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 ‎1.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 ‎ ‎2.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通过Ⅰ与外界环境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②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C.Ⅳ是指皮肤,能把一部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D.①过程中,氨基酸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 ‎ ‎3. 如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成分(mol/L)‎ Na‎​‎‎+‎ K‎​‎‎+‎ Ca‎​‎‎+‎ Mg‎​‎‎+‎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的Na‎​‎‎+‎少,而蛋白质、K‎​‎‎+‎多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②的水分可能直接来自细胞内液 C.组成①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K‎​‎‎+‎ D.①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有关 ‎ ‎ ‎4. 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中的大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构成 B.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还与生物节律有关 C.人类的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虽然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但对躯体运动也有调节作用 ‎ ‎ ‎5.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刚出锅的馒头后迅速无意识地将手缩回,随后大叫一声“好烫!”。小芳听到后及时把打算拿馒头的手缩了回来。下表与这两位同学缩手行为有关的比较项目,正确的一项是( ) ‎ 选项 比较项目 小明 小芳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一定需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少 多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多 少 A.A B.B C.C D.D ‎ ‎ ‎6. 如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K‎​‎‎+‎跨膜运输时两种方式,其中甲、乙为两种蛋白质。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某一时刻离刺激点不同距离处膜电位大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1中细胞膜N侧还可能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糖蛋白 B.图2中③处膜内为正电位,与Na‎​‎‎+‎协助扩散有关 C.图1中K‎​‎‎+‎由上至下的运输与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有关 D.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④处K‎​‎‎+‎通道开放 ‎ ‎ ‎7. 神经元受刺激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若神经元甲释放神经递质后,引起神经元乙被抑制,是因为该神经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发生了Cl‎​‎‎﹣‎内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神经递质位于树突末梢的突触小体中,以胞吐形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B.Cl‎​‎‎﹣‎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C.肾上腺素既能作为激素,也能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D.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细胞只能识别神经递质,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 ‎ ‎8. 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的合成部位及作用结果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信息分子A由突触前膜释放后,就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垂体释放的B将减少,信息分子B的作用范围较信息分子D的作用范围大 C.若信息分子C是促甲状腺激素,当实验动物切除甲状腺后,内环境中C的含量会增加 D.信息分子E是淋巴因子,不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 ‎ ‎9. 给健康的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曲线b的上升与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有关 B.随着曲线a的下降,肝脏和肌肉细胞水解糖原产生葡萄糖的速率减慢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1‎时,血糖浓度有降低的趋势 D.实验鼠被注射的胰岛素剂量越高,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量就越少 ‎ ‎ ‎10.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的防卫功能,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的攻击;具有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能时刻监视并及时清除突变了的“自己”成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涉及三道防线,吞噬细胞仅在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 B.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C.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只能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D.由于“过度敏感”,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功能紊乱 ‎ ‎ ‎11. 用燕麦胚芽鞘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弯曲现象的是( ) ‎ A.①②⑤ B.②⑤ C.①② D.②④⑥‎ ‎ ‎ ‎12.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将切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的黑暗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能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玉米胚芽鞘的生长状况 C.胚芽鞘b'侧细胞向下极性运输IAA时需要消耗能量 D.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最终全部会向下运输至d'中 ‎ ‎ ‎13. 科研人员为探究生根粉对金银花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预实验,浓度a>b>c>d,得到如下表所示的结果(生根率=生根插条数/插条总数×100%)。下列叙述错误的( ) ‎ 实验组别 ‎1‎ ‎2‎ ‎3‎ ‎4‎ ‎5‎ 生根粉溶液浓度/mg•L‎​‎‎﹣1‎ ‎0‎ a b c d 生根率/%‎ ‎42.03‎ ‎53.33‎ ‎54.44‎ ‎60.78‎ ‎65.56‎ A.和2,4﹣D、IPA、IBA一样,生根粉也是生长素类似物 B.实验中插条的处理方法和时间、植物材料等都是无关变量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C.组4生根率小于组5,原因是随着生根粉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D.在正式实验中,只需要在大于dmg•L‎​‎‎﹣1‎的浓度再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 ‎ ‎ ‎14. 将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结果如图。现将相同长度的茎段浸泡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生长量为a厘米,从图中可知其对应的生长素溶液浓度分别为4μmol/L和16μmol/L.为进一步确定其浓度,将待测溶液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再重新实验,测得其生长量为b厘米。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16μmol/L B.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4μmol/L C.