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2019年九价HPV疫苗在全国多省上市,但至今仍是供不应求,HPV是引起女性宫颈癌的元凶,全称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有关HP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原核生物 B. 含有染色体 C. 在宿主细胞中增殖 D. 含有DNA和RNA 【答案】C 【解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HP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HP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染色体,B错误; C、HP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繁殖,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C正确; D、病毒只有DNA或RNA一种核酸,D错误。故选C。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水绵临时装片时,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 调节反光镜可以增加视野的亮度 B. 转动转换器可更换目镜的放大倍数 C. 使用高倍物镜观察物像时,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焦 D. 若要将位于视野右侧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右移动装片 【答案】B 【解析】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详解】A、调节反光镜或光圈可以增加视野的亮度,A正确; B、转动转换器可更换物镜的放大倍数,B错误; C、使用高倍物镜观察物像时,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C正确; D、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与装片中的物位置关系相反,因此若要将位于视野右侧的像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右移动装片,D正确。故选B。 3.酵母菌细胞含有,而蓝藻细胞不含有的结构是( ) A. 线粒体和细胞核 B. 中心体和线粒体 C. 核糖体和叶绿体 D. 细胞壁和细胞膜 【答案】A 【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酵母菌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其中含有线粒体和细胞核,而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其中不含线粒体和细胞核,A正确; B、酵母菌细胞和蓝藻细胞都不含中心体,B错误; C、酵母菌细胞和蓝藻细胞都含有核糖体,但都不含叶绿体,C错误; D、酵母菌细胞和蓝藻细胞都含有细胞壁和细胞膜,D错误。故选:A。 4.有关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H、O、N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 B. 不同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相同 C. 血红蛋白是成熟红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D. 血液中Ca2+含量过高,会出现抽搐等现象 【答案】A 【解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 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形式 自由水 结合水 定义 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功能 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②参与生化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联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 【详解】A、C、H、O、N、P、S这六种元素的含量占到了细胞总量的97%,称为主要元素,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称为基本元素,A正确; B、同一种生物不同细胞代谢强度不同,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不同,B错误; C、水是成熟红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C错误; D、血液中Ca2+含量过高,会出现肌无力的现象,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5.现有氨基酸500个,这些氨基酸共有505个—COOH,512个—NH2,则由这些氨基酸共同合成的含有4条肽链的蛋白质含有的肽键数、游离的氨基数和羧基数依次是( ) A. 500、5、12 B. 499、6、13 C 496、16、9 D. 499、16、9 【答案】C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详解】现有氨基酸500个,其中羧基总数为505个,氨基总数为512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4条肽链的蛋白质中共有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500-4=496个,含有游离的氨基数=氨基总数-脱水数=512-(500-4)=16个、含有游离的羧基数=羧基总数-脱水数=505-(500-4)=9个。故选C。 6.核酸在生物体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真核细胞中核酸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核酸的核苷酸有8种 B. 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碱基有5种 C. 核糖核酸与甲基绿结合呈绿色 D. DNA和RNA都是细胞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核酸: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详解】A、核酸包括DNA和RNA,其中DNA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因此组成核酸的核苷酸有8种,A正确; B、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碱基有4种(A、C、G、T),B错误; C、核糖核酸(RNA)与吡罗红结合呈红色,C错误; D、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A。 7.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麦芽糖可被水解产生果糖和葡萄糖 B. 糖原和淀粉是动物细胞的储能多糖 C. 脂肪、蔗糖和纤维素酶的组成元素相同 D. 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答案】D 【解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不同糖类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可能不同; 2、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 能 储藏脂类 脂 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 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调节脂类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详解】A、麦芽糖可被水解产生两分子葡萄糖,A错误; B、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多糖,B错误; C、纤维素酶为蛋白质,组成元素为C、H、O、N;脂肪和蔗糖的组成元素为C、H、O,C错误; D、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故选D。 8.下列生理活动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直接相关的是( ) A. 成熟的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B. 高等植物相邻细胞间形成胞间连丝 C. 细胞核中的DNA不能进入细胞质中 D. 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细胞核 【答案】B 【解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放入浓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导致发生质壁分离,没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B正确; CD、细胞核中的DNA不能进入细胞质中,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细胞核,是在一个细胞内的物质转运过程,没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D错误。故选B。 9.下图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某细胞的一部分。有关该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该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 ②结构1可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 ③结构3是脂质的合成场所 ④结构2、4不含磷脂 ⑤结构1、4中都能产生水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某细胞的一部分,其中结构1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结构2为中心体;结构3为高尔基体;结构4为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①该细胞含有2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①错误; ②结构1为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②正确; ③结构3是高尔基体,脂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③错误; ④结构2为中心体,4为核糖体,两者都不含膜结构,因此都不含磷脂,④正确; ⑤结构1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4结构中能进行脱水缩合,所以都能产生水,⑤正确。 故选D。 10.