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7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大全集,高分必备
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大全集,高分必备 高考复习试卷(附参考答案) 课标文综 24.N1[2011·福建卷] 1944 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 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 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 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 A.70 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 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 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 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课标文综 24.N1 [2011·福建卷]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能 力。《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所以各国货币不可 以与黄金直接兑换,A 项错误;1973 年,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黄 金价格上扬,B 项正确;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居各国之首,C 项错误;美元在当今社会仍然 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D 项错误。 课标文综 40.N2[2011·北京卷]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 年 联合国将每年的 6 月 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分析 90 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 课标文综 40.N2[2011·北京卷] (1)【答案】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科技的 发展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 题。 【解析】 结合分值,可以看出本题要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等,这些都有利于人类合作解决环境问题。 课标文综 18.N2[2011·江苏卷]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 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 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 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 )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课标文综 18.N2[2011·江苏卷] D 【解析】 本题以卡斯特罗的讲话为切入点,巧妙考 查学生对全球化的全面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求回 答“无法揭示”。材料展示了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息息相关,发达国家主导、不合理的经 济秩序影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虽然对全球化有批评,但是没有提出要抵制,只是要求 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课标文综 19.N2[2011·江苏卷] 2011 年 5 月 1 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 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 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 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课标文综 19.N2[2011·江苏卷] A 【解析】 本题以本·拉登被击毙为切入点,巧妙地考 查了学生对国际反恐的认识,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用排除法。 全球化的最大障碍不是恐怖主义,而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是贫 穷与落后,并没有根本清除。 课标文综 32.N2[2011·课标全国卷] 下图是选自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 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课标文综 32.N2[2011·课标全国卷] D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发展,解答本题 关键是注意图中文字信息与图片自身信息的结合。图片中体现了直接投资于世界各地,并就 此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 D 项正确。A、B、C 三项不能从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 课标文综 13.I1、J1、N2[2011·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 年 5 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 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 500 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 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 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 动了约 1300 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 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 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 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平衡的世界经济?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 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课标文综 13.I1、J1、N2[2011·天津卷] 【答案】 (1)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 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 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2)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关系: 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 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 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一体化的问题。第(1)问,从时间上看,这两个国家是葡萄 牙和西班牙,其扩张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两国扩张的影响可转化为新航路开辟的影 响作答。第(2)问,回答时要从纵向看,分别答出原料、手工制品和机器产品的变化情况; 在回答这些变化与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时也要分别答出:原料出口的增加是 因为列强掠夺的加剧,手工制品出口的减少是外国商品的冲击,机器产品出口增加是因为民 族工业的发展。第(3)问,回答漫画的寓意时一要看图,二要看文字解释。漫画中地球被置 于中间,处于悬空状态,而且通过图片名称很容易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性。发展中 国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课标文综 23.N2[2011·浙江卷]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课标文综 23.N2[2011·浙江卷] C 【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 境的重要原因是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国家团结一致,以石油为武 器,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实施禁运,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 于劣势,但并不是美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势头,A 项错误;二战后,世界经济就开始朝 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国“滞胀”的出现无关,B 项错误; 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而不是导致“滞胀”的原 因,D 项错误。 课标文综 23.N2[2011·重庆卷] 自“9 ·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 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 确的是( ) 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 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 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恐怖主义是“20 世纪的政治瘟疫” 课标文综 23.N2[2011·重庆卷] C 【解析】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解答时主要的迷惑 项是 D 项,但恐怖主义不仅是“20 世纪的政治瘟疫”,更是“21 世纪的政治瘟疫”, “9·11”事件就是发生于 21 世纪(2001 年)。故排除 D 项,选择 C 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附参考答案) 1.2011·浙江五校联考希腊人认为神是和自己很相似的,区别仅仅是神更有力量、更长 寿、更美丽。这一看法直接源于希腊人( ) A.长期的海外贸易 B.繁荣的商品经济 C.丰富的人文精神 D.成熟的民主制度 1.C 【解析】 根据所学,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 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柏 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提出“人是万物 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等思想。这些人文思想的传播,促进了希腊人们思 想的解放。据此符合题意的因素是希腊丰富的人文精神,选 C 项。 2.2011·南京模拟右图是公元前 3 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 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 ) A.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 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D.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2.D 【解析】 《维纳斯》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它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秦朝的 兵马俑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两者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3.2011·徐州模拟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 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 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 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 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 3.D 【解析】 提取关键信息:“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 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选 D。 4.2011·揭阳高三联考关于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 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 线’了。”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主要观点是(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4.D 【 解析】 宗教改革是要否定教会权威,主张信仰得救,主张信徒通过阅读圣经 直接和上帝对话而得救。 5.2011·杭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 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 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 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 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1)结合先秦儒家的思想主张,归纳儒家人文主义“体现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的主要 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的表现。 (3)根据材料归纳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的异同点。 5.(1)表现:①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提出“仁”与“礼” 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 类”。②孟子主张民贵君轻。③荀子主张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表现: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的权威。普罗 塔哥拉提出“人 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认为“未受 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尊崇理性,追求自由。 (3)同:追求德性。异: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追求天人合一;希腊人文 主义主张通过个体的理性思考和知识的教化来实现。 【解析】 第(1)题回答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第(2)题回答普罗塔哥拉、苏格拉 底的思想主张。第(3)题材料指出“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但“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 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对一个 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课标文综 17.P1[2011·安徽卷] 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 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 关的正确史实是( )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王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课标文综 17.P1[2011·安徽卷]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选修部分内容《宗教改革》, 是今年《考试说明》新增考点。选修教材正文介绍了德国的马丁·路德改革、瑞士的加尔文 改革、英国的亨利八世改革。而法国的宗教改革是属于教材上图片介绍的小字部分,有的同 学可能容易忽视这一部分内容。加尔文教传到法国被称为“胡格诺”,信仰者大多数是新兴 资产阶级、工商业者。法国在欧洲宗教改革前就已经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此时资产阶级、 工商业者们只是借助宗教改革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地位,为此与天主教徒们(封建贵族、守旧 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最终天主教在法国还是居于统治地位,但胡格诺教派已取得了合法地 位。所以 B、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课标文综 18.P1[2011·安徽卷]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 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课标文综 18.P1[2011·安徽卷] C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首先从已有的思 想材料出发”,即在已有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学说,而 A 项说的是“商品经 济”催生新思想;B 项说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存在的局限性,而并不是“天主教神学”产 生了新学说;D 项前者是后者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 课标文综 20.P1[2011·北京卷]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 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课标文综 20.P1[2011·北京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思想的掌 握情况。苏格拉底更注重人的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还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最符合题干的意思。 课标文综 21.P1[2011·福建卷]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 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 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拜伦的《唐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标文综 21.P1[2011·福建卷]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注意 题干中的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其出现于 14—16 世纪。拜伦的《唐璜》出现于 18 世纪 末 19 世纪初,不属于文艺复兴的成就,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故选择 A 项。 课标文综 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 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 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 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 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 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 1640,现代史开始于 1917 年;②近代史开始于 1500 年 前后,现代史开始于 1900 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 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课标文综 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 【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 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的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 年前后,第二次工 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能力、研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 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史实论证、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涉及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等历史知识。第(1)问的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盖 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分 析概括出主要内容:记载帝王、诸侯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主要言论和事迹。第二小问梁启超 的史学观紧扣材料一“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爱国心之源 泉”等关键信息分析概括为:进化论思想、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第(2)问注意布鲁尼的生 活时代这一时间信息,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分析问题。不关注“上帝创世”,不记述“神 怪传说和奇迹”,而是关注“佛罗伦萨的建城”,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从强 调上帝、神怪到关注城市的兴建、现实生活,反映了开始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把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的两种不同观点呈 现出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不同分期的起止时间所对应的重大历史 事件,进行分析综合。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则体现文明史 观,侧重于从社会制度特别是 政治制度的演变角度进行分期。1640 年爆发的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 正意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1917 年十月革命使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选 择第二种观点则体现全球史观,侧重于从全球各地的联系程度,特别是经济文明联系发展的 程度进行分期。1500 年左右的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900 年左右,在两次 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第(4)问抓问题 的关键信息理解分析,“事实本身”反映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往事的记录”反映了不同人 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的不同认识。 课标文综 27.P1[2011·课标全国卷]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 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 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 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课标文综 27.P1[2011·课标全国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唤醒”“说服”“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等可 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A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D 两项与当 时雅典的史实不符。 课标文综 13.P2[2011·江苏卷] “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 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 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课标文综 13.P2[2011·江苏卷] A 【解析】 本题以启蒙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 学生对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认识,并考查了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议员 只是“人民的办事员”,法律必须是人民批准的,这说明议员要服从公共意志,这是卢梭的 思想。