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三明一中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阶段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长: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爬山 宗璞 我喜欢爬山。 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 门前。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置身于 山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若要 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我们开始爬山。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山。 向上伸展着的路,黃土白石,很是分明。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这 面山坡转过去不知通向哪里。 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转 身不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 “能上去吗?”家人问。 当然能的。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 中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 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可以看见对 面山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这山头后面的山中有两间小屋。一前一后。“那里 就是了!”有人叫起来。大家为之精神一振。人们加快了脚步。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地走着, 山坳里不再光秃秃。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走着走着。深深的山谷中忽然出现一堵高 大的断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流风力和地 壳变化,叠成了这堵墙。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的云 海中行走。 - 2 - 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我们终于到了。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 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灯光很弱, 显得有些神秘。 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的 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那么山是空的了。”谁说了一向。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 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随着人流向前进,我们看到石的帐幔, 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看得 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缀 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等我们赶到第六 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 有十八罗汉像。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好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但是得睹仙 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 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 的眼前。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因为这 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 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原 不批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 山景,已经累了。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 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谁能 在这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这两 个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 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猛拍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 了力气。“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 从容地走,终究会到的。 我一步步走着。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 嘴里出来了。我在平天矼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 的现成的路。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如果在现成的路 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 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级处。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 桥下,深渊无底。远看石笋矼,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 - 3 - 石,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 我从容地下了山。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 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 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 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 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 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 我喜欢爬山。 (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对山的感悟谈起,接着记叙了自己两次爬山的经历,由攀登上方山写到去年今日游 历黄山,行文流畅自然,语言简洁精炼。 B. 作者写上方山云水洞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 C. 作者回忆黄山之行,以游踪为线索,从慈光阁、从容亭到半山寺,经过大鳌鱼,再到平天、 东海门,最后至始信峰,脉络清晰。 D. 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意蕴丰富,给读者以 启迪,并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2.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3. 本文记述了登上方山和黄山的经历,两次登山过程相似,体悟相近,却不显重复。请结合 文本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 D 2. ①山是客观的存在,实实在在的;山不容易亲近,登山并不容易;②只 有实实在在努力攀登的人,才能登上山的顶峰,看到更美的风景。 3. ①内容更丰富。先写上方山再写黄山,作者所见更丰,文章更充实。②结构更灵动。两次 登山经历彼此穿插,行文富有变化,增添了回环曲折之美。③主旨更深刻。黄山的“从容” 题字是文眼,与作者心灵契合,统摄全篇;两次登山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登上方 山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作者的感受和体悟。 【解析】 【1 题详解】 - 4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选项涉及方面有:词语的理解、句子大意 的揣悟、段落内容的概括、主旨情感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分析、手法或语言特色的判断等等。 要仔细审读,耐心对照、灵活理解、准确选择。 D 项,“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错误,“我喜欢爬山”,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 即“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 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我们要勇于从容面对困难,一步一步 努力,直到获得成功,寻得其中的乐趣,没有融入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 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原文“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老实”使用了拟人手法,读 来亲切生动可爱,也形容山的客观存在,实实在在的,不随人的意志转移;“山也喜欢老实 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山不容易亲近,登山不容易,只有实实在在不 怕苦和累并且勇敢坚持的人,才能登上山的顶峰,才能体会到达山顶的乐趣,尤其是那一步 步走的乐趣,最终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构思及相关段落作用的能力。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 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 内容上,“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的眼前。回来的路上,大 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 才得到的”“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开 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到半山 寺,我已抬不起脚。猛拍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力气”“看 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里出来了”等,丰富 文本内容,有两次经历便有比较,作者亲眼所见的美好写来真实可信,增强感染力,表达充 实丰满,具有可读性。 结构上,“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的云海中行走”“对 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我们终于到了。