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诊断性测试高二语文 ‎2020.5.11‎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 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 - 29 -‎ 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 29 -‎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1. “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 也 B. 增加 C. 品相 D. 不论 ‎2. 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 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 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 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 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用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 B. 夯筑(“夯”是一个会意字)‎ C. 生机盎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 D. 衍生(“衍”的读音是yǎn)‎ ‎4. “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些什么要求?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 ‎5. 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 B. 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 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 D. 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 29 -‎ ‎6.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7.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 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 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 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8. 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 ‎【答案】1. C 2. D 3. A ‎ ‎4. ①实用性 ②艺术性 ③省投资 5. D ‎ ‎6. ①影响区域发展 ②降低城市活力 ③浪费土地资源 7. B ‎ ‎8. ①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 ②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 ③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考生要根据文段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本题“品相”,是指外在的长相。品位,是指内涵的东西。所以此处不能替换。‎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本题,题干“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结合原文“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分析可知,D项,“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把握,准确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 29 -‎ A项,错误。因用制宜“用”,意思是“实用”;“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意思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围墙是否有实用价值。‎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些什么要求?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结合“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分析可知,围墙的建设需实用性;结合“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分析可知,围墙的建设需艺术性;结合“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分析可知,围墙的建设需省投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说法错误。结合“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分析可知,围墙并没有区分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的功能,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D。‎ ‎【6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题干“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结合“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分析,可概括出影响区域发展;结合“‘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分析,可概括出降低城市活力;‎ 结合“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分析,可概括出浪费土地资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说法错误。结合“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分析可知,并没有表明要坚决取缔围墙,只是重点批判,选项太绝对。‎ 故选B。‎ ‎【8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本题,题干“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结合“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分析,可概括出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结合“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分析,可概括出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结合“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分析,可概括出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 29 -‎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 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 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 ‎10.