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8课 拿来主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解读与探究 课文解读 这篇短文,是鲁迅杂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所 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作者通过对当时存在的关门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不敢继 承的逃跑主义和反对继承的虚无主义等等错误观念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科学主张,并 且正确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强调唯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为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文章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的写法,用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深刻道理的方法,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学习本文的方法有: 1.理清作者的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观点。理清思路,可从理解每段 主旨开始,最好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2.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运用对比和反衬; 三是文章中卓越的讽刺和幽默。应对此细细体会。 3.联系时代背景。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对文化遗产 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撰写的。二是作者在当时的黑暗势 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三是对梅兰芳、徐悲鸿等,甚至对 美国电影等的评价,是作者当时的看法,现在要作具体分析,可以对此做些探讨。 课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①闭关主义:指 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一向” 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 1840 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 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 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 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到现在”,即 1934 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 “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 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 扬国光”③。(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 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③“发扬国光”:1932 年至 1934 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 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 1934 年 5 月 28 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 “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 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捧”字 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 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引用 “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 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 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 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 主义”:1934 年 5 月 28 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 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 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 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 5 月 30 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 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象征主义是 19 世 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 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 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了。[“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进步”是反语,“活 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 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诙谐幽默, 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 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仪节:即礼节。)[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 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 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 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 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 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 “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 来”二字破题。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 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①大度: 大方,气量宽宏。)[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大 度” 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①尼采: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悲剧的诞生》 《查拉斯图如是说》等,他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教义持批判态度,高喊“上帝死了”,提出“重 新估定一切价值”。他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 歌颂战争,并以“太阳”自命,后发疯而死。②自诩:自夸。诩,xǔ。)然而尼采究竟不是 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 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 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 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 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①残羹 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zhì,烤肉。)[“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 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 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杰出的幽默才 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 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 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 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这个句子 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 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 是很体面、有气派。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②我在这里不想 举出实例:暗指按 1933 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 面粉和棉花。)[“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 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 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①摩登:英 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 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 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 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 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 “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文 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第二部分(第 3-5 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 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 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 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 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选择巧。作 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其次是批驳方法巧 妙。作者先用“当然”一转,假意替“送去主义”评功摆好,“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 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 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惨。等到 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此以 下便以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 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 法。