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战后各国经济体制调整和苏联改革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战后各国经济体制调整和苏联改革教案

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考纲要求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标提示 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一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国家干预经济 ②“黄金时期” ③“滞胀” ④减少 ⑤“混合经济” ⑥贫富差距 ⑦社会保障 ⑧缩小 ⑨资源配置 ⑩经济全球化 ⑪知识经济 ⑫信息技术 考点二 ①斯大林模式 ②收购制 ③玉米 ④企业权力 ⑤物质利益 ⑥经营自主权 ⑦经济 ⑧重工业 ⑨经济管理 ⑩市场 ⑪指导性 ⑫重工业 ⑬政治 ‎[巧学妙用]‎ 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易错易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强。‎ 构图解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图片寻史——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思维导图——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 考法1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题1】 (2017·四川宜宾调研)1981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人则主张,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 A.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B.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C.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D.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答案 D ‎『』 根据材料“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 可知,强调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考法2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和作用 ‎【考题2】 (2016·江西南昌模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时期(  )‎ A.特别注重发展重工业 B.军事实力超过了美国 C.科技对生产力的推进作用特别巨大 D.苏联人热衷于武器研发 答案 A ‎『』 首先注意坦克、火炮和导弹等属于军事工业产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1)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管理经济。‎ ‎(2)作用: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鼎盛。‎ 考法3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评价 史料一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史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削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 ‎ ‎(1)史料一反映战后福利制度带来政府开支不断扩大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提示 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2)史料二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利制度面临的困境。结合史料,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提示 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第(1)问的限定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回答时可从经济形势、福利制度本身、政府开支等角度进行思考。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但注意结合史料二中的有关角度进行作答,如民众意愿、政治斗争、福利制度的现状等。‎ ‎『』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及评价 ‎(1)出现: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以社会福利形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社会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的萌芽在资本主义早期就已出现,但发展缓慢,直至二战后才形成和发展起来。‎ ‎(2)评价 ‎①积极作用 a.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b.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摇篮到坟墓”‎ 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②消极影响 a.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 b.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 考法4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及借鉴 史料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年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 ‎ 史料展示了二战后苏联农业改革的具体措施及结果。据史料,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 提示 史料表明,义务交售制逐步废除、农产品价格提高,调整了国家与农庄、农民利益分配,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提高。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增强农庄的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改革不彻底,影响了改革成效。‎ 以上内容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科学地变革生产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思考的角度“生产关系变革”。据史料“废除……义务交售制”“平均价格指数提高7.48倍”“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和“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 可知义务交售制逐步废除、农产品价格提高,调整了国家与农庄、农民利益分配,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提高。据史料“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和“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可知改革不彻底,影响了改革成效。最后进行小结,角度一从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可知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角度二从生产关系和农民积极性的角度可知科学地变革生产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及借鉴 ‎(1)不足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③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借鉴 ‎①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为宗旨。‎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1.(2014·大纲全国,23)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解析 依据材料中“社会保障”“劳工法”“农场项目”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均与罗斯福新政有关且体现了时代进步性,从而说明艾森豪威尔的主张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该政策并不是对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的延续,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课标全国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解析 本题以中西方的救济制度切入,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综合归纳、描述能力。第(1)问,“共同目的”依据材料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人道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其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可知,救济方式上中国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英国的救济法带有惩罚的性质。第(2)问,主要是考查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主要是从相比于近代所呈现的新特点回答。‎ 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