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与制衡;康德主张人非工具。 课标文综 27.O2、P2[2011·山东卷] 17-18 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 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来源:学科网 ZXXK]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 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 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 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 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 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 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 的认识。 课标文综 27.O2、P2[2011·山东卷] 【答案】 (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 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 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 利。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 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 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 本题以黄宗羲、孟德斯鸠为切入点,考查了 17-18 世纪中国和西方出现的新 的社会思潮:中国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第(1)问依托材料一、二, 联系所学知识作答,“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就是黄宗羲对先秦儒学的继承,“新见”则是 其对先秦儒学的发展。第(2)问包括两小问,解答好第一小问是前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二 中的“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 度”,强调不能以“现代”事物的尺度去度量“古代”事物,体现历史评价、辩证评价的方 法。在解答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从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阶级局限性等方面辩证分析评 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解答第(3)问,紧扣材料三观点——“传统”和“交流”,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来说,黄宗羲的思想可以看作“传统”, 孟德斯鸠的思想可以看作“交流”。先分别分析回答二者对于中国近代 民主革命的具体影 响,再回答二者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共同影响。 课标文综 20.P2[2011·四川卷] 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 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 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 ①个人自由 ②权利平等 ③联邦共和 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来源:学科网] 课标文综 20.P2[2011·四川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狄德罗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的主 张。解题关键是论从史出,从材料中可直接概括出对应的选项。只有③联邦共和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B。 课标文综 8.P2[2011·天津卷]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 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 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课标文综 8.P2[2011·天津卷]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康德的思想。材料 既强调了自由,又强调了理性,并且把理性至于自由之上,从哲学的高度对理性做了更为彻 底的探讨,所以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这是康德的思想。其他三位思想家并没有阐述自由与理性 的关系,故排除。 高考历史复习(附参考答案) 【2011·承德期末】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 带来无限利益的 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 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 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由此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1.【答案】C 2.【2011·巢湖一检】 1851年和l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 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A.革命的力量 B.革命的指导思想 C.革命的目标D革命的手段 2.【答案】 D 3.【2011·南京一模】国民革命军第 129 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 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 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④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3.【答案】 c 4.【2011·温州八校联考】《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 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 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 弟们"。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 A 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 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C 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 蔡廷锴坚守上海 4.【答案】.A 5.【2011·西城期末】1840 年以来,西方国家“以技术补助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克 服数目上的劣势”,并因此而战胜清政府。清政府对此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于 (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5.【答案】 B 课标文综 17.C1[2011·北京卷] 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 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 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课标文综 17.C1[2011·北京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难度较大。 既然讽刺打打杀杀,故 A 项排除;因为义和团有盲目仇外的倾向,外国侵略客观上传播了 先进思想文化,故 C 项排除;D 项虽然正确,但与 B 项相比,B 项更是作者的深刻用意所 在。 课标文综 18.C1[2011·福建卷]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 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 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 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课标文综 18.C1[2011·福建卷]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泛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文言文材料。“(白银)果皆散在内地……”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白银流 散在中国内地,不用顾忌对朝廷不利、对百姓有利,但是白银外流,增加了外国的实力,这 是非常急迫的事。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 D 项。A、B 两项都涉及军队问题,属于同一问题, 故都可排除。 课标文综 31.C1[2011·课标全国卷] 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 月 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 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课标文综 31.C1[2011·课标全国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 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 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C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而地方势力也没 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课标文综 17.C1[2011·重庆卷]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 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 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 该发生在( ) A.1851 年 B.1895 年 C.1898 年 D.1906 年 课标文综 17.C1[2011·重庆卷] C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与所学 知识相 结合。材料中的“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即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此事件发生于 1897 年,故起义应发生于 1898 年,选择 C 项。 课标文综 39.C1、I1、G3[2011·重庆卷]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 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 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 年 2 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 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 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 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 次首脑会晤,(2000 年)6 月 15 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 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 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 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 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归纳 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课标文综 39.C1、I1、G3[2011·重庆卷] 【答案】 (1)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 党起义。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 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地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 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 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的扩展。 (2)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在民族 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签署了《共同宣言》。进一 步缓和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解析】 本题从近代以来东北亚的国际纷争与朝鲜半岛形势的缓和来突出和平与发展 这两大时代主题。本题材料只提供了情景,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前两个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三小问要注意从两场战争所 涉及的各方(中国、日本、朝鲜和中国、俄国、日本、朝鲜)来全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回 忆所学就能准确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从朝鲜半岛和整个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加以评价。 课标文综 38.O2,I2,C2,F1[2011·福建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 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它结束了 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 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 1949 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 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 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 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a)、(b)、(c)分别在 1858 年 4 月、1860 年 12 月、1900 年 7 月登载于英国著 名漫画杂志 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 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 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 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 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 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课标文综 38.O2,I2,C2,F1[2011·福建卷]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 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 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 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 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第(1)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文 言文材料,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材料一的关键句是“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 矣”,材料二的关键句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 可。第(2)问,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可从三幅漫画进行概括。“中国佬”带有轻视侮辱之 意;“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中国就要崩溃了”,反映了他们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回答 成因时要结合图片出现的时间,并从中外两个方面回答。1900 年,“中国就要崩溃了”的 漫画反映了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第(3)问,材料四主要强 调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原来满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借款等承认都继续有效,这反 映了辛亥革命在反帝方面的严重不足,其原因主要从其阶级本身的特点来考虑。第(4)问, 关键是理解“一边倒”的内涵。“一边倒”倒向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 答出来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史实即可。国内外环境和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课标文综 16.C2、L1[2011·广东卷]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 1913 年的一则日记(部 分),由此可见( )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 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 不同。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标文综 16.C2、L1[2011·广东卷] A 【解析】 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及其 影响。研读图片,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 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 革命持否定态度,故选择 A 项。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对外国东西全 然排斥,可排除 B、D 两项,“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映 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 C 项。 课标文综 6.C2[2011·江苏卷]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 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 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课标文综 6.C2[2011·江苏卷] A 【解析】 本题以美国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美国对中国 未来的预测是未来的中国将按照美国模式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 建。中国始终不是联邦政体,也没有出现亚洲最西化的现实排除 B、C 两项;民国临时大总 统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排除 D 项。 课标文综 29.C2[2011·课标全国卷]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 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 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 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课标文综 29.C2[2011·课标全国卷] A 【解析】 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及时代背景,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 2000 年的传承 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 众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A 项为正确答案。 课标文综 18.C3[2011·北京卷] 1923 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 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 27%,不欢迎者占 73%;“你赞成社会 主义么?”赞成者占 76%,不赞成者占 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课标文综 18.C3[2011·北京卷]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应紧紧抓住 “1923 年”这个关键点。此时国共尚未合作,故 A 项错误;赞成社会主义的占多数,故 B 项错误;此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故 D 项错误。C 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愿望。 课标文综 17.C3[2011·广东卷] 20 世纪 20 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 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省 份 农会 会员数 时间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 东 直隶 河南 1926 年 6 月 647766 8144 38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000 1927 年 6 月 700000 8144 4517140 2502600 382617 284 360 245500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 北伐战争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课标文综 17.C3[2011·广东卷] C 【 解析】 本题利用表格材料考查北伐战争的影响。 研读表格,注意时间信息:1926 年 6 月-1927 年 6 月,初步确定大革命这一时间范畴,可 排除 A、B 两项。然后注意地域信息: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 正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结果,且湖南、湖北、江西还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故选择 C 项,同时排除 D 项。 课标文综 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在探讨“中国 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 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 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 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 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 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 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 影响。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西 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 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课标文综 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答案】 (1)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 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 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 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本题以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受国内、国际诸多因 素制约不断调整政策的曲折发展历程,把近现代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 识。涉及斯大林模式;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两 极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等历史知识。