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案4 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作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二、人物轶事 辛弃疾手刃叛徒 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三、背景链接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7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辛弃疾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四、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用 典 用典也称用事,是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及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①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②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③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④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不仅增加诗词的外形之美,且使其内涵更为丰富。 Ⅱ.文化常识 1.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这一带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管辖。泛指南方。 2.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3.元嘉草草 元嘉: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五、文本鉴赏 (一)研习《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词中的“游子”指谁?为什么? 7 2.“落日”“断鸿”“吴钩”“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试完成下表。 意象 含义 落日 断鸿 吴钩 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上片中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词人自己的行为,请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5.《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人和事各持什么态度?又有什么样的用意?试完成下表。 人物 事件 作者态度 用意 张翰 乐于归隐 否定 ① 许汜 ② 否定 不能只考虑个人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③ 对英雄壮志的追慕 ④ 树犹如此 慨叹 ⑤ 7 6.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研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中,“舞榭歌台”“风流”“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含义? 8.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9.词的下片作者写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此作者有什么感想? 10.《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词 句 人 物 表达的情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① ②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③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④ ⑤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⑥ 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⑦ ⑧ 11.本词除了用典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试完成下表。 7 对比 作用 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对比 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 7 【参考答案】 五、文本鉴赏 1.明确:指辛弃疾。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2. 意象 含义 落日 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自己的愁苦心情 断鸿 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吴钩 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 栏杆拍遍 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 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没有谁能来给予他慰藉,表达了萧瑟、凄怆之情 3.明确:本句从修辞手法看是比喻、比拟。“献”“供”是人特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山,是拟人;“玉簪螺髻”是把山比喻为玉做的簪子和美女的发髻,是比喻。 4.明确:看、拍、登 5.明确:①不愿辞官归乡 ②谋求私利 ③赞赏 ④桓温 ⑤对时光流逝、北伐前景的忧虑 6.明确: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 7.明确:“舞榭歌台”是吴国太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8.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再”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7 10.明确:①孙权 ②江山犹昔,而如孙权的英雄已不见,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③刘裕出身贫寒,历经百战开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 ④刘义隆 ⑤这一典故是对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功近利、主张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⑥拓跋焘 ⑦廉颇 ⑧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11.明确: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