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毫升 ︳冀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毫升 ︳冀教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量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要在空间上理解掌握升和毫升的大小和进率。‎ ‎(二)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这个部分在课程标准和整个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以后体积教学提供帮助。‎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一部分学生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这同时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玩水"‎ 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五)教学策略 依据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每组准备量杯(量筒)、大、小玻璃杯、玻璃瓶,以及水盆、水、饮料等。‎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本节课由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出示两个玻璃杯(一个又高又细,一个又矮又粗)通过比较引出“哪个杯子装的水多?”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猜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师生互动部分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 ‎(板书课题:毫升)‎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 ‎(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多处运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参与数学活动。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课中没能照顾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别从而使部分学生不能完全跟着课程节奏,以后要注意这方面,尽量多让学困生多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