第(1)问紧扣 20 世 纪 30 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 料看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 “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与这一 政策有直接联系。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 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 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解答 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一时间限制。一方面联系当时世 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计划经 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 远的影响。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 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 课标文综 30.C3[2011·课标全国卷]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 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课标文综 30.C3[2011·课标全国卷] A 【解析】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的对比。“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 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 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C、D 三项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 课标文综 12.C3、R2[2011·山东卷] 1918 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 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 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 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课标文综 12.C3、R2[2011·山东卷] B 【解析】 研读题干信息,本题考查陈独秀对义 和团运动由否定到肯定转变的原因。要抓住两个时间:1918 年、1924 年,联系对应的时代 背景加以分析。1918 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干将、激进民主主义者的 陈独秀,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自然会给“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扣上“野蛮、保守、排 外、迷信”的帽子。1924 年处于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已经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党的最低 纲领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作为最重要任务之一,此时反帝运动再次高涨,陈独秀 在这一时期极力抬高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帝国主义 的大无畏革命斗争精神,正是正在进行的国民大革命所急需的。故选择 B 项。 课标文综 19.C3[2011·重庆卷]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某校拟组织学生到徐向 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访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他们前往的地区位于下 图中的( ) 1929-1932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课标文综 19.C3[2011·重庆卷] D 【解析】 本题是对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分 布情况的考查。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处于湖北、河南、安 徽三省交界之地,故选择 D 项。A 项是贺龙等建立的湘鄂边根据地;B 项是毛泽东、朱德 建立的闽西根据地;C 项是方志敏建立的闽浙赣根据地。 课标文综 16.C4[2011·安徽卷] 下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 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课标文综 16.C4[2011·安徽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再现以及全球史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 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因此选择 B 项。 课标文综 39.C4[2011·北京卷] 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 辉煌成就。 据下图,回答第(1)题。 (1)描述 1934 年至 1936 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 (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 革命作出的贡献。 课标文综 39.C4[2011·北京卷] (1)【答案】 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 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读图及概述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图例,然 后仔细观察图中根据地分布范围的变化,结合分值,综合考虑得出答案。可从面积、分散程 度、跨越的省区等方面回答,不能回答过少。 (2)【答案】 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 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注意“概述”一词,不要过细, 尽量涵盖政治、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 课标文综 8.C4[2011·江苏卷] 1938 年 4 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 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 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 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 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课标文综 8.C4[2011·江苏卷] C 【解析】 本题以抗战期间中日民间的信件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的 时间和内容。时间是“1938 年 4 月”,抗战相持阶段开始于 1938 年底,排除①;陈怀民是 飞行员,当时共产党没有空军,所以他是正面战场的英雄代表,②的表述正确。 课标文综 18.C4[2011·四 川卷] 史学家胡绳指出,国共两党之间还有一大片很重要的中 间势力,“革命能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中间势力拉过来了”。以下史实中有利于中共争取 中间势力的有( ) ①八七会议纠正党内右倾错误 ②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③促成重庆政治协 商会议召开 ④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标文综 18.C4[2011·四川卷] D 【解析】 本题立足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这一热 点问题,考查了团结中间力量,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 因。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①属于中共自身建设,不符合题意。本题又 是组合式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排除含有①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所以 D 项正确。 课标文综 7.C4[2011·天津卷] 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 “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 大的成就”主要指(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课标文综 7.C4[2011·天津卷]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从毛泽东去重庆可 以判断“很大的成就”问的是重庆谈判的成就。据所学知识可知,A、C、D 三项内容都没 有实现。根据“双十协定”,决定召开政协会议,这是重庆谈判的突出成就。 课标文综 18.C4[2011·浙江卷]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 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 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课标文综 18.C4[2011·浙江卷] C 【解析】 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 “西北”,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 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 年后);“打倒把中国出 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 年底);“欢迎一切抗日军 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 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 1927—1937 年间。综上所述,C、D 两项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 C 项为最佳答案。 课标文综 20.C4[2011·重庆卷] 1946 年 7 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 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据此,这一时期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 ) A.游击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 课标文综 20.C4[2011·重庆卷] D 【解析】 本题是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作战方法 的考查。从“1946 年 7 月”和“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可知,解放战争期间,粉碎 敌人全面进攻时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方法是运动战,故选择 D 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附参考答案) 1.2011·本溪模拟“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蚕…… 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蚕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下列对该材 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该材料说明了国内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B.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西方国家掠夺中国的原料而发展起来的 C.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D.蚕茧业的兴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1.D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近代外国资本主义不断侵入,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后丝织业也被列强操纵,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D 项说法错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并未出现,蚕茧业的兴旺也与经济大发展无关 2.2011·日照模拟子虚搜集了下列图片:《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模型》《中英签订〈南京 条约〉》《开埠后前来上海的外国商船》《魏源与〈海国图志〉》《汉阳铁厂》《1863 年 洪盛碾米厂》。请你为他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课题( )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和影响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2.C 【解析】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模型》反映了工业革命,其他图片反映了工业文 明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冲击。 3.2011·浙江五校联考有史料记载 1905 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 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对这段史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3.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条件(如辛亥革命)、客观条件(如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直接推动力 (如群众反帝斗争)、思想条件(如实业救国等兴起)等因素影响,材料中 1905 年清末民族工业 有一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条件等密切相关,据此本题中 B、C、D 三项说法正确,A 项“中 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说法错误,上海织布厂等民族企业属于近代化企 业,实现机器生产与“土布旺销”无关。 4.2011·菏泽联考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 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 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4.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 实,“国货运动”是就经济方面而言促进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5.2011·济南模拟 1896 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渝各 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课标文综 19.J1[2011·福建卷] 1949 年 3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 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 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 成份。”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课标文综 19.J1[2011·福建卷]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是一种包括公有制经济和众多非公有制经济甚至资本主义经济的混合 经济形态,题干材料符合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旧民主主义经济没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 济,排除 A 项;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排除 C 项;半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属 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排除 D 项。 课标文综 22.J1[2011·江苏卷]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 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 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 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 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 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 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 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 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 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 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 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 今 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 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 字左右。) 课标文综 22.J1[2011·江苏卷] 【答案】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 世风日下的感慨。 (3)略。 【解析】 本题以陈旭麓的近代经济观点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近代经济发展的掌握, 以及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本题,根据设问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时代特点处理相关问题。第(1)问,突出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兴起, 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等。第(2)问,材料一体现了“我的利息”减少;材料 二突出妇女的百无聊赖;材料三突出传统谋生方法丢失和社会风俗堕落。第(3)问是开放性 试题,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课标文综 29.J1、K1[2011·山东卷]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 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 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 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二 1955 年 10 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 年 9 月建成 投产。2011 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 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课标文综 29.J1、K1[2011·山东卷] 【答案】 (1)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 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 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 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解析】 解答第(1)问,首先研读材料一,然后联系所学,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综合分 析作答。汉阳靠近省城——便于管理和监督;“局务皆可与闻”——减少了办厂的阻力; 督、抚、司、道属封建势力的代表——铁厂管理、经营的封建性,影响铁厂发展。第(2)问 考查武汉钢铁厂建设的历史背景,注意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1955 年 10 月、1958 年 9 月, 联系所学确定两大答题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一五计划实施。 课标文综 13.I1、J1、N2[2011·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 年 5 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 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 500 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 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 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 动了约 1300 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 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 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 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平衡的世界经济?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 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课标文综 13.I1、J1、N2[2011·天津卷] 【答案】 (1)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 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 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2)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关系: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 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 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一体化的问题。第(1)问,从时间上看,这两个国家是葡萄 牙和西班牙,其扩张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两国扩张的影响可转化为新航路开辟的影 响作答。第(2)问,回答时要从纵向看,分别答出原料、手工制品和机器产品的变化情况; 在回答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时也要分别答出:原料出口的增加是因 为列强掠夺的加剧,手工制品出口的减少是外国商品的冲击,机器产品出口增加是因为民族 工业的发展。第(3)问,回答漫画的寓意时一要看图,二要看文字解释。漫画中地球被置于 中间,处于悬空状态,而且通过图片名称很容易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性。发展中国 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课标文综 35.H1、J2[2011·安徽卷]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 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 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 1 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20 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 1 每 5 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 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 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 的消息:2010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 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 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 年 4 月 2 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 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课标文综 35.H1、J2[2011·安徽卷] 【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 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 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 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 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 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解析】 本题主要以农业为主线,考查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内在 线索明晰,但跨度大,解题时应联系所学知识,领会材料中的关键词,根据历史阶段特征来 具体分析相关问题。