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细胞器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的是( ) A. 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B. 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ATP合成 C. 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 D. 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 【答案】D 【解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详解】A、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A正确;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场所,发生丙酮酸的氧化和ATP的合成,B正确; C、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C正确; D、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加工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D。 11.将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豚鼠胰腺腺泡细胞,测量细胞合成并分泌某种蛋白质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结果如图,①②③代表膜结构。③代表的膜结构名称及3H最先出现的膜结构依次是( ) A. 高尔基体、① B. 高尔基体、② C. 内质网、③ D. 细胞膜、① 【答案】B 【解析】在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粗加工后“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这样内质网膜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再加工后,也“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这样高尔基体膜就转化为细胞膜。所以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因此,图中①为细胞膜,②为内质网膜,③为高尔基体;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②内质网→③高尔基体→①细胞膜。故选B。 12.下列与细胞核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的核膜上有核孔 B. 细胞核是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D. 核膜是双层膜,遗传物质储存在核仁中 【答案】B 【解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无核膜,A错误;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C错误; D、核膜是双层膜,遗传物质储存在染色质上,核仁与某种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错误。故选B。 13.将3%KNO3溶液滴加在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上,观察到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了。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发生质壁分离原因是细胞液浓度小于KNO3溶液浓度 B. 发生质璧分离的细胞能自动复原说明该细胞仍保持活性 C. 与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液泡和线粒体 D. 整个过程中,只发生了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答案】D 【解析】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会产生质壁分离;水分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然后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 【详解】A、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会产生质壁分离,A正确; B、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一定是活细胞,B正确; C、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液泡中的液体)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又两种离子的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供能,所以与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液泡和线粒体,C正确; D、整个过程中,既发生了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也发生了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故选D。 14.如图所示曲线a、b表示生物体内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O2跨膜运输速率可用a表示 B. H+跨膜运输速率可用b表示 C. a代表的运输方式可能需载体蛋白参与 D. b代表的运输方式逆浓度梯度转运物质 【答案】A 【解析】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曲线分析:曲线b随氧气浓度升高物质运输速率先升高后稳定,表示主动运输,曲线a随氧气浓度升高物质运输速率不变,是被动运输。 【详解】A、因为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随O2浓度的升高,O2的跨膜运输的速率应加快,与曲线a不相符,A错误; B、H+跨膜运输可能是主动运输,可用b表示,B正确; C、a代表的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可能是协助扩散,需载体蛋白参与,C正确; D、b代表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转运物质,D正确。故选A。 15.下列有关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B. 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C. 酶催化反应前后结构不发生改变 D. 催化淀粉水解的酶也能催化淀粉合成 【答案】C 【解析】1、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作用机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中RNA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B错误; C、酶催化反应前后结构不发生改变,可以反复使用,C正确; D、酶具有专一性,催化淀粉水解的酶和催化淀粉合成的酶不是同一种酶,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酶的概念、作用机理、酶的特性,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16.与ATP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ATP分子中含3个高能磷酸键 B. ATP、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组成元素相同 C. 代谢旺盛的细胞内储存着大量ATP D. 细胞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联系 【答案】D 【解析】1、ATP的组成元素:C、H、O、N、P 2、ATP的结构式及各组分的含义: 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ATP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苷): 【详解】A、一个ATP分子中含2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 B、ATP的组成元素:C、H、O、N、P;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组成元素为C、H、O,B错误; C、ATP在细胞内的含量较少,代谢旺盛的细胞内ATP 和ADP 之间转化迅速,C错误; D、ATP合成需要能量,细胞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联系,D正确。故选D。 17.下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部分过程模式图,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处产生乙的量相等 B. ②中的生理过程需要H2O参与 C. ①②处不产生ATP,③处产生大量ATP D. 缺氧条件下,甲可以转化为乳酸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酵母菌有氧呼吸部分过程模式图,图中①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甲为丙酮酸;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乙表示[H];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详解】A、①和②处产生乙的量不相等,①处产生4个[H],②处产生20个[H],A错误; B、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需要水的参与,B正确; C、①②处能产生少量的ATP,C错误; D、缺氧条件下,甲可以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B。 18.在置于黑暗条件下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适量NaH14CO3溶液,再给予瞬时光照。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黑暗条件下,叶绿体悬浮液中也能合成[H]和ATP B. 光照的瞬间,C3含量迅速减少、C5含量迅速增加 C. 瞬时光照后,叶绿体中产生的ATP由基粒向基质移动 D. 瞬时光照前后,14C依次出现在14CO2、14C3、(14CH2O)中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二氧化碳,自变量是有无瞬时光照,因变量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相关物质的产生情况。 