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语文 第Ⅰ卷 一、课内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奔跑 B. 戍卒叫,函谷举。 举:举行 C. 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D. 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率:率领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复词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到的实词,做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A项解释正确;B项解释错误,“举”,被攻占;C项解释错误,“绐”,告诉;D项解释错误,“率”,一律、一概。故选A。‎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B.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通假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常见通假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A项,“善”同“缮”,修缮、擦拭。B项,“希”通“稀”,指声音变小。C项,“伏”通“服”,佩服。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 ‎【点睛】通假字辨别规律: ‎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 ‎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 ‎ ‎(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 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 ‎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 ‎3.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王军壁垓下。‎ A.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六王毕,四海一。‎ 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代汉语里,常见的活用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会归类。例句中“壁”名词作动词,驻扎。A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B项,“速”形容词做动词,招致。C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族”,名词作动词,灭族。分析可知,D项加点词活用与理解相同。故选D。‎ ‎【点睛】名词活用歌: ‎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 视为止,行为迟。‎ C.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等。学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A项,气候:古义,环境气氛;今义,气象情况。B项,行为:古今意义相同。C项,故事:古义,指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D项,慷慨: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故选B。‎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A.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本题中,A项,被动句,意义被动句,是“被击破”。B项,介词结构后置,“于硎”作“发”的状语后置。C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D项,被动句,意义被动句,是“被攻下”。分析可知,B项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故选B。‎ ‎【点睛】宾语前置句中的两种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  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  (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糜、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 ‎  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 ‎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  (2)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   译文:大王问:“绑者的人是干什么的?”‎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 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 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B项表述错误,古代“五礼”是指: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故选B。‎ ‎7.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B.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侯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闹声不绝如缕。‎ C. 由于该企业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在经济补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要求过高,拒绝了许多不情之请,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算工作进展缓慢。‎ D.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A项,“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此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不能用含贬义的词语来说我军的舰艇。B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此处使用不合语境,因为这里的声音很嘈杂,不是“微弱、时断时续”。C项,“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此处使用错误,这个词是谦词,只能用它来说自己的请求,不能说别人。D项,“忍俊不禁”忍不住笑。此处使用恰当。故选D。‎ ‎8.下列关于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蜀相》一诗,在艺术表现上,以反问开篇,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B. 李白《越中览古》一诗中,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宫女如花的情况,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更觉悲凉可叹。‎ C. 情景交融是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此词移情入景,乐景写哀,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词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这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 ‎ 杜甫《登岳阳楼》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综合分析此题各选项可知:A项分析错误,“以反问开篇”与原作不符,“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设问开篇。故选A。‎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3)_________,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 ‎(4)李煜的《虞美人》和“小楼昨夜又东风” ______________是勾起了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5)《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并且,作者在结尾处感叹道,如果秦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______________,没能够灭掉他们呢?‎ ‎【答案】 (1). 栗深林兮惊层巅 (2). 古来圣贤皆寂寞 (3). 白云一片去悠悠 (4). 春花秋月何时了 (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 覆压三百余里 (7).