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 高一语文10月份考试试卷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①“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②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③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④‎ - 15 -‎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⑤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应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2016年第10期《艺术科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书法时技艺过于精熟,就会千篇一律,表现出一种“匠气”。‎ B.今人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导致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C.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需要讲究精准,仔细慢临和推敲。‎ D.楷书临习如缺乏工匠精神,韵致就会受损,因而准确性大打折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证方式多样,主要有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 B.文章按什么是“匠气”,为什么会产生“匠气”,如何避免“匠气”的结构论证。‎ C.文章第二段以“馆阁体”来论证临写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导致“匠气”。‎ D.文章的第三段通过古今对比论述“个人自身修养”匮乏会使书法产生“匠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一法师的书法让人心生平静、安宁,是因其积淀的丰富学养。‎ B.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 C.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强调书法临习的工匠精神。‎ D.书法艺术在锤炼技法时避免千篇一律,就可以避除“匠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咿呀 刘建超 夏花十三岁考上了老街戏校。‎ - 15 -‎ 夏花的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在一群孩子当中格外显眼。几年过去,唱念做打四门功课孩子们都基本掌握了,成绩好的还去老街剧团参加演出了,唯有夏花的唱功总是上不去。老师说夏花的嗓音先天不足,出不了宽音。老师让夏花离开学校改行算了。‎ 那晚,一轮圆月挂在丽景门的檐角。学员们都跟着老师去剧场看名角梨花白的《红娘》,夏花没心思去,独自一人在梨树园里徘徊,听着远处剧场隐约传来的叫好声,想着自己多年的努力要付诸东流,泪水朦胧了月光,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咿——呀——”‎ 夏花的这一声咿呀,透过梨园在丽景门上回荡,惊到了正在丽景门上品茶赏月的老街戏霸洛半城。洛半城是老街剧团的团长,有名的铜锤花脸,唱功了得,嗓音亮丽,粗狂豪放,唱花脸能声穿半个洛阳城,故而被称作洛半城。洛半城下得丽景门,来到梨园,看到了月光下发呆的夏花。‎ ‎“小姑娘,刚才可是你在练声? ”夏花认得眼前的洛半城,怯生生地点点头。‎ ‎“来,你再喊一嗓子。”‎ ‎“咿——呀——”‎ 洛半城兴奋地拉起夏花的手说:“走,去剧场。”剧场里的《红娘》已经接近尾声,懂戏的人都知道,最后一场戏已没什么高潮,不少观众开始起身离场,剧场里就有些嘈杂凌乱。饰演崔夫人的演员最怕这个时段上场。‎ 洛半城让夏花在内台喊,夏花也不怯场,放开嗓子:“咿——呀——”‎ 嘈杂的场子立刻被这一声给镇住了,这本是戏里没有的啊,而这一嗓子清脆悠扬,韵味十足,戏迷们虽然一头雾水却也齐声叫好,掌声雷动。洛半城急忙把发愣的夏花推到台前,夏花头一次面对老街这么热情的戏迷,不知所措,只得又喊了声:“咿——呀——”‎ 夏花就这样进了老街剧团。‎ 在剧团里,夏花几乎就是个跑龙套的。但是,只要戏开场,必有夏花的一声“咿——呀——”,乱槽糟的剧场顿时安静下来。洛半城对夏花说:“观众认可你的一声咿呀,这也是最高赞赏了。有人唱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你这一嗓子,值了!”‎ 就凭着一嗓子,夏花在剧团里待了十年。夏花出落得更加俊俏了,团里团外追求夏花的人不少。‎ 团里唱武生的祥子模样一般,是洛半城的徒弟,死缠硬打把夏花追到了手,洛半城是他们的证婚人。‎ 祥子演出时摔断两条腿,坐在了轮椅上。虽然夏花百般用心地伺候,祥子还是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开始大伙还能理解,可时间一长,许多好心人都看不惯了,都劝夏花趁年轻还是离了吧!夏花虽然感激大伙的好意,却依旧如初。夜深人静,尚未入睡的人们常能听到那声“咿——呀——”,只是多了一丝隐约的悲凉。‎ 几年后,剧团解散,夏花报了个中医按摩班,每天都要给祥子泡脚按摩。‎ - 15 -‎ 一天,洛半城来看望祥子,夏花正给祥子按摩腿脚。洛半城看着夏花娴熟的手法,建议夏花开家浴足店,反正每天要给祥子按摩,开个店还能维持生计。祥子虽说不情愿,可眼下也没什么能做的事情。‎ 夏花的浴足小店还真开起来了,店名更有特色:咿呀浴足。‎ 小店生意挺好,许多都是夏花和祥子的戏迷。也有来想歪使坏的人,泡脚时,说些挑逗的话,讲些让人脸红的段子。夏花只管做活儿,不搭理。有人做足疗时,故意抬脚往夏花的身上蹭,夏花就加重手法,疼得那人嗷嗷叫。夏花说,这儿是心脏反应区,先生你的心可是有毛病哩。‎ 送走了客人,夏花打水给祥子泡脚,祥子气呼呼的,怪夏花对不正经客人太迁就。夏花给祥子捏着脚,说:“来的都是客,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不当真就行了。客人们的脚哪能都一个尺码?”‎ 祥子掀翻了水盆,水溅了夏花一脸一身。夏花没生气,她知道祥子心疼女人,心里憋屈。待夏花收拾停当,已是午夜。