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四文言文阅读课件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满分攻略一 突破四障碍,以题解文,快速读懂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考查学生如何突破障碍,快速获取信息,了解传主事迹,解决其他语言问题的能力。基础好与基础不好的学生都会遇到大量不懂的词语和术语。而谁突破了这些障碍,以更短的时间、最高的质量完成四道小题,谁就是赢家。 文本展示 依法读文 (2019课标全国Ⅰ改编,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 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 诸子百 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 诏令 议下, 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 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 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 礼乐 ,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 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 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 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 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 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 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 一、突破文本障碍,借题解文 高考传记类文言文虽然设置了很多语言障碍,但由于是传记类文本,有 一个固定的模式:先介绍传主的生平,再分别记述与传主相关的几个事 件,而这些事件往往是第三道小题的考查重点。所以,可以先阅读第三 道小题,对文章大意有个整体把握。 二、突破结构障碍,将原文分层 高考文言文一般不分段,但其内在层次分明。 文章画波浪线句为第一层,介绍贾谊的生平、才华和际遇。第二层讲 他因廷尉推荐,且善解人意,得孝文帝赏识,而快速升职;第三层讲贾谊在 孝文帝的支持下进行改革,并得到认可。第四层讲他遭到小人诬陷而 被疏远、下放。第五层讲他再次得到孝文帝的重用,因他能解惑,孝文 帝觉其才华仍胜,故封其为梁怀王太傅,贾谊也再次进谏,讲封侯之害。 谏议未被采纳,他因怀王堕马自伤而死。 除第一层外,后四层的情节与第三道小题的四个选项的情节概括基本 一致。故可借此突破文言文的结构障碍。 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 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 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 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 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突破题型障碍,以题解题 文言文理解题设置了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先有个事迹概括,后面再进 行细节解读,所以四个选项的概括句一般不设错,而在后面的分析中设 错。故四个选项的前半句可帮助理解文意,解答此题重点是分析后半 句的细节与原文的一致性。 文言文断句题,两两相近,可采用舍同辨异的方法排除错误项。借助选 项,可明白句意,从而理解文意。 四、突破语言障碍,凭文解题 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表时间、官职、人称的术语,不必细究,第二道小 题的文化常识题在做完第三、四道小题之前也不必去细究。做文言文 阅读题可先借对文章的理解,准确解答第三道小题和第四道小题,最后 回头做第一、二道小题。 第一步:借着对文意的整体把握,趁热打铁,先做理解分析题和翻译题。(对基 础不太好的学生尤其重要,可避免因断句、文化常识卡壳而耽误时间和影响 心情)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 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 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 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 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借助选项设置特点,以题解题,解答断句和文化常识题。(断句有两两 相近的特点;文化常识,往往在教材中出现过的文化常识或可从文意推断的词 语上设错 )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 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 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 理。 1. 答案 C 情节顺序错误,文帝任命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这一情节在文帝“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之后。 2. 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 (1)“短”,说人的坏话。“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乱、搅乱。 (2)“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 3.答案 C A.“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排除。B.“门下”作“召置”的宾语,排除。D.“于郡中”是“闻”的后置状语,排除。 4. 答案 A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涉及典籍、古代文体、礼乐、封爵等古代文化知识,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应该是“以道、法、儒三家影响最深远”。 [参考译文]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为博通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说他才能优异,就召请他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幸喜爱(他)。孝文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的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经向李斯学习,就调任他做廷尉。廷尉于是(向文帝推荐贾 生,)说贾生年纪很轻,但对诸子百家的典籍非常精通。孝文帝征召贾生为博士。当时贾生才二十多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贾生却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贾生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生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起草准备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自己的 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因此天子提议想让贾生任公卿的职位。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忌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用他的建议,便让贾生做长沙王太傅。贾生已经辞别京城前往长沙,等到渡过湘江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生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生询问鬼神的原本。贾生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听得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生。接见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才 知道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生做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生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生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满分攻略二 破解理解分析题两大关键点 理解分析题与文本整体阅读关系最大,也是快速读懂文本的最好注解,而 此题的设错常在概括句后的细节分析中,所以定区间、细比对是准确解题的 不二法门。 关键点一: 定区间 理解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选项。因此解答时,考生应依照选项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语段或语句,锁定比对区间。 关键点二: 定角度 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对照、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的内容一般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关系及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等。 