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 33 - / 33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 33 - / 33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表现在戏剧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 B. 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 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D. 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 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 - 33 - / 33 C. 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 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B. 《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 C. 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和写实,《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但是迴异于我们的抒情文学。 D. 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项“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于文无据。所以选D项。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文中没有大量的引用论证,所以选D项。 - 33 - / 33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扩大范围。认识价值打折扣,与伦理价值无关;C项无中生有。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但同为叙事文学,表现形式也未必都相同;D项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考题 李建 若干年前,我所在的公司招聘事务员,要求是法律专业毕业,负责公司内部法律文书的起草以及处理公司对外的各种经济纠纷。招聘启事通过人才市场发布后,收到了很多应聘人员的简历。 一天下午,天气很热,一位年轻小伙子大汗淋漓地赶到公司面试。老板看过他的简历后很满意,因为他要的薪水很低,而且又是法律专业一本毕业的高材生。 - 33 - / 33 小伙子说,他家里很穷,上大学已经把家底掏空了,还借了不少债。所以他急需要一份工作,赚钱来帮家里还债。他恳求老板聘用他,他一定会努力做得很好。 老板问了他几个问题之后,就拿出了试用期合同,打算聘用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可就在这时,办公室里闯进来一个人大吵大闹起来。原来,公司试用期合同上有一个条款,新招聘进来的员工,有两个星期的无薪试用期,如果在这两个星期内的表现没有令老板满意,随时都可以辞退,公司不用支付一分钱薪水。这个人就刚干了一个星期被老板辞退的员工,她来找老板要那一个星期的薪水,可老板以合同条款为由拒绝支付,所以吵闹起来。 老板非常生气,对正在面试的小伙子说:“小刘,你是学法律的,你说说看,我该不该支付她这一个星期的薪水?” 小刘以为这是一道面试题,便诚惶诚恐地说:“按照法律规定,你只要聘用了她,就该支付她的薪水,否则就触犯法律了。” 这时,还有一个客户在办公室里和老板谈生意,也连连点头称是,说老板违反了劳动法,试用期也应该支付薪水。 老板听到,脸色突然变了,叫来会计结算她的薪水。等客户走了之后,老板一把就将给小伙子的试用期合同扯过来,撕得粉碎。 老板冷着脸说:“我招你来,是叫你为我说话的,而不是让你和外人一起说我的不是!如果你现在是律师,就算我是一个杀人犯,你也要为我辩护,你知道吗?” 小伙子血气方刚,认为自己没错,辩解道:“我学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 - 33 - / 33 老板哈哈大笑:“那就请你到别处去维护公平正义吧,我这里不需要救世主。” 小伙子一听老板说不聘用他了,顿时沉了,这才明白这并不是一道面试题。自己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到城市里来找工作的打工仔,他必须要找一份工作来糊口,帮家里还债。 可不管他再怎么苦苦哀求,赔不是,老板就是不愿再聘用他了。小伙子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办公室,在他走出房门的那一刻,老板说:“小伙子,你别怪我铁石心肠,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和残酷,等你踏上社会后,就会明白了。” 小伙子听后什么话也没说,一副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小伙子走后,这件事情成了老板教育我们的典型案例。我和同事也都明白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每次我听到老板讲这个故事,就会想起那个姓刘的小伙子,他离开公司后,会去哪里?会选择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和美丽陷阱的世界里,他还会坚持他的人生原则吗?他还会和刚出大学校园时一样是非分明,坚持正义吗? 十多年后,老板因为窃取同行公司的商业机密,被对手告上法庭。律师对老板说,这个案子多半会输掉。老板不信,他要通过非正常渠道来赢得这场官司,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法庭上,桀骜不驯的老板一直趾高气扬,他坚信这场官司不会输,因为他已经暗地里委托律师给主审法官送了一个厚厚的红包。 - 33 - / 33 可当他看到法庭上那个严肃的法官时,他愣住了。这个他似曾相识,想了好久,老板终于想起这位法官竟然就是他在故事里经常讲到的那个小伙子。老板一阵眩晕,他已经感觉到这场官司要输掉了,而且还会再多一条行贿的罪名。 后来,老板果然输了这场官司,受到了法律应用的惩罚。此后,我们也再没有听到老板洋洋自得地讲起好运个老套的故事。 (选自《2016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三段对小伙子的简历和家境的介绍并非闲笔,而是暗示了他的善良和责任感,这是他后来成长为正直法官不可或缺的品质。 B. “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文中没有明说,但是从上下方可以推断,老板是要员工无条件地服从于他,为公司利益着想。 C. 小说中的老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文中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突出了他唯利是图、目无法纪的丑恶嘴脸。 D. 小说故事情节曲折,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非常复杂,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内容都是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5.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6. 小说题目为“人生的考题”,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哪些“人生”的道理? 【答案】4. D 5.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我”的存在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②“我 - 33 - / 33 ”听老板讲“典型案例”后的思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推动情节发展,并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 6. ①巧取豪夺只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利益,诚实守信才是永久的、最宝贵的财富; ②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人生压力,都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坚持人生原则,做到是非分明; ③遇到困难或纠纷,要善于运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维护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和谐。