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擒纵、类比、事例、归谬等多种批驳的方法, 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荒唐可笑。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高超的论辩 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作者旋即转到批判“拿来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送来”, 辨析“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 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你没有要与不要的选择 权。施受双方是不公正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送来”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 的说法。通过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来”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不能笼统地反对与西方的 交往,平等互惠的“抛来”要接受,那种不平等的侵略性剥夺性的 “送来”(“抛给”) 则要反对。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义”,初步揭露了“送来”的本质,于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 论点是很严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无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 时还得“拿来”。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 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 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三部分(第 6-7 自然段)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 限,揭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这两段文字承上文对“送来”进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过辨析概念,这里则是摆出典 型事例,用铁的事实证明“送来”的东西都是“残羹冷炙”,形象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经 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动本质。“吓怕了”,形容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送来”的后果,使一些人,甚至连清醒的青年都产生了盲目 的排外倾向。“其实”句指出了洋货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来”的是糟粕,“拿来”的则 可能是精华。因此,文章作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 髓”是指对洋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胆量和气魄,“自己来拿”指要有 主动进击的精神,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对待外国文化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写到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拿来” 到“拿来主义”,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使我们不断加深认识的。文章先从“闭 关主义”起笔,摆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出“拿来”二字破题;接着再深入分析“送 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从概念辨析入手,从理论上揭露“送来”的本质, 深入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然后摆出典型事例,继续揭露“送来”的侵略实质,并 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文章写到这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排外主义,凡是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各种观点统统批判了,把它们的危害和本质都揭露 了,于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边 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不断开掘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论辩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和借鉴。 (8)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①(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 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① 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鲁迅在这里杀 一横枪,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人士顺手一击。所谓“骗来的,抢来的”是影 射蒋介石,先是骗得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接着通过排挤和打压共产党篡 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鲁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说他的天下是“骗来的,抢 来的”。所谓“做了女婿换来的”,一般的说法是讽刺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说他做了富家翁 的女婿而炫耀于人。]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 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①;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①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孱,càn。)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①卧室,大吸剩下的 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①蹩进:跛脚行进。蹩,bi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通过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拿来(占有)。] (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 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 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 虚②。(①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②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 使人迷惑的手段。)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烟具都不同, 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③,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 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①波斯:伊朗的旧称。②阿剌伯:一般译为“阿拉伯”。 ③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 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既不 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二个要义是:挑选。] (10)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 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 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分析拿来与创新的关系,说明拿 来主义的第三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第四部分(第 8-10 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 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 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 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 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 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 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 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 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 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 选”。“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 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 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 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 择地继承。“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然而”句说明 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 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 致。 特色鉴赏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 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 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 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 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 来主义”,但一开头却不讲“拿来主义”,而是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 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 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 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 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卓越的幽默和讽刺才能力透纸背。作者为了讽刺那些“送去主义”的行径和滥调, 便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挖苦了“送去 主义”,也旁敲侧击了“摩登”作风,可谓一箭双雕。