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回答好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当然也要求学生在书写时注意易错字,做到正确书写。本题需要注意以下易错字:栗、巅、覆。‎ 第Ⅱ卷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 ‎,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令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B.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C.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D.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孤”,文中指幼年丧母。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独,老而无子的人。‎ B.‎ ‎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C. “摄”有代理的意思,“摄吏部尚书”就是代理了吏部尚书的职务。‎ D. “赠”,文中指追赠,指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官吏已死的长辈追封官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周早年经历坎坷。途径汴州时,他受到县令崔贤的羞辱,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于是继续向西入关进京,谋求更大的发展。‎ B. 马周才能非凡。太宗见到他为常何代拟的条陈后,急切地要见到他。甚至派常何四处找寻他、敦促他入官。‎ C. 马周深得宠信。在赏赐给马周的书件里,太宗鼓励他要成为竭忠尽力的股肱重臣。‎ D. 马周虑事周全。病重之后,他烧掉了写给皇帝的奏章,表示自己不想靠暴露君王过错来为自己博取名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2)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答案】10. A 11. A 12. B ‎ ‎13. (1)武德年间,他补任做了州里的教官,不处理政事(没有处理好政事),刺史达奚恕多次责备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2)马周在新丰住宿,旅店主人不回头看他,马周吩咐上一斗八升酒,悠闲地独自饮酒,大家认为他奇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本句大意是: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本句,“会文切理”是马周论事的语言风格,“文采洋溢,切合情理”。语意完整,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然鸢肩火色”意思是,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火色”面色有火。“腾上必速”意思是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因此应在“腾”字之前断句。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解释错误,“孤”,年幼丧父的孩子。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分析错误,“派常何四处找寻他、敦促他入官”与原文不符,原文“遣使者四辈敦趣”,原文中皇帝派的是使者,不是常何。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含义:(1)“补”,补任;“数”,多次;“咎”,责备。(2)“舍”,住宿;“逆旅”,旅店;“异”,认为……奇怪。‎ ‎【点睛】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幼年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补缺做了州里的教官,不处理政事,剌史达奚恕常常责备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厚重地给他准备行装,让他入关进京。马周逗留客居汴州时,被浚义令崔贤羞辱,于是感奋激发继续向西进发。投宿新丰,旅店的主人不回头正眼看他,马周吩咐上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都觉得他奇怪。到了长安,他投在中郎将常何家中为客。‎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论谈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拟写条陈,列举了20‎ 多件事,都是当世所急切要解决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臣子我所能想出来的,臣家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教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马周还没到,太宗就又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皇帝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以因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不久,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同时做谏议大夫,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任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虚高,却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朝,马周又代理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强健的羽翼;所要寄托依靠的股肱重臣,关键在于能尽竭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临翠微宫,寻找风景秀美的好地方为他建造府第,还经常诏命御膳房为他准备饭菜,派御医前去诊视看护,甚至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慰问病情。病重时,马周拿出原来上的奏章,并把它们全部烧掉,说:“管仲、晏子之徒,靠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声名,我不能这样做啊。”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封他为幽州都督,让他陪葬在昭陵。‎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作者贬南巴尉时作。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不禁独立天边热泪横流。‎ B. 颈联写同岭猿共度旦暮,与江柳共赏风烟,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生活的单调与自得其乐。‎ C. 尾联诗人以贾谊自况,表明自己遭到了像贾谊一样的冤情,寄托了迁谪之意。‎ D. 全诗抒情语句不多,但情感哀切深至,首尾感叹往复,情致悱恻。‎ ‎15. 请结合诗句,简析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其复杂情感的。‎ ‎【答案】14. B 15. ①首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浓烈;②颔联——拟人,赋予春以人的动作,感叹春归我先,表达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愁和遭遇贬谪不能归乡的愁苦;③颈联——借景抒情:从早至暮,岭上猿猴悲啼不断;江边柳树,一片凄迷,表达了作者身在天畔的孤独与生活的单调(虚实相生、视听结合也可);④尾联——用典,以贾谊自况,表明自己遭到了像贾谊一样的冤情;贾谊被贬后,又被征召入朝,表明作者也希望朝廷再次启用自己的愿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自得其乐”错,此联诗人把人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同岭猿共度旦暮,与江柳共赏风烟,表达了作者身在天畔的孤独与生活的单调。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抒情技巧的能力。诗歌中的情感,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方式,其中以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最为常见。此外还有注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些技巧能更好地帮助诗人表情达意。本诗首联写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浓烈,直接抒情;颔联运用拟人修辞,表达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愁和遭遇贬谪不能归乡的愁苦;颈联作者借景抒情,从早至暮,从岭上到江边,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身在天畔的孤独与生活的单调;尾联运用典故,以贾谊自况,表明作者也希望朝廷再次启用自己的愿望。