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诗四首 渡荆门送别 (11)_鲁教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 成诵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语言美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读出情感 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 荆 门 送 别 感 自主学习任务: 有感情而抑扬顿挫 地朗诵诗歌,说出诗 歌的句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 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 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 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 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 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 荆 门 送 别 介绍创作情况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 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 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 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 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 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 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悟 这首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 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 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赏 小组合作探究: 多角度赏析诗句(可以 从炼字、写法、想象、 表达情感等方面考虑)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 的景象?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 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 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 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 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 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 而去。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 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 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 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 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 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 勃的朝气。 来。 颈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 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 市蜃楼一样变幻多姿。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 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 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 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 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 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 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 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 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 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 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 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 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 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 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1、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 景物的变化的诗句: 2、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 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 的语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