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 赐,而志不远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D. 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1.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予一以贯之 B. 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 吾何为于此 D. 人之不我信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 29 -‎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度势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不 得 行 绝 粮 从 者 病 莫 能 兴 孔 子 讲 诵 弦 歌 不 衰 ‎14. 请把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15. 在陈蔡之围中如何体现孔子怎样的理想追求,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在陈蔡之围中,孔子与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颜回进行了三次对话,这三位弟子对老师孔子的理想追求分别有何态度?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又有何回馈,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9. D 10. C 11. B 12. D ‎ ‎13.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14.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容忍。 ‎ ‎15. (1)“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对自己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屡次被围、屡遭不遇、屡受误解,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孔子的信念。(2)子路持悲观怀疑的态度;子贡肯定孔子的学说,希望老师降低标准顺应世道。颜回赞赏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孔子告诫子路不要因为有仁德但不被人信任而放弃追求;孔子批评并告诫子贡君子应坚持自己的学说,应志向远大;孔子欣赏弟子颜回的认识。‎ ‎(3)孔子是一个执着追求理想,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人。‎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D - 29 -‎ 项,“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句意为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其中“病”,动词,担心,忧虑。‎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的辨析方法:关注虚词的词性的差异;关注其不同位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则”,表顺承连词“那么”;表转折连词“却”。‎ B项,“乃”,表顺承连词“就”;副词,表条件“才”。‎ C项,“而”,都是代词,通“尔”,“你的”。‎ D项,“之”,助词,用在主谓间;代词,可译为“这”。‎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这道题主要考宾语前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予以一贯之”。‎ B项,是一般反问句。‎ C项,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吾为何于此”。‎ D项,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人之不信我也”。‎ 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D项,后半句“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不是“让”的意思。原文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故选D。‎ ‎【13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 本题,“从者病莫能兴”的意思是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句中“从者”作主语,“病”作“从者”的谓语,所以用在“从者病”前后都停顿。“绝粮”意为“断绝了粮食”,“粮”作“绝”的宾语,故应在“绝粮”前后都停顿。“孔子讲诵弦歌不衰”的句意为: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该句主语是“孔子”,谓语是“讲诵弦歌不衰”,故应在主语“孔子”之前停顿。断句完成后,要疏通语意: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该句关键点:“道”,学说;“纲”,用法度;“统”,用道统;“为”,被;“容”,容忍。‎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这道题有四个小问题,前三个是分析概括文本内容,最后一个是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读懂全文,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筛选概括答题要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孔子与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颜回进行了三次对话的态度分析孔子的人物形象。‎ 本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对自己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屡次被围、屡遭不遇、屡受误解,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孔子的信念。‎ 孔子在陈蔡之围中,面对陈蔡的围困仍然坦然的为学生讲学,朗诵、歌唱弹琴。他认为,君子在困窘面前更要坚守节操,不能动摇自己的理想追求。‎ - 29 -‎ 孔子面对自己不为君王重用的现状询问学生对这一境遇的看法。子路持悲观怀疑的态度,认为这是因为老师的修养还不够,学说不能为世人所容。子贡肯定老师孔子的学说,认为“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但他基于现实的情况,务实地希望老师能够降低自己的标准顺应世道。颜回赞赏老师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认为即使学说不为世人认可接受,这恰是老师作为君子高于世人之处。肯定老师修道的思想,肯定了孔子对节操的坚守。孔子对三个弟子的回答给予了评价。孔子告诫子路不要因为有仁德但不被人信任而放弃追求,否则“安有伯夷叔齐、王子比干”;孔子告诫子贡君子应坚持自己的学说,应该志向远大,批评子贡“赐,尔之远矣”;孔子非常欣赏弟子颜回的认识,因为颜回支持君子的理想追求,所以孔子感到很欣慰。从以上分析,孔子是一个执着追求理想,坚持宣扬自己的仁政,不怕打击的人。