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哈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2021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 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 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 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 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 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 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 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 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 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 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 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 驯顺习性。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 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 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 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 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 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探春有 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 2 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 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 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 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 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四十五回,宝玉冒雨看望黛玉,穿着蓑 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 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这里黛玉说错 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 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是通过对他思维和情感,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简单重复地写出他对不同 女性的态度。 B.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作者将她们复杂的性格进行全面对照,从而将其个性的独特性在 对比中突出出来。 C. 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 精雕细凿出来的。 D. 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红楼梦》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巨大成 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方式的改变。 B. 本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论证深入,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 C. 本文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 D. 贾探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探春是《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这样的人更显真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上,文中人物多达几百人,能给人以深刻 印象的至少几十人。 B. 为了使塑造的人物性格更加丰富,我们就要改变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方式,否则,塑造的人物就 会千篇一律。 C. 《红楼梦》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方式不同,但是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却很鲜明,甚至无关紧要的 人物轮廓也很清晰。 3 D. 《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更多鲜活的形象,真 切动人。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简单重复地写出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错,曲解文意,原文第二自然段表述为“这不是简单地重 复”。 C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错,曲解文意,原 文第五段是“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 D项,“解决了这个问题”无中生有,原文是“取得巨大进步”,不是“巨大成绩”。 故选 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贾探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探春是《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错,贾探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红 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故选 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 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否则,塑造的人物就会千篇一律”错,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 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 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 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 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 4 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51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明经学,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 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 天下。为上所亲信,转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 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 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其小妾以长事未发 觉时弃去,已更嫁。