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菌和蓝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蓝藻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而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B. 蓝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而所有细菌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 C. 二者细胞中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都有拟核,拟核中有染色体 D. 二者都属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相比,细胞中都没有核膜,但有核糖体 ‎【答案】D ‎【解析】A、蓝藻含有光合色素和酶,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同化作用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A错误; B、少数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如光合细菌,B错误; C、蓝藻和细菌都属于原核细胞,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都有拟核,但拟核中没有染色体,C错误; D、蓝藻和细菌都属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细胞中都没有核膜,但有核糖体,D正确。故选D。‎ ‎2. 塞卡病毒病是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急性疾病,下列关于塞卡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物 B. 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C. 能引发传染病,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可以生存 D. 能引发传染病,通过细胞分裂繁衍后代 ‎【答案】B ‎【解析】塞卡病毒属于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A错误;塞卡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必须生活在活细胞内,B正确;塞卡病毒能引发传染病,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不可以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C错误;塞卡病毒能引发传染病,不能通过细胞分裂繁衍后代,D错误。‎ ‎3. 从成分、功能方面将细胞器进行归类,不合理的是 A.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等 B. 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C. 含有RNA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叶绿体 D. 可能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 ‎【答案】C ‎【解析】A、有氧呼吸产生水,脱水缩合产生水,A正确。 B、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可以产生ATP,B正确。 C、核糖体也含有RNA,C错误。 D、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液泡中含有花青素,D正确。故选C。‎ ‎4.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转换高倍镜观察,需要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碰坏玻片标本 B. 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 标本颜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D. 转换高倍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答案】A ‎【解析】A.转换高倍镜观察时不用升降镜筒,直接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若物像不清晰,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A错误;‎ B.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将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B正确;‎ C.标本颜色较深,视野应适当调亮,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C正确;‎ D.由于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因此转换高倍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D正确;答案选A。‎ ‎5.下列分子中,不属于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选B。‎ ‎【考点定位】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名师点睛】氨基酸结构特点 ‎①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每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②氨基和羧基的连接位置: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氨基酸不同的决定因素:R基的不同 ‎6.如图是核苷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m为胸腺嘧啶,则b是构成RNA的单体 B. 若m为胸腺嘧啶,则b组成的大分子在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核 C. 若m为尿嘧啶,则RNA中不含有化合物b D. 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核酸的种类、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DNA特有的碱基是胸腺嘧啶(T),若m为胸腺嘧啶,则b是构成DNA的单体,由b组成的大分子是DNA,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A错误,B正确;RNA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U),若m为尿嘧啶,则化合物b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错误;腺嘌呤(A)是DNA与RNA共有的碱基,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错误。‎ ‎【点睛】理清核酸的种类、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特别是核苷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7.血红蛋白中含有Fe2+,缺铁,人会患缺铁性贫血症,使人供氧相对减少,最终影响人体的能量供应,这说明无机盐具有哪项重要作用( )‎ A. 维持酸碱平衡 B. 维持渗透压 C.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D. 维持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信息:“血红蛋白中含有Fe2+,缺铁,人会患缺铁性贫血症,使人供氧相对减少,最终影响人体的能量供应”,说明缺铁影响了人体供能这一生命活动,所以这说明无机盐具有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作用,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无机盐的作用 ‎8. 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分别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像如图所示。则实验前与实验后各细胞液浓度大小依次是( )‎ ‎①BA>C ③B>A=C ④B=A=C A. ①③ B. ②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AC都发生质壁分离,C分离程度较大,说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A和C细胞液浓度,而且A细胞液浓度大于C, B没有质壁分离,说明B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相当,故实验前B>A>C;由于B没有质壁分离,故实验后B细胞液浓度还是和蔗糖溶液实验前浓度相当,而A和C发生质壁分离,实验后细胞液浓度和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相当,C失水较多,其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较A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低,即C细胞液浓度小于A细胞液浓度,故实验后B>A>C,故选B。‎ ‎【考点定位】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9.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第10天 斐林试剂 不显色 B 第20天 双缩脲试剂 不显色 C 第30天 苏丹Ⅲ试剂 橘黄色 D 第40天 碘液 蓝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第10天时,有可溶性糖,因此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能出现砖红色沉淀,故A错;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转化成淀粉,相应的酶存在于细胞内,催化淀粉合成的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能出现紫色反应,故B错;第30天时,脂肪的含量较高,加入苏丹Ⅲ试剂后,出现橘黄色颗粒,故C正确;第40天时,淀粉的含量降低至0,因此加入碘液后,不会出现蓝色,故D错。‎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有机物的鉴定,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10.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 )‎ ‎①染色 ②防止细胞死亡 ③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④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详解】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故选:D。