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直接参与了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黄化豌豆幼苗的生长不只受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的调节 ‎ ‎ ‎15.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核糖体上,色氨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生成吲哚乙酸 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特定部位产生的一类信息分子,没有催化功能 C.NAA(α﹣萘乙酸)既是生长素类似物,也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D.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可能比相应的植物激素更稳定 ‎ ‎ ‎16. 有关生物研究中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B.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利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计数需要借助于显微镜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 ‎ ‎ ‎17. 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 ‎ ‎18.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 ‎ A.物种组成 B.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D.不同种群所占据的位置 ‎ ‎ ‎ ‎19. 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激烈 B.池塘群落中,四大家鱼的分层结构与自然选择无关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 ‎ ‎20.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只要时间足够长,裸岩上的演替一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 C.人类活动可以让群落演替的方向保持不变,只改变演替速度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能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2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 ‎ ‎22. 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 A.A=B+C B.A>B+C C.A<B+C D.C=A+B ‎ ‎ ‎23. 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 B.除去田间杂草,有利于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 C.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作物产量,是因为其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 ‎24. 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B.消费者的存在使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加快 C.碳元素只能通过蓝藻、绿色植物等生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 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 ‎ ‎ ‎25. 白翅伯劳往往停栖在树枝上,等待捕食被其它鸟类活动时从浓密叶丛中惊飞出来的飞虫。若有雀鹰(鸟类的共同天敌)出现,白翅伯劳会大声鸣叫以提醒其它鸟类躲藏。但当白翅伯劳与其他鸟类共同追捕一只飞虫时,即使无雀鹰出现,白翅伯劳也会发出同样的鸣叫声。据此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白翅伯劳与其它鸟类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 B.白翅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白翅伯劳的鸣叫声和蜜蜂的“舞蹈”一样,都属于行为信息 D.白翅伯劳的鸣叫有利于提高飞虫到白翅伯劳的能量传递效率 二、非选择题。‎ ‎ ‎ ‎ 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请据图回答: ‎ ‎(1)图中尿道内、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属于反射弧中的哪一部分?________。‎ ‎ ‎ ‎(2)当膀胱充盈后,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为: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该过程________(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________。‎ ‎ ‎ ‎(3)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初级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_____调节。通过该调节作用,使排尿的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兴奋传入初级排尿中枢过程中,在c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 ‎ ‎ ‎(4)有些人由于受伤等使意识丧失,出现婴儿那样尿床的情况,是因为________(填部位名称)出现了问题。‎ ‎ ‎ ‎ 叶片的脱落是由于离层(如图甲)的细胞分离而引起的。乙烯能促进离层区细胞合成和分泌相应的酶,催化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小明同学通过实验发现,叶片脱落与离层区两侧(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相关(如图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离层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酶催化细胞壁的水解,但不会损伤细胞的其它结构,原因是________。‎ ‎ ‎ ‎(2)据乙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和________。若选用浓度为10‎​‎‎﹣5‎mol•L‎​‎‎﹣1‎的IAA,施用部位为远基端时预防叶片脱落效果较好,在此条件下,生长素与乙烯的关系是________作用。‎ ‎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3)实验中,衡量叶片脱落相对速度的指标可以是________。‎ ‎ ‎ ‎(4)生长素除了有防止脱落的功能外,还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在用I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如果IAA浓度较低,如果采用浸泡法,要求IAA浓度较低,且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处理,这样处理目的是________。‎ ‎ ‎ ‎ 如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图甲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受空间条件、气候、敌害等环境因素限制的时间段是________。‎ ‎ ‎ ‎(2)若图甲中的曲线表示池塘中草鱼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持续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草鱼的数量应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 ‎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________。是从a年到e年,________逐渐从群落中消失。‎ ‎ ‎ ‎ 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分配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草原除了图1中出现的以外还应有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真菌的作用是________。‎ ‎ ‎ ‎(2)图1中消费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鹰同化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外,去向还包括________。图2中B的能量用途是________。‎ ‎ ‎ ‎(3)由于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________稳定性很低。为了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从增加生物多样性入手。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除了直接价值外,还有________。‎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A、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 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以及理化性状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2.