第(1)问首先界定时间为“古代”(楚相孙叔敖、汉代等),再把握材料中 的关键词“牛耕”“犁耕”“境内丰给”“牛疫”等,就不难组织出古代农业的特点了。第 (2)问注意包含两个小问,指出“状况”,分析“这一状况”的原因。“状况”根据材料不 难看出已经在使用机器,但是机器所占比重低;再根据表中所给时间可以判断出是民国初年, 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民国初年经济概况)就可以得出这种状况的原因了。第(3)问是以时政热点 为切入点,考查当代农业状况,其中也是包含两个小问。第一小问关键是审清关键词“直接 原因”,从材料“农业部发布”等信息不难回答;第二小问的“趋势”要联系史实,这一问 题综合性较强。所以 ,从这一问题可以看出,历史考试还是侧重于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 的掌握。 课标文综 15.J2[2011·广东卷]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 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 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文综 15.J2[2011·广东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随着近代企业创办,重农抑商 传统思想的改变。题干材料出台的大背景是:20 世纪初,清朝统治集团的许多高官大吏及 最高统治者意识到振兴工商为国家富强之根基,在中国近代 掀起一股重商社会思潮。题干 材料的大意是: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获侯爵,李鸿章获伯爵,其余的不少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 竟连男爵都没有得到,现在一些创办实业的工商人士却获得了子、男等爵位。尽管获得这些 殊荣者大多是工业巨子和富商大贾,但对扫除千百年来的贱商意识,改变商人的社会形象和 社会地位,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故选择 B 项。 课标文综 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在探讨“中国 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 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 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 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 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 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 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 影响。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西 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 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课标文综 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答案】 (1)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 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 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 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本题以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受国内、国际诸多因 素制约不断调整政策的曲折发展历程,把近现代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 识。涉及斯大林模式;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两 极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等历史知识。第(1)问紧扣 20 世 纪 30 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 料看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 “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与这一 政策有直接联系。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 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 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解答 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一时间限制。一方面联系当时世 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计划经 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 远的影响。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 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 课标文综 1 1.J2[2011·山东卷]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 年)设立的厂矿数 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课标文综 11.J2[2011·山东卷]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先天不足,工业部门的结构不 合理,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统计表中属于重工业的矿冶业是 72 家,属于轻工 业的食品工业是 100 家,由此判断属于轻工业的纺织业应为 193 家。故选择 D 项。 课标文综 39.I1、J2[2011·四川卷]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 18 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 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 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 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 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 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 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 年,曾国藩 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 年, 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漏卮、求 富强“殊有关系”。1874 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 年,清 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 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 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 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 企业的经营状况。 课标文综 39.I1、J2[2011·四川卷] 【答案】 (1)表现: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 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原因:煤炭资源远离经济发达区域,交通不便;当时中国工业化尚未启动。 (2)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 要性;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 【解析】 本题从能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了煤炭在近代中英两国工业 化过程中的作用,考查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发展原因和状况。第(1)问依据 材料归纳出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角色的具体表现,注意把握解题技巧,后一问结合 材料与同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现状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洋务派创办民用 企业的原因即可;经营状况从材料表格和教材基础知识分析得出,难度不大。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附参考答案) 1.2011·沈阳四校期中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 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光荣革命对英国国家权力产生的影响。根据题干提供的 信息和所学史实,英国光荣革命前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王,革命后国家权力的中心转移到了 议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2.2011·福建六校联考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 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英国的这种情形被根本改变是在(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时期 B.责任内阁制形成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2.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近代代议制完善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 息和所学史实,“工业和商业的利益”是由于工业革命的顺利进展,在 1832 年议会改革中 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使资产阶级牢牢地控制了议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3.2011·韶关一模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接受死刑时从容无畏,他说:“如果一个政权不 制定法律规则……我不知道,究竟还有什么可以保证这个政权得以存在下去,虽然也能将其 称为政权。”他的话主要体现了( ) A.国王害怕被处死 B.希望制定免除其死刑的法律 C.新政权法律完备 D.通过法律来确保政权巩固及其合法性 3.D 【解析】 查理一世肯定了法律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A、B、C 明显 错误。 4.2011·郑州五校联考美国一词“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的 States 的含义 后来演变为( ) A.国家 B.邦联 C.州 D.省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由邦联国家到联邦国家的发展历程。美国独立之初 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 13 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但 1 787 年美国宪法则 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大于各州的权力。 课标文综 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 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 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 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 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 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 1640,现代史开始于 1917 年;②近代史开始于 1500 年 前后,现代史开始于 1900 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 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课标文综 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 【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 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的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 年前后,第二次工 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能力、研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 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史实论证、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涉及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等历史知识。第(1)问的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盖 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分 析概括出主要内容:记载帝王、诸侯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主要言论和事迹。第二小问梁启超 的史学观紧扣材料一“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爱国心之源 泉”等关键信息分析概括为:进化论思想、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第(2)问注意布鲁尼的生 活时代这一时间信息,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分析问题。不关注“上帝创世”,不记述“神 怪传说和奇迹”,而是关注“佛罗伦萨的建城”,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从强 调上帝、神怪到关注城市的兴建、现实生活,反映了开始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把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的两种不同观点呈 现出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不同分期的起止时间所对应的重大历史 事件,进行分析综合。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则体现文明史观,侧重于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 治制度的演变角度进行分期。1640 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 意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1917 年十月革命使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选择 第二种观点则体现全球史观,侧重于从全球各地的联系程度,特别是经济文明联系发展的程 度进行分期。1500 年左右的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900 年左右,在两次工 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第(4)问抓问题的 关键信息理解分析,“事实本身”反映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往事的记录”反映了不同人站 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的不同认识。 课标文综 23.B1、I2[2011·江苏卷] 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 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工业革 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 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 18 世纪 70-80 年代起,一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 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 年时,120 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 21%,还有 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 一起,超过全院人数 的 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 年 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 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 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 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标文综 23.B1、I2[2011·江苏卷]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 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 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 权。 (3)新的斗争:1832 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 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解析】 本题以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近代代议制度的掌握,以 及对材料阅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主题,近代民主政治建设,其次根 据设问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第(1)问, 材料一突出政治制度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余知识点可以从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 面回答。第(2)问,保守主义的政治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特征可以从议会的作用和资产阶级 各阶层在议会中的地位把握。第(3)问,“斗争”是英国议会改革,根据时间可以把握是工 业革命的结果。第(4)问,现代化的要素不外乎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方面回答。 文综 14.B1[2011·全国卷]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 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 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 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 者( )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文综 14.B1[2011·全国卷]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 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作者是对创建“不设王侯之号”政体的华盛顿的 赞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共和政体而非君主制。故选择 B 项。 文综 19.B1[2011·全国卷]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 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 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 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文综 19.B1[2011·全国卷] C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本题以华 盛顿建筑规划的特点为切入点,需要研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A 项反映的不是政治文 化的特点,B 项议会中心不符合美国的史实,D 项材料没有体现各州权利内容。故本题答案 为 C 项。 课标文综 12.A3、B1、E1[2011·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 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 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 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 2%增加到 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 外。1836 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 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 革,至 1885 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 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 1953 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 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 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 年 3 月 14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 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 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 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 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 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 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问,“男人就是城邦”强调的 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回答时要指出雅典民主在民主范围上的局限性。第(2)问,“阶 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 1832 年到二战前,经历了 100 多年的时间,英 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第(3)问,从 1953 年以 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 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第(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 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 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课标文综 19.B2[2011·安徽卷] 下图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 ‘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效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课标文综 19.B2[2011·安徽卷] B 【解析】 本题采取漫画的形式考查 19 世纪 70 年代 德意志统一后确立的政体的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议会与政府、皇帝的关系。A 项俾斯 麦强调统一时宣称: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要解决面临的问 题,只有用铁与血,而材料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建立。C 项强调世俗王权与神权的重要性, 与题意无关;D 项是对德国体制的赞许而不是讽刺。 课标文综 20.B2[2011·广东卷] 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1787 年美国宪法 B.