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二生物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全部 B. 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都能体现两重 性 C.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D. 植物激素有专门的分泌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 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详解】A、植物激素的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A 错误: B、只有生长素能体现两重性,B 错误; C、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C 正确; D、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到显著影 响的微量有机物,没有专门的分泌器官,D 错误。 故选 C。 2.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是( ) 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②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③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④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增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条生根。 - 2 - 【详解】①促进植物生长是生长素的作用,①正确; ②促进插条生根是生长素的作用,②正确; ③促进果实发育是生长素的作用,③正确; ④促进细胞增殖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不是生长素,④错误。 综上分析,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3. 如图甲表示叶柄的结构,图乙表示叶子脱落与叶柄离层远基端生长素和近基端生长素的相 对含量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只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发育中的种子等 B. 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 C. 当两端浓度不存在差异或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基端时,叶柄会脱落 D. 生长素的相对含量会影响叶柄脱落,可能是生长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植物叶片的脱落与激素调节有关,在离层远基端生长素含量高可抑制叶片脱落, 在离层近基端生长素含量高可促进叶片脱落。 【详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 芽鞘、发育中的种子等,A 错误; B、据图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B 正确; C、当两端浓度不存在差异或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基端时,叶柄会脱落,且近基端生长素 浓度越高,远基端生长素浓度越低,越有利于叶片脱落,C 错误; D、生长素的相对含量会影响叶柄脱落,可能是生长素调节细胞内的代谢活动,生长素是植物 激素不能直接参与代谢,但可以调节代谢活动,D 错误。 - 3 -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及其作用,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叶尖产 生的生长素由叶柄的远基端向近基端运输是主动运输,且因近基端生长素浓度升高而促进叶 片脱落,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4. 观察下列两个关于生长素作用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乙图中 I 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 BD 段,则 II 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F B. 生长素对 I、IV 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 II、III 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C. 若乙图中 III 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 AB 段,则 IV 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 CD 段 D. 若 C 点对应顶芽生长素浓度,则同一枝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 F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可知,小于 C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时,随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增强,大于 C 点对应 的生长素浓度时,随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减小,F 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素浓度大于 F 点 时将会抑制。 2、分析图乙可知,图乙表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I、III、IV 三处均是促进作用,II 处是 抑制作用。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敏感度大小关系为:根 >芽>茎。 【详解】A、乙图中 I 处的生长素浓度对根是促进作用,II 处的生长素浓度对根是抑制作用, 若乙图中 I 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 BD 段,则 II 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F,A 正确; B、I、III、IV 三处均是促进作用,II 处是抑制作用,B 错误; C、乙图中 III 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IV 处的生长素浓度,且对茎的促进效果小于 IV 处的促进效 果,所以若乙图中 III 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 AB 段,则 IV 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 CD 段,C - 4 - 正确; D、顶芽生长素极性运输到各侧芽,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于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侧芽生长被抑 制,所以若 C 点对应顶芽生长素浓度,则同一枝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 F,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此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三个现象。易 错点是 C 点以后 F 点之前,仍是促进作用。 5. 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会增加,赤霉素的含量会减少 B. 各种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C. 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D. 