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10月)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高级中学(集团)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性测试(10 月) 语文 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2020.10 注意事项: 1.试卷共 23 题,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4.书写要工整,主观题要分点作答,未分点作答的,按零分处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 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 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 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 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 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祀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 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 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 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 也。春耕、夏粒、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 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 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 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 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 - 2 - 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 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 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 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 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 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 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 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 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 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 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 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 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 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 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 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 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 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 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 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 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 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 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 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 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 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 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 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 - 3 - 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 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 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 下 列 对 材 料 相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 ( )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 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 才有 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 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 根 据 材 料 一 和 材 料 二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 ( )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 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 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 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 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 下 列 说 法 中 , 不 能 作 为 论 据 来 支 撑 材 料 二 观 点 的 一 项 是 (3 分 ) (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 分)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 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 分) - 4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 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 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 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 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 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 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 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 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 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 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 记忆中,父亲“补瓦 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 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 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 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 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 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 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 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 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 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 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 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 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 像被遺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 - 5 - 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 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 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 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 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 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 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 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 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 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 2019 年 3 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 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 者对父亲的不满。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 付出。 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 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 对家乡瓦的感情。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 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 烘托了父亲形象。 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4 分) - 6 - 9.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 选用本文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 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 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 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 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 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 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 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 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 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 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 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 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 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 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 减免刑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 刺史/卒/年六十/ 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 刺史/卒/年六十/ C.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 刺史/卒/年六十/ 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 刺史/卒/年六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 7 - 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 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 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 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 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 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 认为不应 该处死萧龄之, 得到皇帝认同, 萧龄之得以免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 4 分,共 8 分)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14.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寓驿舍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①。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搜神后记》神话传说:“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山,后化鹤归辽。” 15 . 下 列 对 这 首 诗 的 理 解 和 赏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 物是人非的感叹。