‎ ‎11. 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的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DNA,虽然原核细胞不具有真核细胞的某些结构,但也能进行相应的生理功能,如蓝藻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对于这样的特例,需重点掌握,也是高考的重点。‎ ‎12. 下图是某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结构①是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B. 结构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结构③是高尔基体,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D. 结构④是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C ‎【解析】A、结构①为椭球形粒状小体,是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A正确;‎ B、结构②呈棒状、具有双层膜,是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B正确;‎ C、结构③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内质网,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C错误;‎ D、结构④呈扁平的椭球形、具有双层膜,是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故选C。‎ ‎【点睛】学生对细胞器理解不清 识别细胞器,明确各种细胞器的功能(连线)‎ ‎13. 下列有关酶的特性及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pH过高或过低以及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B. 在研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中,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C. 在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适宜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对象 D.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提高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因而酶催化效率更高 ‎【答案】C ‎【解析】pH过高或过低以及温度过高都能使酶变性失活,但温度过低不会导致酶变性失活,A项错误;在研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而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水浴加热,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B项错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直接受温度影响,所以不宜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对象,C 项正确;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因而酶催化效率更高,D项错误。‎ ‎14.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某些方式的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在A、B、C三图中,靶细胞都是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信号分子 B. 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C. 细胞膜上有信息接受功能的物质很可能为糖蛋白 D. 细胞间都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A、A、B、C三图中,靶细胞都是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信号分子,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B正确; C、细胞膜上的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C正确; D、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形式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化学物质,二是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三是通过胞间连丝,所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都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D。‎ ‎15. 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热加压使底物分子更容易从b状态转变a状态 B. ad段表示在有酶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化学反应顺利进行所提供的活化能 C. 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发生改变 D. 曲线Ⅱ可表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该反应只能在细胞内进行 ‎【答案】C ‎【解析】A、加热加压使底物分子获得能量,从而使底物分子从常态变为活跃状态,图中的b是酶显著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底物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加热加压使底物分子更容易从c状态转变为a状态,A错误; ‎ B、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B错误; C、如果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改变,C正确; D、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催化化学反应,在体外满足其催化反应的最适条件,照样能进行反应,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以酶、无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的曲线图为背景,考查酶促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营养液中O2含量变化对某植物吸收K+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都是适宜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分析得出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 B. 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氧气该植物就不能吸收K+‎ C. AB段限制吸收K+速率的主要因素是O2浓度 D. BC段表示除了营养液中O2含量,还有其他因素影响K+的吸收速率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AB段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增加,BC段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不再增加,说明钾离子运输方式需要能量,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由图示“K+吸收速率随营养液中O2含量变化而变化”知“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氧气该植物就也能吸收K+,B错误; C、根据曲线图,AB段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增加,则AB段限制因素是氧气浓度,C正确; D、BC段O2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改变O2含量K+吸收速率不再变化,O2含量不再是影响K+吸收速率的因素,限制性因素除了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还可能有其它因素影响K+吸收速率,如温度,D正确。故选:B。‎ ‎17.用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B. 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 B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 D. 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答案】C ‎【解析】1、当某种植物细胞处于2mol·L-1的蔗糖溶液中时,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又由于蔗糖溶液浓度较大,细胞会失水过多而死亡。‎ ‎2、当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时,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A正确;‎ B、AB段曲线,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逐渐减小,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正确;‎ C、BC段细胞原生质层相对体积逐渐增加,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的活的,C错误;‎ D、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D正确。故选C。‎ ‎18.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B. 水分子跨膜运输总的方向是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 C. 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 D. 