七角度 比对阐释 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 时间 命题者故意搞错事情发生的时间或颠倒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关键点二: 定角度 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关键词语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添加内容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犯“无中生有”的错误。 因果关系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强行施加因果关系,防止犯“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的错误。 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的陷阱。 (2017课标全国Ⅰ改编,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 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 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 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 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 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 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 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 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 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 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 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 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 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技法演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 判定正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正确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张冠李戴,原文的意思是谢混“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 不正确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 感弘微之义也。” 正确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 正确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内心廉明正直并且早慧,将成为才能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足够了。”谢弘微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继承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一起 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他们)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言辞漂亮,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的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望东乡君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 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著称,服丧期满后又过了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守丧而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荤腥。谢弘微从小失去父亲,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长短,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的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 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的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贫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一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除芜湖知县。献皇后梓宫南祔, 所过繁费不赀。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寻擢南京刑科 给事中。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 论其罪。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贪污状。 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馀盐羡银,阻坏边计。疏虽不尽行,中 外惮之。出为江西参议。累迁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 河南。伊王典楧恣横,永明发其恶,后竟伏辜。四十年迁刑部右侍郎。未上, 改吏部,进左。寻拜刑部尚书。居数月,改左都御史。条上饬历抚按六事。御 史黄廷聘按浙归,道湘潭,慢知县陈安。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 恐谢,乃还之。永明闻,劾罢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为廷聘论罢,见廷聘败, 摭其阴事自辨。永明恶之,劾应箕,亦斥。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 察院,修庭谒礼。后吏部郎恃权,张濂废报名,陆光祖废庭谒。永明榜令遵故 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郎中罗良当考满,先诣永明邸,约免报名庭谒乃 过院。永明怒,疏言:“此礼行百年,非臣所能损益。良轻薄无状,当罢。又卿 贰大臣考满,诣吏部与堂官相见讫,即诣四司门揖,司官辄南面答揖,亦非礼,当 改正。”良疏辨,夺俸。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 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永明素清谨。掌宪在严嵩罢 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明年 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节选自《明史·张永明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张永明精打细算,节省开支。任职芜湖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 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 大为节省。 B.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任南京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 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等人,奏疏虽未全部施行,但朝廷内 外都很害怕他。 C.张永明坚守正道,处事公允。浙江参政刘应箕曾遭黄廷聘检举而被免官,后 来见廷聘被免官,便搜集廷聘的罪行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 箕。 D.张永明为官清廉,小心谨慎。张永明在严嵩被罢官以后以整顿纲纪为己 任。后来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 驿车返乡。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张永明做刑科给事中时,敌寇入侵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以及巡抚史道、 陈讲等人不能抵挡,只有张永明指控他们的罪行。 B.张永明担任右副都御史巡视安抚河南时,发现伊王典楧放纵专横,张永明于 是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认罪伏法。 C.张永明担任左都御史时,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轻慢知县陈安并私藏金 银钱财,张永明知道后弹劾黄廷聘。 D.张永明坚守惯例,及时纠错,他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 节上奏给皇上,皇上诏令各部要严格遵守。 1. 答案 C “搜集廷聘的罪行”错误,应是“搜集廷聘的秘密之事”。 2. 答案 A 原文是“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应是“张永明与同僚指控他们的罪行”。 [参考译文]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任芜湖知县。献皇后棺椁南运合葬,经过的地方费用繁重。永明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不久提升为南京刑科给事中。敌寇入侵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以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永明与同僚指控他们的罪行。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张瓒贪财误国,并弹劾大学士严嵩和他的儿子世蕃的贪污行为。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戴金任巡盐御史时,增 加多余盐两的耗银,破坏边防大计。