用长事发,丞相方进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 时,其妾为长妻,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请论。”光以为:“大逆无道, 父母妻子皆弃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其 妾,已更嫁,义已绝,而欲以为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后拜为丞相。哀帝初 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时,傅太后居 北宫,北宫有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顷 之,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光奏言:“诏书‘侍 中驸马迁巧佞无义,国之贼也,免归故郡。’复有诏止。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徳,诚不小愆。臣 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光坐罢归。元始五年薨,年七十,谥曰简烈侯。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B.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C.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D.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专掌经学传授。 B. 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严重罪行,犯此重罪者当处以极刑。 C. 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文中指皇帝赏赐给孔光千户封邑。 D. 从弟,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光博学多才,名声传遍朝野。他是孔子后裔,年未二十就精通经学;任博士时,受命审查冤狱、整治 5 风俗、赈济灾民,所做之事符合旨意,由此知名天下。 B. 孔光公正执法,反对诛杀小妾。淳于长犯罪被诛,丞相认为其已改嫁的妾应被株连问罪,但孔光反对, 认为杀掉小妾名义不正。他的观点被皇上认为是正确的。 C. 孔光公正不阿,进言遣送傅迁。皇上将傅迁免去官职遣归故郡,后迫于傅太后之怒又留用傅迁。孔光认 为这样做纵容太后,有损圣德,请求依然遣归傅迁。 D. 孔光经历数代,宦海数次浮沉。他从议郎一职步入仕途,担任谏大夫时被贬为虹县县令;汉成帝时任尚 书令、丞相等职;汉哀帝时虽进言劝谏,但没被遣送回家,重新做了侍中。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上所亲信,转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 (2)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答案】4. B 5. A 6. D 7. (1)孔光被皇上亲近信任,转换官职担任了尚书令。一共执掌朝政机要十多年,维护法度,修订旧制。 (2)哀帝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一致称颂,希望达到治理得好的政治局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当时他上书言事,已经写好的奏章总是删削修改,认为上书张扬皇上的过失,以 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官的大罪。孔光推荐别人做官,唯恐被那人知道。 “有所荐举”中,“荐举”是同义复合词,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CD; “以贾忠直”中,“贾(买、求取)”是动词,“忠直”,形容词作名词,忠诚正直的美名,做宾语,故 “直”后断句;且“人臣大罪也”中,“人臣”是“大罪”的主语,故“人臣”后不能断句,据此排除 AC。 故选 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博士,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专掌经学传授”错误,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 汉已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故选 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孔光……汉哀帝时虽进言劝谏,但没被遣送回家,重新做了侍中”错误,从文中来看,“顷之, 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光奏言……卒不得遣,复 6 为侍中”,忧愁可知,选项“没被遣送回家,重新做了侍中”是傅迁,不是孔光。 故选 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为上所亲信”,省略了主语“孔光”,且是被动句,孔光被皇上亲近信任;“凡”,总共、一 共;“典”,执掌、掌管;“枢机”,国家要务;“故事”,旧制。 (2)中,“躬行俭约”,省略句,哀帝厉行节俭;“躬”,亲自;“诸用”,各种费用;“翕然”,一致 称颂。 参考译文: 孔光,字子夏,是孔子的第十四代孙。他对经学特别精通。年纪还不到二十,就被任用为议郎。光禄 勋匡衡因孔光行为正直而推举他,(孔光)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因为议事不合天子意思,降职为虹县的县官。 汉成帝刚刚登上王位,任用(孔光)为博士,(朝廷)多次派他审查冤案,推行风俗教化,救济流浪灾民, 所奉使命能圆满完成,合乎皇帝心意,因此而著名。孔光被皇上亲近信任,转换官职担任了尚书令。一共 执掌朝政机要十多年,维护法度,修订制度。皇上问什么问题,就根据经义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对答,不 迎合皇帝的意图,而无原则地附和;如果天子不听从,也不敢用力去争,因此,他的地位保持得长久而安 全。有时他上书言事,已经写好的奏章总是删削修改,认为上书张扬皇上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 是做官的大罪。孔光推荐别人做官,唯恐被那人知道。孔光长期掌管尚书事务,制定法律制度,号称详细 平和。这时,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被杀了,淳于长的小妾都在淳于长犯罪的事没有被发觉以前 离开,已经重新嫁了人。等到淳于长的事情发生之后, 丞相方进认为:“按照法令,犯法的人都要以犯法 时的法律论处,在时间上有明确的界限,淳于长犯大逆不道罪的时,他的妾是长妻,已经犯有株连之罪, 与自身犯法没有差别。她们后来离开他,按照法律是没法免罪的。请论处。” 孔光发表意见,认为:“犯 了大逆不道的罪,罪犯的父母妻子子女,以及父母亲属,无论年纪大小,都应该处斩,弃尸街头(以此来 警戒今后犯法的罪人)。而夫妇之间的法则,是相互之间有情义就结合,没有情义就分离。淳于长自己不知 道要犯下大逆不道的罪,就抛弃了他的妾,她们有的改嫁了,夫妻之间的情义已绝,如果还要认为她们是 淳于长的妻子,来杀掉她们,名义上不正当,因此不应当牵连判罪。”皇上下诏书,肯定孔光的意见正确。 汉哀帝初即位,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一致称颂,希望达到治理得好的政 治局面。皇上褒扬奖赏大臣,给孔光增加封邑一千户。这时,傅太皇太后自己住在长乐宫,北宫有空中阁 道与未央宫相通,傅太后果然从阁道早晚到皇帝的住处,请求皇上赐予尊号,让她的亲属富贵受宠,使得 皇上不能根据政治的原则秉公行事。不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在皇帝左右尤其施展奸邪伎俩,皇上罢免 他的官职,遣送他回归故地。傅太后恼怒,皇上不得已,又把傅迁重新留了下来。孔光上奏说:“皇上下 诏书说:‘侍中驸马都尉傅迁乖巧邪佞,泄露朝廷秘密,对皇上办事不忠,是国家的祸害,罢免官职,遣 7 送回家。’其后又下诏停办,百官都疑惑不解,感到没有什么值得信任的了,这对皇上的圣德是一个很大 的损害,确实不是一个小小的过失。我们请求皇上仍旧遣送傅迁回老家,来消除奸党。” 但是傅迁最终还 是没有被遣送回家,重新做了侍中。