他对弟子的询问耐心回答,针对弟子们不同的回答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表明他是一个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人。‎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翻译:‎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大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背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贡)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串于全部学说。”‎ - 29 -‎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帑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子路名仲由勺字子路),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37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戍楼:军营城楼。(2)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6.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和平宁谧的气氛。‎ B. 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何处吹奏《梅花落》。‎ C. ‎ - 29 -‎ 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 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17. 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何种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达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16. C 17. 示例一: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虚写),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答对两点给满分)能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就可以给满分。‎ 示例二:①一、二句是实写,其描写的内容是:边关塞上,雪已化净,正是牧马时节。傍晚时分,战士们牧马归来,月色空明,忽然间,从戍楼上,飘来悠悠羌笛声。②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虚景,仿佛 梅花被风吹来,一夜之间,关山处处梅花开遍。③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家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诗中也就含有了 思乡之情;不过战士们的情绪却并不消沉低落。‎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错,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这是想象之景,是虚景,不是实景。‎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营造一种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 29 -‎ 后两句,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意境,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三、四句妙“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香洒满关山。这两句还妙在将“梅花落”拆用,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让人仿佛看到了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当然,这是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同时,又用通感,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综上分析,本题从角度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8.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②凌余阵兮躐余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援玉枹兮击鸣鼓。(《国殇》)‎ ‎③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1). 俶尔远逝 (2). 往来翕忽 (3). 左骖殪兮右刃伤, (4). 霾两轮兮絷四马, (5). 古来万事东流水 (6).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7). 使我不得开心颜 (8). 风乎舞雩 ‎【解析】‎ ‎【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熟记熟背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含义选择恰当的语句。不可加字、漏字、错字。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有的字教难写,有的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要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俶”“翕”“骖殪“霾”“雩”等字,理解字义去记忆。‎ ‎(二)(共22分)‎ 我们前期阅读了《红楼梦》相关章节,请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完成各题。‎ ‎19.《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宝玉、元春等人曾为大观园中的主要景观命名。下列各项中景观与命名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沁芳亭)‎ B. 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怡红院)‎ C. 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稻香村)‎ D. 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蘅芜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名著中的情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的掌握。‎ B项,“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怡红院)”说法错误。不是怡红院,是林黛玉在大观园的住所——潇湘馆。‎ 故选B。‎ ‎20.‎ - 29 -‎ ‎《红楼梦》前五个回目、三个神话故事成为全书的总纲,展现了社会风貌,暗示了人物命运的结局,也预示了全书情节的发展。请判断下列三个神话的描述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补天遗石”的故事中,“补天遗石”的主要功能是补天,但是《红楼梦》却写它不补天。