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缩短细胞周期,促进植物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夏天生长可以知道,秋末有利于 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 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 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 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 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 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植物越冬休眠,植物体中通过③⑤⑥过程合成脱落酸而抑制②过程, 体内脱落酸的含量会增加,而赤霉素的含量会减少,A 正确; B、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激素的调节,B 正确; C、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胡萝卜素进而经 ⑥形成脱落酸,使 叶片脱落,使光合速率下降,C 错误; - 5 - D、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细胞周期缩短,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 独脚金内酯是一类新型植物激素,具有抑制侧枝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细胞分裂素具有促 进侧芽生长的功能。为了探究这两种激素在调节侧枝生长方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者用人 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6-BA 和独脚金内酯类似物 GR24 等试剂,以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 体和受体突变体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要在光照和温度可控的温室中进行,目的是排除光照和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实验材料是豌豆原本不发育的第三侧芽,选择此侧芽为材料实验现象更明显 C. 由实验结果可知,6-BA 促进侧芽生长的效果在突变体 1 和突变体 2 中比野生型更明显 D. 据实验结果推知,突变体 2 是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柱形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植物种类,因变量是第三侧枝的长度, 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用 6-BA 处理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 1 和突变体 2 的第三侧枝生长更显著;与单独用 6-BA 处理相比,6-BA+GR24 处理后,突变体 1 和突变体 2 第三侧枝长度都缩短,与突变体 2 相比,突变体 1 缩短的效果更明显。 【详解】A、由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处理及植物类型,光照和温度属于无关 变量,整个实验在光照和温度可控的温室中进行,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排除光 照和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 正确; B、实验处理和测量的材料都是豌豆原本不发育的第三侧芽,选择此侧芽的目的是使实验现象 更明显,更易观察,B 正确; - 6 - C、由柱形图可知,与野生型相比,6-BA 促进侧芽生长的效果在突变体 1 和突变体 2 中更明 显,C 正确; D、由题图可知,突变体 1 加入 6-BA 和 GR24 的组比单独加 6-BA 侧枝长度短得比突变体 2 更明显,因此突变体 1 是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的作用,学会分析实验目的、因变量、自变量、无关变 量,学会控制无关变量,并具备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 7.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抗体、淋巴因子、血小板、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血浆 pH的相对稳定与内环境中含有的 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 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 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血小板是细胞,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 错误; C、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与内环境中含有的 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 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 错误。 故选 C。 8. 下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据图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7 - A. 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②③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 C. 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 O2 浓度大于液体②处 D. 某人因营养不良,④内蛋白质减少,从而使⑤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②是细胞内液;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是血浆。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即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详解】A、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②细胞内液,A 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和④组织液,B 错误; C、O2 是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血浆带来的氧气,先扩散进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 ②,C 正确; D、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从血浆流向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D 错 误。 故选 C。 9. 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有关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代表传入神经,⑦代表传出神经 B. 图中有分泌激素功能的结构只有垂体和内分泌腺 C. 当③激素增多时,④和⑤都将增多,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D. 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答案】D 【解析】 【分析】 - 8 - 分析题图:图中 A 表示下丘脑,①表示传入神经,②表示传出神经,③表示由 A(下丘脑) 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④表示由垂体分泌的促激素,⑤表示相关激素,⑥表示反馈调节, ⑦表示传出神经。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A 表示下丘脑,①表示传入神经,②表示传出神经,⑦表示传 出神经,A 错误; B、③表示由 A(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④表示由垂体分泌的促激素,⑤表示相 关激素,因此图中有分泌激素功能的结构有下丘脑、垂体和内分泌腺,B 错误; C、当③激素增多时,④和⑤都将增多,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分级调节,⑥表示反馈调节,C 错误; D、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反射弧进行,D 正确。 故选 D。 10. 马拉松比赛时,运动员的机体进行着一系列的调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令枪响后,运动员们很快起跑,这反映了神经调节反应迅速的特点 B. 长跑过程中机体产热增多,此时产热的主要部位是骨骼肌 C. 每隔一定距离要设置能量补给站,补给站提供的食品中应含有较多的糖类 D. 