结合诗句内容简析。‎ ‎【点睛】诗歌赏析:‎ ‎《新年作》是唐代诗人刘长卿(一说宋之问)被贬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写作者的无限离愁及失意悲愤之情。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感人至深。‎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诗人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毗陵集》)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老至”句承“独潸然”,“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谣,引发怨苦,以此属引凄厉之声度入诗中,与北方呜咽陇水同是感伤的声态意象,都令人怀悲而思归。刘长卿的仕历活动主要在南方,其诗中有很多表现猿啼的句子:“梦寐猿啼吟”,“万里猿啼断”、“猿啼万里客”。而这里犹再重之“同旦暮”——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乡心切”刻划得淋漓尽致。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在抑郁、失落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长长的慨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三、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B. 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冯友兰思考的结果。‎ C. 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已”与“治人”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 D. 《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B. 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C. 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和“实用理性”精神。‎ D. 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B. 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C. 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D. 若想让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的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离不开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 ‎【答案】16. B 17. B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观点混淆,“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强加因果,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并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实践、轻思辨”。‎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1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B.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C.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心直口快的性格和乐观态度。‎ D. 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20. 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1.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9. C 20. 寓意:(1)“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2)“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3)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意思对即可。 ‎ ‎21. (1)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2)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3)营造意境,让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4)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 ‎【19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C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作意图的能力。答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其要点的基础上进行。找到关键词语的答题区间,反复研读,结合全文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体会写作意图。本题是针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找出“大海”和“海子”的内容,分析上“大海”和“海子”的象征义。再结合罗布分析二者交替出现的寓意。先找出写海子和大海的内容,如“他的祖祖辈幸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罗布想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要去看大海,“当岁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中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从这些内容可知,“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人民生活的家园,是现实生活的象征,中而大海”是罗布的梦想,是罗布想要走出草原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文中罗布想要看海,于是参加海军,结果在新兵营的时候,罗布能隐略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等到下连队的时候,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在罗布的世界,现实与梦想总是然肩而过,“海子”和“大海”的交替出现,就略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重要段落表达效果的能力。探究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2)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节在结尾处,照应前文。(3)情节与主题的关系。一般有突出与深化主题。本题,首先分析结尾的内容,“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这一段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写景段,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一段写山顶的风、写罗布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的所想有所差距,但他们依然在这种生活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离海100多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山头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小说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结尾提到“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与标题呼应,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①,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②,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③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④ 。