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 ‎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高浓度→‎ 顺浓度梯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详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动力都是浓度差,所以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进行运输,A正确;由于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所以其跨膜运输总的方向是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B正确;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需要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也能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C错误;无机盐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可以在载体的协助下,消耗能量,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所以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如图1、2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1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 B. 图2表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乙 C. 去除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对甲、乙的运输均有影响 D. 甲、乙两种物质均为细胞代谢所需的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A、分析图解可知,图甲物质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可以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A正确;‎ B、乙物质的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除去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对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均有影响,C正确;‎ D、图乙可以判断乙物质为运进细胞,而图甲中不能判断细胞内外,因此不能确定甲物质是否是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D错误。故选D。‎ ‎【点睛】巧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根据分子大小与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2)根据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0.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 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C. 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D. 生物膜是指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核膜不属于生物膜 ‎【答案】D ‎【解析】A、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A正确;‎ B、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B正确;‎ C、各种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C正确;‎ D、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D错误。故选D。‎ ‎【点睛】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21.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检测酒精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B. 还原糖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后呈无色,在加热后变成砖红色沉淀 C. 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使DNA呈现红色,使RNA呈现绿色 D.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 ‎【答案】D ‎【解析】A、重铬酸钾可检测酒精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A错误; B、还原糖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后呈蓝色,B错误; C、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使DNA呈现绿色,使RNA呈现红色,C错误; D、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不同的琼脂块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说明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相同的。而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反应的是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D正确。故选D。‎ ‎22.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生物体的细胞内需要储备大量的ATP B. ATP是由磷酸基团和一个腺嘌呤构成的 C.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D. ATP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但不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答案】C ‎【解析】A、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是有着非常快的转化速度,A错误;‎ B、ATP是由磷酸基团和一个腺苷构成的,B错误;‎ C、ATP为直接能源物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C正确;‎ D、ATP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D错误。故选C。‎ ‎【点睛】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23. 下列物质变化中,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 A. 葡萄糖→丙酮酸 B. 丙酮酸→酒精+ CO2‎ C. ADP+Pi+能量→ATP D. H2O →[H]+O2‎ ‎【答案】C ‎【解析】A、葡萄糖→丙酮酸只能在细胞溶胶中完成,A错误;‎ B、丙酮酸→酒精+CO2只能在细胞溶胶中完成,B错误;‎ C、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因此ADP+Pi+能量→ATP在胞溶胶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C正确;‎ D、H2O →[H]+O2只能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D错误。故选C。‎ ‎【点睛】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34ATP。‎ ‎24.甲、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中的某种结构,a、b表示有关化学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产生的[H]不能参与b B. 能进行a的细胞一定能进行b C. 甲、乙都能产生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D. 甲的外侧和乙的内侧基质中都存在着少量DNA ‎【答案】C ‎【解析】A、据图分析可知,a表示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b表示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A项正确;‎ B、能进行a过程的真核细胞含有叶绿体,同时也含有线粒体,所以能进行a的细胞一定能进行b,B项正确;‎ C、甲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其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乙表示线粒体内膜,其产生的ATP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暗反应除外),C项错误;‎ D、甲的外侧是叶绿体基质,乙的内侧是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均存在着少量DNA,D项正确。故选C。‎ ‎25. 下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提取色素时加入乙醇是为了防止叶绿素分解 B. 水稻在开花时节,叶片中色素量是(甲+乙)<(丙+丁).‎ C. 乙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最快 D.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答案】D ‎【解析】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右到左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提取色素使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原因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叶绿素分解,A错误; B、水稻开花季节,叶绿体含量较高,所以(甲+乙)>(丙+丁),B错误; ‎ C、丁(胡萝卜素)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最快,C错误;‎ D、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扩散距离最远,D正确。故选D。‎ ‎26.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 B. 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 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3的量增加 D. 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A正确;‎ B、由图可知,叶绿体中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因此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B正确;‎ C、由图可知,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色素吸收的光变多,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变多,暗反应中C3的还原量增多,则叶绿体中C3的量减少,C错误;‎ D、叶绿素吸收420nm~470nm波长的光较多.