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类的 洞,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 - 5 - 天”等,先写登上方山再写登黄山,两次登山经历彼此穿插,灵动多姿,变幻莫测,形成回 环曲折的行文结构。 情感或主旨表达上更深刻,“当然能的。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又走了一段,我心跳, 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当然 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峰顶是一块大石, 石上又有石,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我从容地下了山。因为未上天都, 有人为我遗憾。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等, “从容”与作者心灵契合,统摄全篇,暗示主题思想,两次登山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两次 登山,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升华了作者的感受和体悟。耐人寻味,启迪深深,不显重复,相 辅相成相映生辉,共同表现了中心思想。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 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 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 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在林冲心窝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 话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放在心上颠来倒去的时候,也会 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 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 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 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 - 6 - 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 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 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 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 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 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 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 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 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 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 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 作响。 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脚步, 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 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 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 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好汉的 - 7 - 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 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纵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他不忍多杀 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 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 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 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 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开头虽未直接引述青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以推知,杨志还存着 顾念家人,期待能另找门路图出身的想法。 B. 文中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笳声动, 胡儿扫过”,边塞豪情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C. 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划线部分段落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 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D. 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的矛盾中,但最 终,林冲还是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 8 - 5. 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 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答案】4. D 5. 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 象更完整;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便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更全面的 生活图景;③重写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对王伦和梁山泊的看法超越了 原著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6. ①“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已是流落梁山泊的江湖人物。②“林教头”安 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③“林教头”是 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 项,“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与原文文意不合,让林冲停下 杀手的是林冲对自我、对梁山泊的反思,下文的“不乏自知之明”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 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文字说明了林冲放弃刺杀的真实想法。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 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 最常见的叙述方式。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 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结合“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 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 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每逢这样的图画 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他原打算杀一个看 - 9 - 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 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等分析,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 形象更完整。 结合“这一夜”“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 来”“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等分析,文本采用第三人称 叙述,叙述角度灵活,多角度反映人物的活动图景。 结合“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 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 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 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 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重写将林冲内心的思 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对王伦和梁山泊的看法超越了原著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 想性。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 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 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结合“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分析,“豹子头林 冲”已是流落梁山泊的江湖人物。结合“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分 析,此时“林教头”是朝廷罪囚。 “林教头”,他去草料场,认为是“好差使”,想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等——心地善良、 安分守己和随遇而安,有服完刑后与家人团聚的幻想。 结合“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 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 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等 分析,“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 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不久陆虞侯又贿买沦州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 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林教头”是从一忍再 忍到忍无可忍。 