‎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分析题图:Ⅰ、Ⅱ、Ⅲ、Ⅳ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或系统,则Ⅰ表示呼吸系统,Ⅱ表示消化系统,Ⅲ表示泌尿系统,Ⅳ表示皮肤,①表示消化吸收,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解答】‎ A、内环境通过Ⅰ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②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B正确; C、Ⅳ是指皮肤,能把一部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C正确; D、①过程中,氨基酸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 ‎3.‎ ‎【答案】‎ C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蛋白质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或淋巴。‎ ‎【解答】‎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的Na‎​‎‎+‎少,而蛋白质、K‎​‎‎+‎多,A正确;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②的水分可能直接来自细胞内液,B正确; B、组成①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C错误; D、①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有关,D正确。‎ ‎4.‎ ‎【答案】‎ A ‎【考点】‎ 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脊椎动物核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 A、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构成,A错误; B、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还与生物节律有关,B正确; C、人类的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虽然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但对躯体运动也有调节作用,D正确。‎ ‎5.‎ ‎【答案】‎ C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发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反射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解答】‎ A、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A错误; B、小明的手指碰到很烫的馒头而无意识的将手缩回,为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即可完成;小芳听到小明的喊声后,及时把打算拿馒头的手缩了回来,为条件反射,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错误;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C、小明完成反射过程的反射弧只有一个,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少;小芳听到小明的喊声后,及时把打算拿馒头的手缩了回来,该过程反射弧不止一个,涉及听觉反射和缩手反射,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多,C正确; D、两现象都是缩手,所以与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应相当,D错误。‎ ‎6.‎ ‎【答案】‎ B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造成的,钾离子的外流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也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过程。钠离子从神经细胞膜内运输到膜外,钾离子从膜外运输到膜内都是主动运输的过程。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A、据图1分析,图示钾离子从N侧运输到M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所以M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糖蛋白,A错误; B、图2中③处表示动作电位,膜内为正电位,与Na‎​‎‎+‎协助扩散有关,B正确; C、图1中K‎​‎‎+‎由上至下的运输与恢复静息电位和维持膜内外钾离子的浓度差有关,C错误; D、图2中,由于兴奋从左向右传递,因此从①处Na‎​‎‎+‎通道开放,从③处K‎​‎‎+‎通道开放,D错误。‎ ‎7.‎ ‎【答案】‎ C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解答】‎ A、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膨大的部分,A错误; B、Cl‎​‎‎﹣‎内流使得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绝对值增大(外更正内更负),B错误; C、神经递质的种类中,包含肾上腺素,C正确; D、一个神经元细胞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可参与构成突触的突触后膜结构,同时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可参与构成突触小体,胞吐神经递质,D错误。‎ ‎8.‎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题图分析:反射活动中,神经细胞释放的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信号分子B是抗利尿激素,垂体分泌的信息分子C是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分泌信息分子D甲状腺激素,T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E是淋巴因子。‎ ‎【解答】‎ A、传入神经与下丘脑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所以信息分子A代表神经递质,A由突触前膜释放后,就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据题图分析可知,B是抗利尿激素,D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B的作用范围较信息分子D的作用范围小,B错误; C、若信息分子C是促甲状腺激素,当实验动物切除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内环境中C的含量会增加,C正确; D、信息分子E是淋巴因子,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D错误。‎ ‎9.‎ ‎【答案】‎ B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分析题图: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随着注射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健康小鼠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a曲线)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b曲线)。‎ ‎【解答】‎ 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A正确; B、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肝脏细胞水解糖原和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B错误;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有降低的趋势,C正确; D、实验鼠被注射的胰岛素剂量越高,由于存在反馈调节,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量就越少,D正确;‎ ‎10.‎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1.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常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 A、吞噬细胞在第二道、第三道防线中均有重要的作用,A错误; B、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能力,B正确; C、浆细胞可能由B细胞或者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 D、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才可能发生,D错误。‎ ‎11.‎ ‎【答案】‎ B ‎【考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解析】‎ ‎1、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2、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芽鞘。