【详解】A、黑暗条件下,光反应不能进行,叶绿体悬浮液不能进行水的光解产生[H],也无法进行ATP的合成,A错误; B、光照瞬间,由于光反应产生了ATP和[H],导致C3的还原会快速进行形成C5和(CH2O),C3含量迅速减少而C5含量迅速增加,B正确; C、瞬时光照后,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了ATP,其能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故由基粒(类囊体薄膜)向基质移动,参与暗反应,C正确; D、瞬时光照后,C3的还原会快速进行形成C5和(CH2O),因此14C依次出现在14CO2→ 14C3→( 14CH2O)中,D正确。故选A。 19.科研小组将某植物置于温度适宜、密闭透明的玻璃罩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定并计算出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如图所示),假定光照强度不影响呼吸速率,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曲线表示O2产生量 B. m值是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 C. a点时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D. CO2浓度是限制c点变化的主要外界因素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曲线甲、乙分别表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氧气的产生量。 m是在光照强度为0即黑暗条件下测得的实际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光照强度小于b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0,即呼吸速率>光合速率;b点表示光补偿点,c点表示光饱和点。 【详解】A、据图可知,甲曲线表示O2产生量,A正确; B、乙曲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m表示呼吸速率,测定呼吸作用速率时需要在黑暗环境中测定,B正确; C、a点时CO2的释放量>0,因此呼吸速率>光合速率,C错误; D、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浓度逐渐降低。c点时已经达到光饱和点,由于温度适宜,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是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图及图文转化的能力。 20.甲、乙、丙、丁四组同学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各组操作不同,出现了下列四种不同的层析结果。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甲组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 B. 乙组可能研磨时未加入CaCO3 C. 丙组可能研磨时未加入SiO2 D. 丁组可能误用蒸馏水作提取液 【答案】A 【解析】提取绿叶中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丙酮)、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详解】A、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多于类胡萝卜素,而图中表示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含量低,A错误; B、乙中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且含量较少,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导致部分色素被破坏所致,B正确; C、丙中色素的量较少,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导致研磨不充分,提取色素含量少,C正确; D、光合色素不能溶于水,丁组没有色素,可能是误用蒸馏水做提取液,D正确。故选A。 21.果蝇正常体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当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为16条时,此时细胞最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 ) A. 间期、末期 B. 前期、中期 C. 后期、末期 D. 中期、后期 【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果蝇正常体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当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为16条时,该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和16条染色单体,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故选B。 22.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解离过程是为了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B. 漂洗过程是为了洗去多余的染色剂,便于观察 C. 视野内不会看到某个细胞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 D. 可观察到前期中心粒周围出现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答案】C 【解析】洋葱根尖细胞培养:实验课前3-4d培养(温暖、常换水),待根长到5cm。 1、取材:取根尖2-3mm 2、解离: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5%的HCl溶液和95%的酒精溶液按1:1体积比的比例混合。解离时间:3-5min,解离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 3、漂洗:漂洗液:清水。漂洗时间:10 min. 漂洗目的:洗去组织中的解离液,有利于染色 4、染色:染色液: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染色时间:3-5min,染色目的:使染色体(或染色质)着色 5、制片: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复加一块载玻片用拇指轻压(使细胞分散开) 6、观察:先低倍镜:据细胞特点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后高倍镜:先找中期细胞,后找前、后、末期细胞(绝在多数细胞处于间期,少数处于分裂期。因为间期时长远大于分裂期。) 【详解】A、解离过程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 B、漂洗过程是为了洗去多余的解离液,便于染色,B错误; C、解离后细胞已死亡,所以视野内不会看到某个细胞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C正确; D、洋葱属于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期,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3.下图表示某种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板上 B. a、b时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相等 C. c→b时期可能发生DNA分子的复制 D. a→b时期可能发生着丝点的分裂 【答案】C 【解析】分析柱形图:a、c表示染色体:DNA=1:1,当a中含量均为c中的两倍,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表示有丝分裂末期;b中染色体:DNA=1: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详解】A、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只有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A错误; B、a时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而b时期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因此这两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不相等,B错误; C、c→b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目加倍,可能是由于发生了DNA分子的复制,C正确; D、b→a时期可能发生着丝点的分裂,D错误。故选C。 24.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有关癌症和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症的发生与年龄、环境和生活习惯等有关 B. 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周期变短 C. 抑制DNA复制的抗癌药可能会影响干细胞的功能 D. 癌细胞是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 【答案】D 【解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年龄、性别、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A正确; B、癌细胞分裂旺盛,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周期变短,B正确; C、干细胞具有连续分裂的能力,因此抑制DNA复制的抗癌药物对干细胞的功能有影响,C正确; D、癌细胞依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不具有自养能力,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特征、细胞的癌变的原因,了解影响肿瘤的治疗及影响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各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 B. 细胞凋亡受基因调控,细胞内溶酶体的功能增强 C. 无丝分裂过程不发生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D. 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多数酶的活性降低,并非所有酶,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溶酶体的功能增强,B正确; C、无丝分裂过程中也发生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只是不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C错误; D、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表示由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①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①基本组成单位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 (2)若②是动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则②是___________;若②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 (3)若③为大分子物质,且能储存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则③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有___________种。 (4)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 脂肪 葡萄糖 脱氧核苷酸 4 糖原 【解析】1、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 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 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糖类是由C、H、O构成。 2、分析题图: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和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磷脂或核酸。 【详解】(1)若图中①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①为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2)若②是动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则②是脂肪;若②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②为纤维素,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3)若③为大分子物质,且能储存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则③为DNA,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构成③DNA的基本单位有四种,即腺嘌呤(A)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糖核苷酸。 (4)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点睛】本题结合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概念图,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常见化合物的种类、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7.下图为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⑬表示相关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肺炎双球菌与图中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 (2)图中,[③]与[ ]___________的形成有关;该细胞的具膜细胞器中,内膜表面积显著大于外膜的是[ ]___________;与动物细胞相比,[②]在该细胞中特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3)图中,参与该细胞生物膜系统组成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4)该植物细胞中,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主要分布在[ ] ___________中,若要提取该植物新鲜绿叶中的色素,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 【答案】肺炎双球菌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或无成形的细胞核) 12核糖体 ⑧线粒体 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②④(或⑦)⑧⑨⑩⑪⑬ ⑨叶绿体 无水乙醇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结构①-⑬依次为细胞壁、高尔基体、核仁、核膜、染色质、核孔、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细胞膜。 【详解】(1)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属于原核细胞,图示细胞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③]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⑫]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⑧]为线粒体,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大大增大膜面积,因此其内膜表面积显著大于外膜;[②]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同,其在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功能是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3)生物膜系统有细胞膜(⑬)、细胞器膜(②、⑧、⑨、⑩、⑪、⑫)和核膜(④)组成。 (4)该植物细胞中,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主要分布在[⑨]叶绿体中;若要提取该植物新鲜绿叶中的色素,常用的有机溶剂是无水乙醇。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下图是动物细胞膜的结构及几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模式图,A、B、C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表示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细胞膜结构中,[ ] ___________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细胞吸水膨胀时A的厚度变小,这说明A具有___________。 (2)若图中的细胞膜是人成熟红细胞膜,则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 ___________。研究发现,对某动物细胞施加某种化学物质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葡萄糖、K+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试图探究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将实验补充完整。(如果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需消耗能量,则能量主要由细胞有氧呼吸提供) ①实验步骤: a取A、B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等量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A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②实验结论: a.若A、B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糖蛋白 (一定的)流动性 ③协助扩散 该种化学物质抑制了该动物细胞膜上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的活性 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若B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A组吸收速率,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几种物质经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其中A为磷脂双分子层,B为蛋白质;C是糖蛋白;①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不需载体和能量,为自由扩散;②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③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载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详解】(1)图中所示的细胞膜结构中, C为糖蛋白,其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细胞吸水膨胀时A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变小,这说明A具有流动性。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即图中③。Ca2+、葡萄糖、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研究发现,对某动物细胞施加某种化学物质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葡萄糖、K+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该化学物质没有影响能量的供应,则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化学物质抑制了该动物细胞膜上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的活性。 (3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能量来自细胞呼吸。 ①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能正常进行有氧呼吸供能,因此实验步骤为: a.取A、B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等量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A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B组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②实验结论: a.若A、B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b. 若B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A组吸收速率,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3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运输方式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即可。 