所上奏疏虽未全部施行,(但)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出任江西参议。屡经升迁至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职务巡视安抚河南。伊王典楧放纵专横,永明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终于伏法。嘉靖四十年升任刑部右侍郎。尚未赴任,改为吏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不久又拜官刑部尚书。在任几个月,改任左都御史。上奏督察各地抚按官员的六条措施。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途经湘潭,轻慢知县陈安。陈安打开他的行李,发现了他所携带的金银钱财。廷聘惊慌地向他请罪,陈安便将财物还给他。永明听说了此事,弹劾了黄廷聘,使得朝廷罢免了他。浙江参政刘应箕原先遭黄廷聘检举而被免官,现在看到廷聘失败,便搜集廷聘的秘密 之事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他也被朝廷免官。按照惯例,在京的官员任满考核,除翰林官员外都到都察院报名,并在都察院行谒见之礼。后来吏部郎倚仗权势,张濂废除了报名,陆光祖废除了谒见之礼。张永明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皇上,(皇上)诏令各部严格遵守。郎中罗良应该任满考核的时候,先到永明家拜见,请求免去报名和谒见礼再到都察院去。永明很生气,上疏说:“这个礼仪已经实行了百年,不是臣下能够随意增减的。罗良轻佻浮薄无礼,应当被罢免。又逢卿贰大臣任满考核,到吏部与堂官见面完毕,即往(吏部)四司作揖行礼,各司官员就面向南作揖回礼,这也不符合礼仪,应当改正。”罗良上疏分辩,被罚扣俸禄。(皇上)诏 令礼部会同礼科评议此事,礼部上奏说:“张永明所奏正确。今后吏部郎应遵守旧制。九卿及翰林官员对(吏部)四司行礼之事,则应当免去。”皇上下诏允准。永明一向清廉谨慎。在严嵩被罢官以后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遭到给事中魏时亮弹劾,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第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庄僖。 满分攻略三 抓住“三关键”, 采取“四步骤”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但理解句子要借助语境,所以做完理 解分析题后,接着做翻译题,效率更高。而准确翻译句子的核心是抓住三个关 键的采分点,按步骤作答。 分类角度 解说 从词性上 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从频率上 常考文言实词有“爱”“被”等共120个。 从特殊性上 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疑难字词这五类实词是 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准确翻译的三个关键采分点 关键点1 重要实词 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楚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 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 休侯使人谏王,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 取季父矣。” 休侯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师。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王反。汉 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重要实词 “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与”(赞许);“起”(起事)。 我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法演示 1. 答案 休侯派人规劝楚王戊 ( 不要作乱 ), 楚王戊说 :“ 叔父不赞许我 ( 作乱 ), 我起事 ( 的时候 ), 就先杀了叔父。” [ 参考译文 ] 楚王戊逐渐变得淫乱暴虐 , 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不遵守礼制 , 被夺去东海和薛郡 , 于是与吴国共同谋划准备作乱。两人规劝 ( 楚王戊不要作乱 ), 楚王戊没有接受 , 还把两人抓起来 , 强迫他们去服劳役 , 穿上囚犯才穿的衣服到集市上去干舂米一类的事。休侯派人规劝楚王戊 ( 不要作乱 ), 楚王戊说 :“ 叔父不赞许我 ( 作乱 ), 我起事 ( 的时候 ), 就先杀了叔父。”休侯听了很害怕 , 就与母亲一起逃到京城。汉景帝三年 , 楚王戊起兵策应吴国作乱。后来朝廷截断了吴楚运 粮的道路,吴王逃跑,楚王戊自杀。 1.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画横线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 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 敢当礼。”妻曰:“ 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 唯命是从。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 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有删改) (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重要实词: 译文: (2)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重要实词: 译文: 答案 (1)重要实词:“就”,接近,靠近,这里指“跟随”;“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妻”,名词用作动词,嫁给……为妻;“资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译文:见“参考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重要实词:“大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父亲”;“奉承”,古今异义词,侍奉。 译文:见“参考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参考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 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少君出嫁时)陪送的嫁妆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很受宠爱,习惯穿漂亮的衣服,戴漂亮的首饰,可是我实在是贫穷低贱,不敢娶。”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的修养高品德好、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或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就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愿。”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乡里。(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她)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 《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只要句中出 现,就要格外留心。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总之,翻译虚词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 出。 必须译出 的虚词 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为代词的“之”“其”等。 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不必译出 的虚词 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等。 关键点2 重要虚词 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 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 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翳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 以宣畅之。 (节选自《全宋文·颜太初杂文序》,有删改) 重要虚词 “其”(代词,代指“书” );“以”(连词,表目的,来 );“于”(介词,在 ); “而 ”(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之”(代词,代指上文“其理”) 重要实词 “得” (掌握);“诵”(朗读);“夸诳”(夸大欺骗);“蹈”(遵循,履行); “行”(做,实施) 我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法演示 答案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朗读它,将其夸大来欺骗世人,而是必定遵循并实施它。 [参考译文]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当时的风气感到愤慨。他诵读先王的书籍,不拘泥形式,一定要探求其中的道理。(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颂它,将其夸大来欺骗世人,而是必定遵循并实施它。他的身份地位和平民无异,他的才华也没有得到彰显。不彰显才华,先王之道就会湮没无闻,于是开始探求国家治理及发展社会风俗的得失,用写诗歌和做文章的方式来宣扬倡导。 2.