运动过度可能导致身体局部组织疼痛,痛觉产生的部位为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如下: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窄;作用时间短; 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作用时间比较长。 2、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机体在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详解】A、发令枪响后,运动员们很快起跑,这反映了神经调节反应迅速的特点,A 正确; B、机体在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B 正确; C、由于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在补给站提供的食品中含有较多的糖类,C 正确; D、痛觉产生的部位为大脑皮层,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11. 下图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9 - A. 图中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物质①能与靶细胞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受体 B. 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 C. 若神经内分泌细胞为下丘脑细胞,那么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 D. 寒冷时,人体的体温调节涉及①②③的活动,则②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 肌细胞;下丘脑对胰岛细胞的作用属于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 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详解】A、激素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相应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 白,A 正确; B、正常人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B 正确; C、下丘脑细胞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 于垂体,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因此靶细胞可以为垂体细胞、肾小管和集合管 细胞,C 错误; D、当人进入寒冷环境体温调节涉及的活动有①(体液调节)、②(神经-体液调节)、③神经 调节,则①可以是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激素,②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 正确。 故选 C。 12. 根据所学的免疫调节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其中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 10 - B.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淋巴细胞中,浆细胞主要靠产生淋巴因子作战 C. 效应 T 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D.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 T 淋巴细 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 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的。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 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人体的三道防线均可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非特异性免疫,A 正确; B、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淋巴细胞中,T 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 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战,B 错误; C、效应 T 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靶细胞裂解死亡,使抗原暴露,这种方式称为细 胞免疫,C 正确; D、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 T 淋巴细胞, 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D 正确。 故选 B。 13. 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免疫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 - 11 - 不同 B. 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属于图中的 a,a 是吞噬细胞 C. 图中所示的细胞中,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细胞有 a、b、d、e D. 抗体的分泌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a 是吞噬细胞,b 是 B 细胞,c 是浆细胞,d 是 T 细胞,e 是效应 T 细胞。 【详解】A、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分化产生的各种免 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 正确; B、a 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B 正确; C、a 是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 错误; D、抗体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 正确。 故选 C。 14. 妊娠期母体体内存在 IgA、IgM、IgG 等多种抗体,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剧烈收缩能促使 母体的 IgG 与胎盘表面的 IgG 受体结合,使母体的 IgG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弥补了 新生儿免疫力不足的缺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母体产生 IgG 的细胞只能来自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 进入胎儿体内的 IgG 增强了胎儿的体液免疫 C. 胎儿体内没有 IgA、IgM,可能与胎盘表面没有与 IgA、IgM 相结合的受体有关 D. 分娩后新生儿体内来自母体的 IgG 的含量会不断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IgG 之所以能进入胎儿体内,是因为胎盘表面有相应的受体;故其他抗体不能进 入胎儿体内,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受体。 【详解】A、母体产生 IgG 的细胞还可以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A 错误; B、抗体参与的是体液免疫,因此进入胎儿体内的 IgG 增强了胎儿的体液免疫,B 正确; - 12 - C、依据题干信息“母体的 IgG 与胎盘表面的 IgG 受体结合,使母体的 IgG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 内”可知,胎儿体内没有 IgA、IgM,可能与胎盘表面没有与 IgA、IgM 相结合的受体有关,C 正 确; D、IgG 在发挥免疫作用时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所吞噬、消化,而新生儿自身身体内几乎 没有或者有少量的可合成 IgG 的浆细胞,故分娩后新生儿体内来自母体的 IgG 的含量会不断减 少,D 正确。 故选 A。 15.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 侵入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 逐渐使免疫系统瘫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 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表明人体产生了 HIV 抗体 B. 