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课标文综 20.B2[2011·广东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题干核心信息是“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联系所学可知,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虽然规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的议会是立法机构,但它通过的法案要经皇帝批准才能 生效,皇帝掌握大权且世袭,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宰相不经议会选举而由皇帝任命主持内 阁工作,对皇帝负责。所以,德国议会对政府几乎起不到什么制约作用。故选择 B 项。与 德国比较,美国、法国、中华民国等宪法规定议会的权力都远远超过德国,属于较完善的代 议制,可排除 A、C、D 三项。 课标文综 14.B2[2011·江苏卷]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 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 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 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课标文综 14.B2[2011·江苏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德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学生对 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掌握材料的信息,材料只讲到 首相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的轴心,是行政职责的核心。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是国家元首, 排除 A 项;首相只对德国皇帝负责,排除 C 项;内阁大臣是由皇帝任命的,排除 D 项。 5.2011·吉林实验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 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 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三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 约举行 4 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材料四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 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 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中政权结构模式和材料二、三,它们反映了两国政治制度的何种差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你认为这两种政治制度各有何利弊? (2)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作用。 5.(1)差异:秦朝皇权至上,君主专制;古代雅典人民主权,民主政治。 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力增强,政局稳定,促进大一统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 易导致腐败,压制全体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创造力,从而阻碍社会进步。 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创造辉煌的文化,同时 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借鉴;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往往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 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辉煌一时的希腊文明湮没在历史的 尘封中。 (2)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 济文化的发展繁荣。 【解析】 第(1)题从材料很明显得出答案,即专制和民主的区别;其利弊我们要结合所 学知识,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分析,第(2)题中可从防止专制独裁,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等方面回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附参考答案) 1.2011·沈阳四校期中“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 况应发生在中国 ( ) A.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 B.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C.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 D.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1.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苏美三国关系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 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奉行对华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政策,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与中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等“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可谓内外交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2.2011·唐山模拟 2009 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 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 37 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 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 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 2.C 【解析】 材料中“在 37 年前”即 1972 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 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2011·增城模拟 1970 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 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 的新动向是( )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3.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学史实,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华采取外 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策,故应排除 A 和 D;1972 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 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故应排除 B;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施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C。 4.2011·台州中学期中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 观点正确的是( ) 外交大事记 1981 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 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 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 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4.D 【解析】 根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 交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积极开展,使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 用,也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据此丙、丁说法正确,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 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是指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 动”如中国参加 APEC 等。 5.2011·焦作期末“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 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5.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性质的理解。根据 题干提供的信息“与邻为善”和所学史实,上海合作组织是与邻国结成的区域性组织。所以 此题正确选项是 C。 课标文综 38.O2,I2,C2,F1[2011·福建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它结 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它结束了帝国, 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 1949 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 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 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 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a)、(b)、(c)分别在 1858 年 4 月、1860 年 12 月、1900 年 7 月登载于英国著 名漫画杂志 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 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 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 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 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 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 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课标文综 38.O2,I 2,C2,F1[2011·福建卷]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 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 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 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 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第(1)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文 言文材料,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材料一的关键句是“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 矣”,材料二的关键句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 可。第(2)问,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可从三幅漫画进行概括。“中国佬”带有轻视侮辱之 意;“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中国就要崩溃了”,反映了他们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回答 成因时要结合图片出现的时间,并从中外两个方面回答。1900 年,“中国就要崩溃了”的 漫画反映了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第(3)问,材料四主要强 调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原来满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借款等承认都继续有效,这反 映了辛亥革命在反帝方面的严重不足,其原因主要从其阶级本身的特点来考虑。第(4)问, 关键是理解“一边倒”的内涵。“一边倒”倒向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 答出来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史实即可。国内外环境和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课标文综 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在探讨“中国 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 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 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 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 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 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 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 影响。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西 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 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课标文综 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答案】 (1)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 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 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 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本题以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受国内、国际诸多因 素制约不断调整政策的曲折发展历程,把近现代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 识。涉及斯大林模式;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两 极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等历史知识。第(1)问紧扣 20 世 纪 30 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 料看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 “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这一 政策有直接联系。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 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 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解答 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一时间限制。一方面联系当时世 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计划经 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 远的影响。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 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 课标文综 10.F1[2011·江苏卷]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 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课标文综 10.F1[2011·江苏卷] D 【解析】 本题以毛泽东在日内瓦会议后讲话为切入 点,考查新中国外交以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日内瓦会议后,新中国的早期外交是“走出 去”的战略,此时中苏关系尚在友好期,所以 A 项错误;B、C 两项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事 情,时间尚晚。 文综 23.F2[2011·全国卷] 1985 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 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 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文 综 23.F2[2011·全国卷]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对国际形势重新认识的有 利影响。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从题干提供的时间“1985 年”入手,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 环境可知:A 项错误,80 年代美苏处于争霸状态,局势紧张;而此时的世界格局仍是两极 格局,排除 B 项;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是在 1978 年,排除 D 项。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附参考答案)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 1950 年 6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 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 主监督的作用。故选 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 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 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实际考查了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新成就。依法治国, 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 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 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本题选 A 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 2007 年,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响彻华夏大地:“明艳紫 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回归 10 周年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3.C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注意关键信息“2007 年”“紫荆”,1997 年我国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题干中《始终有你》是香港回归 10 周 年大庆出现的主题曲,答案为 C。 4.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 2008 年 11 月 4 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 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 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 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 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 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 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 50 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 2008 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 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 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20 世纪( ) A.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B.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 C.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D.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 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 变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课标文综 9.E1[2011·江苏卷]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 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 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 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 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 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课标文综 9.E1[2011·江苏卷] C 【解析】 本题以费孝通在第一届北平各界人民代表大 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 对新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把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 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会场中人员服饰多样说明群众广泛性,他们共商国是说明了平等性, “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 12.A3、B1、E1[2011·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 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 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 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 2%增加到 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 外。1836 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 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 革,至 1885 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 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 1953 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 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 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 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 年 3 月 14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 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 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 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 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 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 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问,“男人就是城邦”强调的 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回答时要指出雅典民主在民主范围上的局限性。