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秋高中语文第1单元练案6囚绿记新人教版必修
练案 6 囚绿记(2) 本练案共 2 页,满分 28 分,时间 3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导学号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为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 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 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 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 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 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 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使我激动的不是这 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 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 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 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 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织,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 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 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 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 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徒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 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绿了的声音已渐渐 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到那绿 色的声音一定是为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 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 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地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 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 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 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了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 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第 3 段写作者黎明时候的独特感受,能闻声而见色,见色而闻声。见人所未曾见, 闻人所未曾闻,言人所未尝言,因思维独步,而自然出新。 B.第 4 段写作者夜里听染绿的声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表 达了寻求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结尾说“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了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回归大森林,融入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D.散文以“染绿的声音”为题颇为新颖,绿色有声,令人费解。这染绿了的声音却是 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翻然出新,不落窠臼。 【解析】 C 项,错在“回归大森林”,应该是赞美绿色的生命力。 2.结尾段中作者说“……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请写出“清 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6 分) (1)“清纯的自然”的含义:没有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 (2)“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没有尘嚣侵扰的社会生活。 【解析】 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清纯”本来是形容人的,在文中指没有受到 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后一个“人生的大自然”侧重宁静的没有世俗观念的人生,不是狭义 的在自然环境中生活。 3.第 3 段作者在写“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之前,先谈到“许多声音是有颜色 的”,如白雪、流泉、春花秋菊,分析这样行文的作用。(5 分) 答:(1)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和听觉联系起来,突出绿色森林的特点,引起读者兴趣。 (2)写白雪、流泉、春花秋菊是为后文写森林做铺垫,这样行文前后呼应,从而使读者更容 易理解染绿的声音。 【解析】 虽然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是并非不讲究结构的严谨。解答时 注意从两方面回答,一是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二是句子本身表达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导学号 槐树记 李汉荣 我小的时候,老家门前的这棵槐树也还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我把槐树当作我的哥哥。 早上起来,我首先跑到槐树跟前,站直身子,与我的槐哥比个子,我的个子自然是比不 上槐哥的。槐哥呢,一点也没有因高我一头而得意忘形,只是静静地站在我面前。 我喜欢槐哥的安静,安静里,有天宽地阔的心境;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就那么一身绿 色,一身清爽,顶多还有几声鸟叫,一弯素月相伴,却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读怎么耐读。 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说给槐哥,他总是耐心地听。有时,他感到必须对我说点什么的时候, 总是把翠绿的叶子一片片展开,把写在“手心”的每一个字放在我的眼前,让我反复阅读。 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总是明亮、绿意、温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芳香。 后来,我偷偷爱上了一个名字散发着淡淡青草香的女孩。但这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大事, 又是怎样神秘和圣洁的事,就如一个人赤着脚向着一片纯白色的雪地走去,既害怕踩脏了那 片雪地,又忍不住走向那梦境般的洁白。在一个静静的月夜,我对槐哥说了我心中的秘密, 我看到槐哥也和我一样忧郁了起来,我明白了,槐哥也愿意分担我在春天的苦涩。我情不自 禁地拿出小刀子,在槐哥身上刻上了那个名字。为保密起见,我特地站在凳子上,在树的高 处,郑重地,一笔一画地刻上那个美丽的名字。槐哥,成了我初恋的纪念碑。 后来,槐哥就越长越高了,高出屋檐,高出屋顶,高出烟囱,高出柳树,高出榆树,高 出杨树,高出那本来就很高的椿树,高出我青春的心跳能够触及的那部分天空。渐渐地,我 只有仰起头才能看见槐哥那高高的树冠。 我知道,槐哥不愿我老是守在他旁边画一些重复的笔画,槐哥自己也看见了比屋檐和屋 顶更高的天空。于是,我走出了家门。 几十年后,我回到故乡时,槐哥已长成参天大树,样子也有点苍老了。面对他,我只能 仰望。但他分明还是认识我的。我站在他跟前,立即就嗅到了他内心里的清香。多少年来, 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而我们人类却 远远没有这样美好,我们总是在太多的污浊里游走、捕获,成熟着和成功着,渐渐忘记了我 们也曾经那么纯真和美好过,直到污浊将我们改造成另一种生物。 此刻,我呼吸到了槐哥内心里保存的动人的清香。我在心里叫了一声:我的好槐哥啊! 为我洗心,为我招魂啊! 我的槐哥不说话,憨厚地站着,站在他一直站的地方,我的槐哥,已经把这片土地站成 了芳香的磁场。 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我忽然记起了多年前我刻在槐哥身上的名字,那个美丽的名字,那个春天的秘密。 槐哥,你把那个动人的名字一直藏在身上,不停地带向高处,不停地向天空奔跑,仿佛 要把她放在月亮上,放在天上最坚固的“大理石”上。 我终于明白,我此时仰望的已不只是一棵树,我在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 在似乎不懂生命的时候,我们用透明的心、真挚的忧伤,创造了最初的秘密和童话;那 时候,我们站在世界的低处,战栗着,小心保存着自己露珠一样透明的心,它如此干净,如 此珍贵,如此脆弱易碎,世上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它,以致有多少青春的宝物 都摔碎了,散落了,消失了。 所幸,我的槐哥为我保存了我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一直把它托举在好似蓝宝石 的天上。 我在仰望,一个正在老去的人,如今回过头开始仰望他早年的童话。 (选自《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槐树”既有实在的意义,又有虚化的意义,一方面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实体,另 一方面又是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意义的某种象征。 B.“槐树”既是作品的主要形象,又是全文的线索,作品的主题主要就是通过它的形 象表现出来的,材料也是围绕它组织的。 C.世上没有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露珠一样透明的心,以致太多的青春宝物失落了, 可见保持着透明的心是多么难能可贵。 D.“初恋”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也是“我”仰望的“童话”的内容, 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 【解析】 “初恋”是一个虚化的意象,表现的是生命应有的质地,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爱情”;另外,“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 理解有误,对“初恋”的回忆只是“我”对“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的呼唤,没有体 现出“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 5.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5 分) 答:如今的槐树已长成苍老的参天大树;槐树对纯真的坚守涤荡着“我”内心的污浊, 让“我”重新审视生命;从槐树身上,“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生命应有的伟大与崇高。 因此,“我”对槐树充满了敬意。 【解析】 从“槐哥”到“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 已苍老的槐树的敬意更深一层。第八、九、十段是回答本题的关键段,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 相关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6.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的深沉感慨,并把自己最美好 的青春记忆称为“早年的童话”。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认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示例 1)我赞同作者的认识。树时刻都保持着自然的本色,而我们人类,在年少时 期尚能拥有纯洁的心灵,保持自然的品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俗的 同化,在所谓的成熟和成功中,渐渐地抛弃了初始的纯真和美好,成了社会的而非自然的人。 (示例 2)我不赞同作者的认识。树本无情,所谓精神和境界都是人强加于它的。进取是 生命的主旋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抛弃幼稚和单纯,这样才能走向成熟和成功;如 果永远停留在年少阶段,人生将永无建树,社会将毫无进步。人在垂暮之年留恋年少时的岁 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发出如作者这样的感慨,其实是对成长的一种误解。 【解析】 从文本看,作者的感慨建立在人与槐树的比较上,建立在“成熟着和成功着” 的人与青春时代的人的本性的比较上,建立在将槐树人性化的基础上,因此,如果赞同作者 的认识,可以从文中归纳概括出作者发出深沉感慨的原因,即人在成熟的过程中失去了最初 的纯真与美好;如果反对作者的认识,同样应从文中筛选出相应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阐 述自己的理由,如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