孔光退归乡里,元始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简烈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 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 化。 C.“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宁静秀美的画面。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 郁顿挫”的风格。 9.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8. C 9. 生不逢时的苦闷:“愧孔父”和王粲的典故可以看出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 痛:“寂寞”“苦飘零”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发生在 755-763 年, 诗歌写于 762 年,“伤时”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以及形象的能力。 C项,“宁静秀美”错误,“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意思是“暮色里山色远遁多有寂寞,晚照下水光 滋漫愈发苍茫”,诗句描写的景是“苍茫空旷的山色”,是“满溢的水光”,应为“寥廓壮美”。 故选 C。 【9题详解】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看诗歌的注释,由注释一“此诗作于公元 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可知,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 安史之乱,因为据历史可知,安史之乱发生在 755-763年,诗人此时飘零在四川境内,然后再结合诗歌中“伤 时”可知,诗人感伤时事,担忧国家的命运。由注释“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可知,本诗创作地在四川, 可见诗人此时流落在蜀地,再结合“山色远寂寞”“我生苦飘零”可知,诗人飘零在外,内心孤苦寂寞, 所以这里流露出漂泊异乡的孤寂。最后结合诗歌中的典故来看,“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中使用两个 典故,注释有对典故的介绍,“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 刘表”,这两句是说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己,惭愧良多,突然就 想到了王粲,王粲“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我远离京城,漂泊西南,由此可以看出,此处抒发了诗 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4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 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氓》中,以河水有界来反衬男子变化无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与“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形成鲜明的对比,词人以此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和他的《西江月》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意境相似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鸟鸣声、泉流声描写琵琶女所弹乐曲的丰富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而未尝往也 (4). 而卒莫消长也 (5). 淇则有岸 (6). 隰则有泮 (7). 地崩山摧壮士死 (8).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9). 佛狸祠下 (10). 一片神鸦社鼓 (11). 人生如梦 (12). 一尊还酹江月 (13). 间关莺语花底滑 (14). 幽咽泉 流冰下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关注如下字词:善、犹、卒、淇、隰、泮、摧、钩、佛、尊、酹。 9 (四)课内文言文(本题共 3小题,9分)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② 既祖.,取道 临行祭土地神 ③进兵北略.地 夺取 ④故不积跬步. 跨一脚 ⑤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平素 ⑥沛公则置.车骑 放置 ⑦不能喻.之于怀 明白 ⑧隳.名城 毁坏 ⑨如惠语以让.单于 谦让 ⑩因.遗策 沿袭 ⑪ 会论.虞常 判罪 ⑫扶辇下除. 授予官职 ⑬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应当 ⑭直.不百步耳 只是 ⑮视事..三年 视察工作 A. ①③④⑤⑥⑧ B. ②⑤⑦⑧⑨⑫ C. ⑤⑦⑧⑩⑪⑭ D. ⑤⑦⑧⑪⑬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①“微”,如果没有;②“祖”,临行祭路神;④“步”,跨两脚;⑥“置”,丢下、放弃;⑨“让”, 责备;⑫“除”,名词,殿阶;⑬“当”,动词,判处;⑮“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正确的是③⑤⑦⑧⑩⑪⑭。 故选 C。 12.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此亡秦之续.耳 ④武能网.纺缴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⑥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⑦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⑧赢粮而景.从 ⑨则耻.师焉 ⑩则其至.又加少 ⑪积善.成德 ⑫序八州而朝.同列 ⑬间.至赵矣 A. ①④/⑧⑪/②⑥⑫/⑤⑨/③⑩/⑦⑬ B. ①④/⑦⑪/②⑥⑫/⑤⑨/③⑧/⑩⑬ C. ①④/⑧⑪/②⑤⑫/⑥⑨/③⑦/⑩⑬ D. ①④/⑦⑪/②⑤⑫/⑥⑨/③⑩/⑧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④名词做动词,“履”本意是鞋子,此处是“登上”,“网”意思是结网;⑦⑪形容词做名词,“固” 意思是“险要的地势”,“善”指善行;②⑤⑫使动,意思分别是“使……担负”“使……错”“使…… 朝拜”;⑥⑨形容词做意动,意思分别是“以为奇”“以为耻”;③⑩动词做名词,意思分别是“后续 者”“到的人”;⑧⑬名词做状语,意思分别是“像影子一样”“从小路”“抄小路”。 故正确归类为①④/⑦⑪/②⑤⑫/⑥⑨/③⑩/⑧⑬。 10 故选 D。 13. 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为击破沛公军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而君幸于赵王 ⑦ 籍何以至此 ⑧凌万顷之茫然 ⑨拜送书于庭 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⑪皆为陛下所成就 ⑫求人可使报秦者 ⑬引以为流觞曲水 ⑭未之有也 A. ①⑤/②⑨⑭/③⑦/⑥⑩⑪/④⑬/⑧⑫ B. ①⑤/②⑨/③⑦⑭/⑥⑩⑪/④⑬/⑧⑫ C. ①⑤/②⑦⑨/③④⑬/⑥⑩⑪/⑧⑫⑭ D. ①⑤/②⑨/③⑦⑧/④⑬/⑥⑩⑪/⑫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⑤判断句,标志分别为“是……也”“……者,……也”; ②⑨状语后置,后置状语分别是“以孝悌之义”“于庭”; ③⑦⑭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分别为“有何厌”“以何”“未有之也”; ⑥⑩⑪被动句,标志分别为“于”“见”“为……所”; ④⑬省略句。“为”后省略代词“我”,“引”后省略“之”,“以”后省略“之”; ⑧⑫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为“茫然”“可使报秦者”。 正确分类为:①⑤/②⑨/③⑦⑭/⑥⑩⑪/④⑬/⑧⑫。 故选 B。 