一方面按时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B. “木石前盟”这个故事中,绛珠仙草为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决定随神瑛侍者下世,将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给他。所以这个故事就照应了后文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枉凝眉》曲词中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C. 小说的第三回中,用《西江月》的两首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印证了顽石的“顽劣”之性。两首判词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宝玉成为了一个被否定的人物。‎ D.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曲词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待出来。实际上在整体上对全书的布局结构,包括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局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作了总体安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名著中的情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的掌握。‎ C项,“小说的第三回中,用《西江月》的两首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印证了顽石的‘顽劣’之性。两首判词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宝玉成为了一个被否定的人物”说法错误。这两首词,对贾宝玉明贬暗褒,似嘲实赞,突出地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前一首着重写他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背叛,不读经书,摒弃仕途经济;后一首着重写这个叛逆性格对封建地主阶级及其统治的破坏性。这里曹雪芹假托卫道士的口吻,正话反说,巧妙地歌颂了贾宝玉反封建的思想品德;同时也辛辣地嘲讽了腐朽的封建礼教与庸俗的世道人情。‎ - 29 -‎ 故选C。‎ ‎21.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十二钗判词》,是对金陵十二钗命运、遭遇和品德的最好预示与写照,请根据判词、画作和曲词来判断她是谁,并说明你的依据。根据判词和曲词简要说说这个人物的命运。‎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作】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 ‎【曲词】[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答案】林黛玉。判词中,“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画作中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和两株枯木暗示林黛玉的名字。曲词中,“阆苑仙葩”指得是神仙世界的花木,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故涉及的人物主要是林黛玉。黛玉有“咏絮才”,与宝玉今生相遇,共续一段“奇缘”。但黛玉“枉自嗟”,悲伤哀叹毫无用处,宝玉也是“空劳牵挂”,白费心思。而“水中月”“镜中花”说的是宝黛爱情如镜花水月一样,根本不可能实现。“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是黛玉一生对愁善感的写照,也是她还泪誓言的实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所掌握的名著内容以及题干所给的判词、画作、曲词,判断人物,并根据判词和曲词的说说人物的命运。本题中,判词“可叹停机德”这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所以该判词指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画作中“两株枯木”(双“木”为“林”)‎ - 29 -‎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宝玉,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雪中一股金簪”这句说薛宝钗。画作中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和两株枯木暗示林黛玉的名字。“咏絮才”语出《世说新语》,用东晋谢道韫因作“未若柳絮因风起”诗文而引得叔父谢安的赞赏的典故,表明了林黛玉的才华。曲词中,“阆苑仙葩”值得是神仙世界的花木,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题干的要求是“请根据判词、画作和曲词来判断她是谁,并说明你的依据。根据判词和曲词简要说说这个人物的命运”,“这个人物”说明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判词、画作和曲词所共同涉及的人物,自然是林黛玉。《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贾宝玉是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留下一块石头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该石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可大可小。一僧一道见后,便在石上镌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几个字,投它入世,成为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贾宝玉。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而黛玉也泪还誓言,凄凉死去。‎ ‎22.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写了一首咏物词《临江仙 柳絮》。有人评价这首词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体现了宝钗不为世俗功名利益所羁绊,自尊与自信,蔼然就能出类拔萃的意思。也有人认为从这两句词中,可以看出薛宝钗一反平日的安分守愚,而志得意满之状跃然纸上,这正是她人生追求的直抒胸臆。你同意哪种认识,请结合诗句分析宝钗的人物性格。‎ 临江仙 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答案】我认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体现了宝钗的人生追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反平时为人处世的安分守愚的形象,志得意满之态跃然纸上。“频借力”,不断地借助风力。“青云”即高天,也可以说名高位重。“五缕千丝终不改”体现了宝钗对这种志得意满的人生追求的不懈努力。结句更是变换人称,称柳絮由“他”变为“我”,并将其拟人化,极似宝钗直抒胸臆,表达了她心中的追求。看似无根的柳絮,宝钗却借其表达自己要珍惜时光,凭借能助己步步高升的强烈愿望,即借助嫁给宝玉做上诰命夫人,一步步接近达成自己走上高位的人生追求。这都体现出宝钗精于世故,汲汲追求名利的形象。