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重要虚词,并把画线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5分)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 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重要虚词: 译文: 答案 重要虚词:“与”,为,替;“之”(第一个为动词,去、往;第二个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译文:见“参考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参考译文] 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伙伴们)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道:“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关键点3 重要文言句式 要审出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必须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总有 一定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 …… 者, …… 也”或“乃”“则”等为标 志;被动句多以“于”“见”“为”等为标志。考生容易忽略的是定语后置 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等。平时要 多积累。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1)判断句:加上“是”“就是”等词语。(2) 被动句:加上“被”字。(3)倒装句:学会用“调”的方法。(4)省略句:用 “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5)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 有固定的译法,必须在平时掌握好。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 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 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 事。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文言句式 “为 …… 所 …… ”表被动,“恐为怨仇所擒”省略了主语,也是省略句。 重要实词 “会”(恰巧,适逢) 我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法演示 答案 恰逢世事动乱,(他的祖父王汎)担心被仇人抓住。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人,字仲任。他的祖先曾参军立有军功,被分封在会稽阳亭。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封地,于是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他的世祖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路人,因此怨恨仇视他的人众多。恰逢世事动乱,(他的祖父王汎)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提示:在 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文言句式”,然后进行 翻译)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 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幾,所恃者是 心耳。 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愿陛下清心省 欲,以窒祸乱之原。”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徙 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 积,军须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 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 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 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 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 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 权 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重要实词: 重要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2)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重要实词: 重要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3)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重要实词: 重要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答案 (1)重要实词:“累”,拖累;“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良的人。 重要虚词:“则”,连词,那么;“且”,副词,将要。 文言句式:“一累于物”为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就将被损耗,贤良的人与坏人就会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无力。 (2)重要实词:“请”,请求;“嘉美”,赞美。 重要虚词:“遂”,副词,于是。 文言句式:“遂请罢钱塘制造局”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为“(他)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译文:(他)于是请求废除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3)重要实词:“权幸”,得帝王宠幸、有权势的人;“侧目”,斜目而视,形容怒 恨。 重要虚词:“所以”,“所”与“以中伤之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以”,用来。 文言句式:“不之罪也”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宾语要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罪之也”。 译文:权贵宠臣感到怒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向上进谗言,皇帝察辨 张根的忠诚,没有怪罪他。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中进士。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进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就将被损耗,贤良的人与坏人就会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无力。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他)于是请求废除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疏交驿站上奏。大概意思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存,太仓没有一年 的积蓄 , 军需匮乏 , 边防不足。东南方不断出现水灾、旱灾、盗贼 , 西、北二 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谋划?”于是列举分析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工程。现在赐给大臣一处宅第,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还不够造一处宅第的费用。恩赐给德行伟大的元勋,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从乡间出来乞求禄位的人呢?即使赵普、韩琦这样辅国定策的功臣也没有得到,希望陛下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的恩赐物品,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感到怒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向上进谗言,皇帝察辨张 根的忠诚,没有怪罪他。 二、记牢文言翻译“四步骤” 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是 考查的重点。把握住了句子的主旋律,然后突出重点的字词和句式,句子就基 本上翻译到位了。下面总结出作答文言文翻译题的四大步骤: 附: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 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 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 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 者即就席 ……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有删改) 技法演示 第一步,定采分点 重要实词:“锡”同“赐”;“赴”,赴宴;“虔”,诚敬,恭敬。 重要虚词:“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特殊句式:“是 …… 也”是判断句,译为:“这是 …… ”。“使(之)亲临”是省 略句。 第二步,切分句子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第三步,译准词语 第四步,连缀成句 译文: 答案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县知县。