第(2)问,“阶 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 1832 年到二战前,经历了 100 多年的时间,英 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第(3)问,从 1953 年以 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 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第(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 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 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课标文综 19.E1[2011·浙江卷]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 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 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 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 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 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 期。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首都, A 项错误,A 项指的是 1954 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 1949 年 3 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 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 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 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 项错误,D 项正确。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参考答案) 1.2011·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 1880 年 4 月 25 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 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 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1.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 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2.2011·湛江模拟“西洋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如不 变通,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之。”上述一段文字,为清代哪一历史事件之背景描述 ( ) A.革命运动 B.保路运动 C.维新运动 D.洋务运动 2.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向 西方学习“器物”的愿望,应为洋务运动。 3.2011·泰安模拟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 20 世纪 70、90 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 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3.C 【解析】 从服饰的变化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 想的解放。 4.2011·盐城模拟“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 80 年代 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1 世纪初 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4.A 【解析】 “送嫁妆”仍说明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选 A。 5.2011·大连二模电影《喇叭裤飘荡在 1983 年》以山清水秀的小镇为背景,反映了那 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流行 的迪斯科。当时喇叭裤、迪斯科的流行说明了( ) A.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 C.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获得成功 D.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 5.B 【解析】 迪斯科是 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世界的舞蹈,在中国的流行恰好说明了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生活方式上开始受到西方影响。 课标文综 6.L1[2011·天津卷] 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 年 B.1901—1911 年 C.1912—1927 年 D.1928—1937 年 课标文综 6.L1[2011·天津卷]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主要反 映的是中国在政治制度、教育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革,能够推动这一变革的重大事件是辛亥 革命,故选择 C 项。A 项约在维新变法时期,政治制度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 项是在清 朝末期,辛亥革命之前,排除;D 项约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课标文综 17.L1[2011·浙江卷]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 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课标文综 17.L1[2011·浙江卷] A 【解析】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 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 项是正确的推 断;C 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 断出 D 项的合理性。 课标文综 16.C2、L1[2011·广东卷]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 1913 年的一则日记(部 分),由此可见( )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 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 不同。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标文综 16.C2、L1[2011·广东卷] A 【解析】 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及其 影响。研读图片,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 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 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 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选择 A 项。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对外国东西 全然排斥,可排除 B、D 两项,“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 映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 C 项。 课标文综7.L2[2011·江苏卷] 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 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 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课标文综 7.L2[2011·江苏卷] B 【解析】 本题以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为切入点,考查 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掌握,以及学生对图片资料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解答 本题关键是把图片资料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广告商品是天津市同升和帽庄仿制的西式帽, 是民族工业,博士帽仅是图 片内容之一,所以③描述的不准确;④的描述与民国时代要求 的社会平等的精神相违背。民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经济扩张,卖西式帽,说明西 方文明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 1.2011·杭州学军中学期中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 50-60 年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图表中的 C 点相对于 B 点呈现出剧降的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严重破坏农业经济 B.毛泽东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 C.“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泛滥 D.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 1.C 【解析】 根据所学,1958 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 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又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到 1958 年底,全国 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结合本题 C 点相对于 B 点呈现出剧降的趋势,正反映了“左” 倾错误思想严重泛滥,“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恶化,本题选 C 项。 2.2011·聊城月考从 1978 年到 2011 年,中国改革开放历经 33 年。这 30 多年的辉煌改 革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识读“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分布示意图”,并回答问 题: (1)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呈弓箭状。观察上图,指出图中“弓”上 的城市哪些是改革开放时的经济特区,哪些是 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2)重庆是弓箭的“箭尾”,20 世纪末,党中央为促进重庆发展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3)30 多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如离弦之箭,异常迅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1)经济特区:汕头。开放城市:天津、烟台、青岛、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 州。 (2)设重庆为直辖市。 (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功。 【解析】 本题以一幅图示展现了我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特点。联系近代史和现代史 中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回答即可。第(1)题需要将图中所示城市与改革开放中的特区和开放 城市作对比,然后得出答案。第(2)题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宽能力,需要知道重庆已被设为直 辖市这一知识点。第(3)题需要答出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原因。 高考历史复习(附参考答案) 1.2011·合肥模拟某杂志举办“十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的评选活动,意大利以第 一名当选。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当选的理由有( ) ①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其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 ③起源于此的文艺复兴影响了世界 ④古代罗马创造了现代的“西方文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D 【解析】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于该地;发 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古代罗马文化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不能理解为创造现 代西方文明。 2.2011·温州五校联考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汇期”。促使这一“文化融 汇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2.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末西学东渐的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 末”的时间、“中西文化融汇期”和所学史实,应该指的是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这种交往 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此后的殖民扩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3.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日不落帝国”是指照耀在部分领土上的太阳落下,而另一 部分领土上的太阳仍然高挂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 时霸权的帝国。在近代最早可以用来形容哪一国家(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美国 3.A 【解析】 15 世纪—16 世纪早期殖民扩张的国家是西班牙与葡萄牙,早期是西 班牙获得殖民霸权,英西战争后,西班牙战败,逐渐退出这一舞台,因此,A 项正确。 4.2011·洛阳统考下图的阴影部分反映了 17 世纪时某国的殖民地分布情况。据此判断 该国( ) A.曾经拥有“无敌舰队” B.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C.自诩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D.最早开辟了东方海上探险路线 4.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和所学史实,该国在美洲拥有殖民地,而且在亚洲控制了重要的交通咽喉马六甲,经分析这 个国家是在 17 世纪崛起的商业贸易帝国——荷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5.2011·广东六 校联考历史学家往往会杜撰出名言警句来表示历史的运动或潮流。 “□□”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 18 世纪初至 19 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 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在 □□中填上的词应该是( ) A.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 C.光荣革命 D.信息时代 5.B 【解析】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场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质的飞跃,结合 时间我们知道应是工业革命。 课标文综 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 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 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 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 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 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 1640,现代史开始于 1917 年;②近代史开始于 1500 年 前后,现代史开始于 1900 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 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课标文综 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 【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 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的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 年前后,第二次工 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能力、研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 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史实论证、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涉及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等历史知识。第(1)问的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盖 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分 析概括出主要内容:记载帝王、诸侯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主要言论和事迹。第二小问梁启超 的史学观紧扣材料一“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爱国心之源 泉”等关键信息分析概括为:进化论思想、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第(2)问注意布鲁尼的生 活时代这一时间信息,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分析问题。不关注“上帝创世”,不记述“神 怪传说和奇迹”,而是关注“佛罗伦萨的建城”,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从强 调上帝、神怪到关注城市的兴建、现实生活,反映了开始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把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的两种不同观点呈 现出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不同分期的起止时间所对应的重大历史 事件,进行分析综合。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则体现文明史观,侧重于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 治制度的演变角度进行分期。1640 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 意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1917 年十月革命使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选 择第二种观点则体现全球史观,侧重于从全球各地的联系程度,特别是经济文明联系发展的 程度进行分期。1500 年左右的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900 年左右,在两次 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第(4)问抓问题 的关键信息理解分析,“事实本身”反映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往事的记录”反映了不同人 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的不同认识。 课标文综 41.I1[2011·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 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 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 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 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 在 1500 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 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 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 1800 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 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 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课标文综 41.I1[2011·课标全国卷]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 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 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 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 述不清楚。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 点,然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文综 18.I1[2011·全国卷] 1603 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 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文综 18.I1[2011·全国卷] C 【解析】 本题考查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以掠夺金银为主 的特点。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是把握时间“1603 年”和谚语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C 项符合题意。 文综 20.I1[2011·全国卷] 19 世纪 30 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 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 3.1 万册。这表明当时(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文综 20.I1[2011·全国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将西方文化传播到 殖民地。解题关键词是“19 世纪 30 年代”“印度”“英语书籍”。联系所学知识,印度在 19 世纪上半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B 项。 课标文综 39.I1、J2[2011·四川卷]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 18 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 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 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 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 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 国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 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 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 年,曾国藩 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 年, 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漏卮、求 富强“殊有关系”。