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细读文本,挖掘主旨。D项对小说主旨理解偏颇,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健全不是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 点睛:文学类文本中对小说的阅读,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 - 33 - / 33 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整个故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以“我”是故事是见证人。第一人称“我”的存在,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我”听老板讲述这个典型案例,对小伙子的担心等心理描写不仅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起到了反映的社会现实也非常复杂,大学生就业艰难的作用,暗示主题。 点睛:小说中次要人物我的作用分析:一、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二、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小说中“我”的 出现,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6. - 33 - / 33 试题分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题目为“人生的考题”,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的“人生”的道理。抓住“人生”。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说中写到公司老板不给新招聘进来的员工试用期的薪水,窃取商业机密,小伙子为维护试用期员工的利益坚守正义和原则,公正审判老板的故事。小说告诉人生的道理是:巧取豪夺只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利益,诚实守信才是永久的、最宝贵的财富。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人生压力,都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坚持人生原则,做到是非分明。遇到困难或纠纷,要善于运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维护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和谐。小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文章标题的个性化解读,要结合小说的主旨来分析,切不可脱离主旨去谈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 33 - / 33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 33 - / 33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 33 - / 33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 33 - / 33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答案】7. C 8. AC 9.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 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营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 试题分析:B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项,老科学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9. - 33 - / 33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熟读三则材料,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概括,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一、三材料两则材料中,如:“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 “ 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根据这些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 33 - / 33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 【注】①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D.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3 - / 33 A. 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 “署”指代理、暂任或试用官职,与其含义相同的表述还有领、行、兼、出、徙等。 C. 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 D. 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 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 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 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33 - / 33 (1)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杨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 (2)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第二年,凭借詹事官被召。恰巧主试官钱龙锡被逮捕,钱士升送他到河边,就称病而回。(2)(钱士升)严格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一句不能断开,如果断开,“不驱天下之民”怎么样没说,紧接着又开始说“胥为流寇不止”,这样意思不完整;另外这句是双重否定句“不……不……”,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不能断开,如果断开,就牵涉到两个人——流寇及其心腹,而原文只涉及李琎一人,据此可以排除B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熟记的能力。B“出”是离开京城外调,“徙”是调动官职。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皇上批评李琎汲汲于功名利禄”错,原文是皇帝批评钱士升沽名钓誉,汲汲于功名利禄,因此,钱士升很恐惧,“引罪乞休”。 13. - 33 - / 3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第一句重点字词:“明年”,第二年;“会”,恰逢;“干”,岸边。第二句重点字词:“严”,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执行(推行);“第”,副词,只;“从”,采纳。 参考译文: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名,授官修撰。天启初年,以抚养母亲为由请求回家。很久以后,晋升为左中允,不去赴任。高邑赵南星、同乡魏大中受宦官之祸,以及江西同年进士万燝因追赃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为之营救保护,破散家产帮助他们,以此被东林党人所推许。 崇祯元年,起任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第二年,以詹事官被召。恰巧主试官钱龙锡被逮捕,钱士升送他到河边,就称病而回。四年,起用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代理行使尚书职权。祭祀凤阳皇陵后,上疏陈述户口流亡的情况非常详细。六年九月召授钱士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第二年春入朝。