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学案:复习任务群6 任务4 理性思辨让作文思想入木三分 Word版含解析
很多考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 么“例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写作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 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活跃的思想,归根 结底,要以说理取胜,即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把握行文结构,展开三维思辨 议论文的行文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有些 考生不仅在构思时能够从这三个维度全面展开思辨,而且在行文过程中能够根据 自身的认知水平,有所侧重,重点展开。 1.厘清内涵,思辨“是什么” “切题是最大的文采。”有些考生能够在吃透题意的基础上,厘清概念的内 涵,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 [片段 1] 回眸当下,我们唯有学会包容,方可获得他人的尊重。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 多彩的世界,每个人的个性不尽相同,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规 范强加于人,而我们又必须共同地学习、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包容。面对胜 利者,我们要包容其成功;面对发财者,我们要包容其富有;面对与自己观念不 同者,我们要包容其差异……我们要包容别人的优秀、机遇和观念,甚至还要包 容别人的疏狂、冷漠和孤僻。心容万物,方成大海。 (2020 年全国卷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考生能够调动其人生体验和认知储备,精当地把握“包容”的内涵。既看到 了每个人的个性不尽相同,又挖掘出了“包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作者思路清 晰,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学会“包容”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2.厘清逻辑,思辨“为什么” 医生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我们则应用理性思辨的利器来探究事物发 展背后的成因、运行规律和事理逻辑。 [片段 2] 《千里江山图》如此有魅力,原因非他,在于熔多种工艺、丰富的元素为一 炉…… 如果有人以为《千里江山图》只是因为融合了名贵材料而流传近千年,那就 太肤浅了。《千里江山图》更了不起的是融进了对贤才的渴求之意,画作后隔水黄 绫上蔡京的题跋充分说明了此意,蔡京写道:“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 作之而已。”“天下士在作之而已”的意思是:对于天下的高士、俊杰,关键在于 如何去起用他,使其为国家效力。这位有名的奸相这一次倒是完美地传达了皇帝 的旨意。画作里有很多打鱼的场景,各种鱼实际上就是各式贤才。如此来看,宋 徽宗还是渴望把江山治理好的。 (2019 年江苏卷《千里江山图》)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千里江山图》何以能成为传世名画?作者 不仅看出了门道——作画之法融众家之长,还看出了精妙——作画之料集诸物之 珍,更看出了玄机——作画之人特别是赐画之人在画中寄寓了“招贤纳士,为我(国) 所用”之意。艺术修养臻于此境,令人叹服! 3.探究路径,思辨“怎么办” “一打宣言不如一个行动。”分析问题是“知”,解决问题是“行”,思辨 的结果要落地,要从“知”走向“行”。 [片段 3] 在文化领域,这种借由其他文化来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路径极具价值…… 而将这一种推及所有事物时,这就成了一种普通的认识事物的路径,我将之称为 “曲径”。它是迂回的、曲折的、不直接的。因为如果我们假定所有事物在它们某 个确凿的近处有着相同的本质时,那么认识事物的方式就绝不仅有单刀直入、直 捣目的这一种了——从相似事物上着手,在相反事物上着眼,甚至从看似毫无关 联的他者身上来认识事物。这就是曲径。而且,如果认识事物的真正目的是让我 们从大局上把握这个世界,从而认识并确证自我,那么这条曲径甚至会成为更有 价值的一条道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密网里我们才能真正不止于认识事物,而是 体认、把握世界的样貌,从而自立。 然而,走向“曲径”的路也是一条弯折而不易的曲径。要坚定……要宽容…… 要对抗功利…… (2019 年上海卷《曲径通幽处》) 作者不仅找到了“比较性认知”这一认识事物的普遍方式,而且揭示了其曲 折、漫长的特点,并提出了“坚定”“宽容”“对抗功利”的建议。源于思辨的 通透,作者在诠释“比较性认知”时还提出了“曲径”这一思维模型,形象生动, 颇有见地。 转换思维角度,提出个性见解 “角度改变观念。”有些考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式,不去讲人人皆知的公理、 常理、大道理,而去转换思维角度,提出属于“我的”个性化见解,给人以耳目 一新之感。 1.向深处想,揭示本质 把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透过表象,揭示本质。 [片段 1]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尚未取得完全胜利,然而就在这如此紧张、如此关 键的时期,却有少数人在公众场合不仅不戴口罩还骂人,不服从防控还聚餐、打 麻将。 这种任性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随意行为,但是作为一个公民,应按照联防联 控的要求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国家为了疫情防控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如果在这时,因为一些人的“随意”“任性”而导致疫情扩散,对于在前线 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背叛”。