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地方改名刮复古风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地方改名刮复古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地方改名刮复古风 【素材回放】 2016 年 6 月以来,作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的李辉很忙,很多网站、报纸争相采访 他。“这说明国人如今对像地名这样传承地方文化符号的东西更重视了。”在人民日报社编 辑楼的咖啡厅坐定,李辉笑着解释。29 年前,李辉写下《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反对将 徽州改为黄山。今年 4 月,借全国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契机,李辉再次撰文《地名是我们回 家的路》,引发黄山是否复名徽州的大讨论。 近年来,一些地方改名时有发 生。今年 5 月 30 日,江西省庐山市 正式挂牌成立,原庐山区更名为九 江市濂溪区;今年初,贵州省遵义 市遵义县也改为播州区。同时,水 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 “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 这些地方为什么要改名?为何要复 名?相关社会学家表示,地方改名涉及复杂利益博弈,它不一定等于发展,政府决策应吸取 专家和群众意见,减少改名导致的割裂传统等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借传统文化、借依傍古人等进行“复古改名”的现象。 例如鹿邑县欲改为“老子县”、水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会峰阁”则在古装电视 剧《琅琊榜》热播后悄然更名“琅琊阁”,一些地方更是为了“西门庆故里”之名争得面红 耳赤。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表示,像涉及行政区划调整以及相应的改名问题,政府决策 应努力追求更加科学,多吸取专家和群众意见,避免给群众留下“关起门来决策”的“拍脑 袋”印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益龙也认为,借古人、名人、名山大川等改名、复名,在短期看可 能会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但从一个地方的长期发展来看,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经济政策,找 到地方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正途。 【素材解读】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与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演化密不可分,通过地名,我们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仅能够了解地名背后的渊源与典故,还能感知厚重的文化韵味与历史记忆。地方政府在决策 前,不应只询问政府职能部门的意见,还要咨询文人学者的观点,更要认真倾听人民百姓的 声音。只有征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意,制定符合当地实际长远发展的措施,才能上报申请更 改地名。其实地方政府改地名无非“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古人、名人、名山大川等提高知 名度,促进经济发展,但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没有恰当的措施,把人吸引来也只不过是“一 阵风”罢了。改不改名不是关键,有便利的历史条件,多在文化传承发展上下功夫才是硬道 理,只要脚踏实地的发展,有条不紊的宣传,总有一天能够名扬四海。 【适用话题】 勿折腾 脚踏实地的发展 感知厚重的文化韵味与历史记忆 发展才是硬道理 【素材锐评】 为“复古改名”热降降温 舆论炮轰乱改地名、取怪名、洋名、拍脑袋改名,本意是反对折腾,保持地名的延续性, 让人们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改地名并不是给地方换一个名字,然后对外公布一下 让大家都知道那么简单。改地名涉及到公民的户籍地变化,要改户口本、身份证、门牌号码、 街道和乡镇及村居的属地名,还要改车站、码头等地名,非常繁杂,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 也不小。显然,把名字改来改去,对民众而言,是不小的折腾。 有人会提出,原来改错了,现在恢复原来的地名,是正常之举,不必指责。这话说起来 倒挺容易的,但是,不论是抛弃“古名”改“新名”,还是废弃“新名”恢复“古名”,成 本账是一样的。老百姓不会轻易答应。即使政府“慷慨”,免去百姓换户口、重新办身份证 等,却无法免去百姓的麻烦及差旅费和时间成本。再者,把已经叫习惯了的地名恢复成古地 名,对近些年出生且在外打拼的人而言,又“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以襄樊改襄阳为例。襄樊这一名称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使用,也就是说,从上世 纪 50 年以后出生的人只记得老家叫“襄樊”,改成“襄阳”以后,在这期间出生的人“又 找不到回家的了”。又如,徽州更名黄山市已近 30 年,此后出生的人心中牢记着“黄山”, 当复古成“徽州”以后,又给人制造了麻烦。由此可见,名字改来改去是一件比较折腾人的 事,何故改来改去呢? 再者,改地名要严格程序,尤其要听一听老百姓的意见。常言道,一方山养一方人。一 个地方的名字事关老百姓的习惯、生活成本等,是当地老百姓的事,不论是官员,还是专家, 都不能替老百姓作主,也不能因为专家发表一篇文章,认为其说得在理,就有了改名冲动。 事实上,专家的分析推理只是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百姓,不能唯专家的马首是瞻,就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否则,迎合了专家的意见,收获了“乐于听取舆论意见”的美名,却不 顾老百姓的反对,同样是错误的决策。 事实上,专家只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并没有考虑改名的成本。不必言听计从。况且, 中国的地名都有历史,且各个时期的叫法不一样,本身取舍谁就是一个难题,凭什么专家一 开口就奉为“金口玉言”呢?其实,根本原因是有的官员本身就有改名冲动,于是就坡下驴, 把改名责任悄悄地转嫁给专家。可怜的专家不觉被利用,还自鸣得意,真是咄咄怪事。由此 来看,这提醒专家不要草率发表动议地方改名的个人意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