钱士升废除成例,请求停止冶炼,严厉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听从他。 皇帝办事过于急切。温体仁以刻薄辅佐皇上,上下纷嚷不安。钱士升因此撰写《四箴》进献,大意是宽厚以管理众人,简节以临臣下,虚怀内心,公平行政,他的话深深切中当时的弊病。皇帝虽然以优厚的诏命回复,心意却特别不高兴。 - 33 - / 33 没有多久,武生李琎请求搜括江南富户,上报姓名向官府交纳,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实情没收财产的方法。钱士升厌恶他,拟旨下交刑部审问,皇帝不许,同官温体仁就改为从轻拟罪。钱士升说:“这是祸乱的根本,应以甘愿离职相争。”就上疏说:乡邑中有富裕人家,本来是贫民衣食的来源。地方有水灾旱灾,主管官吏命令他们出钱粮,均匀谷物救济饥民,一遇敌寇侵犯的警报,命令他们帮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无益于国家。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而想推行于圣明之世吗?这种决议一被提倡,无赖亡命之徒相继向富家发难,不驱使天下的人民为流寇不会停止。有人疑心这些人是流寇的心腹,倡导非议来动摇人心,岂只借机侥幸升官呢!”奏疏上达朝廷,而李琎已被下到司法官,等候审问。皇帝回复说:“即使想谋求功名,前面的奏疏已足以达到,心情不用很急切。”前面的奏疏说的是《四箴》。钱士升惶恐害怕,引罪乞求退休。皇帝就准许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释:①柴桑,在今江西省××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33 - / 33 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 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 “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 “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 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15. 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其的认可,赞颂他的诗才; 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 【解析】 14. 试题分析:B项,“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刘禹锡的诗。E 项,词主要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颂,没有“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15. 试题分析:此题题干要求分析“怎样赞颂陶渊明”,实际上是两问,赞颂了什么,用什么手法赞颂的,从内容看是“才华和气质”,手法是侧面描写和对比。 - 33 - / 33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回答侧面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句子是:人生如梦,________。 【答案】 (1). 锦瑟无端五十弦 (2). 一弦一柱思华年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一尊还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和作者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 ②成都地铁站口的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你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都能等闲视之。 - 33 - / 33 ③几场秋雨过后,光雾山景区秋意渐浓,层林尽染,红叶青松相映成趣,绚丽的色彩堆成了一幅重彩油画,真可谓人间仙境,秀色可餐。 ④参加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陈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⑤云南景区有一些玉器商人为牟取暴利,大量仿制古玉器诱骗玉器爱好者,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上鱼目混珠的局面。 ④今年是建军90周年,全国各地正以各种形式纪念缅怀革命先烈,颂扬他们敢为天勇的英雄气概,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句中形容《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正确。②“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多用于否定句中,此处宜用“一视同仁”。③“秀色可餐”,一是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二是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丽。此处形容自然景物,正确。④“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此处说的是“低分作文”,望文生义,与语境不合。⑤“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正确。⑥“溢美之词”,过分夸奖的话语,贬义词。此处褒贬误用。 - 33 - / 33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文不加点”,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文章不加标点,文章很乱”,属于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溢美之词”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是说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情色彩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学生培养的质量是一所高中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学生素质是所有高中进行教育改革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B. 针对社会上反映较多的“挂证”乱象问题,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提高清理打击“挂证”行为的力度。 C. 《河南省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规定:把政策文件与群众利益的关系讲明白,让群众用得上、信得过、记得住、听得懂。 D. 5月17日,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爱奇艺自制动漫《剑王朝》已免费播出4集内容,剧情延续了原著跌宕起伏的风格,受到观众好评如潮。 【答案】A - 33 - / 33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提高……的力度”搭配不当,“提高”应改为“加大”。C项,“用得上、信得过、记得住、听得懂”语序不当,应为“听得懂,信得过,记得住,用得上”。D项,“受到观众好评如潮”句式杂糅,选项将“受到观众好评”和“观众好评如潮”两句杂糅到一起,可删去“受到”或“如潮”。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B项,压缩后可以发现,“提高”与后面的宾语“力度”不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D项把“受到观众好评”和“观众好评如潮”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经常光顾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是成绩优秀学生的一大共同特点。 B. 上回蒙他鼎力相助,这一次我应该投桃报李,助他一臂之力才是。 C. 王老师,明天下午3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请您到现场候教。 - 33 - / 33 D. 个别词句略有笔误或不合韵律,我冒昧地做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语言表达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项,“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B项,“鼎力相助”,敬辞,多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C项,“候教,等候指教”;D项,“雅正”,请别人指正。