‎ 夜色静谧,秋风习习,弯月如钩。夏花揉揉酸胀的臂膀,扭扭僵硬的腰身,望着无际的星空,轻轻叹了一声:“咿——呀——”‎ 夏花第二天就关闭了小店。夏花说,我不能让祥子心里不痛快。有人帮忙,让夏花在车站的候车室里摆个书报摊,虽然赚钱不多,夏花却干得带劲。祥子也来帮衬,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中秋,吃过晚饭,夏花推着祥子出屋赏月。夜空之下,秋月如珪,秋露如珠,祥子心情大好,非得夏花来上一嗓子。夏花欣然允诺,清了清嗓子,一声极具穿透力的“咿——呀——”腾空而起,在空气中久久回响。‎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4期,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折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秋风习习,秋月溶溶,秋露荧荧,小说的环境描写,寥寥数笔既营造了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又使得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B.夏花虽然十三岁就考上戏校,模样、身段都很好,可就是先天不足,唱功跟不上,没有演出的机会,以致老师劝她改行。‎ C.“有人唱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你这一嗓子,值了!”洛半城朴实的话语蕴含深刻的哲理,也安慰了夏花。‎ D.在剧团内外的众多追求者中,夏花最终却选择了其貌不扬的祥子,一是因为祥子的死缠硬打,二则祥子是洛半城的徒弟。‎ ‎5.夏花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15 -‎ ‎6.小说以“咿呀”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课内文言文(6分)‎ ‎7.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卮酒安足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8.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敢以烦执事 ‎⑥大王来何操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①④/③/⑥/②/⑤‎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15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乙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 B. 赐我先君履 履:践踏。‎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 D. 师进,次于陉 次:驻扎 ‎10.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B.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C.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D.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11.对甲乙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顶是( )(3分)‎ A.‎ - 15 -‎ ‎ 甲文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B. 乙文通过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既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 C. 乙文中楚王派出的使者屈完面对管仲和齐桓公疾言厉色的质问,否认了周昭王的死和楚国有任何关系,不卑不亢,见机行事,从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D.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 左传》 长于叙事,善于记述辞令,讲究谋篇布局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左传》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 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 15 -‎ ‎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落,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城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4.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乐中有悲,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课内默写(11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和同学到湘江游泳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气势豪迈的诗句,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这一时期这一生活的回忆,其实两者都是借写游泳言志。‎ ‎(2)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一种叶子略呈圆形的生长在水底的植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义无反顾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 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 , , ?