当缺镁时,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叶绿素吸收420nm~470nm波长的光变少,则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D正确。故选C。‎ ‎27.如图表示水稻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其它条件不变且适宜),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下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照强度由a到d时,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增加 B. 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 若光照强度长期为c,该绿色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D. 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答案】B ‎【解析】A、据图分析: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内O2产生总量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光照强度由a到d时,实际光合速率一直增加,呼吸速率不变,故净光合速率增加,故A正确。 B、光照强度为b时,净光合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故B错。 C、光照强度为a, O2产生总量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故这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为6。光照强度长期为c,实际光合速率为0,故净光合速率为0,故C正确。 D、光照强度为d时,实际光合速率为8,而呼吸速率为6,故D正确。故选B。‎ ‎28.在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会降低.此时,细胞内C3、C5以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A. 增加、減少、減少 B. 减少、增如、增加 C. 减少、增如、域少 D. 增如、减少、增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能够根据暗反应中的卡尔文循环判断二氧化碳的变化对C3、C5以及ATP生成量的影响,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推理能力。‎ ‎【详解】夏季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 根据卡尔文循环的图解可推断:二氧化碳减少时,C5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结合减少,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C5化合物积累,导致C5增加;由于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的消耗量减少,ATP含量增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温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酶的活性;而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 ‎29.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肌肉细胞中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B. 水果储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C. 细胞呼吸中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有水和氧气参与才能释放储存的能量 D.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A、肌肉细胞中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所以其相关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A正确;‎ B、水果储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无氧呼吸的强度会大大增强,消耗有机物增多,B错误;‎ C、无氧呼吸中有机物分解不需要水和氧气参与就能释放储存的能量,C错误;‎ D、有的原核细胞如蓝藻、硝化细菌等也可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故选A。‎ ‎【点睛】注意:(1)无线粒体的生物(或细胞)不一定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无线粒体的真核生物(或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等,而一些原核生物虽无线粒体,但仍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菌。‎ ‎(2)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O2量不一定等于产生的CO2量。‎ 因有氧呼吸利用的物质不同而不同。若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O2量等于产生的CO2量;若利用脂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O2量则大于产生的CO2量,因为脂肪与葡萄糖相比,H的含量高。‎ ‎30. 有关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产生的[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产生的[H]来源于水的光解,有氧呼吸产生的[H]来源于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分解和第二阶段丙酮酸及水的分解 B. 光合作用中的[H]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有氧呼吸中的[H]在线粒体中产生 C. 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产生的[H]是不同的物质 D. 光合作用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有氧呼吸产生的[H]用于与氧气结合生成水 ‎【答案】B ‎【解析】A、光合作用产生的[H]来源于光反应过程中水的光解,有氧呼吸产生的[H]来源于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分解和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分解及参与反应的水,A正确;‎ B、光合作用的[H]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产生,有氧呼吸的[H]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产生,B错误。‎ C、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产生的[H]不同,前者是NADPH,后者主要是NADH,但都是辅酶,具有还原性,C正确;‎ D、光合作用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有氧呼吸产生的[H]用于第三阶段与氧气结合成水,D正确。故选B。‎ ‎31.如图是小明同学所做“新鲜菠菜叶片内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实验结果,老师认为实验结果不理想,则产生此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A. 误用蒸馏水作提取液和层析液 B. 研磨时未加入SiO2‎ C. 实验材料自身有问题 D. 研磨时未加入CaCO3‎ ‎【答案】D ‎【解析】A、误用蒸馏水做提取液和层析液,会导致图中没有色素带出现,A错误。‎ B、研磨时未加入SiO2,导致色素相对含量低,B错误。‎ C、实验中用的是新鲜菠菜叶片,C错误。‎ D、色素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含量最少的是胡萝卜素,含量大小的关系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图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相对较少,而叶黄素最多,胡萝卜素较多,可能是研磨时未加入CaCO3,导致部分叶绿素被破坏。D正确。故选D。‎ ‎【点睛】学生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理解不清 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异常现象分析 ‎(1)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①未加二氧化硅(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②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中色素(叶绿素)太少。‎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浓度太低(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未画成一条细线。‎ ‎(3)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的原因分析 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32.温室栽培可不受季节、地域限制,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条件。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哪种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A. 增加室内CO2浓度 B. 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C. 增加光照强度 D. 采用绿色玻璃盖顶 ‎【答案】D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因素:‎ ‎【详解】AC ‎、增加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生成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作物产量,AC均正确;‎ B、增大室内昼夜温差,可以使得植物夜晚呼吸作用强度减弱,消耗较少的有机物,从而使更多有机物积累,提高作物产量,B正确;‎ D、植物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的光为红光和蓝紫光,采用绿色玻璃盖顶后,只有绿色的光才能透进温室内,植物光合作用几乎无法利用绿色光,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D错误。