对于疫情防控的大局来说, 这种“任性”的本质是无知,是极端的不负责任。每个人都是这场战斗的参与者, 都是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一环,容不得半点懈怠任性,来不得丝毫侥幸放纵。当 前疫情已成为只能赢不能输的大战役,这样的任性有可能会导致全局的溃败,这 绝非小题大做,也绝非危言耸听。 (《在疫情面前,收起你的任性》) 这两段的写作就是遵循由表及里的思维路径而逐步深入:文段先指出一些人 的任性,并剖析任性的表现是随意,而在当前形势下,任性的本质是无知;在此 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这种行为是对疫情防控大局的不负责任,放任下去的结 果可能会导致全局溃败。这一段从“不带口罩”的小处分析,在“全局溃败”的 大处结论,同时抽丝剥茧,层层追问“任性”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最后得到不 能如此“任性”的结论。 2.向前面想,探明原因 探明事物呈现现状的“缘”和“故”,从而把握事物的生成脉络。 [片段 2] 古之圣贤谨守敬师爱师之礼,现当代的风流名士亦常怀师恩,留下许多佳话。 一如文学巨匠鲁迅,不管行程多么匆忙,也一定不忘探望对自己有启蒙之恩的寿 老先生(即寿镜吾)。何也?皆因鲁迅深知笔下的累累巨著便萌发于“三味书屋”的 一个“早”字,源于老师的严格要求。一如蜚声海内外的数学家华罗庚,功成名 就后仍不忘第一个发现其数学才能的伯乐王老先生(即王季梁),做报告必请老师上 座。何也?只因华罗庚深知若没有老师的慧眼识珠,他将泯然众人矣。若论名声 成就,他们不知要高出老师多少,然而他们却时刻铭记恩师曾经的点点滴滴。有 如此楷模在前,我们更应以此为激励,握好尊师重道的接力棒。 (2019 年全国卷Ⅲ《师恩情重莫相忘》) 作者用两个“何也”引出了对“尊师重道”原因的探究,生之尊重源于师之 恩重——没有师之严,何来生之高?没有师之慧眼,焉识生之珠光? 3.向后面想,预见发展 认识、把握并运用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给人启发。 [片段 3] 共创之力,出于青年,如长江发源,连接东西迢迢。 “与时共进何所幸,热血报国当少年。”何其有幸,我辈青年相逢同一世界, 带着各自民族的给养,汇聚来自世界的力量,为世界共添锦色辉煌!点点星辉共 绘壮美银河,滴滴涓流同聚汹涌洪波。生于各地,汇于此方,我们共同握着新时 代的脉搏,挺起共创未来的脊梁。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 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 泉的。”既承其志,更唱新声。希望在不同的国度,但在同一片天空下的青年能够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未来,如长江浩浩连东西,由我们一起来创造! (2020 年全国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考生站在中国青年代表的角度,统筹兼顾,具备“同一世界”的大视野,拥 有“共创未来”的大胸怀,从东西方青年“共同握着新时代的脉搏,挺起共创未 来的脊梁”的角度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显示出高远的眼光,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4.换角度想,提出新论 转换视角,以“第三只眼”审视事物,从而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片段 4] 新学期的生活你们准备好了吗?回首来路,老师总说“你们是我教过最差的 一届”“你们的智商为负数”“你们吃的苦还不够”……这些话听时刺耳、不快, 然而确乎是基于事实对我们的深情鞭策。成长路上,老师类似的“毒鸡汤”不仅 让我们醍醐灌顶,也让我们紧绷、严肃的求学生活暂得轻松。有人总说这样的话 会害人无穷,让人丧失斗志。然而在我看来,对困境的解嘲、对正经的解构是老 师别出心裁的智慧,这些金句是老师锤炼所得,是见识的凝结,老师的叮咛是为 引起“疗救的注意”,听得这些箴言,也让我们有了直面人生更多刺耳苛责的勇气! (2019 年全国卷Ⅲ《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老师的所谓“毒鸡汤”,众人得到的是打击,而作者慧眼独具,看到了其正 面的鞭策、历练作用。“爱之深,责之切”,可谓情深意长。“师之爱生,则为 之计深远”,可谓用心良苦。 5.拆开来想,分清析透 对错综复杂、纠结缠绕的事物进行切割、分解,逐一加以思辨,从而将其分 清析透。 [片段 5] 张衡曾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过:“劳动是有神 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 论所不知道的。”劳动是物质性的:劳动可以达到目的,勤劳不懈终将获得成果。 同时,它也是精神性的:主动地投身劳动,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 (2019 年全国卷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作者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分别阐释了劳动特别是主动劳动的“保 障”和“教育”作用,前者侧重于生存、生活,后者侧重于洗礼、革新,分而析 之,清晰透彻。 6.合起来想,综合考量 将从不同角度观照、思考后做出的判断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对事物较为全面、 科学的判断。 [片段 6] 一人之力尚弱,需聚沙成塔,集思广益。多人思维千差万别,需厘清甄别。 因此,在人生这部作品里,作为作者,我们的最佳选择非独自荒原驰骋,亦非完 全交出掌控权,而应依莎士比亚之言,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我之判断。他 人意见支撑作品完成,自己掌控剧情走向,如此合力才能完成属于自己的佳作。 (2019 年浙江卷《听之不盲从,书笔下惊鸿》) 作者从“自我(内)”和“他人(外)”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生作品的完成条件,指 出了要“聆听他人之意见”“保留自我之判断”,经过整合,作者界定了各自的 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他人意见支撑作品完成,自己掌控剧情走向”的独到见解。 