1874 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 年,清 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 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 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 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 企业的经营状况。 课标文综 39.I1、J2[2011·四川卷] 【答案】 (1)表现: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 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原因:煤炭资源远离经济发达区域,交通不便;当时中国工业化尚未启动。 (2)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 要性;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 【解析】 本题从能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了煤炭在近代中英两国工业 化过程中的作用,考查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发展原因和状况。第(1)问依据 材料归纳出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角色的具体表现,注意把握解题技巧,后一问结合 材料与同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现状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洋务派创办民用 企业的原因即可;经营状况从材料表格和教材基础知识分析得出,难度不大。 课标文综 13.I1、J1、N2[2011·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 年 5 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 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 500 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 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 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 动了约 1300 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 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 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平衡的世界经济?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 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课标文综 13.I1、J1、N2[2011·天津卷] 【答案】 (1)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 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 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2)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关系: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 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 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一体化的问题。第(1)问,从时间上看,这两个国家是葡萄 牙和西班牙,其扩张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两国扩张的影响可转化为新航路开辟的影 响作答。第(2)问,回答时要从纵向看,分别答出原料、手工制品和机器产品的变化情况; 在回答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时也要分别答出:原料出口的增加是因 为列强掠夺的加剧,手工制品出口的减少是外国商品的冲击,机器产品出口增加是因为民族 工业的发展。第(3)问,回答漫画的寓意时一要看图,二要看文字解释。漫画中地球被置于 中间,处于悬空状态,而且通过图片名称很容易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性。发展中国 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课标文综 39.C1、I1、G3[2011·重庆卷]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 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 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 年 2 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 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 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 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 次首脑会晤,(2000 年)6 月 15 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 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 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 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 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归纳 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课标文综 39.C1、I1、G3[2011·重庆卷] 【答案】 (1)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 党起义。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 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地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 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 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的扩展。 (2)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在民族 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签署了《共同宣言》。进一 步缓和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解析】 本题从近代以来东北亚的国际纷争与朝鲜半岛形势的缓和来突出和平与发展 这两大时代主题。本题材料只提供了情景,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前两个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三小问要注意从两场战争所 涉及的各方(中国、日本、朝鲜和中国、俄国、日本、朝鲜)来全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回 忆所学就能准确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从朝鲜半岛和整个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加以评价。 课标文综 21.I2[2011·北京卷] 16-17 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 256%,工资上涨了 145%, 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课标文综 21.I2[2011·北京卷]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应把 握“16—17 世纪”这一时代背景。英国成为海上霸主与材料中现象无关,故①不正确;工 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下半期,故②不正确。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大发横财,促 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物价和工资上涨。 课标文综 38.O2,I2,C2,F1[2011·福建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它结 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它结束了帝国, 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 1949 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 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 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 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a)、(b)、(c)分别在 1858 年 4 月、1860 年 12 月、1900 年 7 月登载于英国著 名漫画杂志 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 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 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 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 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 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课标文综 38.O2,I2,C2,F1[2011·福建卷]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 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 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 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 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 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第(1)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文 言文材料,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材料一的关键句是“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 矣”,材料二的关键句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 可。第(2)问,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可从三幅漫画进行概括。“中国佬”带有轻视侮辱之 意;“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中国就要崩溃了”,反映了他们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回答 成因时要结合图片出现的时间,并从中外两个方面回答。1900 年,“中国就要崩溃了”的 漫画反映了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第(3)问,材料四主要强 调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原来满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借款等承认都继续有效,这反 映了辛亥革命在反帝方面的严重不足,其原因主要从其阶级本身的特点来考虑。第(4)问, 关键是理解“一边倒”的内涵。“一边倒”倒向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 答出来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史实即可。国内外环境和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课标文综 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 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 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 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 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 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 1640,现代史开始于 1917 年;②近代史开始于 1500 年 前后,现代史开始于 1900 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 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课标文综 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 【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 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的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 年前后,第二次工 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能力、研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 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史实论证、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涉及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等历史知识。第(1)问的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盖 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分 析概括出主要内容:记载帝王、诸侯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主要言论和事迹。第二小问梁启超 的史学观紧扣材料一“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爱国心之源 泉”等关键信息分析概括为:进化论思想、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第(2)问注意布鲁尼的生 活时代这一时间信息,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分析问题。不关注“上帝创世”,不记述“神 怪传说和奇迹”,而是关注“佛罗伦萨的建城”,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从强 调上帝、神怪到关注城市的兴建、现实生活,反映了开始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把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的两种不同观点呈 现出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不同分期的起止时间所对应的重大历史 事件,进行分析综合。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则体现文明史观,侧重于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 治制度的演变角度进行分期。1640 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 意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1917 年十月革命使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选择 第二种观点则体现全球史观,侧重于从全球各地的联系程度,特别是经济文明联系发展的程 度进行分期。1500 年左右的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900 年左右,在两次工 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第(4)问抓问题的 关键信息理解分析,“事实本身”反映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往事的记录”反映了不同人站 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的不同认识。 课标文综 23.B1、I2[2011·江苏卷] 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 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 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 18 世纪 70-80 年代起,一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 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 年时,120 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 21%,还有 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 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 年 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 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 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 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标文综 23.B1、I2[2011·江苏卷]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 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 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 权。 (3)新的斗争:1832 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 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解析】 本题以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近代代议制度的掌握,以 及对材料阅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主题,近代民主政治建设,其次根 据设问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第(1)问, 材料一突出政治制度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余知识点可以从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 面回答。第(2)问,保守主义的政治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特征可以从议会的作用和资产阶级 各阶层在议会中的地位把握。第(3)问,“斗争”是英国议会改革,根据时间可以 把握是工 业革命的结果。第(4)问,现代化的要素不外乎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方面回答。 课标文综 15.I2[2011·山东卷] 下图为 1600-1913 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 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标文综 15.I2[2011·山东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发展的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依托曲线图注意一些重要的时间点。1913 年,美国超越英国 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可以排除 A 项。英国最早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于 1840 年前后 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在图中“1820 年”这个时间点稍后,四条曲线中处于最 高点就是英国,所以,正确答案为 B 项。 课标文综 21.I2[2011·重庆卷] 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 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 1760 到 1800 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 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课标文综 21.I2[2011·重庆卷] B 【解析】 从材料中时间和“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 明”可知,本题是对工业革命开展的时间和地域的考查。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 英国开始,而且符合“1760 到 1800 年”时间范围的只有英国,故选择 B 项。 高考历史复习(附参考答案) 1.南京模拟英国著名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赞美牛顿的诗:“自然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 里。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为了把人们从“黑暗”带向“光明”, 牛顿做了什么( ) A.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B.证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正确性 C.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D.提出了量子假说 1.C 【解析】 牛顿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了经典力学。 2.2011·粤北九校模拟 1846 年,德意志天文学家加勒在经过推算得出的位置上找到了 一颗后来被命名为海王星 的行星,这一事实证明了某科学理论的惊人的预见力。该理论是 ( ) A.万有引力定律 B.量子理论 C.达尔文进化论 D.广义相对论 2.A 【解析】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这说明自然科学具有的惊人 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3.2011·邵阳模拟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的产物。下列文学作品创作风格最为相似的是( ) ①《离骚》 ②《人间喜剧》 ③《巴黎圣母院》 ④《老人与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C 【解析】 《离骚》是浪漫主义,《人间喜剧》是现代主义,《巴黎圣母院》是 浪漫主义,《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 4.2011·聊城模拟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在金钱至上等 社会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城市冷漠化问题。下列能够反映这一问题的文艺作品是( ) A.《唐璜》 B.《人间喜剧》C.《英雄交响曲》 D.《日出·印象》 4.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批判现实文学出现的背景。B 属于批判现实文学。 5.2011·梅州月考“每当世界经济遭遇‘寒冬’,总会有个狂热的角落热闹得刺眼—— 这就是电影。”与电影的诞生不同时期的是( ) A.浪漫主义成为世界文艺的主流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生物进化论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政治 5.A 【解析】 浪漫主义是在 19 世纪 30 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电影诞生 于 19 世纪末。 课标文综 21.M3、S1、S2[2011·安徽卷]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 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课标文综 21.M3、S1、S2[2011·安徽卷] D 【解析】 B、C 两项明显错误,不符合史 实;A 项容易误选,原子弹原理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狭义相 对论质能公式(E=MC2),而并不 是“核威胁”源于相对论。由史实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 技术如原子能技术、电子计 算机技术等都是源于二战。故选择 D 项。 