‎ ‎【解析】‎ ‎【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除了要了解故事情节外,还要把握人物形象,主题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这道题其实是要求考生的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读懂这首诗,然后分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回答时,考生认为这首诗体现了宝钗不为世俗功名利益所羁绊,自尊与自信可以;认为这首诗能看出薛宝钗一反平日的安分守愚,而志得意满之状也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比如,考生认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体现了宝钗的人生追求。其理由可以从诗句中频借力” “青云”的意思中分析,抓住诗句“五缕千丝终不改”理解宝钗对志得意满的人生追求的不懈努力,还可以从“送我上青云”中的“我”分析出心中的精于世故的现象,汲汲追求名利的人生追求。‎ 四、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3.一家著名影视公司计划重拍以下几部经典名著:《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阿Q正传》《边城》和《老人与海》。‎ ‎①如你是一名演员,导演要求你发表一段即兴演讲,抒发你对上述名著中某一角色的感情,体现这一角色对你的意义,借此来争取这一角色。要求:人物任选,情感真挚,使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答案】黛玉,你是斑斑细竹中一点湘妃泪,你是万朵娇艳中一朵苦情花,你飘逸如一位仙子,却寄人篱下,过着“不敢多言半句,恐被人耻笑了去”的生活;你与宝玉似一对神仙眷侣,却化作海灯一盛,孤魂一缕;你才情几许,作得《葬花吟》;你的玲珑心败给了“乌纱帽”,最终花落人亡,满地杜鹃泪。我读着你长大,你也方佛成为了我生命与灵魂的一部分。‎ 你的诗让我生活有了诗意,你的情,让我的情感更细腻。我多么盼望有朝一日我能拥有呢的才情和聪慧,在人间吐露自己的芬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作要求从所给的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写一段即兴演讲,抒发自己对这一角色的感情,体现这一角色对自己的意义,借此来争取这一角色。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 - 29 -‎ 这次的微写作属于抒情类的微写作,命题人关注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侧重抒情手法的考查。写作这段即兴演讲前,首先要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典型的一个人物,了解该人物的事情、性格、心理、命运、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然后具体说明表演设想及理由,理由的阐述要重点表达出这一角色对自己的意义。比如桑迪亚哥,写他如夜空的星辰点亮黑暗,与鲨鱼搏斗的不屈不挠的硬汉形象激励我们战胜困难;比如写黛玉是才情让我们的生活也能多一份诗意,黛玉的直率、独自坚守增长了我们对反抗精神的认识。‎ 写作时必须使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感情要真挚,可采用第二人称,语言表达要生动。注意有字数限制。‎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 记叙类:不必六要素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 描写类:人物描写类:可以从正面切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直接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切入,借助景物或者描绘他人等间接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景物描写类:要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发挥想象,变换观察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做到绘声绘色。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将主观上的喜怒哀乐融入客观的景物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 场面描写类: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说明类:微写作的技巧在于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依据合适的说明顺序,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 议论类: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29 -‎ 应用类:此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抒情类: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 ‎24.一家著名影视公司计划重拍以下几部经典名著:《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阿Q正传》《边城》和《老人与海》。‎ ‎②假如你是一名导演,现在要设计片尾的一个镜头,以求通过这个画面给整部电影“画龙点睛”,你会怎样设计?要求:描绘镜头画面并简述其立意;设计要能体现原著内涵。150字左右。‎ ‎【答案】《老人与海》的片尾镜头: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平静的大海,一个年轻人独自一人停船在岸边,为新的起航做准备工作。一个老人,远远地在岸边的沙滩上坐着,注视着年轻人。镜头拉远,人与大海逐渐变小,最后只剩下蔚蓝的大海…… 立意:桑迪亚哥老了,已经不能出海。小男孩长大了,他也是一条硬汉子。他谨记着老人的口头禅:“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又到了捕鱼的好季节,他要出海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出海,也不是最后一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阿Q正传》《边城》和《老人与海》几部作品人物、内容和主题的认识和思考。题型很灵活,设置了规定情境“著名影视公司重拍经典名著”,要求学生在具体场景中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是关于电视镜头的设计,应选择场景感强的内容来拍摄,作为结尾应做出符合主题的设想,不能有违原著内容,同时有自己的合理想象。要言之成理,见解深刻。首先,我们要对名著的主旨有深刻的把握,比如《红楼梦》的主题是大家族的衰落,繁华过后的凄凉,片尾镜头可以是空旷的天地之间,白雪飘飞,主人公贾宝玉一个人走在飘雪的环境中,渐行渐远。展现大家族的衰落,繁华过后的凄凉;如《阿Q正传》是对愚味国民的批判和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面对阿Q只是愚昧国民的代表之一,片尾可以设一个新的阿Q,走进画面,走在去赌场的路上,展现国民的劣相性。‎ ‎25.一家著名影视公司计划重拍以下几部经典名著:《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阿Q正传》《边城》和《老人与海》。‎ ‎③假如你被定为上述任一部作品的男(女)一号,在开拍前,导演严令禁止你观看任何与作品相关的影视作品和文学评论,要求你只能自行阅读原著,体会其精髓。请阐述你对导演这一要求的看法。要求:观点清晰,理由充分。150字左右。‎ ‎【答案】我非常支持导演这一做法。 ‎ - 29 -‎ 因为要想演好角色,我觉得首先就必须要认真阅读名著,通过阅读原著,更深入地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从而更深刻地把握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意义之所在,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而不要被影视作品和文学评论引导,形成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要尽量尊重原创。87版《红楼梦》剧组之所以拍出了无法超越的影视经典作品,就和这一点密不可分。他们曾经对演员进行一年的培训,让演员深入阅读名著,并请了许多著名的红学家对演员进行集训,最后才精雕细琢出了这部经典之作。可见,导演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 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阿Q正传》《边城》和《老人与海》几部作品人物、内容和主题的认识和思考。题型很灵活,设置了规定情境“著名影视公司重拍”,要求学生在具体场景中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本题是对导演做法的评价,只看原著不看任何评论和相关作品这一做法,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结合自己的认知,选择一个角度,要言之成理,见解深刻。‎ 导演是让我们思考原著和影视作品的区别,提倡学习名著,以阅读名著为主,而不要被影视作品和文学评论引导,形成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要求观点清晰,理由充分即可。‎ 五、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26.作文 有人说:“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我反省后,内心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害怕呢?)‎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 无所畏惧,透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有所畏惧,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有了这种精神和品质,可以使人所向披靡。‎ - 29 -‎ 我们对失去要无所畏惧。生命中的所有东西最终都会无声无息地化为乌有,我们不要在那些无可挽回的往事里挥霍眼泪,要把眼泪化作汗水,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将来有可能成功的事情上,用激情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用所有的力量去开创新的生活。‎ 我们对挫折和失败要无所畏惧。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陷入低谷的时候,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此时我们如果能以一种无畏的勇气去面对,就能走过坎坷。面对挫折和失败,不必去喟叹生活的艰辛,不必去缱绻情感的紊乱。这样在生活的风浪中,可以静若处子,可以动若巨浪,可以宠辱不惊。‎ 我们对衰老和死亡要无所畏惧。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越来越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身体有衰老,可我们的心却是可以超越一切的。率性而为,对钟爱的事情全神贯注,又有什么能够让我们老呢?死亡不是结束,死亡也不是敌人,用无所畏惧的精神面对死亡,就能超越死亡而战胜死亡。‎ 但人还需要有有所畏惧的精神,因为畏惧之心透着人性的光辉。‎ 我们必须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载体,生命对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只有一次。但现代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太过贪婪,太过疯狂,地球上每天都有许多生物因人类的贪婪和疯狂而向人类永远地告别。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心存恻隐,手下留情,敬畏自然,善待自然。‎ 我们必须对规则心存敬畏。因为世界需要秩序,这个看来很温和的世界,有时也很残酷。诚然,在竞争面前不必讲谦让,但竞争的规则却不容随意践踏。如果破坏了共同遵守的规则,有序就变成了无序,竞争就变成了乱争,那么在无规则的状态下,每一个个体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择手段的攻击。‎ 我们必须对道德心存敬畏。严守道德底线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实现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线的限制。我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但现实的欲望如果没有生命个体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那么现实恐怕会变得索然无味,生命的空虚和宿命便会蔓延而起。‎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往往交织包容在一起,对于有所畏惧的事,必须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坚守、去捍卫。之所以无所畏惧,因为有所畏惧;之所以有所畏惧,因为无所畏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审题:‎ - 29 -‎ 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作文题目: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 审题要点: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分析主旨:本题是一道“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属于材料型的命题作文,作文时要认真审读材料,结合命题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构思。题目“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要求写成议论文:“有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畏”,“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注意对“畏”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对“畏”价值的思考。一个人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才能尽责。“无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无“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注意对“畏”背后动机、目的、原因和本质的追问和思索。选素材时当然最好要注意材料的时代性,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 参考立意:‎ ‎1、要有无所畏惧、排除万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3、在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时,应当存留一份敬畏之心。‎ 素材:‎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2.