‎ 故选D。‎ ‎33.下列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 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 C. 染色质和染色体分别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D.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不同的物质 ‎【答案】D ‎【解析】A、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项正确; BD、染色体和染色质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但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染色体呈圆柱状或杆状,B项正确,D项错误; C、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分裂末期染色体又解螺旋成为染色质,C项正确。故选D。‎ ‎34.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临时性的变化,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B. 人的胰岛细胞产生胰岛素,不产生血红蛋白,是因为胰岛细胞中无血红蛋白基因 C.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 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其稳定性变异是不可逆转的 ‎【答案】D ‎【解析】AD、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稳定的、不可逆的,在胚胎期达到最大程度,A错误,D正确; B、人的胰岛细胞中有血红蛋白基因,其产生胰岛素,不产生血红蛋白,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故选D。‎ ‎35. 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最主要的区别是无丝分裂 ( )‎ A. 无DNA复制 B. 无纺锤丝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 C. 有染色体周期性变化 D. 有核膜周期性消失和重建 ‎【答案】B ‎【解析】A、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都有DNA的复制,A错误; B、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没有染色体的变化,而有丝分裂出现这些变化,B正确; ‎ C、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有规律变化,而无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没有规律性变化,C错误; D、无丝分裂过程没有核膜和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但这不是与有丝分裂最主要的区别,D错误。故选B。‎ ‎36. 玉米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当姐妹染色单体为40条时,此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 A. 后期、末期 B. 前期、中期 C. 间期、后期 D. 间期、末期 ‎【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间期包括三个阶段:G1、S、G2,在S期发生了DNA分子的复制,复制前染色单体数目为0,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出现2条染色单体,因此在G2期玉米细胞中有40条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因此在后期之前的前期和中期中,细胞中均含有40条染色单体,但是后期之后就没有染色单体。因此当姐妹染色单体为40条时,此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所以选B。‎ ‎【考点定位】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一个细胞内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变化 ‎(1)染色体数量变化分析 ‎ ‎ 数量变化 ‎ 发生时期 ‎ 原因 ‎ 染 色 体 ‎ ‎2N→4N ‎ 有丝分裂后期 ‎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 ‎2N→N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 同源染色体分离,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 N→2N ‎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 ‎2N→N ‎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 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 ‎(2)核DNA分子数量变化分析 ‎ ‎ 数量变化 ‎ 发生时期 ‎ 原因 ‎ 核 DNA 分 子 ‎ ‎2N→4N ‎ 有丝分裂的间期 ‎ DNA复制 ‎ ‎4N→2N ‎ 有丝分裂末期 ‎ 随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 ‎2N→4N ‎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 DNA复制 ‎ ‎4N→2N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 ‎2N→N ‎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 随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 ‎37. 下列关于“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本实验中0.1%的NaOH溶液能与琼脂反应呈紫红色 ‎②琼脂块的体积为自变量,NaOH扩散的速率为因变量 ‎③琼脂块体积越大,呈现紫红色部分的体积也越大 ‎④根据实验结论可推测细胞体积越小越有利于细胞的物质运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本实验中0.1%的NaOH溶液能与酚酞反应呈紫红色,①错误;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琼脂块的体积是自变量,NaOH扩散进琼脂块的体积与琼脂块总体积之比是因变量,②错误;琼脂块体积越大,呈现紫红色部分的体积也越大,③正确;根据实验结论可推测细胞体积越小越有利于细胞的物质运输,④正确,故选C。‎ ‎38.如图是同一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几个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乙时期与丙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相等 B. 丁时期的母细胞有4条染色体 C. 甲时期的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 D. 丙时期是观察辨认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 ‎【答案】D ‎【解析】乙时期与丙时期细胞内的着丝点个数相等,染色体数目相等,都是4个,A正确;丁时期的细胞有8条染色体,其母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B正确;甲时期的细胞内含有4个着丝点,4条染色体,C正确;观察辨认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在中期,如甲时期,D错误。‎ ‎39.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细胞凋亡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 B. 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过程中,既有细胞的衰老死亡,也有大量新细胞经分裂产生并发生细胞分化,所以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无直接关系 C. 细胞分化是永久性的变化,一般不可逆转 D. 放疗、化疗方法通过抑制癌细胞DNA复制和诱导癌细胞突变成正常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 ‎【答案】C ‎【解析】A、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都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A错误; B、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过程中,既有细胞的衰老死亡,也有大量新细胞经分裂产生并发生细胞分化,所以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不是一回事,但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就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错误; C、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稳定性),即自然条件下,分化的细胞不会再回到未分化的状态,C正确; D、化疗方法是通过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达到治疗的目的;放疗是直接杀死癌细胞,D错误。故选C。‎ ‎40.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下列属于人体衰老红细胞特征的是 ‎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②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 ‎③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④呼吸速率上升 ‎⑤色素积累增多 ‎⑥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 ‎⑦细胞核体积增大 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①②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③⑥⑦⑧‎ D. ①②③⑥⑧‎ ‎【答案】D ‎【解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①细胞衰老后,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萎缩,①正确; ②细胞衰老后,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②正确; ③细胞衰老后,某些酶的活性降低,③正确; ④细胞衰老后,细胞呼吸速率减慢,④错误; ⑤细胞衰老后,色素积累增多,但衰老红细胞中色素不会积累增多,⑤错误; ⑥细胞衰老后,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⑥正确; ⑦红细胞没有细胞核,⑦错误; ⑧细胞衰老后,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⑧正确。