结合“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心 - 10 - 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 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 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 反思,忍而不发。 (三)(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 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 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 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我 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 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 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 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扎 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 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 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 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 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 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 - 11 - 作物质的幻影。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 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 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 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 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 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 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 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 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 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 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 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 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 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 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 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 - 12 - “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 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 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 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 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 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 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 品格不切实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 这篇小说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它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 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8. 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通过制造反差:扎波伊金私下称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是诡计多端、 老奸巨猾的“骗子”,在葬礼演说时却对其极力称颂,这种反差极具喜剧效果。②通过制造 意外: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致悼词,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 这种意外使小说极具喜剧效果。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 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 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错误,因为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 致的悼词,主要目的是讽刺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物;另外,演说家明明是给死人做悼词,却 让人感觉是在“夸赞”活人,作者刻画演说家的形象不是为了赞美演说家“杰出的语言才 能”,而在于讽刺;这段话的目的还为了和听众们印象中的人对比,引出他说错人的情节, - 13 - 突出其荒谬不实。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小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要想知道“喜剧效果是如何制造 出来”,首先要了解小说中喜剧的内容,然后弄清描写喜剧内容时使用的表现手法。一般说 来,通过夸张、对比、形成反差以及出人意料的结果等,来达到喜剧效果。 作者通过各种巧合意外和人们不合常理的反映来营造喜剧效果。如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和普罗 科菲•奥西佩奇,都是秘书,都是酒鬼,而且品行相近,所以演说家的问和波普拉夫斯基的答 就产生了误会,从而导致了一幕给活人致悼词的戏码,构思不可谓不奇特; 演说家面对波普拉夫斯基时对秘书的评价,“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 少见”,和他演说的内容截然不同,“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 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 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 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等,前后形成对比,反 差极大,展现人性的虚伪同时,也令人感到一丝幽默; “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 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 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 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 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 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 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 高尚的劳动者”“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 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 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 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普 罗科非•奥西波维奇致悼词,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还活着,用意外使小说具有喜 剧效果;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 ‘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 - 14 - 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 生!’”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的埋怨可说是神来之笔,美好的品性只属于死人,活人都是无 耻之徒,令人捧腹也令人深思,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表现浓烈的讽刺意味。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 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 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 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 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 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 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 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 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 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 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而赵元昊反河西,乃以 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廊延捍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 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 说,甚辩。公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 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 不敢犯。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 和,上亦召公归矣。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 - 15 - 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 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 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 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 事日益简/ B.