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 - 8 - 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 烈。 16.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 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 2 ) 杜 甫 《 登 高 》 是 一 首 律 诗 , 共 有 八 句 四 联 , 请 写 出 其 中 的 颔 联 : “ , 。” (3)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 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站立的白矾石的甬道,经了那细雨,正 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 便自然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 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 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为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 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的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来些新插的秧、 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气息。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 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 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18 . 下 列 各 句 中 的 引 号 , 和 文 中 第 一 段 的 引 号 的 作 用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A.“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B.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 9 - C.她在本次“圣陶杯”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显示了扎实的写作功底。 D.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19.拟人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园外田亩不时送来新插的秧的清新的气息、少壮的麦的 清新的气息,沼泽里也不时送来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气息。”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 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4 分) ①月球的土壤和岩石中蕴藏着钛、铝、氧、硅等上百种矿物资源,②其中有些是地球上 十分珍贵并稀少的。③由于没有大气吸收和电磁波干扰,④月球是适宜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 理想场所。⑤月球总是用相同的一面对着地球,⑥人类在这一面建立对地观察站,⑦将可以 持续地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及环境变化进行监测。⑧在航天技术已使人类能够离开地球时,⑨ 月球就成为了人类探索地外星球的首选。 22.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5 分)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緣肯定好不到哪里 去。 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的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 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反驳:① ②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为了引导高三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明确大学求学方向,某高中“追梦”社团举行了一次 以“我心中的大学”为主题的畅想会。会上,下面几所高校的校训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 10 -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上海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经济匡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山东大学: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 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校训,写一篇发言稿,在“追梦”社团畅想会上谈谈你的人生规划和 价值追求。 要求选好校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级中学(集团)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性测试(10 月) 语文 参考答 案 1.C(A.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 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才有了……”。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 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2.B(.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 3.D(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D 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强调君子的 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①材料二, 从正面展开论述。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这一角度,论述两者作为生命 共同体的辩证关系。(2 分) ②材料三, 从反面论述。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论述人与自然 关系的重要性。(2 分) 5.①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 生命多样性)。(2 分) ②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 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 分) 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 认识自然规律同和自我调节机制,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控 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2 分) 6.B(“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 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 7.C(“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 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 8.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1 点 2 分,任意答到 2 点满分) - 11 - 9.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 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 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 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 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 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1 点 2 分,任意答到 3 点满分) 10.A(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 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 去世,终年六十岁。”“武后常右义府”“武后”作“常右义府”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 除 BC;“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其过”作“督”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 D。) 11.B(“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错,符节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之物。) 12.C(“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错误,原文“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 一言”,应是他所判决的案子没有一个人喊冤,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是这一点。) 13.(1)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 出狱,令他们回家耕种。(得分点:“系”,关在狱中;“兴”,繁忙;“且”,暂时;“就 畎亩”,回家耕种。各 1 分) (2)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 (得分点:“赇”,贿赂;“论”,定罪;“如”,按照;“诏戮于朝堂”,状语后置句, 于朝堂诏戮,在朝堂处死。各 1 分) 14.①唐临认为“刑不上大夫”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 罚,②唐临认为处死萧龄之与其他囚犯量刑不同,不符合尧舜的用刑原则。(1 点 2 分,2 点 3 分) 15.A【解析】A.“恬淡幽静”错,首联营造了荒凉幽寂的气氛。 16.(1)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 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 (2)动作细节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 志难酬。 (3)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 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每点 2 分,手法和情感各 1 分,点出颔联用典亦可酌情给分) 17.(1)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2)无边落不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8.C(本题考查常用标号引号的作用。文中引号“中西丝竹和唱”,表示突出强调节目名称。 A 引号直接引用机关枪的声音;B 引号表示讽刺性的反语;C 引号强调作文比赛的名称;D 引 号表示特殊含义,“厚壁障”指心理的隔阂) 19.①把群花拟作人,体现了拟人的转移性。(1 分)②暮春的早晨,人们还在梦乡中。作者 描写花园里的群花,说“她们”还在做梦,就是将人在早晨做梦的特点转移到群花身上,赋 予其人的特点(2 分)③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三曲清歌的神迷心醉。(1 分) 20.①从句式上看,原文是长句,“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结构匀称、句式整齐 紧凑,与前文风格一致。而改写的句子是短句显得松散。②从强调内容上看,原文突出“新 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三种事物的气息融合在一起的形象,更符合音乐的旋律和 谐相融的特点,而改写的句子缺了美感。(每点 2 分) - 12 - 21.【答案】(1)②“十分珍贵并稀少”改为“稀少并十分珍贵”。(2)④“适宜”或“理想” 删除一个。(3)⑧“在……时”改为“当……时”(4)⑨“成为……首选”改为“成为…… 首选目标” 22.【参考答案】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3 分) ②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2 分) 23.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唐临献计游说,太子推荐 他在典书坊当值,授任 右卫率府铠曹参军。隐太子被废,唐临出任万泉丞。县里有轻刑囚犯 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耕种。 县令不答应。唐临说:“如果你担心出事,我愿独自承担罪责。”县令于是称病告假,唐临 将囚犯全部放出,与他们约定,囚犯按期返回。经两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大夫韦挺指责朝廷 班列不整齐,第二天,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说话,唐临走上前说道:“王爷扰乱班列。" 李道宗说:“我和大夫说话,何至如此!”唐临说:“大夫也扰乱班列。”韦挺脸色大变,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不久持符节巡察交州 刑狱,放出蒙冤被押的三千犯人。多次升职担任大 理卿。高宗曾经复审囚犯,唐临应声答对十分周详,皇帝高 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 严峻则人受残害,宽松则会放过罪犯,务必要适中,让我称心如意。”另一天皇帝又审讯犯 人,其他官员判决的犯人都纷纷上诉不服,只有唐临所判决的无人称冤。皇帝询问原因,犯 人回答说:“唐卿对囚犯的裁决并不冤屈,所以断绝了上诉的念头。”皇帝叹息说:“作为 法官就应该如此。”于是亲自评述唐临的考绩说“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之类。永徽元年, 授任唐临御史大夫。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 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唐临上言说:“群臣不了解天子让议罪的本意。 在隐秘之地处死王族,是议亲;刑不上大夫,是议贵。如今萧龄之贪赃一事声名狼藉,死有 余辜。陛下因他和其他囚犯地位不同,所以让有关官员议罪,又下令杀死他,不合尧舜用刑 的原则,不可为后世效法。”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 唐临多次升官担任吏部尚书。起初,来济被贬到台州,李义府被贬往普州,唐临上奏请求命 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为剑南巡察使。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 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 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唐临节俭寡欲,不喜欢修治宅第。性格开通,注重替人遮掩 过失。见妻子儿女时,总是衣冠整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