,惊醒了打坐的莲子,荷叶柔和地吐纳着清香。‎ 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青未青,历久弥香的荷叶,大概只有在夏季善且年轻时,才会被注意到吧。‎ - 23 -‎ 就像奶奶,为儿女们撑起了半边天,尔后在没有人注意的朱红小门的小院里,静静晕染着荷香,纺织模糊的心事。‎ 似乎触到夏忧伤柔软的内心,她叹出一抹荷香,那是她用一辈子去酝酿的,最优雅的一抹荷香啊!‎ 奶奶离开了我们很久了,但每当我吃饭时似乎总能感受到那扑鼻的荷香,那是我生命的力量源泉。‎ 那抹荷香,定格在我记忆中的画面,将永远激励着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命题前所给材料提示考生,“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因此作文要写一个“瞬间”,一个“画面”,而且这个瞬间是令人感动的瞬间,这个画面是美好的画面。这个作文题目可选材料非常多,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可以描写大自然中的某个美景画面,也可以描写写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一瞬间。写作中重要点要写出“定格”的原因,也就是要突出令人感动或震撼之处。‎ 点睛: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本题可以精心地讲述一个故事,准确地定格一幅画面,生动地描写一些细节,告诉读者“定格”的是什么。(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本题就可以从为什么“定格”来写。(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入展现所给标题的内容。例如本题就可以先写“定格”的是什么,然后通过细腻描写,展示“定格”内容令人感动或震撼之处。‎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