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 事日益简 C.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 事/日益简/ D.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 事/日益简/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即避讳。这篇“神道碑铭”因要书写范仲淹本名,前加“讳”字表示尊敬。 B. 为寿,文中是为章献太后过生日;这和“沛公奉卮酒为寿”中“为寿”的意思相同。 C. 北面,指面朝北。古代君王坐北朝南,臣子朝拜时面朝北方。文中指降低自己身份。 D. 僭,指超越本分。文中指元昊在给范仲淹的求和信中有超越其身份、地位的内容。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A. 范仲淹耿介刚正,敢于直言进谏。范仲淹曾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的旨意而被外放; 在章献太后临朝听政期间,范仲淹又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皇帝。 B. 范仲淹不计前嫌,论事客观公道。章献太后去世后,言事者别有用心地寻求太后临朝听政 时的旧事,范仲淹认为应掩小故而全大德,要给予公正的评价。 C. 范仲淹抵御强敌,守边效果显著。范仲淹自请守卫延州,他在那里垦营田,筑工事,训练 将土,使延州成为其它地方的样板,最终使元昊称臣请和。 D. 范仲淹忠君爱国,一心革除弊端。晚年范仲淹被皇帝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积极有为, 虽任职一年而罢,但他制定的政策得以像以前那样继续施行。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 - 16 - (2)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答案】9. A 10. B 11. D 12. (1)(范仲淹)于是亲自写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的道理告诉他, 内容非常有说服力。 (2)言官于是就拿夸大其词的事情来中伤他,幸亏皇上明察他的忠心,没有听信这些话。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 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中的“之”为代词,代指 范公,在此处作宾语,故应在“之”后断 开,“事日益简”中的“事”在这里作主语,意思是政事,故要在“事”前断开。 故选 A。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 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 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 项,“为寿,文中是为章献太后过生日;这和‘沛公奉卮酒为寿’中‘为寿’的意思相同” 错误。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沛公奉卮酒为寿”即此意。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 项,“但他制定的政策得以像以前那样继续施行”错,原文说“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 其故”,所以他制定的政策并未能继续实行。 故选 D。 【12 题详解】 - 17 -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1)自:亲自;为:写;逆:叛逆;顺:归顺;辩:有口才。 (2)遂:于是;中:中伤;赖:幸亏;察:明察;听:听信。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范公名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考中进士,天圣中年的时候,晏丞相因范公的文学而举 荐他,范公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了秘阁校理,后来因为进言的事情忤逆了章献太后的旨意, 被调任担任河中府、陈州的通判。过了一段时间,皇上记起他的忠诚,下召授予他右司谏的 职位,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在至日大会的前殿,皇上将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献酒致祝 颂词。主管的官吏已经准备妥当,范公上书说天子不能面向北方,还说这样会开启后世看低 君主抬高幕后的风气,这件事于是就停止了。又上书请求将政权还给天子,没有回复,等到 太后去世,建言的人迎合旨意,大多责求大后执政时的错误,想要严厉的处理这些事,只有 范公一个人认为太后是受先帝的嘱托,保佑皇上,没有什么错误,应该忽略小的错误来保全 大的功德。这年,国家大旱发生蝗灾,范公奉旨出使安抚东南的百姓。一年多后,就授予范 公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皇上下召他回京,他议论朝政的得失,大臣和有权势而得到 - 18 - 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都忌惮厌恶他,过了几个月,让范公掌管开封府,开封府一向都被称作 是最难治理的,但是范公治理的很有名声,政事日益的简单。赵元昊在河西反叛,于是朝廷 就任命范公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那时,刚刚损失了大将,延州形势危急,范公请求亲 自守卫延州抵抗敌人,于是朝廷派范公掌管延州,元昊派人送信给范公,请求讲和,范公认 为没有缘由的请和,难以相信,并且元昊在给范仲淹的求和信中写了超越其身份、地位的内 容,不可以上奏给皇上,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 的道理告诉他,内容非常有说服力,范公在延州修筑青涧城,开垦农田,修复承平、永平的 废寨,归顺来安家立业的被汉化了的羌族有数万户,边防制度长久的被破坏,使得士兵和将 领互不熟识,范公开始将延州的军队分为六队,训练整齐有素,其他各路也仿照范公的做法。 范公所在的地方,贼人不敢来侵犯,范公在这里三年,将士们变得勇猛,边境的府库充实, 恩德信义广布。范公决定计划谋取横山,收复灵武,但是元昊多次派遣使者称臣请和,皇上 也诏令范公返回京城,庆历三年春,朝廷下召任命范公为枢密副使,到这地方上任几个月之 后,朝廷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公叹息说:“皇上给了我最高的信任,但是事情有先后顺序, 革除弊端在于长久的安定,不会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过了不久,皇上亲笔写下诏书,催 促逐条写下国家的政事,言官于是就拿夸大其词的事情来中伤他,幸亏皇上明察他的忠心, 没有听信这些话。恰逢边境上奏有危险紧急的情况发生,范公立即请求前去治理,于是朝廷 任命范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他掌管政事才一年而已,有关的官员都上奏要求停止范公所 施行的政策,恢复原来的制度,这时,夏人已经臣服,范公因生病请求调任邓州,守卫邓州 三年,范公的病情更加严重了,于是一病不起。享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太城①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②。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①太城:成都。 ②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 19 - 13.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联交代诗人离别于五月秋苗未入土的时候,他依依不舍,离愁满腹。 B.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 第五句写诗人的高兴,第六句写诗人劝慰田翁们要好好生活,不要思念诗人。 D.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田园风格浓厚,充分表达出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关心。 14.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答案】13. A 14. 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 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喜悦,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 诚而美好的祝愿。(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 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写“他依依不舍,离愁满腹”错,诗人将要远行时,以“秋苗五月入土”开篇,用“心 更苦”,点明虽有离别之苦,但更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对农事的关心是重点,这从下文“路 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为有雨浇溉禾苗而舒展眉头这个描 写中也能得到证明。 故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方 向,再结合诗句内容,把握意象,领悟情感,分析手法,体会效果,分析时注意抓诗句中的 关键词。 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从语意和手法入手。“流 渠汤汤声满野”这句写景,描绘的是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汤汤”,流水声,“流 渠”“满野”是视觉感受。这是写的田野景象,是实写。“今年醉饱鸡豚社”中的“社”, 意思是土地神或者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及祭礼。整个句子写的是今年喝醉吃饱,秋社时 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联系注释和前文看,诗人离别田父时,“秋苗五 - 20 - 月未入土”,眼前没有丰收,没有祭祀活动。诗人对庆祝丰收景象的描写是虚写。通过分析 可见,最后一联,从内容上看,写诗人由眼前所见到对未来情景的想象;从手法上看,运用 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从思想感情上看,意在表达自己对成都百姓的美好祝愿。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 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 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 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7 分)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 “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2)韩愈在《师说》中,圣人孔子转益多师的例子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对这种观点,他给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认为,蚓从先天条件上看,不如蟹更容易生存,而结果却恰恰相反, 是因为蚓“_____________”,而蟹“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形象的语言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否则北伐就会遭到失败的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横槊赋诗 (2). 