艾滋病患者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C. 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的原因是 HIV 降低了患者免 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 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 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HIV 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表明人体产生了 HIV 抗体。 艾滋病患者由于大量 HIV 的感染,破坏体内 T 淋巴细胞,导致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大大降 低,如因缺乏监控和清除功能而易发生恶性肿瘤。因缺乏防卫功能而无法对特定细菌等病原 体的识别、消灭。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因此 A、B、 C 正确,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其致病原理,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13 -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有多个选项符合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部分选对得 1 分,多选、错选不得分。 16. 图甲代表机体神经调节的局部示意图,其中 A~D 代表不同的神经元,a~d 代表神经纤维 上不同的位点。已知 B 和 D 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图乙是甲的局 部放大,表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发病机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在 b 点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点有 a、b、c B. B 和 D 中的遗传物质不同,因此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 C. 乙酰胆碱属于生物大分子,因此需要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D. 重症肌无力患者将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攻击,因此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图甲 A、B、C、D 代表不同的神经元,a、b、c、d 代表神经纤维上不同的位点,神经冲动 传递方向为 A→B,C→D。 2、图乙中显示,正常个体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因此肌反应正常;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 存在相应抗体,抗体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肌反应受到抑制,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详解】A、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若在 b 点处 给予适宜的刺激,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点有 a、b、c (a、c),A 正确; B、B 和 D 的遗传物质相同,但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这是基因的 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 错误; C、乙酰胆碱属于生物小分子,但也需要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C 错误; - 14 - D、图乙中显示,正常个体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因此肌反应正常;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 存在相应抗体,抗体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肌反应受到抑制,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D 正 确。 故选 A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分 析该病是自身免疫病,并通过题图理解发病的原理。 17.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特殊性保护生理功能。如图 1 为一种免疫细胞,图 2 为细胞免疫过程示 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 1 中所示的细胞为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 B. 抗体的合成场所是④,对抗体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③和② C. 图 2 中 C、D 两个过程分别表示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和靶细胞裂解死亡 D. 艾滋病病毒侵染 T 细胞后,体液免疫不会受到影响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1 可知,该细胞中含有丰富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且具有分泌功能,该细 胞正在进行分泌抗体的活动,在免疫系统中该细胞是浆细胞(效应 B 细胞),①是细胞核,② 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图 2 是细胞免疫过程,C 是效应 T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 的过程,D 是在效应 T 细胞的作用下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的过程。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 1 中所示的细胞为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为体液免 疫,A 正确; B、抗体的合成场所是④核糖体,对抗体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③内质网和②高尔基体,B 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图 2 中 C、D 两个过程分别表示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和靶细胞裂 解死亡,C 正确; - 15 - D、艾滋病病毒侵染 T 细胞后会导致 T 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随着 T 细胞减少,人体的体液免疫 受损,免疫能力下将,D 错误。 故选 ABC。 18. 詹姆斯·艾利森在小鼠实验中发现,T 细胞上的 CTLA-4 蛋白与 T 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行为 有关,CTLA-4 蛋白能阻止 T 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只要使 用 CTLA-4 抗体抑制 CTLA-4 蛋白,就能激活 T 细胞,使 T 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 T 细胞,T 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B. CTLA-4 抗体抑制 CTLA-4 蛋白,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疫过程 C. 