“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 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 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顺手一击,便对蒋介石、邵洵美予以辛辣的讽刺。“只有 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 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又给国粹家以深深的挖苦。这样的语句,文中俯拾皆是,恕 不一一赘述。 问题探究 对于《拿来主义》一文,历来认为鲁迅科学地解决了如何继承中外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 题,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给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近来有人 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鲁迅虽然对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但是不论是在《拿来 主义》一文里,还是在其他的文章里,鲁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而真 正科学地指明这一方向的则是毛泽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指出:“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 文化。”而鲁迅的思想当时还没有达到这一高度。所以,对《拿来主义》一文,既要充分肯 定它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又不宜随意拔高。 对于《拿来主义》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有值得探讨商榷之处。 比如“做了女婿换来的”,教材注:“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自我炫耀的邵洵 美之流。”因此,邵洵美这三个字在读过《拿来主义》的人心中便成了“贬义词”,在相当 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反动文人”的代名词,使邵洵美蒙受了一辈子的冤屈。邵洵美究竟是个 什么人?鲁迅为什么讽刺他? 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诗人,出版家,翻译家。1933 年 8 月—10 月间,鲁迅与 邵洵美等人曾有过论争,论争的起源是邵洵美在自己主编的期刊《十日谈》上谈文人无行时 对鲁迅进行了影射攻击,于是鲁迅写了《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等杂文予以回击,其内 容主要讽刺邵洵美娶了贵族小姐(其妻乃大官僚资本家盛宣怀之孙女盛佩玉),靠妻子丰厚 的陪嫁办书店、跻身文坛、自称诗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 作陪嫁,作文学资本,笑骂随他笑骂,恶作我自印之。”(《登龙术拾遗》) 其实,邵洵美与盛佩玉是姑表兄妹,两人青梅竹马,他们的婚姻谈不上高攀与否的问题, 邵也未曾因此而炫耀于人。即便邵洵美真的如鲁迅所言是“附凤者”,用妻子的钱开书店, 搞出版,促进文化事业也无可厚非。鲁迅不喜欢邵洵美,主要还是因为邵在诗歌创作上的“唯 美”主张,与鲁迅所提倡的关注现实的思想相违背,再加上与新月派的宿怨与误解,便恨屋 及乌,讽刺挖苦,以至在《拿来主义》中也不忘“挂角一将”,“讽”他一“讽”。 邵洵美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在山雨欲来的革命时代,他一味吟花弄月,追求“唯美”, 的确与当时国家多难、问题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谐。但他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有“小孟尝” 之美称;他的“慷慨”使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他在出版事业上颇有成就,尤其是《论 持久战》英译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贡献。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工作,是翻译界公认 的一流翻译家。不幸的是,从“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审查,被释放后挨斗受批 判,死时窘迫得连身新衣服都没有。这是三四十年代挥金如土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也 是鲁迅先生想象不到的结局。 所以鲁迅对邵洵美的看法和教材所做的注解,是不合实际,也是不够公平的。 《拿来主义》一文中还有一些问题也欠妥当,你能指出来,并说说自己的观点吗? 探究思路: 本题启示我们,读书不能只是盲目吸收,必须开动脑筋,调动审视和挑剔的眼光,即便 读鲁迅的文章也不例外。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邵洵美的讽刺不妥当,而对徐悲鸿和梅兰芳的讽刺则更 是不妥当。 1933 年,为了宣传中国美术,提高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 画展。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有法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长以及各界著 名人士 3000 人,观众达三万人以上,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 15 天,目录印至三版,报纸上 的介绍文章达 200 余篇。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 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 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有 50 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徐 悲鸿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引起轰动,该展的纪录片在意 大利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还专门成 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对于徐悲鸿这样一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行动,有什么理由说三道四, 甚至莫名其妙地将其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送去主义”等量齐观呢? 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梅兰芳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他将京剧 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梅兰芳于 1919、1924、1956 年先后三次赴日本演出;1929 年底 到 1930 年初赴美国演出;1935 年赴苏联演出。他的艺术成就受到国外众多艺术大师的一致 推崇。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表演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致力把中国戏曲舞台艺术推向世界,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戏曲的了解,这又有什么不 对呢?怎么能把这样的“送去”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送去”混为一谈呢? 鲁迅的这一态度,源于他对京剧、对梅兰芳的偏见。鲁迅不喜欢京戏,对梅兰芳当时的 艺术尤不欣赏,他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太“雅”,不是平民化艺术,而对梅兰芳的男扮女装则 更为反感。1924 年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就曾尖刻地嘲讽:“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 艺术是男人扮女人。”他甚至断言:“梅兰芳的游日,游美,其实已不是光的发扬,而是光 在中国的收敛。”由此可见,鲁迅对京剧和梅兰芳的看法带有个人的偏见和主观的臆断。 鲁迅对“象征主义”的完全否定也是欠妥的。象征主义是 19 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 艺术运动,象征主义文学家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 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他们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是通过虚 幻的世界来揭露现实却是很深刻的,对 20 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关于京 剧与国画是否切合“象征主义”,这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鲁迅凭个人的喜恶, 否定国粹京剧艺术,否定杰出艺术家梅兰芳,是不当的。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目的虽然 是批判国民党的卸用文人,如《大晚报》一类的嗅着洋人的气味转圈儿的媒体与人物,但却 因此而伤及徐、梅两位大师,实在是一败笔。 训练提高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残羹冷炙()、针灸()。(2)冠冕堂皇( )、勇冠三军()。 (3)吝啬()、蔷薇()。(4)毛(茅)厕( )、厕所( )。 (5)孱头()、孱弱()。(6)蹩进()、躄腿()。 答: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鲁迅认为,对中外文化遗产 , , 是孱 头。 , , ,则是昏 蛋。 , , ,那当然更是废物。 鲁迅主张,对中外文化遗产,“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拿来之后,我们要 或 ,或 ,或 。 因为没有拿来的, ,没有拿来 的,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这 人 , , , 。 答: 3.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 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①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 不是,( ②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 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③ )上天堂,( ④ )落了地狱,( ⑤ )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⑥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⑦ ),则当佳节大典之 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答: 4.研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②,只要有养料③,也和朋友们像萝卜 白菜一样的吃掉④,只不用它来宴大宾⑤;看见鸦片⑥,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 革命⑦,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⑧,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⑨。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鱼翅: 。 萝卜白 菜: 。 吃掉: 。 宴大 宾: 。 鸦片: 。 送到药房里 去: 。 病: 。 出售存膏,售完即 止: 。 (2)对这个句子的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阐述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B.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看见鱼翅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去,以 供治病之用。 