三、语言文字运用(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文房四宝”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毛笔被赋予很多 。 毛笔虽然是一种书写工具,但是它所衍生出来的毛笔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体现在 了“用笔之道”上。“用笔之道”便是“做人之道”,简单来讲,就是外柔内刚。毛笔的毛很软,蘸上墨 后则要写出力度,要 ,这就叫以柔克刚。毛笔的毛是个柔软的东西,写出来的字却很有风骨,这是中 国人的一种美学。把那么多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体现了君子 的文化理念。每个人 可以提出不 同的意见,但是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前进,彼此尊重,形成合力。那么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 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14.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毛笔——‘文房四宝’之一”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11 B. 吱——前面一个紧急刹车,我自行车的前轱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 C. 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可能长久地波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D. “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内涵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都 B. 内含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虽然 C. 内涵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都 D. 内含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虽然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B. 所以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C. 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D. 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答案】14. D 15. A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 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等。 “毛笔”属于“文房四宝”之一,题干中的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A项,前面说“你”,后面说“鲁贵”,转变话题; B项,声音的延长; C项,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D项,“这种叫法……昵称”对“娘娘”的解释说明。 故选 D。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 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内涵:一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二指内在的涵养。强调逻辑外 12 延。内含: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内容;含蓄。偏客观内在。结合“毛笔被赋予很多”分析,选用 “内涵”。 入木三分:书法极有笔力,也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深刻。大笔如椽: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 力雄健的文辞。结合“毛笔”“力度”分析,主要讲书法有笔力等,选用“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不盲目苟同。同而不和:惯于迎合别人,但内心不抱友善的态度。结合“把那么多 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分析,体现的是“和而不同”观念。 都:起强调作用。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 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结合“每个人”“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分析, 此处主要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提不提的意见,选用“都”。 故选 A。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 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 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根据句意“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前进,彼此尊重,形成合力”“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分析,应为因 果关系,排除 A项、C项。 B项,滥用介词主语残缺,“这”指代用笔的方法,与“中华民族”搭配不当。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 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 ,每件紫砂陶制品都是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 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的 步骤制作完成的。用这种技艺制作的宜兴紫 砂陶成品,大多是以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紫砂器内外 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作为上品茶具,( ),因此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 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的陶刻是由诗文、金石、书画等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完美结合而 成的,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____。但由于紫砂制陶的原料是一种稀 缺矿产资源,目前已被过度开发和滥用,加之紫砂制陶精品越来越少,如何 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一无二 繁冗 融合 传承 B. 独占鳌头 繁冗 契合 继承 C. 独占鳌头 繁复 融合 继承 D. 独一无二 繁复 契合 传承 13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 B. 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 C. 其透气性良好,茶之色香味能使人尽享 D. 它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透气性良好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宜兴紫砂陶用这种技艺制作的成品,大多是以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 等不同的造型。 B. 用这种技艺制作的宜兴紫砂陶成品,大多是以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 等不同的造型。 C. 