抗体和淋巴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在发挥免疫作用时,体液和泪液中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答案】AD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 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详解】A、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 T 细胞,使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 T 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A 错误; B、依靠抗体发挥作用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TLA-4 抗体抑制 CTLA-4 蛋白,就能激活 T 细胞, 使 T 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疫过程,B 正确; C、抗体和淋巴因子、以及溶菌酶在免疫调节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 正确; D、体液中溶菌酶杀死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泪液属于外界环境,其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 属于第一道防线,D 错误。 故选 AD。 19. 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外源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麦种子萌发产生α-淀粉酶影响的实验,结 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16 - A.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相互促进 B. 人工合成的 6-甲基嘌呤是一种与脱落酸作用相当的植物激素 C. 糊粉层可能是大麦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合成的场所 D. 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强于 6-甲基嘌呤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各组产生α—淀粉酶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赤霉素处理组>赤霉素与 6 一甲基嘌 呤联合处理组>赤霉素与脱落酸联合处理组,说明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 萌发的作用强于 6 一甲基嘌呤抑制种子的萌发的作用。 【详解】A、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因此脱落酸 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与赤霉素相互拮抗,A 错误: B、人工合成的 6—甲基嘌呤不属于植物激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B 错误; C、保温时间在去除糊粉层前的 15~20 天内,赤霉素与 6 一甲基嘌呤联合处理组、赤霉素与脱 落酸联合处理组产生α—淀粉酶的量均已经稳定在较低水平,但赤霉素处理组产生α—淀粉 酶的量继续增加,去除糊粉层后,赤霉素处理组产生α—淀粉酶的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不 再发生变化,说明去除糊粉层后,α—淀粉酶将不再产生,进而推知:糊粉层可能是大麦种 子萌发时α—淀粉酶合成的场所,C 正确; D、各组产生α—淀粉酶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 t 赤霉素处理组>赤霉素与 6 一甲基嘌呤联合处 - 17 - 理组>赤霉素与脱落酸联合处理组,说明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 强于 6-甲基嘌呤抑制种子的萌发的作用,D 正确。 故选 CD。 20. 科学家发现植物顶端优势受生长素和另一种植物激素 M 的共同调节。现有野生型植株甲、 不能合成植物激素 M 的突变型植株乙和按图 1 进行嫁接形成的嫁接型植株丙(野生型甲做根、 突变型乙做茎)。为探究植物激素 M 的作用及合成部位(是茎还是根),某兴趣小组在相同的 条件下分别测定甲、乙、丙三植株侧芽的长度,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只有特定部位能合成激素 M,是因为只有这些细胞中才有控制激素 M 合成的基因 B. 植株甲能产生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植物激素 M,植株乙能产生生长素 C. 将图 2 中甲、乙结果进行对照,可得出植物激素 M 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D. 图 2 显示植株甲、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优势现象,由此可得出植物激素 M 是茎产生的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 1 分析可知,甲植株是野生型;乙植株是突变型,不能合成植物激素 M; 丙植株是突变型乙的茎嫁接到野生型甲的根上形成的。根据图 2 分析,甲、乙的实验结果说 明甲可以合成植物激素 M 和生长素,且植物激素 M 抑制侧芽生长,而乙不能合成激素 M,解 除了顶端优势,侧芽生长较快;甲、丙实验结果说明植物激素 M 是根合成的。 【详解】A、同一植株的不同细胞中所具有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只有特定部位能合成激素 M, 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 错误; B、依题意可知,植株甲为野生型,能产生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植物激素 M,植株乙是不能 合成植物激素 M 的突变型植株,能产生生长素,B 正确; C、图 2 显示,乙的侧芽长度明显比植株甲的长,而植株甲能产生植物激素 M、植株乙则不能 产生植物激素 M,这说明植物激素 M 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C 正确; - 18 - D、图 2 显示植株甲、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优势现象,而植株丙是由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 乙做茎进行嫁接而形成的,据此可推知:植物激素 M 是根产生的,D 错误。 故选 A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实验甲、乙、丙组在变量上的差异,并能够根 据对照性原则分析图 2 结果,判断植物激素 M 的作用及其合成部位。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55 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21. 脊髓具有控制机体运动的功能,脊髓损伤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排尿功能失调。请 回答下列问题: (1)刚出生的婴儿膀胱壁感受器感受到膀胱内压力增大时,_____(填“会”或“不会”)完 成排尿。成年人可以“憋尿”,这体现了_____。若脊髓损伤导致_____与脊髓之间的联系被切 断,则病人_____(填“能”或“不能”)完成排尿,_____(填“有”或“没有”)尿意。 (2)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依据病变部位可分 为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量不足)和肾性尿崩症(肾脏细胞缺少抗利尿激素受体)。I 是 正常人禁水后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II、III 是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_____(填“II”或“III”)表示,判断理由是 _____。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填“偏高”或“偏低”),尿量_____(填“偏 小”或“偏大”)。 【答案】 (1). 会 (2).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 (3). 大脑 皮层 (4). 能 (5). 没有 (6). Ⅱ (7). 曲线Ⅱ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 (8). 偏高 (9). 偏大 【解析】 【分析】 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 - 19 - 重吸收。 2、分析曲线可知图中曲线Ⅰ代表正常人,禁水后尿液渗透压升高;曲线Ⅱ和Ⅲ代表患者,尿 液渗透压较低,曲线Ⅱ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 的,故为中枢性尿崩症;曲线 Ⅲ为肾性尿崩症,因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 【详解】(1)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刚出生的婴儿膀胱壁感受器感受到膀胱内压力增大 时,会完成排尿。