C.作者反对的观点是:右的倾向,“抛在路上”、“摔在毛厕里”,对西方文化全盘 否定;“左”的倾向,“宴大宾”、“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顶礼膜拜,崇 洋媚外。 D.这个句子作者采用比喻的方法说明的道理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反对崇洋媚 外,又反对厚古薄今。 (3)给这个复句划分层次。 答: 5.下面是毛泽东的一篇文章,选自《新民主主义论》,请与鲁迅的《拿来主义》对照 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 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 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 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 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 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 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 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 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 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 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 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 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 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 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 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 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 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 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 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 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 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 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 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 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 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 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革命文化, 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 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 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 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 化 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 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 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是: 。 它的三个分论点依次是: ① ;② ; ③ 。 (2)毛泽东在论述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个比喻 是 。它要说明的道理 是 。 (3)毛泽东对中国非无产阶级文化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 (4)第三段加点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5)请把本文和《拿来主义》对照,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毛泽东和鲁迅在对待中 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 6.“拿来主义”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命题,它的基本精神,不仅适用于文化,也适用 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领域,不仅适用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也适用于行业与行 业、企业与企业、单位与单位之间,而且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想一想,自己学习、生活、 工作,有哪一样不是“拿来”的,问题在于是不是自觉地“拿”,是不是会“拿”、巧“拿”。 请你对这个问题细细思考一下,写出自己的体会。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这里列举的都是多音字或形近字,不注意,容易误读。 答案:(1)zhì;jiǔ.(2)ɡuān、ɡuàn。(3)sè、qiánɡ。(4)si、cè。(5)càn、 chán。(6)bié、bì。 2.解析:学习一篇课文,特别是重要的课文,对文章的基本观点,一定要有清晰的了 解,并能熟记在心。本题概括了《拿来主义》一文的基本内容。 答案: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 自己的清白;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使用,存放,毁灭;人不能 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解析:这是一道关联词语填空题,做这种练习题,主要是有助于训练句子与句子之 间的连贯,使文章思路畅通。本题出自课文,切忌照搬照抄,简单从事,务必学会分析,探 求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1)要求对常见的关联词语及其所表示的关系非常熟悉,(2) 要求对所提供的语段或语句前后意义上的关系进行认真分析。①前说是太阳,后说不是太阳, 前后语意转折。②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倒装句,唯有这样才可以使上下文自然衔接。“中国 也不是”紧承了上句的“尼采究竟不是太阳”,“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与下句形成转折。 ③④是对“化为魂灵”的补充说明。⑤前说“化为魂灵”,后说“子孙还在”,前后转折。 ⑥是从“子孙还在”推出结论。⑦前文是从正面讲道理,下面则是进一步从反面讲道理,意 思是“如果不这样,那么……”,句中有文言虚字“则”呼应,所以不宜用“如果”。 答案:然而,虽然,或、或,但,所以,要不然。 4.(1)解析:比喻说理是本文的特点,有的用明喻,比喻义一见就明,但多数是借喻, 要读者根据文意自行琢磨,本题列出的便属此类情况。 答案:“鱼翅”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萝卜白菜”喻中国文化。“吃掉”喻消化吸收, 洋为中用。“宴大宾”把西方文化当作“山珍海味”捧上天。“鸦片”喻外国文化中含有毒 素但尚可利用的部分。“送到药房里去”喻加工处理,化害为利。“病”喻接受一切,大吸 鸦片的崇洋媚洋思想。“出售存膏,售完即止”,借代虚假的广告,这里指用妖言惑众的办 法把外国文化吹得神乎其神。 (2)解析:这是一个长句。对这种复杂的长句要能把握它的基本意思,同时还能分析 它内含的丰富意义。 答案:C。(左与右弄反了) (3)解析:给复句划分层次,有助于简化句子,准确把握和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复 句层次的方法是:第一步给复句的分句标上序号;第二步抽出关联词,用序号简化句子,彰 显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三步根据分句之间的亲疏关系逐步进行归并。这时可抽出复句的第一 重,便是这个复句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 答案: 看见①, 不②, 只要③, 也④, 不⑤;看见⑥,不⑦, 只⑧, 不 ⑨。 简化后得知,句子的基本意思是:看见①也④,不②不⑤;看见⑥只⑧,不⑦不⑨。 5.(1)解析:本题是测试捕捉文章中心句(议论文则为“论点”)的能力,本文全文 的中心句在文章末尾,各段的中心句在段首。 答案:中心论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 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分论点: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是大众的。 (2)解析:这是分析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 答案:比喻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 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 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要说明的道理是:应该大 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但是又不能“全盘西化”,形式主义地生吞活剥地吸收。 (3)解析:这是信息筛选题,要求对第二段的要点进行归纳和筛选。解答时,应先划 分层次,概括层意,再提炼作者的观点。第 1、2 句是第一层,是全段的总提。“在这点上…… 宗教教义”是第二层,论述文化上的统一战线。“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区别开来”是 第三层,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最后是第四层,论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此可见,作 者的基本观点包含在第二、三、四层之中, 答案:(1)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但是不能在思想上建立统一战线。(2)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3)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 能割断历史。但是尊重是为了发展,为了前进。 (4)解析:这是对句子作用的鉴赏分析题。这段文字一般都认为好懂,它论述了革命 文化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但这个关系具体来说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这就必须通过捕 捉文章中的重要语句,通过分析它们的作用,才能深入理解。 答案:这段文字分两层或两个句群论述革命文化与人民大众的关系,“革命文化,对于 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第一个句群的中心句,说明了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的重 要性;而“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则是第二个句群的中心句,说明了革 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的依赖性。 (5)解析:这是比较阅读鉴赏题,比较点题中已有说明,要求抓住两人在这个问题上 的基本观点进行比较。 答案:相同之处有:(1)两人都主张要尊重历史,对文化遗产必须继承。(2)两人都 反对全盘西化,反对复古主义。(3)两人都主张继承是为了创新。不同之处有:新文化应 当是什么样的文化,毛泽东明确指出,它应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鲁迅对此未有明确论述。 6.解析:下面的题目可供参考:(1)我在“拿来”中成长。(2)拒绝“拿来”的症 结在哪里?(3)“拿来”也要现代化。(4)话说“拿来”的技巧。(5)“送”与“拿” 的辩证法。 答案: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