‎ ‎(5)《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表现众人同仇敌忾画面的句子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百舸(ɡě)  寥廓(liáo) 峥嵘(rónɡ) 挥斥方遒(qiú)‎ B.颓圮(tí) 篱墙(lí) 彷徨(pánɡ) 默默彳亍(chì chù)‎ - 15 -‎ C.河畔(bàn) 漫溯(sù) 青荇(xìnɡ) 星辉斑斓(lán)‎ D.火钵(bō) 飘泊(bó) 纤绳(qiān) 忸怩不安(niǔ ní)‎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沧茫 萧瑟 油纸伞 意气风发 B.惆怅 芬芳 万户候 枯燥无味 C.挑衅 抱歉 明信片 貌和神离 D.荆棘 伫立 挖墙脚 凄婉迷茫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作为以服务公众为主的教育资源,现代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让学者精英来雅玩品鉴。‎ B.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学习经典古诗文,有助于激发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本报派出110余名记者深入基层,夜宿农家炕头谈心,跟着农民工骑行回家,拿起锄头和老乡一起干活……累计刊发近200余篇图文报道。‎ D.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传承丝路精神。‎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的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在流行,“葛优躺”“懒猫瘫”等表情包疯传,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是那样的状态 呢? , , 。 , , ,笑过之后,还会继续出发。‎ ‎①就业的压力、生活的预期让很多年轻人跑着也赶不上 ‎②实际上大多数青年人依旧在梦想之路上大步向前 ‎③很可能就是奔跑之余路上歇歇的调剂品而已 - 15 -‎ ‎④这类表情包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让一些年轻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 ‎⑤更不要说“躺着”“瘫着”‎ ‎⑥他们对“葛优躺”“懒猫瘫”点赞、转发、戏谑 A. ②③④①⑤⑥ B. ②⑥③④①⑤‎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④⑥①⑤②③‎ ‎21.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 ① 。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的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的温度平均高达465℃,而且有浓密的云雾和二氧化碳。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 ② ?科学家认为,③ 。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细数树木的年轮,那是岁月的痕迹;敲开斑驳的化石,那是雨打风吹的痕迹;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也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总有一些人和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让人怅惘……‎ 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5 -‎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C A项,原文“‘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是“匠气”的表现,不是原因。B项,原文“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选项少了“不少”,混淆范围。D项,因果逻辑关系颠倒,原文中是“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 ‎2. A A 项,没有类比论证。‎ ‎3. D D 项,条件缺失,文末强调避除匠气“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 ‎4.D (“二则祥子是洛半城的徒弟”于文无据)‎ ‎5.①美丽善良,温柔体贴:夏花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对待残废的丈夫祥子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细心照顾;②坚强隐忍,善解人意:丈夫残废后她独自支撑家庭生活,开店、照顾丈夫,对于丈夫因残废而自卑一直理解、宽容;③处事机敏,不卑不亢:面对客人做足疗时的蓄意挑逗,机智应对,恰到好处,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不至于让客人太难堪。④喜爱艺术,热爱生活:全文前半部分主要写夏花对艺术生活的喜爱,后半部分主要写夏花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满分) ‎ ‎6.①小说以“咿呀”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形式新巧别致;②是小说的线索,“咿呀”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使得小说结构更加紧凑;③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咿呀”也是夏花开的浴足店,见证夏花和祥子生活的不易;④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咿呀”既表现了夏花内心、命运的变化,也流露出作者对夏花的同情和赞美;⑤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咿呀”包含了夏花对戏剧的热爱,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对祥子的一片真情。