故选:D。‎ 二、简答题 ‎41.图中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编号)。‎ ‎(2)甲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_______(填编号);乙图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填编号)。‎ ‎(3)若乙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用箭头和编号表示)。‎ ‎(4)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④、⑦ ④、⑨ ④、⑥ ⑦→⑤→②→① 抑制(或破坏)了运输Ca2+的载体蛋白 ‎【解析】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像,能准确判断图示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细胞膜、②是高尔基体、③是细胞核、④是线粒体、⑤是内质网、⑥是细胞质基质、⑦是核糖体、图甲中⑧是液泡、图乙中⑧是中心体、⑨是叶绿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1)在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但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所以在图甲、图乙所示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只有④线粒体和⑦核糖体。‎ ‎(2)甲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和⑨叶绿体;乙图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所以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④线粒体、⑥细胞质基质。‎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初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因此,若乙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⑦核糖体→⑤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①细胞膜。‎ ‎(4)细胞吸收Ca2+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抑制(或破坏)了运输Ca2+的载体蛋白。‎ ‎42.下图中甲、乙两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图甲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图乙是图甲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达到的平衡状态)‎ ‎(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比较图甲中①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①______②(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图丙中⑦为________,其在渗透系统中的作用相当于图甲中的________。‎ ‎(4)图甲和图丙中都有半透膜,两者相比其本质的区别是细胞膜作为生物膜具有________性,细胞膜的这一特性与其膜上________有关。‎ ‎(5)若把根毛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它会出现什么变化?___________。若把根毛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__________。‎ ‎(6)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具有半透膜 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小于 原生质层 ③ 选择透过 载体蛋白 质壁分离 先质壁分离后复原 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细胞不能正常吸水 ‎【解析】(1)能够发生渗透作用的必须具有半透膜,即③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因为漏斗内液面上升,故是②>①吸水引起的。‎ ‎(3)图丙中⑦是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甲图中的③半透膜。‎ ‎(4)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而生物膜有选择透过性,与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 ‎(5)30%的蔗糖溶液中成熟的植物根尖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若放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 溶液中,由于细胞液小于细胞外液,先发生质壁分离。又因为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所以质壁分离或会自动复原。‎ ‎(6)盐碱地中的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细胞不能正常吸水,所以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 ‎43.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__。‎ ‎(2)③、④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 ‎(3)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f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假如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h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4)请分析下列实验,并在横线处填写标号。‎ 将一盆在阳光下正常生长的植物迅速移入暗室,立刻停止的过程是_______,稍后,_______过程也随着停止。而在这一实验中,始终不会停止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 ‎【答案】类囊体薄膜 O2 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基质 ①②③⑤ 增加 增加 ⑤ ④ ①②③‎ ‎【解析】(1)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水生成b和c,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水的光解,b释放放到细胞外,所以b是氧气,c是[H];⑤代表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2)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③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④代表是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②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①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上述过程中除④代表是暗反应是消耗ATP,其余过程都要产生ATP。 (3)图中f为C5,h为C3;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C3量减少,C5积累增多。假如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由于ATP和[H]减少,导致C3消耗减少,所以C3量增多。 (4)将一盆在阳光下正常生长的植物迅速移入暗室,立刻停止的过程是光反应,即⑤过程;暗反应,即④过程也随着停止。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始终在进行,所以①②③不会停止。‎ ‎【点睛】模式图的这类题目要明确考查的生理过程,如果不明确生理过程,就是一道很难的题目,如果能够明确生理过程就是一道得分的题目,所以这类题目做题的根本就是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本题中考查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这部分知识点要从多个角度方程式、模式图等去理解。‎ ‎44.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2中的________图,此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_______‎ ‎(3)图2中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 ‎(4)观察有丝分裂过程的实验不能选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为实验材料,因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DNA复制 着丝点分裂 乙 1:2:2 乙丙 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 ‎【解析】(1)图1中AB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 ‎(2)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2中的乙图,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两个染色单体;‎ ‎(3)图1中的BC段表示染色体复制后单体还没有分离的时期,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以及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即图2中乙、丙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处于BC段;‎ ‎(4)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无法观察到有丝分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