百姓在镜湖旁边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闸门,将水排到曹娥江,百姓在这件事情上得到益处……英宗即位,加封曾公亮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加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道:“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 之前,请先找出“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文言句式”,然后进行翻译) (5分)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 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 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 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 者,二十万即其羡馀。 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 之。” 明年旱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 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 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 (节选自《宋史·李仕衡传》,有删改) 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重要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虚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要实词:“罪”,怪罪;“应”,对付,在这里当“应对”讲;“猝”,出乎意料,仓促,在这里当“突发事件”讲;“中”,中伤。 重要虚词:“以”,介词,用。 文言句式:“帝不之罪”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帝不罪之”。 译文:皇上没有怪罪李仕衡,对王旦说:“李仕衡应对突发事件有才能,人们是想用这些事中伤他。” [参考译文]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考中进士。不久,河北缺少军备储蓄,谏议官员都认为是李仕衡先前超额提供祭祀费用造成的,真宗听说了这件事,就让(他)做 了河北都转运使。后来到塞下征集粮食,征集了数万斛。有人进言说(李仕衡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不能食用,朝廷派人来检查,粮食并没有腐烂。在城南祭祀,又提供了钱帛八十万。在这之前,每次有大的祭祀,李仕衡必定拿所管理的军中物资进贡,谏官认为(情况)不属实。李仕衡于是逐条列举,六十万都是贡赋,其余二十万是附加税收。皇上没有怪罪李仕衡,对王旦说:“李仕衡应对突发事件有才能,人们是想用这些事中伤他。”第二年出现旱灾和蝗灾,(李仕衡)用储积的粮食赈济灾民,又拿出五万斛粮食救济京西。有一个偷瓜并打伤瓜主的人,依法应当判处死罪,李仕衡因为年成不好,上奏宽恕了他(的罪行)。盗贼在淄、青两地兴起,(他)被任命为刑部侍郎,主管青州。前任官员 抓到了盗贼的妻子儿女,都将其拘押在用荆棘圈起的场地中,李仕衡到任,全都放了他们,让他们离开。没过多久,就有人送来了盗贼首领的头颅。 满分攻略四 掌握断句“两步骤”, 熟悉文言文断句“两标志” 课标全国卷断句题多年来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而各个选项的设置有 一定的规律,并且在断句中设置了一定的语言障碍,所以不能采用按部就班的 策略,而应出奇制胜。 一、排除选项“两步骤” 断句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 遵循以下步骤: 1.(2019课标全国Ⅲ改编,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 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 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 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 其死所矣。”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 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 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 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 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技法演示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 的。据此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C两项为一组,B、D 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分析时,可以找到两项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 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是,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句中,“起”指吴起,“君用起”指鲁君重用吴起,主 谓宾已全。而“则是”是“则是弃卫”一句的开头,译为“就等于抛弃了卫 国”,所以应在“则是”前和“弃卫”后断开。故排除A、C两项。D项“而 有战胜之名”中的“之”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的,不能在它后面断开,所以排 除D项。最后可以确定答案。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有鲁国人说:“鲁国是小国,而有战胜的名声,那么诸侯们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况且鲁国、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疏远了他。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攻打秦国,攻下五座城。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吸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昔年吴公曾为他父亲吸毒疮,他父亲战时勇往直前,最终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儿 子会死在哪里。” 二、准确断句“两标志” (一)根据词语及其语法功能断句 1.根据标志词断句 类型 示例 一般要在前面停顿的五类词。 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 发语词(夫、惟、盖等)。 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等)。 一般要在后面停顿的两类词。 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 对话词(曰、道、言、云等)。 或在前停顿,或在后停顿的词。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充当的是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一般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 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前后均要停顿。 2.根据谓语断句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部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 性的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 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 点。 2.(2019课标全国Ⅱ改编,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技法演示 “奇才”是名词,充当动词“有”的宾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年虽少”和 “有奇才”中间断开,因为这是两个带有转折意义的句子,排除A项。“举 国”修饰“听之”,它和“而听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者之间不可断 开,排除D项。“不听用鞅”是明显的动宾关系,意思是“不能任用公孙鞅”,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最后可确定答案。做断句题一定找准标志词语,弄 清句意关系,综合各个选项做出最后判断。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商鞅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变法,孝公担心秦人 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成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 (二)根据句式断句 1.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类型 示例 判断句式 “ …… 者, …… 也”“为”“乃”“即”“则”等构成的句式。 被动句式 “为 …… 所 …… ”“受 …… 于 …… ”“见 …… 于 …… ”等。 固定句式 “不亦 …… 乎”“孰与 …… 乎”“其 …… 乎”“安 …… 哉”“何 …… 为”“如 …… 何” “况 …… 乎”等。 2.整句 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偶、排 比、顶真、对举、对比等手法。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语句的停 顿点。如: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这段话中,“他日 …… 龙门”用了“他日”“今兹”对比;接下来,用“杨 意”“钟期”的事例对举。