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 体、恰到好处。该题主要考核“敬词、谦词的使用”。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33 - / 33 在各种气象定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____。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_____: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___,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答案】 (1). 干旱因成灾缓 慢常常被忽视 (2). 但人类活动(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3). 一旦这种自我修复能力遭到破坏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式的语言表达运用题,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从上文的“相比之下”和下文的“干旱”说明,可知,①处应从“干旱容易受到忽视”的角度作答;由下文的“温室气体排放”等举例说明可知,②应从人类的影响角度组织答案;由上句的“自我修复”和下句的“后果”可知,③应从自我修复被破坏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33 - / 33 【技巧点拨】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例如本题就要联系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概括作答。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很多家长认为小孩早一点读书有好处。早读书,以后选择的机会必然比别人多,早读书,年纪小,允许吃亏的次数也就必然比别人多,比如一位少年班的学生就说过这样的一件事,他考研3次还是18岁。因为年龄的优势,他一定会考上理想中的大学。 ①读书并不一定以后选择的机会比别人多。 ② _________。 ③ ________。 【答案】 (1). 年纪小,允许吃亏的次数不一定就比别人多 (2). 年龄的优势并不一定会使他考上理想中的大学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语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允许吃亏的次数也就必然比别人多”“因为年龄的优势,他一定会考上理想中的大学”。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33 - / 33 公元1841年,黄河决口,因在鸦片战争中受证陷被革职降级正在充军伊犁路上的林则徐暂留下办理水务,他现场指挥,事事躬亲,日夜与士卒同畚锸,博得工地上下的赞誉:“林公之来也,汴梁百姓无不庆幸,咸知公有经济才。其在河上昼夜勤劳,一切事宜,在资其赞画。”堵口工程合龙后,林则徐仍被“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在新疆,他拓宽引水渠道,开挖新渠,推广坎儿井,使久荒之地成了沃野。 林则徐的事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逆境亦可成就美丽人生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没有谁的人生能够坦荡无阻;身遭残酷腐刑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地坚强活了下来,并着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作《史记》他是逆境造就人才的。他的事迹依然被后世所铭记;音乐巨人贝多芬先天性残疾,面临着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却没有怨天尤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是逆境,让一位音乐大家横空出世,才有不朽的作品流芳百世;是逆境,才不会让他颓废,而是用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战胜恶魔,成就人生。 从自动生活在“簪缨之族,花柳繁华节,富贵温柔乡”到“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曹雪芹历史生活沧桑,深感世态炎凉,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婵情竭虑,奋笔疾书地创了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他“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注了毕生心血,在逆境中铸就辉煌。 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苦呻吟,怨天尤人,不知道怎么脱离困境,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只有在逆境中不屈服的人,才能使生命绽放光彩。 - 33 - / 33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相伴,北风呼啸,终吹不灭对大汉的忠诚,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心灵深处,用十九年的光阴诠释了真于忠永恒。 胡笳幽怨,他与孤为伍,仰望大漠飞雪,冰冻万里,将“荣华富贵,千斤封侯”的许诺抛清脑后,地窖冰冷,饥寒交迫,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忍受着饥饿,浑身沸腾的血却坚持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即使环境如何艰难,厄运多么可怕,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婢晓的佳肴美酒的铮铮傲骨敲响千古绝唱。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和坚强,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他那光秃秃的节升华成一段千古绝唱,书写了一段千古清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林则徐被贬伊犁,他不顾“衰龄病骨”,时刻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宗旨,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硬是研究治水成水利专家,造福百姓。逆境中的林则徐以坦然的姿态成为人们眼中别样的风景。 - 33 - / 33 面对逆境,不妨把它当成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会在逆境中磨难,于是才有歌而不泪的苏武,有冤而不悲的林则徐。我明白了。在逆境来临之际,我们仍旧英姿相抗,那行于枯草遍野的伊犁造福百姓的林则徐作了最好的回答:逆境亦可以成就美丽人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人物是林则徐,材料中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黄河决口他“现场指挥,事事躬亲,日夜与士卒同畚锸”;一是在新疆,他“拓宽引水渠道,开挖新渠,推广坎儿井,使久荒之地成了沃野”。“遭诬陷”“被革职降级”,这些都是逆境、挫折,但这些挫折都改变不了林则徐,因为他的心中是人民,是国家,功名利禄对他而言,都是身外之物。这两件事,既展现出林则徐的才干,也展示出林则徐一心为国、为民的胸襟和情怀。考生可以围绕“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人民”“心怀天下”“不计个人荣辱”“爱国”“尽心做好每一件事”等方面立意。 参考立意: 不计荣辱,普济苍生; 苟利国家,愿以身相许; 对国家的热爱; 对人民的负责,无关乎职位、品级; 艰难的处境不能泯灭报国之心; 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才干; 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等. - 33 - / 33 ........................ - 33 - / 3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