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3、《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4、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要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有一些人缺乏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 29 -‎ ‎5、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以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如,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27.根据要求写作。‎ ‎“念想儿”,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对很多老北京来说,曾经的冬储大白菜是一种念想儿,现在一到冬天也会买上几棵,回味的是小时候的记忆和味道;对于你们来说,一张毕业照片是一种念想儿,凝聚了美好的友谊和岁月的记忆;一枚校运动会的奖牌也是一种念想儿,记录着付出的汗水与拼搏的历程……念想儿,承载着一段回忆,一份深情。‎ 请以“念想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念想儿 一个普通的地方、一个普通的人也会成为念想儿,一定是有他不一样的地方。临沙是沙河边一个普通的小镇,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方;老刘是临沙镇一个普通的护林人,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 只是这林子里的树苗都是新种的,只有老刘屋子前的酸枣树是老枝,移来的。‎ - 29 -‎ ‎ 五年前,老刘还不是一个护林人,酸枣树也还种在自家院子里。老刘对他宝贝得很,不许家里的小孩子随便碰。50多岁的老刘总爱给邻里的孩子们讲:“当年山上要拓荒开田,幸好我手快移走了一棵,要不然……”“要不然就没个念想儿了!”邻居总会在这个时候接话,老刘也不管。直到这个故事全镇子人都知道了,没人听他讲。老刘只好每天抚摸着酸枣树自我沉默着。没人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怀念。在怀念童年时葱绿的群山,山间的莺啼和秋日挂得满枝的酸枣。老刘真的爱吃酸枣吗?还是他在缅怀那回不去的旧时光?又过了些日子,乡里传来消息,要退耕还林了,这些年林子没了,临沙的经济也没搞上去,更关键的是,上面的主席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临沙四周的山又将恢复绿色。只是,临沙政府一直找不到一种适应力强的本土作物,作为“还绿”的第一步。 老刘当然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抱着自己的树找了政府,回来时只余手里一截残根。大家都给他骇住了,尤其是老邻居:“老刘,你这不也没个念想儿了吗……” 老刘扬了扬手里的残根,喜滋滋地笑了:“这不还有吗?再说了,政府说要搞组培,我一棵树能变出好多树呢!”原来,政府发现酸枣树最适合在临沙的偏沙质土壤上生长,他们用那棵老树的枝条进行植物组培,再适当施加激素使它们快速生长成适宜栽种的幼苗。当然这些事情,老刘解释不清。老邻居们看到的只是他的脸笑出了一脸褶子,深深的沟壑间暗藏不住的是欢喜:“满山的酸枣树!活的!我只留个残根当我那牺牲的老树的念想儿啦。” 陆续的,老刘看着新生的酸枣树幼苗被送上山。‎ 空车一辆辆地从山上驶下。老刘总会望着它们出神,脑海里既有童年满山的翠绿,也有那棵曾在自家院子里随风摇曳的老树。 后来的后来,老刘被任命为一名护林人。他住在了那栋山间的小屋里。有人说,山上的空气更好;有人说,老刘放不下他那棵酸枣树……只有老邻居知道,老刘放不下的,始终是心里那个绿满群山的童年,而他一直当作童年念想儿的酸枣老树,让他魂牵梦萦的梦想化为现实。他巴不得日日年年地看着这片林子,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幼树疯长,老根抽新芽。临沙的山,荒了又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读,仔细审读作文材料;第二步,抓,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材料的意图,猜测出题者的倾向性;第三步,联,联想材料和标题之间的关联性,联想与材料有关的作文素材;第四步,悟,悟出生活哲理,拔高作文立意。‎ - 29 -‎ 审题: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并且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这个题目在命题上不落棄臼,在思维形式上注重开放,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念想儿”显然是一个名词,材料中的“棒棒糖”“毕业照”等,承载的都是一份记忆和感情。考生可以从小事入手,比如“糖葫芦”“妈妈做的小衣服”等,最后落脚到一个人,一份感情上去,友情、爱情或者是亲情,这都是“念想儿”。材料里有几个提示点“念想儿,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小时候的记忆和味道”“承载着一段回忆,一份深情”,可知写作对象应是承载我们情感的某件事物。‎ ‎【参考立意】1.想儿是老家的那棵樱桃树,承载着儿时美好的记忆;‎ ‎2.家,永远是我们的念想儿;‎ ‎3.念想儿是妈妈口里的那双千层底布鞋,让我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念想儿是我珍藏的一把伞,那是陌生人带给我的感动与温暖等。‎ ‎【参考素材】1.“人生波澜起伏,总会留下些难忘的回忆,留下些念想儿。我的念想儿是一辆老旧的自行车”。然后结合生活事例来写,先写七八岁上,我住在外婆家,别的小朋友都会骑自行车了,我却一直不会。外公就推出家里的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教我骑车。外公无比耐心的教我,累得满头大汗。然后写自行车还没学会,我就摔断了腿。外公受到家人的一致埋怨,为我受了不少委屈。他耐心的照顾我,三个月后我恢复了健康,外公不顾家人反对,仍然教会我骑自行车。再写学会了骑自行车,外公带我去郊游,那天我无比高兴。最后写这辆自行车成了我永远的念想儿。‎ ‎2.想念像是一杯苦茶,带着记忆的苦涩,却却又飘着思念的醇香,让人像是醉在水墨画。——题记我的念想儿是老屋。从我记事起,我就和爷爷奶奶住在老家的大房子里,因为妈妈是为教师,工作太忙,没空带我。所以,我幼时的记忆就像一道填空题,爷爷、奶奶、老屋是三个正确答案,把记忆塞得满满当当。‎ ‎3.比如很多的回忆性散文,如鲁迅《朝花夕拾》‎ ‎4.我家那古旧的书柜伞中,至郅还珍藏着-把印着紫罗兰花的蓝雨伞。不少人问过我,那不过是一把普普通通的伞,为什么珍藏了五年?我总是笑而不语。又到了细雨蒙蒙的春天,大街小巷中又开满了各色各样的“伞花”‎ ‎5.我在门卫室等候着,没多久,奶奶便急匆匆地赶到了,那个苍老的身影一-无情的雨滴打湿了她花白的头发,大雨挡不住她向我投来的担心的目光,袖管上、裤角管上都湿透了,简直能拧出一大把的水!我呆呆地看着奶奶,她先是心疼地埋怨了几句接着便把厚实的外套塞在了我手里,急促地说:”我还要赶回家给你们烧晚饭呢, 早回来!继而转身回去。‎ ‎6.是两年前的事了。那只笔袋,我不曾忘记过,-直将它收好,现在,又将它搬进了新家。很高兴记忆中有那么一只笔袋,一直在我脑海中 ,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助我想起那句:相信你。‎ ‎【结构】记叙文的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等。例文属于总分式。例文围绕中心:人们对绿水青山美好生态环境的念想儿。将这一核心放在开头和结尾,中间交代老刘的情怀以及为此的所作所为。结构清晰完整。‎ - 29 -‎ ‎【点睛】这个命题作文很有回忆性质。回忆是选择美好的部分进行。因此所有的主题健康、感情真挚的记叙性散文都可以作为参考。写记叙文,最要紧的是打开思路。‎ ‎ ‎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