(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 15 -‎ ‎ 7【答案】B ‎【解析】B项中都是“如果没有”的意思,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A项,①只是,②回头看;C项,①交情,②特意。D项,①推辞,②辞别,告辞; ‎ ‎ 8【答案】A【解析】①⑤是省略句,③⑥是宾语前置句,②④是被动句。‎ ‎9.C。“肆”是扩张领土的意思。‎ ‎10.B。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谁”“君”“楚国”“汉水”“虽”‎ ‎11.C。 乙文中楚王派出的使者面对管仲和齐桓公疾言厉色的质问,否认了周昭王的死和楚国有任何关系,不卑不亢,见机行事,从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而且使者不止屈完一人。‎ ‎12.(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 参考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 15 -‎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13. 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捣洗煮过的熟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选C。‎ ‎14.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15.(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 ‎16. 答案:A解析:B项,“颓”应读tuí;C项,“畔”应读pàn;D项,“纤”应读qiàn。‎ ‎17答案:D解析:A项,沧-苍;B项,候-侯;C项,和-合。‎ ‎18C A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B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C淋漓尽致,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以形容非常痛快。D不耻下问,意思是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19 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要让学者精英来雅玩品鉴,更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B项,搭配不当,“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C项,不合逻辑,“近200余篇图文报道”不和逻辑,“近”与“余”保留其一。故选D。‎ ‎20【答案】C - 15 -‎ ‎【详解】本题中,④中的“这类表情包”指代前面的“葛优躺”“懒猫瘫”,且全句解释了表情包疯传的原因,故④应放在第一空,①⑤具体解释“产生了共鸣”的原因,应紧跟着④,“更不要说”提示⑤在①后。横线后面是“笑过之后,还会继续出发”,与③中的“调剂品”相照应,所以③应放在最后一空;③是对⑥的具体解释,所以③应在⑥后,故正确排序为④①⑤②⑥③。故选C。‎ ‎21.①地球和金星有不少相似之处 ②而金星却没有生命迹象呢 ③主要原因在于金星的大气 ‎ ‎22.【参考范文】‎ 痕迹 岁月无声,日子如水一般流逝,温和平静,但却总有一些人一些情在无声的日子里、在心底泛起阵阵涟漪。‎ 家中有一扇木质的门,经历了岁月的侵蚀,表面的一层油漆已经脱落,变得暗淡无光了,开门时还总是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但就是这样的一扇门,虽暗淡无光,却在我生命中熠熠生辉,而那个人,亦在我的记忆中,如初时温暖慈祥。‎ 抬手抚过门上那一道道痕迹,密集杂乱,透着沧桑,泪水已不经意间盈满眼眶,收不住了,往昔种种,再忆心头。‎ 记忆中的爷爷头发花白,却有着孩童一般快乐无忧的心。小时候的我与爷爷关系格外亲密,夕阳西下时,我常搬来一张小凳,坐下,透过斑驳的树影,隐约看到爷爷时,便站起来,拽过奶奶的手,奔向爷爷。爷爷那时常为我买来大白兔奶糖,剥下一枚放入口中,甜津津,那段岁月亦是甜津津的。‎ 后来,渐渐长大,爷爷便让我站着紧贴门,不许我踮脚,让我身体保持挺直,我就总是笑嘻嘻不以为意,趁爷爷不注意,偷偷踮起脚,欢呼:“爷爷,爷爷,你看,你看呀,我长高好多了哦!”爷爷无奈,用手拍拍我的头,手掌粗糙,但动作却是极轻柔的。量好,便让我走到一边,拿了一把小刀,微眯双眼仔细地在门框上刻画,“喀吱,喀吱”,门框上便留下一道痕迹。我站在一旁,拍手笑着,爷爷看着我也舒心地笑,目光温暖慈祥,“真好啊!又长高了不少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门上便留下深浅不一的划痕了。而我,也渐渐长大,不再热衷于让爷爷测量身高,和爷爷渐渐疏远,爷爷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 - 15 -‎ 爷爷反反复复进出医院,后来便在家中休息。偶然一次,我看见爷爷仔细来回抚摸门框上的那一条条痕迹,目光流转,良久,似乎轻叹一声,转身看到我后,有些诧异,朝我笑笑:“还记得小时候为你量身高的事吗?”我看向爷爷,眼前的老人年过七旬,头发已全白,眼睛有些浑浊,但目光却一如既往的温暖慈祥。我并没有接话,爷爷笑笑,转身又看着那一条条痕迹,眼神缓和,“那时你还那么小,最多才这般高吧,每次我为你……”爷爷自顾自的说着,说了许久,许久,我也站了许久,安静地听着爷爷所说的每一句话。‎ 那样的一个午后,彼此没有过多的言语,但却相处得格外融洽,静寂的屋子里,只有爷爷轻缓叙述着那段过往。‎ 再后来,爷爷离开了我,我也像爷爷那样小心仔细地抚摸着那些留在门框上的痕迹,一下两下,心中莫名涌起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想起当年爷爷问我的那句话。‎ 记得,怎会不记得呢?那段岁月早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层层痕迹。‎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