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 ‎【解答】‎ ‎①中胚芽鞘尖端没有处理,所以a和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②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放置在左侧,而琼脂块不受单侧光刺激,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 ③锡箔小帽使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不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单侧光不能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⑤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 ⑥生长素能通过云母片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不能生长。‎ ‎12.‎ ‎【答案】‎ C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 ‎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2、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 ‎【解答】‎ A、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只能够体现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生长素,因变量为玉米胚芽鞘的生长状况,B错误; C、胚芽鞘b'侧细胞向下极性运输IAA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向下运输到琼脂块d′中,D错误。‎ ‎13.‎ ‎【答案】‎ D ‎【考点】‎ 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解析】‎ ‎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施用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施用的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在施用时,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等。‎ ‎【解答】‎ A、生根粉和2,4﹣D、IPA、IBA一样都能促进生长,也是生长素类似物,A正确; B、实验中插条的处理方法和时间、植物材料等都是无关变量,要求无关变量相同,B正确; C、2~5组生根率都大于空白对照组1,说明2~5组生根粉浓度都处于促进的范围,由于浓度a>b>c>d,故组4生根率小于组5的原因是随着生根粉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C正确; D、各组生根粉浓度为0<d<c<b<a,d~a的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促进效果降低,说明最适浓度小于d或者小于c浓度,D错误。‎ ‎14.‎ ‎【答案】‎ D ‎【考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若将相同的茎切段浸没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生长量为acm,则该浓度可能是4μmol/L或16μmol/L;为进一步确定其浓度,将待测溶液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取原相同切段浸入,测得其生长量为bcm。 若假设该浓度是16μmol/L,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为8μmol/L,由曲线可知,8μmol/L对于的生长量b>a; 若假设该浓度是4μmol/L,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为2μmol/L,由曲线可知,2μmol/L对于的生长量b<a。 故结论是:①若茎段的生长量b>a,则该未知生长素浓度为16μmol/L;②若茎段的生长量a>b,则该未知生长素浓度为4μmol/L。‎ ‎【解答】‎ A、根据分析,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4μmol/L,A错误; B、根据分析,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16μmol/L,B错误; C、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发挥调节作用,C错误; D、黄化豌豆幼苗的生长不只受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的调节,同时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D正确。‎ ‎15.‎ ‎【答案】‎ A ‎【考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类似于生长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表现的作用有:可以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解答】‎ A、在合成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吲哚乙酸,A错误; 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特定部位产生的一类信息分子,没有催化功能,只是传递调节生长的信息,B正确;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C、NAA(α﹣萘乙酸)能促进生长,而且是人工合成的,故既是生长素类似物,也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可能比相应的植物激素更稳定,D正确。‎ ‎16.‎ ‎【答案】‎ B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 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解答】‎ A、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 B、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但有些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卵要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采用抽样检测法,计数需要借助于显微镜,C正确; D、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 ‎17.‎ ‎【答案】‎ D ‎【考点】‎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 据图分析,第1年到第三年种群增长率增加,第3年到第5年种群增长率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而且第三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第5年种群数量为0,种群数量为K值.‎ ‎【解答】‎ 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18.‎ ‎【答案】‎ B ‎【考点】‎ 群落的结构 ‎【解析】‎ 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解答】‎ A、物种组成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 B、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B正确; C、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不同种群所占据的位置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错误。‎ ‎19.‎ ‎【答案】‎ D ‎【考点】‎ 群落的结构 种间关系 ‎【解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2.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 ‎【解答】‎ A、牛羊之间对资源和空间需求几乎完全相同,竞争更激烈,A错误; B、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不同物种,由于遗传特性的差异,对资源需求,空间分布都不尽相同,B错误; C、四大家鱼“和平共存”的原因不是互利共生,而是由于分布水层有差异,或者食物种类有差异呈现的垂直分层,C错误; D、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激烈,该技术是充分利用池塘资源的混养技术,D正确。‎ ‎20.‎ ‎【答案】‎ B ‎【考点】‎ 群落的演替 ‎【解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解答】‎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A、由分析可知: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群落演替还受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限制,如果环境条件较差,虽然时间足够长,裸岩上的演替也不一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B错误; C、人类治理沙漠的行动可以加快沙漠变成绿洲的速度,但未改变演替的方向,C正确; D、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能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正确。‎ ‎21.