断句时,考虑这些内容,就比较容易判断出停顿 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 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 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技法演示 文段开头“ …… 者 …… 也”是判断句式,“者”后应停顿,据此排除A、B两 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 …… 重于齐”是 用“于”表被动,“重于齐”后应停顿,据此排除D项。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做事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同时有两样肉食,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对他说到的事,他就慎言回答;没有说到的事,他就谨慎小心行事。国君有法度,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君没有法度,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于各诸侯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何並字子廉,为长陵令,道不拾遗。初,侍中王林卿通轻侠,倾京师。 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並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林卿素骄,惭于宾客,北度泾桥,令骑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並自从吏兵追林卿。行数十里,林卿迫窘,及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 [注] 自代,身变服从间径驰去。会日暮追及,收缚冠奴,奴曰:“我非侍中,奴耳。”並心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称奴,得脱死邪?”叱吏断头持还,悬所剥鼓置都亭下,署曰: “故侍中王林卿坐杀人埋冢舍,使奴剥寺门鼓。”吏民惊骇,以为实死。 (节选自《汉书·何並传》,有删改) [注] 襜褕:直襟单短衣。非正式朝服。 A.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並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 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B.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並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 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C.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並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 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D.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並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 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答案 C 作答本题,可找出各项所断不同之处,然后进行比较,确定正误。第一处不同为“並具知之以/非己时”和“並具知之/以非己时”,“並”为“何並”,应该作“具知之”的主语,“之”为代词,指上文“林卿杀婢婿”这件事,应该作“具知”的宾语,主谓宾齐全,所以应在“之”后断开,因此可排除A项。第二处不同为“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与“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故”为“因此”的意思,在句子开头领起一句话。“举”译为“检举”,与前面的“发”(揭发)为同义词。所以“发举”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故选C。 [参考译文] 何並字子廉,担任长陵县令,治所路不拾遗。从前,侍中王林卿与江湖游侠互通声气,威震京城。此前林卿曾杀死过一个婢女的丈夫,把他埋在墓舍里,何並都知道这些情况,但认为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任职的时候,又看到他新近被免去了官职,所以不想揭发检举他,只想让他不要逗留在自己境内罢了,便派属吏拿了名帖去遣送他。林卿一贯骄傲,不愿在宾客前丢丑,向北经过泾河桥,叫一个骑马的仆人返回县衙门,抽刀砍烂了县衙门柱子上悬着的鼓。何並亲自率领官吏和士兵追赶林卿。走了几十里,林卿走投无路,便叫仆人戴上他的帽子披着他的衣服代替他,又换掉自己的衣服从小路向前跑去。恰好在太阳下山时何並追了上来,把那戴着林卿帽子的仆人绑了起来,那人说:“我不 是侍中,只是他的仆人罢了。”何並自己知道林卿已经逃走了,就说:“王君被围困(没处躲了),竟自称是仆人,难道想逃脱死罪吗?”于是命令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带回来,悬挂在破烂了的鼓上,放在城里的亭下,写道:“原侍中王林卿犯了杀人罪,他将被杀之人埋在守护坟墓的房舍内,又叫仆人砍烂了衙门前的鼓。”官吏和百姓都很震惊害怕,以为王林卿真的死了。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王微, 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 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年十六,州举 秀才 ,衡阳王义季右军参军, 并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濬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 …… 追赠秘书监。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二》,有删改) A.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 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B.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 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C.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 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D.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 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答案 B “太保弘弟子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句子,其中“弟子”是中心词,“太保弘”是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两项;“微少好学无不通览”中主语是“微”,“好学”“通览”介绍“微”的特点,所以应从两个特点中间断开,故排除D项。 [参考译文] 王微,字景玄,是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弟子。王微的父亲王孺,是光禄大夫。王微小时候喜爱学习,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会书法、绘画,同时还懂音乐、医术、阴阳术数。(王微)十六岁时,州里举荐他为秀才、衡阳王义季的右军参军,他都未去就任。(王微)初次出任司徒祭酒,转任主簿、始兴王刘濬 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追赠他为秘书监。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陆九渊字子静。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 [注] ,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 而兴起者甚众。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 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 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 不正。 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 足以救之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 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 (节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改) [注] 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文中指南宋都城临安。 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 以救之 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 以救之 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 以救之 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 以救之 答案 C 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与“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明显为对称结构,故选C。 [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后来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到了临安,读书人争相跟随他并与之交往。他的言论能感动并启发人,听到而感动奋起的人很多。陆九渊教育人不用学校里的规范,弟子如有小的过失,(陆九渊)能够准确地说出当时的情形,有时使他们愧疚。有心怀着某种思想感情自己不能懂得的人,(陆 九渊)就为他细细分析其中的原因,都如那个人心中所想。