由旧到新,由一到多 当前,增强理性思辨、发展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自然,如何 培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审题和写作中如何循着理性思辨的具体路径深入 思考,也就成了关键所在。 1.由旧到新——换角度思,提出新见 由旧到新的思考是一种创新性思辨,创新思维倡导以新颖独到的方法解决问 题,提倡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为实 现创新思维,可以换位反思出新见,可以欲擒故纵出新见,也可以贬义反思出新 见。 这种思维路径恰似诗人刘禹锡《秋词》一诗所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 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反传统诗词中秋的悲凉, 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创新性地传达出了对秋天更高层次的理解。 [片段] 面对疫情迅速蔓延的严重形势,始终保持对疫情的高度警惕,尽量切断传染 源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应有的态度,减少乃至杜绝暂时无法确认是否感染新型 冠状病毒的“湖北人”与外界的往来,是特殊情况下的必要之举,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重视“湖北人”不等于歧视“湖北人”:如一些酒店直接对“武汉人” 无理由退房,以粗暴的方式,恶语中伤他们,随意对其发泄愤怒等行为是不对的。 假如你是武汉人或者你的家人从武汉而来,遭到这样的待遇,你会做何感想? 须知,“湖北人”为防控疫情牺牲更大!重视之“重”应为尊重和敬重! (《要重视不要歧视》) 这几段话的思辨路径充分体现了创新性思辨的特点:首先提出切断传播途径 是必要之举,杜绝湖北人与外界的往来是无奈之举;继而,列举了国人对湖北人 的伤害;接着作者以换位反思的方式提出了创新型观点——湖北人的牺牲更大, 应该得到国人的尊重。这样,观点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地域歧视的批判,更提 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2.由一到多——多角度思,全面联系 在写作中,构成材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材料,可能有好几个人物;一 件小事,可能有多种构成因素;成功或者失败,原因也常非一种。而这种复杂的 构成,恰是写作需要进行思考的角度。在多角度思辨中,事件的关联因素,皆为 相关角度! 这种思维路径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所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论;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 我们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期间谣言流行这一话题为例,进行由一到多的多角 度思辨,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你都听到过哪些关于新冠肺炎的谣言?当时你相信这些谣言了吗?传播谣言 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都是以怎样的渠道进行传播的?这些谣言产生了怎样的社 会影响?最终这些谣言又是如何消除的? 以上这些问题是从谣言的内容、影响、传播者、传播渠道、消除手段等角度 来思考,而这些角度无一不是谣言的关联因素。 我们再以“谣言流行是精神病毒,我们该怎么办?”为例,进行由一到多的 多角度思辨,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让谣言止于智者,我们需要自己的思考;让谣言止于自己,不信谣,不传谣; 让谣言止于真相,公布事实真相,做到信息及时透明;让谣言止于治者,政府承 担起相关责任;让谣言止于法律,造谣者需承担法律责任…… 以上这些问题是从自我、相关部门、政府、法律等角度来思考,同样,这些 角度也无一不是制止谣言的关联因素。 在平时的写作中,若能熟悉理性思辨的路径,拓宽思辨的视角,思辨能力自 会得到不断提升,观点也自会更加深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高考又不考,练它干什么?” ②“作业那么多,哪有时间锻炼?” ③“等我考上大学后再好好锻炼吧!” ④曾经我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我们说,分数是成功的本钱。 作为高三毕业生,你对体育锻炼是怎样认识的?请你以“高考与体育锻炼” 为主题,写一篇在班会上的发言稿,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健康的身体本是学习、工作的必备基础,但现实的功利性需 求往往给人极大的压迫感,导致不少学校和教师无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用作业 和管理拼命挤压学生锻炼的时间,最终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长久性的伤害。 可以说顺利通过考试,考上理想的学校是学生现实的和必要的任务,但健康 的身体更是人终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看来,体育锻炼必不可少,它关系到学 生的长远发展,更关乎国民素质,甚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 是学生家长,都需要认真对待。 为了分数,减少甚至不参加体育锻炼是极富偏见的短视行为,长期的、稳定 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培育强健的体魄,涵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够舒缓神经,减 轻压力,让人保持积极、乐观、上进的品格,对学习、工作都是有益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需要认真 对待,积极落实。 学生的发言需要针对现实怪象有理有据地展开批驳,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