‎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①牛刀小试②一日千里③众望所归④庸人自扰 B. ①初露锋芒②日新月异③众望所归④杞人忧天 C. ①牛刀小试②日新月异③不负众望④杞人忧天 D. ①初露锋芒②一日千里③不负众望④庸人自扰 ‎2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答案】22. B 23. C 24. D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和排列句序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摸索”的先后顺序。A项说法错误,“九歌”只是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还不能算掌握。B项符合题意。CD两项“学习”与“摸索”语序不当。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集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优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第二,“综合”修饰“利用”。AB两项,“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C项“利用综合”语序不当。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5.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生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__”(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___________”。 ‎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败北、折戟 (2). 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 (3). 握手言和、难分伯仲 (4). 均无建树、难决雌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就是要求在表达时注意用语文明,还要根据表达的场合、对象的身份、表达内容的需要、表达的目的等恰当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解答此类题目,要积累一定的文明用语,掌握词语的表达特色,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此题要求根据不同的表达特色,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根据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色彩的词语。例如,表达文雅一点,我们就要使用书面语。如“失败”可以说“败北”“折戟”,另外,还要能够正确使用四字成语或熟语,如“失败”可以说“饮恨赛场”,“战平”可以说“握手言和”。使用了这些书面语或四字成语,能淡化胜负的结果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给人心理安慰。‎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写作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北宋皇佑年间,侬智高(人名)据两广一带起兵反宋,屡败宋军。宋仁宗便命大将狄青率军征讨。‎ 狄青号令严明,军行有序。但双方兵力悬殊,狄青全部人马只及侬智高十分之一。途经一座大庙,当地人对此庙中的神灵尤为敬畏,说它最为灵验。狄青于是率领众将士入庙,恭恭敬敬地焚香叩拜后,狄青祝道:“愿尊神保佑我军旗开得胜,一举破敌!”随即拿出一百枚铜钱,与神约道:“如尊神果真愿意保佑我军,则此钱掷地,全为面朝上,背朝下。”祝毕,走出庙门,当众一挥手,百钱应声而落。大家定睛一看,见钱面全部朝上。这一来,众军欢声雷动,声震四野。狄青命左右取来一百枚铁钉,将百枚铜钱随地钉牢,宣布道:“待凯旋,我当取钱谢神,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于是人人踊跃思战,全军士气高昂。 ‎ 大败侬智高凯旋至该庙前,众幕僚将佐再看百枚铜钱:原来都是事先定做的有面无背的双面钱。‎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世间没有救世主 ‎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 ‎ 跟随着摄影师的镜头,我来到了非洲草原。一只金钱豹正在追杀一只羚羊。‎ ‎ 摄影师似乎在离这场战斗很近的地方隐蔽着,因为我能清晰的看到羚羊脸上恐惧的神情和豹子身上颤动的肌肉。终于,战斗以豹子的饱餐为结局,我的心情也变的一丝惆怅。我问老爸:“摄影师为什么不开车吓走豹子?这样羚羊就得救了。”老爸没有解释,只是反问我:“那摄影师若是开车轧死羚羊,那豹子不就有饭吃了吗?”我哑口。‎ ‎ 是的,在人类的社会中,同情弱者,帮助弱者是一种美德。但在自然的法则中,弱肉强食才是永恒的真理。人可以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以雪中送炭雨中送伞,而自然是残酷的,没有谁能替谁逃避自然的考验,也没有谁能替谁完成这场生存的竞赛。‎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生也是一场激烈的竞赛。‎ ‎ 每一次新的考验和每一次沉重的打击不正是那随时窜出的狮子吗?父母则是你人生的摄影师,他们在一旁默默的注视你的成长。小时候的你,遇到挫折会哭鼻子,会求助草丛中的“摄影师”。你不断的求助,他们可能会不断的挺身而出,为你赶走拦路的“狮子”。终于,在你踏进了社会的地盘时,他们已无法跨入这个禁区。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单薄的如一张纸,习惯了使用拐杖的你已无法挺起胸膛;习惯在危机来临时把头抹向草丛的你,此时只有面对自己孤独的影子。挫折是什么滋味?你正忐忑地想着,它就已经把你击倒了。你渴望着摸索到曾经的拐杖,但是你失望了,从失望到绝望。因为你发现,失去了它,你已站不起来了!‎ ‎ 佛家有句话说的很好,“求人不如求己”。在人生的竞赛上,从来都是单枪匹马的拼杀,不要指望有谁会与你并肩作战,不要指望有谁会替你分担一些。从来都是困难挑战着你,你也挑战着困难,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挡箭牌。‎ ‎ 世间从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因为,真正的救世主就是你。只有自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刀剑风霜,傲视一切挫折打击,挺起不屈的胸膛,生活才会给你留下一席之地。一味的逃避、求援,可以取得暂时的胜利,但在转角遇到它时,你会发现孤立无援是怎样一种情形。‎ ‎ 所以,当游人赶走吞噬海龟的老鹰后,海龟暂时的平安付出的是全军覆没的代价!别人的力量永远是一颗包裹着糖衣的毒药,吃的越多,毒害越深。当病入膏肓,毒深骨髓之时,也宣告着一切的终结。‎ ‎ 朋友们,当生活把困难放在你的双肩上,你能寻找遮蔽的掩体吗?不!只有迈开阔步,踏万里重洋。你能拾起支撑的拐杖吗?不!只有挺直腰身,承担千斤重量。‎ ‎ 生活,没有永远的避风港。有的,只是一面镜子,上面照着你自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立意】这支军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了自信,这种自信使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大获全胜。给我们的启示是: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基石,自信能使人勇敢,一个人、一支军队如果充满自信,就能够勇于面对挑战,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就能抓住机会,迎难而上,就能振奋精神,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1)可以论证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气可鼓,不可泄。(2)可以论证关键时刻巧妙机智地进行鼓舞激励的重要作用。 (3)可以论证充满信心,振奋精神,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素材】(1)论证“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气可鼓,不可泄”这一主题时,可以举陈涉起义的“鱼腹丹书”的例子,也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面对绝境只有靠自己,满怀信心去迎接挑战,才能战胜困难。还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作为素材。‎ ‎(2)论证“关键时刻巧妙机智地进行鼓舞激励的重要作用”时,可以以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的例子为素材。‎ ‎(3)论证“充满信心,振奋精神,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这个论题的素材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精选。‎ ‎【结构】拿立意中的第一个主题来说,先从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运用素材分析观点,素材的选择要兼顾到古今中外,可以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然后需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时事,来深化主题。最后是结论,利用文中分析论证的正确的观点指引我们的人生。‎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