‎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生产者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解答】‎ A、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生产者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D错误。‎ ‎22.‎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生态系统中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及去向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石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如下: 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有三个去路:自身呼吸、流入消费者、流入分解者,A错误;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三个去路:自身呼吸、流入消费者、流入分解者,故A>B+C,B正确; C、由B可知,A>B+C,C错误; D、大多数的分解者是异养微生物,所以分解者的数量远远多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所以C<A+B,D错误。‎ ‎23.‎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答】‎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A错误; B、除去杂草,未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而是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B错误;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无法循环利用,C错误;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24.‎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不断的往复循环的过程。‎ ‎【解答】‎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 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加快了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B正确; C、碳元素除了通过蓝藻、绿色植物等生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之外,还可通过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25.‎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解答】‎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A、题意信息无法显示白翅伯劳与其它鸟类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 B、白翅伯劳通过鸣叫提醒其它鸟类进行传递信息,显示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正确; C、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无法提高,只能是10%﹣20&,D错误。‎ 二、非选择题。‎ ‎【答案】‎ 效应器 不是,尿意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反馈,单向的 大脑(皮层)‎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1)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3)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4)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5)大脑皮层的功能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做出的,感觉的产生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解答】‎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故图中尿道内、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 反射的发生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而尿意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系统工作的结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而且应该是正反馈,c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从左到右单向(从感受器到神经中枢方向)传导的。‎ 有些人由于受伤等使意识丧失,出现婴儿那样尿床的情况,是因为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答案】‎ 酶具有专一性 生长素浓度,施用部位,拮抗 单位时间叶片脱落数目 保持IAA溶液的较低浓度(防止水分大量蒸发导致IAA溶液浓度显著增高)‎ ‎【考点】‎ 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据图可知,IAA对脱落的效应与IAA的施用部位和IAA的浓度有关,在离层远基端施用生长素可抑制叶片脱落,在离层近基端施用生长素可促进叶片脱落。‎ ‎【解答】‎ 离层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酶催化细胞壁的水解,但不会损伤细胞的其它结构,原因是酶具有专一性。‎ 由图乙可知,不同的IAA浓度或施用在不同部位均会影响叶柄脱落的相对速度,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和施用部位,当IAA浓度为10‎​‎‎﹣5‎mol•L‎​‎‎﹣1‎时,施用在离层近基端会加速脱落,施用在远基端则会延缓脱落,因此若想预防叶片脱落,应将IAA施用在离层远基端;由题干知乙烯能够促进叶柄脱落,而此条件下生长素能够延缓叶柄脱落,可知二者处于拮抗关系。‎ 实验中,衡量叶片脱落相对速度的指标可以是单位时间叶片脱落数目。‎ 生长素处理插条的常用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两种,其中浸泡法适用于生长素溶液浓度较低的情况,且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处理。这样处理目的是保持IAA溶液的较低浓度(防止水分大量蒸发导致IAA溶液浓度显著增高)。 故答案为:(1)酶具有专一性(2)生长素浓度 施用部位 拮抗(3)单位时间叶片脱落数目(4)保持IAA溶液的较低浓度(防止水分大量蒸发导致IAA溶液浓度显著增高)‎ ‎【答案】‎ 种群密度,o~b 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种群数量的恢复最有利 o~e,甲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分析曲线图: 图甲中,表示S型曲线,K‎2‎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在K值种群增长速率变成0。 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曲线显示该比值越来越小,说明甲树种越来越少,乙树种越来越多。‎ ‎【解答】‎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由于空间条件、气候、敌害等环境因素限制,种群数量增长呈现S型,限制的时间段是o~b。‎ 要想持续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草鱼的数量应为K‎2‎,原因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种群数量的恢复最有利。‎ 图乙表示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说明 o~e年份段树种处于竞争状态。曲线显示该比值越来越小,说明甲树种越来越少,逐渐从群落中消失。‎ ‎【答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分解作用)‎ 捕食、竞争,呼吸作用消耗、被分解者利用,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抵抗力,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解析】‎ 分析图1:草为生产者,虫、鸟、蛇、鹰为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为分解者。 分析图2:A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解答】‎ 图1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真菌为分解者,它们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图1中消费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如蛇和鹰都捕食鸟,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鹰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未利用、呼吸作用消耗、被分解者利用;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由于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很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