也有的人在千里之外,陆九渊只要听说那个人的大概情形,就能了解那个人的为人。他曾说:“意念不端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意念端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动作举止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通过动作举止来观察人,终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动作举止来约束人,然而(这并不足以)挽救人。”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皇帝召见审察,陆九渊未前往。侍从再次举荐他,被任命为国子正。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 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 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 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 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有删改) A. 父瑗 / 尚书都令史 / 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 / 瑗多驳正之以公 / 方著称 / 终于建平 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 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 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 太守 答案 D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位置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再分析“父瑗尚书都令史时”,不能看作“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时”,这里的“时”指“当时”,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以公方著称”译为“以公正端方著称”,意思完整,故在“以”前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D。 [参考译文]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在建平太守任上去世。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 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寄居在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他由此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消除灾祸,畅达无际,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薛端,字仁直,本名沙陁。有志操,遭父忧,居丧合礼。性强直,每有奏请,不避权 贵。太祖嘉之,故赐名端,欲令名质相副。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 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 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太 祖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乃遣之。 (节选自《北史·薛端传》,有删改) A.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 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B.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得 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C.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得 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D.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太祖谓弼曰/为公思得 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答案 D 第一步,将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中的“为”是“担任”的意思,前面的“柱国李弼”应是主语,因此在“东讨”的后面需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无过薛端”翻译为“没有超过薛端的”,意思完整,因此中间需要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 [参考译文] 薛端,字仁直,本来的名字叫沙陁。(薛端)有志气节操,父亲去世后,服丧合乎礼制。(他)生性刚强正直,每当有奏请时,不避权贵。太祖嘉奖他,所以赐名为 端,想使他名副其实。自从他掌管量才授官的官署以来,首选的都是贤德有才能的人,即使是贵族子弟,没有才能德行浅薄的人,也从未得到提拔。大军东征,柱国李弼任另一路元帅,精选幕僚英才,好多天也确定不下来。太祖对李弼说:“给你考虑选一名长史,没有比薛端更合适的了。”李弼答道:“(他)是真的有才。”便派薛端担任此职。 满分攻略五 “四步骤”答对文化常识题 文化常识题的考查以识记为主,但也需要结合语境,特别是2019年课标全 国卷的三套试卷中的文化常识题不再单纯考查术语,而是将历史知识和文意 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如2019年课标全国卷Ⅱ中对“汤武”的考查,就不是考 查术语,而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平时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所以解题要有 方法,突破要有规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 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 大计 ,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 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 屯田 军及蜀 府护卫军,人情恇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 勾贼抵城下,捷春与 御史陈廷谟擒系奉 ,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 即 擢 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 …… 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 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 赠 兵部右侍郎。 (节选自《明史·邵捷春传》,有删改) A.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 用。 B.屯田,汉朝以来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垦殖荒地的 制度。 C.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拔、进、晋等。 D.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 号。 步骤 解说 第一步: 通读。 选段主要介绍了邵捷春临危不乱,行事冷静沉稳以及最后入狱含恨而死的事情。 第二步: 联想。 C项中的“擢”可联想李密《陈情表》中的“过蒙拔擢”,“拔擢”都是提拔的意思,另外“晋”“进”也很容易判断出表升职,由此判定C项正确。 第三步: 推断。 A项的“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错,根据原文内容“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由此可以断定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B项的“屯田”,根据语境中“屯田军”可以断定,该项说法正确。 D项的“赠”,根据文章“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可以推断,该项说法正确。 第四步: 检验。 最后四个选项逐一检验,可以确定A项说法错误。 技法演示 [参考译文]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把守川南,期间他招抚安定了高、杨二氏的叛乱。后来任浙江按察使。在考核官员时,因事被贬。过了很久,他被起用为四川副使,在崇祯十年秋天抵达成都。当时陕西的贼兵已经攻入四川,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率领全部川兵在北面抵抗贼兵,成都城中只有屯田的士兵和蜀王府的护卫军,人心惶惶。邵捷春打开城门接纳躲避贼兵的乡民。中尉奉 勾结贼兵抵达城下,邵 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捉拿了奉 ,并且招募市民,起用被免职的旧将领固守成 都。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朝掌管中枢,就提拔邵捷春担任右佥都御史接替他。 ……皇帝命令巡按御史派官员把邵捷春押送到京师,打入监牢判处死刑。邵捷春自知难逃一死,第二年八月就喝下毒药死在狱中。福王在位时,朝廷恢复了邵捷春的官职,追赠他为兵部右侍郎。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 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 [注] ,弃妻子奔行在, 扈狩 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 矢,裂裳濡血。以策说浑瑊,召置 幕府 。东讨李怀光,奏署副元帅判官。从瑊 会盟平凉,为虏所执,死焉。时隋婴孺,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虏中,日夜 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 三上疏宜许,不报。