29.欲探究温度对淀粉酶A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设置5个水浴缸温度分别为:20℃、30℃、40℃、50℃、60℃; ②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在5个水浴缸中保温5min; ③另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mL相同浓度淀粉酶A溶液,分别在5个水浴缸中保温5min; ④将相同温度下保温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与淀粉酶A溶液分别混匀,在对应温度下保温5min; ⑤检测淀粉的剩余量。 结果如图甲,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 (2)图甲所示的结果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淀粉酶A的最适温度是60℃,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该同学在温度为50℃、70℃时,得到的淀粉酶A催化淀粉水解生成___________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50℃下,t3后增加反应体系中淀粉酶A的量,产物的浓度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70℃下,t2后增加反应体系中淀粉的量,t3时产物的浓度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温度 不能 实验未得到温度超过60℃后,单位时间(或5min)内淀粉剩余量的相对值 麦芽糖 淀粉被完全水解 该酶在t2时已失活 【解析】通过题图分析:本实验探究了温度20℃到60℃共5个温度条件下淀粉酶A的催化效率,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淀粉剩余量。由图甲和图乙的曲线数据,结合题干中的问题,即可回答。 【详解】(1)实验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A活性的影响,设置了20℃、30℃、40℃、50℃、60℃共5个温度,所以可判断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 (2)图甲数据只有温度20℃到60℃5个温度条件下数值,虽然这五个值中60℃催化效率最高,但未能得到温度超过60℃后单位时间内淀粉剩余量的相对值,所以并不能确定60℃就是最适温度,也有可能70℃催化效率更高。 (3)图乙是该同学在温度为50℃、70℃时,得到的淀粉酶A催化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50℃下,t3后增加反应体系中淀粉酶A的量,产物的浓度不变,其原因是淀粉被完全水解;70℃下,由于淀粉酶A在t2时已失活,所以t2后增加反应体系中淀粉的量,t3时产物的浓度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要求考生掌握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合理设计实验步骤。同时还要考虑实验材料的选择、鉴定试剂的选择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30.如图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得某生态林中植物甲、乙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B点时,甲的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C点时,甲总光合速率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总光合速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大于12001x后,乙的O2释放量基本不变,可能的外界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4)将一株正常生长的植物甲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在18001x的光照强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其他条件适宜),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 【答案】线粒体、叶绿体 大于 C点时,甲,乙净光合速率相等,甲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CO2浓度、温度 甲 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 先下降,后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甲呼吸作用强度大于植物乙;植物甲的光补偿点为B点,光照强度为600千勒克斯,植物乙的光饱和点为C点,光照强度为1200勒克斯,C点时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详解】(1)B点时,甲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都可以产生ATP,所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C点时,甲、乙净光合速率相等,甲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甲总光合速率大于乙。 (2)光照强度大于1200lx后,乙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是无关变量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 (3)据图分析可知,随着光照强度增强,甲植物净光合速率增加更快;光照强度降低,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 (4)由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使容器内CO2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也随之降低,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容器内CO2浓度不变,故二氧化碳的变化为先下降,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点睛】本题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曲线的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有一定的难度,综合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于植物正常生长之间的关系,要看出图中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31.图甲,乙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丙为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细胞分别对应图丙的__________段;图丙中,AB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 (2)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相比,不同点是:动物细胞的__________(填细胞器)在图丙的AB段倍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填图丙中字母)时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了一个__________,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3)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某同学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大部分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原因是__________;另一位同学错误地把取材部位认为是表皮,他的实验操作完全正确,但也看不到染色体,这是因为__________。 【答案】CD、DE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体 EF 细胞板 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占的比例最大(或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表皮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染色质没有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解析】分析图甲: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图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丙:曲线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实线为DNA变化曲线,虚线为染色体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间期,发生DNA分子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E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1)根据分析,甲、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对应图丙的CD、DE段;图丙中,AB段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相比,不同点是: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在图丙的AB段即间期进行倍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EF时期即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从而使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3)由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占的比例最大,所以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某同学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大部分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另一位同学错误地把取材部位认为是表皮,而表皮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进行有丝分裂,染色质没有螺旋化形成染色体,虽然他的实验操作完全正确,但是该同学也看不到染色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