用这种技艺制作的宜兴紫砂陶成品,以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 的造型。 D. 宜兴紫砂陶成品以这种技艺制作的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 型。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 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 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 义及用法。 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独占鳌头:古称中状元。后比喻占首位或获 得第一名。此处指紫砂陶制作技艺在民间传统制陶技艺中无人能比,应选“独一无二”。 繁复:指繁多复杂。繁冗:指繁琐庞杂,繁杂冗长。此处指紫砂陶制作步骤,应用“繁复”。 契合:符合,投合。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此处指陶刻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符合,应选“契 合”。 传承:指对学问、技艺、教义等师徒间的传授和承继。继承: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 此处指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应选“传承”。 故选 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 14 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 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 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括号前是“作为上品茶具”,因此括号中以“其”或“它”字与其衔接最恰当,排除 A项; C项,“茶之色香味”偷换主语,导致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 C项; D项,分句间因果关系错误,排除 D项。 故选 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 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宜兴紫砂陶用这种技艺制作的成品”语序不当;“大多是以……为代表”句式杂糅; B项,“大多是以……为代表”句式杂糅; D项,在“这种”前缺少介词“用”。 故选 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 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 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 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贵,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90 后”美食主播李子柒的短视频自 2016 年起走红网络,在海内外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热议。此前, 短视频的网络热度调查显示,_________①。于是,不少短视频创作者片面追求内容素材的意趣。但是,这 些作者不想花工夫打磨作品,观众初看或惊叫觉奇,看罢却意味索然。而李子柒粉丝过千万且热度不衰则 证明,_________②,不仅仅在于内容有意趣。文化学者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充满着别有意趣的烟火气息, 更重要的是它呈现出的传统审美意义,满足了观众对于传统诗意田园的向往。可以说,_______③,是优质 短视频发展的好路径。 【答案】(1)内容素材有意趣是视频走红的关键(内容素材有意趣的视频往往热度高)(2)短视频要想产 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3)追求短视频的传统审美意义(通过有意趣的内容来呈现意义) 【解析】 15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 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本段文字主要讲李子柒的短视频走红网络的原因。第 1空,是短视频的网络热度调查的结论,根据“于是, 不少短视频创作者片面追求内容素材的意趣”可知,前句应填与“内容素材的意趣”有关的内容,推知应 填“内容素材有意趣是视频走红的关键”;第 2空,根据“粉丝过千万且热度不衰”强调的是广泛持久的 影响力,推知应填“短视频要想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第 3空,是文段的结论,根据“更重要的是它 呈现出的传统审美意义”,推知应填“追求短视频的传统审美意义”。 2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 2019 年 3 月 29 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举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暨“北科智库”成果发布会, 发布了《数说北京科技创新》等 6项智库成果。其中《数说北京科技创新》通过研究与发展经费、大型科 研仪器平台资源、科研论文发表情况、专利授权数量等多个科学技术指标的比较表明,进入新时期,北京 科技创新发展保持良好态势。这份报告不仅全面反映了北京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还将重点指 标与国内主要省、市、区进行了横向对比,为全社会了解北京创新提供了一个窗口。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 年 3 月 29 日②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布了 6 项智库成果③其中《数说北京科 技创新》研究表明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保持良好态势④有助于全社会了解北京的科技创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 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 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主要事件,应提取关键要素概 括,首先提取重要的时间“2019年3月29日”,接着概括事件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布了6项成果”, 第二句话着重介绍其中的《数说北京科技创新》研究,抓住句子主干,抓住重要动词“表明”,写出这项 研究表明了什么,可以得知“其中《数说北京科技创新》研究表明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最 后一句话说明这份报告的意义,原文中可以得知“为全社会了解北京创新提供了一个窗口”,可概括为“有 助于全社会了解北京的科技创新”。最后将三句话的信息组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 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 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16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 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 年 11 月 19 日,河南沁阳一中及覃怀校区的高三年级共同举行了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 系列活动。活动中有一个感恩教育环节,2000 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这件事报快被传到了网上, 引起了网民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 有人认为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有人认为感恩教育不能“极端 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近日,河南一所中学在高考倒计时 200 天也就是“感恩节”当天,安排 2000 多名高三学生向父母磕头 感恩,引发网友质疑,却遭学校官号怒怼:思维是不是有毛病?