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2课时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第一章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章是个人修养,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是学习与个人修养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 第四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五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第七章是学习方法,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是个人修养,提倡安贫乐道,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 第九章是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是学习态度,勉励自己与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第十一章是个人修养,强调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达到“仁”需要的条件。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语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1、4、5、12 学习态度:7、9、10 修身做人:1、2、3、6、8、11、12 思想→丰富深刻 由于孔子的年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而且在语言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中先介绍孔子的生平,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就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学生也从悟解中沐浴了中华文化的甘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