举 明经 ,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 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 修好,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 史 , 官为治丧。 服除 , 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 , 以鲠亮称。 …… 久之 , 辞疾 , 不听 , 册拜太子太师。病卒 , 年六十。 ( 节选自 《 新唐书 · 路隋传 》, 有删改 ) [ 注 ] 德宗出奉天 : 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 ( 今陕西乾县 ) 避难。 A. 扈狩 , 大臣随从皇帝外出打猎 , 文中指的是路泌跟随德宗皇帝到梁州去视察。 B. 幕府 , 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 , 也泛指衙署 ; 幕府中聘用的人员 称为幕僚。 C. 明经 , 原义是通晓经术 , 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 主要考查经义。 D.服除,服指丧服,古人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守丧期满后脱掉丧服称为服除。 答案 A 文中的“扈狩”是路泌跟随德宗到梁州避难的委婉说法。 [参考译文] 路隋,字南式,他的祖先出自阳平。父亲路泌,字安期,通晓《五经》,端正诚实,不多说话,因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闻名。建中末年,任长安尉。德宗逃往奉天的时候,路泌丢下妻子儿女到德宗所在的地方,陪同德宗到梁州避难,冲破叛军包围逃出梁州的时候,两次被乱箭射中,裂开的衣服都被鲜血浸湿了。他用计策游说浑瑊,被浑瑊征召到幕府任职。浑瑊向东讨伐李怀光的时候,奏请朝廷让他代理副元帅判官之职。他跟随浑瑊在平凉会盟,被蕃虏抓住,最后死在那里。当时路隋是个幼儿,因为父亲的恩荫被授予八品官。等到长大以后,路 隋知道父亲被拘押在蕃虏中,日夜号哭,坐下来一定要面向西边,(吃饭的时候)不吃肉。母亲告诉路隋,他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为此一生都没有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求和,路隋三次上疏朝廷认为应该同意吐蕃请和的要求,朝廷没有回复。他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被授予润州参军事之职。李锜想刁难侮辱他,让他管理市场的事务,路隋安然坐在集市中处理事务,不因此而屈服。韦夏卿认为他气节高尚,征召他到东都幕府任职。元和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朝廷请求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希望父亲路泌能够返回。朝廷下诏同意了。(朝廷)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却带回了路泌的灵柩,皇帝怜悯路泌,追赠路泌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路泌办理丧事。丧期过后,朝廷提拔路 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路隋因为刚正坦诚而被人称道。……过了一段时间,他因病辞职,朝廷没有许可,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路隋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魏能,郓人也。 …… 端拱 二年,加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历殿前左班都虞 候、领溪州刺史,加秩转马步军都军头。咸平三年,真拜黄州刺史。明年,为 镇、定、高阳关三路前阵钤辖。五年,知郑州团练使,复任威虏军。 …… 契丹 尝谋入钞,能侦知,即发兵逆击,生擒 酋帅 ,殄灭殆尽。六年,改威虏军部署,知军 事。士民诣 阙下 乞留能,诏嘉之。 …… 六月,召拜防御使,复出为宁边军路部 署。诏推能果略,再任以威虏,使副精兵伺敌动止。边人百馀掠居民,树 蕃 僧 为帅,能与田敏、杨勋合兵设伏击之,擒其帅。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 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明年,以自陈,特改官右骁卫大将军、虢州都监, 累迁加领康州团练使。大中祥符八年,卒。录其子正为 门祗候,靖为三班奉 职。 (节选自《宋史·魏能传》,有删改) A.端拱,宋太宗在位期间的年号,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B.酋帅,古时称部落或者叛乱者的首领。 C.阙下,即宫阙之下,借指帝王居住的宫廷,在文中用来代指皇帝。 D.蕃,同“番”,周代指九州之外的夷服、蕃服,后泛指域外或外族。 答案 C “代指皇帝”与文意不符,文中应代指朝廷。 [参考译文] 魏能,郓人。……端拱二年,加封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 历任殿前左班都虞候、兼溪州刺史,加秩转马步军都军头。咸平三年,实授黄州刺史。第二年,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前阵钤辖。咸平五年,任郑州团练使,又任威虏军。……契丹曾图谋入侵劫掠,魏能侦察得知后,随即发兵迎击,生擒其首领,歼敌殆尽。咸平六年,改任威虏军部署,掌管军事。将士百姓赴朝廷乞请让魏能留任,(朝廷)诏令予以褒奖。……六月,征召任命魏能为防御使,又出任宁边军路部署。(朝廷)诏令推举魏能的果敢和谋略,再度任命(他)为威虏军,让他辅助 精兵察看敌军动静。有一百多个边民劫掠当地居民,立外族僧人为首领,魏能与田敏、杨勋合兵设伏攻击他们,活捉了他们的首领。贼寇前来逼近城池,魏能出兵拒敌,稍稍失利,立即撤回军队回到城中,张凝率兵击退了贼寇。第二年,以其自己陈述,特改任官右骁卫大将军、虢州都监,屡经升迁加领康州团练使。大中祥符八年,(魏能)去世。(朝廷)录用其子魏正为 门祗候,魏靖为三 班奉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6分)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 进士 。授御史。宣德初, 巡按 广东, 廉能 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 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 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 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 设汉中镇守 都指挥使 ,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 参赞 宁夏军务。濂有心计, 善筹画,西陲晏然。宁夏旧有五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渠淤。濂请 浚之,溉芜田一千三百馀顷。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 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 经筵 。五年卒官, 以军功追封沭阳伯, 谥荣襄 。 (节选自《明史·金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巡按,谏官的一种,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 官员之权力。 C.廉能,是对官员的考核用语,意思是“清廉能干”,类似于我们今天“优 秀”的考核语。 D. 参赞 , 古代官职名 , 协助谋划军务。今天多指驻外大使馆中顾问、参事之类的职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正统元年,“正统”为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元年”,帝 王即位或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B.都指挥使,官职名,五代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宋、辽、元、明都有设置。 C.经筵,皇帝为讲论经史的官员特设的筵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 任或兼任。 D.谥荣襄,“谥”,为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 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 荣襄” , 都是有褒扬意味的称号。 答案 (1)B “巡按”是御史的一种。 (2)C “经筵”,不是喝酒吃饭的筵席。皇帝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参考译文]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官御史。宣德初年,做广东巡按,(官员考核时)他的廉洁和才能最突出。后来改调巡按江西、浙江。因没能把大盗抓获,被免职。盗贼被捉拿后,他才得以官复原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那么清官和贪官得以区分,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 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金濂)因此被推荐升任陕西副使。正统元年,金濂上书请求增补卫所空缺的官员职位,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大多经过讨论后实行。正统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与谋划宁夏军务。金濂有计谋,善于筹划,西陲平安无事。宁夏过去有五条水渠,而鸣沙洲的七星、汉伯、石灰三条渠已经淤塞。金濂请求疏通它们,(这三条水渠)可灌溉一千三百多顷荒芜的田地。当时皇上下诏令富裕百姓交纳粮食资助边防,交纳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正统八年秋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侍奉讲经筵。他在任上第五年去世,因军功被追封为沭 阳伯,谥号荣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