成年人可以“憋尿”,这体现了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脊髓) 的控制。若脊髓损伤导致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联系被切断,由于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仍能发 挥作用,则病人能完成排尿,但由于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故没有尿意。 (2)中枢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仍然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 渗透压升高,因此曲线Ⅱ可以表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尿崩症患者由于排 出了大量低渗尿液,所以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尿量偏大。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要能识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曲线的走势判断正常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再结合所学知识 准确。 22. 研究发现药物 A 能促进淋巴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使癌细胞凋亡,且浓度越高杀伤能 力越强,临床上可用药物 A 治疗癌症。研究人员利用肝癌细胞(H 细胞)对药物 A 的作用机 理进行研究。 (1)人体内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免疫系统时刻监视着癌细胞,并将它们及时消灭掉,这 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 (2)为了探究药物 A 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①已知 IL-2、TNF-α是 T 细胞产生的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研究人员利用癌症模型鼠进行实验, 测定了不同组小鼠 IL-2、TNF-α的表达量,结果如下: ②T 细胞表面的 PD-1 和癌细胞表面的 PD-L1 结合后可以抑制 T 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识别癌 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研究者分别测定了①实验中 T 细胞表面的 PD-1 和癌细胞表面 的 PD-L1 表达量,结果如下图。 - 20 -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药物 A 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是_____。 (3)请结合 PD1/PD-L1 信号通路的作用机理,提出利用免疫学知识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思路 _____。 【答案】 (1). 监控和清除 (2). 药物 A 一方面可以增加 T 细胞杀伤因子 IL-2、TNF-α 的释放量,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抑制 T 淋巴细胞和癌细胞表面 PD-1/PD-Ll 的表达,使 T 细胞活性增强,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3). 制备抗 PD-1 或 PD-L1 单抗,抑制其活性(阻断 PD-1 和 PD-Ll 的结合)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IL-2、TNF-α均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表达量增加。且 TNF-α的表达量始终低于 IL-2 的表达量。随着药物 A 浓度的增加,T 细胞表面的 PD-1 和癌细胞表面的 PD-L1 的表达量均下 降,药物 A 的浓度较大时,T 细胞表面的 PD-1 表达量下降较为明显。 【详解】(1)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兔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 (2)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IL-2、TNF-α的表达量随药物 A 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而 T 细胞 表面的 PD-1 和癌细胞表面的 PD-L1 的表达量随药物 A 浓度的升高而减少,进而推测药物 A 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是:药物 A 一方面可以增加 T 细胞杀伤因子 IL-2、TNF-α的释放量, 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抑制 T 淋巴细胞和癌细胞表面 PD-1/PD-Ll 的表达, 使 T 细胞活性增强,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3)T 细胞表面的 PD-1 和癌细胞表面的 PD-L1 结合后可以抑制 T 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识 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所以治疗癌症的思路为:制备抗 PD-1 或 PD-Ll 的单抗, 使癌细胞和 T 淋巴细胞不能结合,提高 T 淋巴细胞的活性;也可以阻断 PD-1 和 PD-L1 的结 合。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细胞癌变及人体的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 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 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 21 - 23.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的代谢调节中枢,具有抑制 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下图是有关瘦素参与生命活动 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瘦素的合成需要脂肪细胞中_____细胞器的参与,瘦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上特定神经细胞的 原因是_____。 (2)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引起图中②兴奋,进而使 ④_____(填结构名称)产生饱感,从而降低饮食,这属于_____调节。 (3)据图可知,a 激素是由_____细胞分泌产生的_____(填激素名称),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 与该激素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A 刺激→①→②→③→胰岛,促进胰岛某些细胞分泌 a 激素,这属于_____调节。 【答案】 (1).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 特定神经细胞膜上与有瘦素特 异性识别的受体 (3). 大脑皮层 (4). 神经一体液 (5). 胰岛 A (6). 胰高血糖素 (7). 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8). 胰岛素 (9). 神经 【解析】 【分析】 1、图中显示脂肪细胞分泌瘦素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通过神经控制胰岛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 作用于靶细胞,使糖原分解加快。 2、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 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 - 22 - 化从而升高血糖。 【详解】(1)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还要内质网和高尔 基体的进一步加工,才能分泌出去,此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瘦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上 特定神经细胞的原因是特定神经细胞膜上与有瘦素特异性识别的受体。 (2)瘦素释放量增加,引起图中②下丘脑兴奋,进而使④大脑皮层产生饱感,从而减少饮 食,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据图可知,a 激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产生的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糖原分 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与该激素具有拮抗作用的激 素是胰岛素。A 刺激一①→②一③→胰岛,促进胰岛某些细胞分泌 a 激素,这属于神经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 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4.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 - 23 - (1)为获得优质高产的棉花,研究者对棉花植株生长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如 图 1 所示棉花植株①~④四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有_____,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 位是_____。在研究中发现,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 过程,这说明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 (2)图 2 中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 标曲线图,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_____(填“促 进”或“抑制”)。 (3)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能抑制与衰老有关的一些水解酶的合成,延缓叶绿素和蛋白质的 降解速度,从而抑制离体叶片和花卉的衰老,延长保绿保鲜的时间。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 裂素作保鲜剂。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细胞分裂素有延缓玫瑰花衰老的作用,已知玫瑰花花 瓣变黄是衰老的典型特征。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_____,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甲、乙; 第二步:在培养甲组玫瑰花的花瓶内加入适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培养乙组玫瑰花的花瓶内 加入_____。 第三步:_____。 实验结果预测_____。 结论:细胞分裂素有延缓玫瑰花衰老的作用。 【答案】 (1). ①②③ (2). ② (3). 主动运输 (4). 生长素 (5). 促进 (6). 同 种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玫瑰若干支 (7). 等量蒸馏水 (8). 将两组玫瑰花放在相同且 - 24 - 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记录两组花瓣变黄时间 (9). 乙组玫瑰花花瓣比甲组玫瑰花花瓣先变黄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主要是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 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生长素可通过极性运输使侧芽 部位的生长素浓度积累,以抑制侧芽的生长,去掉顶芽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使 侧芽萌动发育形成侧枝。 【详解】(1)图 1 所示棉花植株①、②、③、④三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有幼叶、 幼芽,所以选①②③;顶芽产生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从而导致生长素浓度最高 的部位是②。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说明生 长素在棉花植株中的运输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 (2)高浓度的生长素可抑制侧芽发育形成侧枝,所以图 2 中激素甲代表的是生长素,激素乙 代表的是细胞分裂素,图中显示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侧芽萌动。 (3)本题的实验目的是: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玫瑰花衰老的作用。实验步骤:第一步:根 据对照实验的原则可知,要选取同种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玫瑰若干支,平均分为两组,分 别标记为甲、乙;第二步:在培养甲组玫瑰花的花瓶内加入适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培养乙 组玫瑰花的花瓶内加入等量蒸馏水,这是对单一变量的处理。第三步:将两组玫瑰花放在相 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记录两组花瓣变黄时间,这是对实验因变量的观察指标。实验结果 预测:根据题意和实验原理可推知实验结果为乙组玫瑰花花瓣比甲组玫瑰花花瓣先变黄。 【点睛】本题以植物的激素调节为切入点,涉及到植物激素的运输方式、植物激素的合成部 位、根据顶端优势判断不同部位植物激素浓度高低及分析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 从图表中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25. 茉莉酸(JA)是植物体内存在的内源信号分子。为了研究其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者 开展了下面的实验研究。 (1)研究表明 JA 能促进叶片的衰老。为进一步研究 JA 促进叶片衰老的作用机理,研究者选 择野生型拟南芥和 JA 敏感缺陷型突变体,用适量蒸馏水和 JA 溶液分别处理 12 天,结果如图 1 所示,b 组叶片明显生长停滞并变黄。其中 a 组为用蒸馏水处理的野生型植株,则 b 组为_____, c 组为_____。 - 25 - (2)研究发现 JA 可使 RCA 蛋白(光合作用中固定二氧化碳的酶)的合成量减少。为探究 JA 抑制 RCA 蛋白的合成机制,研究者做了相关实验。实验处理结果如图 2 所示(图中“+”表 示添加 JA,“-”表示未添加 JA)。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因变量是_____。 ②综合上述研究,请阐明 JA 促进拟南芥叶片衰老的机制。_____。 【答案】 (1). b 组:用等量 JA 处理野生型植株 (2). c 组:用等量 JA 处理突变型植株 (3). 是否添加 JA 和处理时间(天数) (4). RCA mRNA 含量 (5). JA 通过抑制 RCA 基因 的转录,使 RCA 蛋白合成量减少,影响暗反应中 CO2 的固定,从而降低光合速率,促进拟南 芥叶片衰老 【解析】 【分析】 JA 可对野生型拟南芥发挥作用,但不能对 JA 敏感缺陷型突变体发挥作用,图 2 中“+”表示添 加 JA,“-”表示未添加 JA,由图可知,添加 JA 的组转录形成的 RCAmRNA 含量多于未添加 JA 的 组,由此可推测 JA 通过抑制 RCA 基因的转录,使 RCA 蛋白合成量减少,影响暗反应中 CO2 的 固定,从而降低光合速率,促进拟南芥叶片衰老。 【详解】(1)JA 溶液不能对 JA 敏感缺陷型突变体发挥作用。已知图 1 中 a 组为用蒸馏水处理 的野生型植株,b 组叶片明显生长停滞并变黄,c 组叶片的生长情况与 a 组接近,所以可判断 b 组应是用等量 JA 处理的野生型植株 12 天,c 组应是用等量 JA 处理的突变型植株 12 天。 (2)①据图 2 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 JA 和处理时间(天数),因变量为 RCAmRNA 含量。 ②由图可知,不加入 JA 组的 RCAmRNA 含量比加入 JA 生物组的多,可推测 JA 促进拟南芥 叶片衰老的机制为: JA 通过抑制 RCA 基因的转录,使 RCA 蛋白合成量减少,影响暗反应中 CO2 的固定,从而降低光合速率,促进拟南芥叶片衰老。 【点睛】本题以茉莉酸(JA)为载体,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重点考查考生联系所学 - 26 - 知识,从众多信息中理清思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是一道考查能力的好题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