事后,该所学校回应,校领导活动前不知 情,是高三年级安排的,只是一种形式,想教孩子们学会感恩。但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泱泱大国发展至今靠的是什么?是中国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 的洗礼依然能够走在世界的前沿,是因为它能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 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孩子感恩父母出于真情而跪,倒也没什么不可,但作为教育机构强制推行就有点离谱了。孝道在心中, 不在作秀上。真正的感恩体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僵化的仪式。叩首尽管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并不一定 都值得传承。按照现代平等理念,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应当相互尊重。 而行跪拜之礼未必是尊重的正确表达。 传统文化要传承,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要传承。好的、积极的如“和谐文化”、“法家文化”、 乃至京剧、昆曲、书法等等有益身心健康,能与时代发展融合同步的传统文化,我们就应当有责任传承发 扬。但如果是“君子远庖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消极的传统文化糟粕,那么我们还有传承 的必要吗?当然要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抛弃。 传统文化要传承,但不是所有的国人都要来传承传统文化。这就牵涉到传统文化传承的范围和方式问 题了。为了不走弯路和极端,我们要尊重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如果硬性要求大众千篇一律地继承传统,就 好比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好英语一样,其实效果是适得其反。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意气用事,不能感情用事,而是要理性的、辩证的、发展的看待这一问 17 题。我们不能做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也不能做卫道士,我们必须严肃、理性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 什么时候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它,只有抱着这样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 我们的文化才会真正大繁荣大发展。 在新形势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与挑战,但把握好了就是机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就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就能让我们的民族不断强大! 【解析】 【详解】首先,这是一道社会热点类材料作文题。试题紧扣时代热点,具有较强思辨性,符合高考考试大 纲及“核心素养”考查理念。 所谓“社会热点”往往聚焦大众眼光、反映时代风貌、映射纷繁世相,人们的探讨与争论也往往能印证时 代背景下国民所关注的问题,甚至是流行思潮的脉络与走向。因此,考生需将“热会热点”放到时代背景 中去咂摸、玩味,方可窥见试题立意之旨归,或曰“命题者意图”。 此则材料内容层次分明。第一句为“背景句”。第二句为“事件句”。第三句为“争论句”。以“成就最 好的自己”为主题,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件陈述的部分注意两点,一个是“感恩 教育环节”,二是“2000 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可谓一是目的,一是形式。在现实中,感恩 教育五花八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自然会催生出不同的教育形态。 “向自己的父母跪拜”,以古礼之形式让学生体验感恩、体验孝道并不是新生事物,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 引发争论关键在于其“规模”之大! 再看“争论”中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此语可谓“言之凿凿”, 观点清晰,表达稳健。“跪拜”的确是中国古代最主要、最重要的礼节之一。中国可谓“礼仪之邦”,要 恢复传统文化,不单单是要倡导国学、文化复兴,也要有一些必要的形式。 第二种: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从产生根源上讲,“跪拜礼” 确实是封建文化衍生的。而当传统文化尚未复兴之今日,这种“重形式忽本质”的做法的确有“作秀”的 嫌疑。时下,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所谓的“德育教育”大多流于形成,成为“掩人耳目”的表演。“德 智体美劳”的“德”早已在教育体制中“退居二线”了。“作秀”只注重形式,自然“抹杀了独立人格”, 大多数学生可能体验到一场“尴尬的束缚”。 第三种:感恩教育不能“极端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所谓“极端化”无疑是“过了” 的意思,而“过犹不及”,还不如不做。该种观点提倡将感恩教育渗透在“言传身教”中,以“润物细无 声”的熏染,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德育”和“智育”不同,道德更注重“心灵的成长”,而“心 18 灵的成长”需要“心灵的自由”,教育对象不是机器、产品,他们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一次次地做出“心 灵的选择”。 参考立意: 理性对待传统礼仪;传统文化重在落实,别让教育形式化;德育重在“春风化雨”,岂能盲目“极端”; 科学扬弃,批判继承,让传统文化真正助力当代教育;教育是“人”的教育,毋用形式钳制心灵成长的自 由等等。 可用素材: 1.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方能得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方能得信——就是这两个字:善、信。 这就是社会、关系根本原则。回归道德,涤除仁义,以有标准可依的道德概念代替无标准可依的伪道德概 念。 2.跪拜是人们十分认同和认可的一种感恩方式,但是这种形式却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不符合人人平等的 现代文明追求。因此,近些年人们更认可和崇尚的是鞠躬致意的感恩,那种跪式感恩逐渐退出了文明的舞 台。感恩的方式有很多,作为学校更应该注重现代文明,注重人格教育,将感恩教育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 基础上,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更加理性和谨慎。 3.孩子感恩父母出于真情而跪,倒也没什么不可,但作为教育机构强制推行就有点离谱了。孝道在心中, 不在作秀上。真正的感恩体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僵化的仪式。叩首尽管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并不一定 都值得传承。按照现代平等理念,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应当相互尊重。 而跪拜之礼这种封建等级社会的产物,未必是尊重的正确表达。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本文可用并 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名人 事例。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