课 标文综 22 .S1[2011·广东卷] 1919 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 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 是( ) A.日心说 B.量子论 G1. 相对论 D.经典力学 课标文综 22.S1[2011·广东卷] C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科学技术——相 对论。从“宇宙新理论”说明是有关宇宙的宏观认识的理论,而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 属于旧理论,量子论是属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故排除 A、B 两项;从“牛顿观念的破产”说 明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经典力学,可排除 D 项。而相对论否定经典 力学的绝对时空 观,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故选择 C 项。 课标文综 20.S1[2011·江苏卷]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 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 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课标文综 20.S1[2011·江苏卷] D 【解析】 本题以人物评价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近 现代科技的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首先限定这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是物质与 能量的转化关系,然后比较这些科学家的贡献。伽利略的贡献在于坚守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和近代实验奠定人;达尔文是生物进化论;牛顿是宏观领域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定律;爱 因斯坦是相对论。 课标文综 35.S1[2011·课标全国卷]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 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课标文综 35.S1[2011·课标全国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的影响。题 干描述的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故 A 项错误;C 项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D 项只符合牛顿的理论。 课标文综 22.S1[2011·重庆卷] 李时珍认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 环境、相关变异及遗传特征方面的认识。与其持相近观点的欧洲科学家是( ) A.哈维 B.拉瓦锡 C.道尔顿 D.拉马克 课标文综 22.S1[2011·重庆卷] D 【解析】 A 项的哈维是血液循环论的建立者,B 项的 拉瓦锡和 C 项的道尔顿都是近代欧洲著名的化学家。A、B、C 三项排除,故选择 D 项。拉 马克是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生物学家,他第一次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 系方面探讨了 生物进化的动力,为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标文综 21.M3、S1、S2[2011·安徽卷]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 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课标文综 21.M3、S1、S2[2011·安徽卷] D 【解析】 B 、C 两项明显错误,不符合史 实;A 项容易误选,原子弹原理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质能公式(E=MC2),而并不 是“核威胁”源于相对论。由史实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如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 机技术等都是源于二战。故选择 D 项。 课标文综 22.S3[2011·北京卷] 19 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 会强烈不满, 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 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课标文综 22.S3[2011·北京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世界近代以来文学流派的掌握 情况。要注意时代和材料中反映的文学流派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想象力,深入发掘 人类的感情世界,且兴起于 19 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现实主义与材料中的 特点不符;古典主义时间更早。 课标文综 22.S3[2011·浙江卷] 19 世纪诞生的 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 的整体感,下图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课标文综 22.S3[2011·浙江卷] C 【解析】 《向日葵》《星月夜》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 大师凡高的代表作;《有藤椅的静物》《弹曼陀铃的少女》是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代表 作。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 (附参考答案) 1.2011·厦门模拟中国某一时期的刊物频繁地出现“曙光”“新社会”“进步青 年”“救 国”“自由”“平民教育”等词汇。这些刊物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维新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B 【解析】 从题干中的“新”“青年”“平民”等信息,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 容和作用不难判断答案为 B。 2.2011·江西白鹭洲中学月考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 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列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吻合的有( )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 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 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B 【解析】 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③选项与当时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因为 当时共产国际的指导让中国革命遭受了许多的挫折与困难。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3.2011·江苏三校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 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伴随着 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D.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D 【解析】 从材料看,这里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的一段历史的新旧之争。 毛泽东提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所以选择 D 项。 4.2011·福州统考 1964 年 10 月 2 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 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 事实的是( ) A. 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换过程 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点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 4.B 【解析】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 5.2011·南通模拟 1985 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5.A 【解析】 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课标文综 14.R1[2011·安徽卷]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 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课标文综 14.R1[2011·安徽卷] C 【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 项是洋务派,强 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项是顽固派,“天朝上国”,故步自封,狂妄自大;D 项为 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观点,强调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课标文综 15.R1[2011·安徽卷]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 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 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课标文综 15.R1[2011·安徽卷] A 【解析】 A 项符合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的观点,一 方面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给予肯定,另一 方面彻底否定其思想启蒙的作用,这为 他们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提供理由;材料中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作用,而不是认识不 足,排除 B 项;C 项不全面,材料中一方面肯定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性,另一方面完 全否定其思想启蒙的作用;D 项太绝对,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是肯定的 ,这符合 史实。 课标文综 16.R1[2011·北京卷]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 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课标文综 16.R1[2011·北京卷]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海国图志》的认识。《海国 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张维屏在读完《海国图志》后,叹服魏源放 眼天下的气势,对此他吟诵道:“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 文综 37.O1、R1、R3[2011·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 无效..)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 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 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 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 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 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 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 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 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 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 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文综 37.O1、R1、R3[2011·全国卷] 【答案】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 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 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 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 子的反思和探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有关中国古代民本 思想及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迁移能力。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 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想政治。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根据所学知识,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答 题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第(2)问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归纳二人思想的 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领导人,二人思想的相同点也就容易回答了。第(3)问第一小问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回答,并要注意审题,两种思想的关系既包括联系,又包括区别;第二小问只需要回答清 楚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 课标文综 4.R1[2011·天津卷] 下图为 1878 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 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课标文综 4.R1[2011·天津卷]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通讯的变化与西方思 想传入之间的关系。邮票中有龙的图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A 项正确;近代邮 政事业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是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产物,B、C 两项正确;邮票是清政府 发行的,不可能体现兴民权的理念,D 项错误。 课标文综 12.C3、R2[2011·山东卷] 1918 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 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 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 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课标文综 12.C3、R2[2011·山东卷] B 【解析】 研读题干信息,本题考查陈独秀对义 和团运动由否定到肯定转变的原因。要抓住两个时间:1918 年、1924 年,联系对应的时代 背景加以分析。1918 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干将、激进民主主义者的 陈独秀,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自然会给“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扣上“野蛮、保守、排 外、迷信”的帽子。1924 年处于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已经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党的最低 纲领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作为最重要任务之一,此时反帝运动再次高涨,陈独秀 在这一时期极力抬高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帝国主义 的大无畏革命斗争精神,正是正在进行的国民大革命所急需的。故选择 B 项。 课标文综 5.R2[2011·天津卷]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 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 被认 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课标文综 5.R2[2011·天津卷]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发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首先是救亡图存,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是分不开的。所以,民 主与科学能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这主要是因为其能对改造中国发挥重要作用。其 他选项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需要,故排除。 课标文综 16.R2[2011·浙江卷]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 24 岁以前,我对于诗 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标文综 16.R2[2011·浙江卷] B 【解析】 徐志摩“24 岁以前”,即 1920 年以前,这 是解答本题的前提。1917 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 革命的高潮,A 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 响,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B 项正确;本题的主旨不是 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 项错误。 课标文综 21.R2[2011·浙江卷]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 1899 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 领袖” ③19 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 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课标文综 21.R2[2011·浙江卷] B 【解析】 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是在 1921 年 中共建立后,①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后,③可排除; 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得出②④是正确的。 课标文综 5.R3[2011·江苏卷] 某思想家在 20 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 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课标文综 5.R3[2011·江苏卷] A 【解析】 本题以 20 世纪初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对新思想影响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比较分析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时代特征和材料的理解。20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材料中作 者宁肯国粹消亡,也要使中国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重建儒家信仰,排除 B 项;20 世纪初, 康梁变法已经失败,排除 C项;材料中强调是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自然选择,排除 D 项。 文综 16.R3[2011·全国卷]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 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 以该诗题画,1907 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文综 16.R3[2011·全国卷]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 息的能力和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理解能力。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和 思想家,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所主张的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不是 反清复明,A 项错误。题目中陈元孝诗是对“陆秀夫负帝投海”的抗元斗争的歌颂,与 B、 C 两项无关。故选择 D 项。 文综 37.O1、R1、R3[2011·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 无效..)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 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 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 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 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 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 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 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 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 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 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文综 37.O1、R1、R3[2011·全国卷] 【答案】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 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 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 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 子的反思和探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有关中国古代民本 思想及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迁移能力。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 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想政治。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根据所学知识,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答 题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第(2)问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归纳二人思想的 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领导人,二人思想的相同点也就容易回答了。第(3)问第一小问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回答,并要注意审题,两种思想的关系既包括联系,又包括区别;第二小问只需要回答清 楚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 课标文综 18.R3[2011·重庆卷 ]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 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课标文综 18.R3[2011·重庆卷] A 【解析】 本题是对学生迁移能力的考查,考查点是 对三民主义的理解。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清朝统治,可排除 B、D 两项;核定 天下地价即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可排除 C 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