哀吾生之须臾 (3). 闻道有先后 (4). 术业有 专攻 (5). 用心一也 (6). 用心躁也 (7).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 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 字 , 要 在 平 时 默 写 时 反 复 写 。 注 意 重 点 字 词 的 写 法 , 如 “槊”“赋”“臾”“攻”“躁”“赢”“仓皇”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时应注意: 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 21 -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市广大企业和社会组织: ①202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历史伟业即 将实现,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② 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我们没有 退路,必须完成,两战一同战,两战都要赢。脱贫攻坚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事。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 最后胜利。对未摘帽的 1113 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 要 “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③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 的历史责任。面对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党中央发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攻动员令。全国 31 家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联合倡议广大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对帮扶 挂牌督战村。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也发出倡议书,动员全省各社会组织参与决战决胜脱贫 攻坚。 ④( )我市历来是一片乐善好施的热土,全市广大企业 和社会组织一直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我市对口帮扶事业献出雅意,展现了我市形象,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认可。对国家挂牌督战工作鼎力相助,结对帮扶挂牌督战村, 是一项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项光荣的使命,充分体现了社会力量为国分忧的主人翁精神, 充分彰显了广大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和主动担当的意识。 ⑤越是 在前,任务越是艰巨。1113 个挂牌督战村中,我市对口扶 贫协作的凉山州有 300 个村,这是凉山州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坚中之坚、困中之困、难中之 难。面对近在咫尺的目标,尤需广大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出一把力,添一 把火。为此,我们诚恳倡议:全市广大企业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采取“一 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等方式结对帮扶凉山州挂牌督战村,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以购 代捐、劳动力就业、帮扶弱势群体等方面积极作为,帮助挂牌督战村补短板、强弱项,助力 其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 22 - ⑥祖国的今天,从无数平凡人的奋斗中得来;祖国的明天,社会各界的实干在开创中! 涓流共汇,足以汇成江河; ,定能众志成城。让我们携手并肩,戮力同心,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用拼搏和奋斗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出应有的事儿! 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20 年 4 月 17 日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突如其来 凝心聚力 曙光 绵力齐聚 B. 防不胜防 齐心合力 朝曦 绵力齐聚 C. 突如其来 众擎易举地 朝曦 绵力齐心 D. 防不胜防 齐心合力地 曙光 绵力齐心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参与脱贫攻坚保卫战,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社会情怀。 B. 参与脱贫攻坚,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社会情怀。 C. 参与脱贫攻坚,是一种社会情怀,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D. 参与脱贫攻坚保卫战,是一种社会责任,还是一种社会情怀。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波浪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 B. 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C.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9. 请阅读上文“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倡议书”的第④段和第⑥段,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够 准确得体或有语病,请找出并作修改。 【答案】16. A 17. C 18. C 19. (1)“雅意”改为“爱心”;(2)“对国家挂牌督战工作鼎力相助”改为“助力国家挂 牌督战工作”;(3)“社会各界的实干在开创中”改为“在社会各界的实干中开创”;(4) “事儿”改为“贡献”。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 - 23 - 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第一处,“突如其来”,意思是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防不胜防”,形容防备不过来;此 处是说新冠肺炎疫情来的突然,应选用“突如其来”。 第二处,“凝心聚力”,是指将大家的想法、思路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为某一件事情而努 力和奋斗的意思;“齐心合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众擎易举”,比喻大家同心 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此处是说脱贫攻坚需要各省区市集中力量为打赢这场战争而努力, 根据前文语境结构“较真碰硬督”,不需要加“地”,应选“凝心聚力”。 第三处,“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光明前景;“朝曦”,早晨的阳光;也指朝阳,早晨的 太阳;此处是说越是胜利在望,越是任务艰巨,应选“曙光”。 第四处,“绵力齐聚”,大家都聚集在一起,竭尽绵薄之力做事;“绵力齐心”,就是齐心 协力;此处与“涓流共汇”对应,应选“绵力齐聚”。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A 项,“参与脱贫攻坚保卫战”搭配不当,应当是“参与脱贫攻坚”或“打好脱贫攻进保卫 战”;“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社会情怀”语序不当,应当先“情怀”再“责任”才符 合逻辑顺序。 B 项,“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社会情怀”错误,语序不当,应当先“情怀”再“责任” 才符合逻辑顺序。 D 项,“参与脱贫攻坚保卫战”搭配不当,应当是“参与脱贫攻坚”或“打好脱贫攻进保卫 战”;“是一种社会责任,还是一种社会情怀”语序不当,应当先“情怀”再“责任”才符 合逻辑顺序。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和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在平时的 学习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语句关系判断标点 运用是否正确。文中“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引号表示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 A 项,“要记住革命!”表示直接引用说话的内容; - 24 - B 项,“大蜻蜓”表示特定称谓或特殊含义; C 项,“形散”表示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 D 项,“自由”,表示讽刺或嘲笑。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 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 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 子的原意。“倡议书”是书面文体,要用书面语,但是又要通俗易懂。 (1)“雅意”带有文言色彩,敬辞,用于对方的情意。与“献出”搭配不当,且语体色彩与 语境不符,改为“爱心”; (2)“对国家挂牌督战工作鼎力相助”中“鼎力相助”是一个敬辞,意思是大力支持帮助, 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不适用于倡议书,改为“助力国家挂牌督战工作”; (3)“社会各界的实干在开创中”语序不当,改为“在社会各界的实干中开创”; (4)“事儿”过于口语化,不合文体,改为“贡献”。 【点睛】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 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 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0.疫情防控期间,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应如何就诊?请参照下面的流程图进行说明。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 90 字。 - 25 - 【答案】先到预检分诊处分诊,排除感染的患者到普通门诊就诊;疑似感染患者到发热门诊 就诊,确诊患者转至定点医院治疗,疑似患者进行医学留观,直至解除观察或确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的能力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 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 什么,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其次要宏观把握图案,注意连接线 所提示的逻辑关系。再次,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 本图需要从上往下分析,所有来院患者都需先去预检分诊处,然后排除感染的患者直接到普 通门诊就诊,疑似感染的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疑似患者经住院医学观察后,如无问题,解 除观察,如被确诊,和其他确诊患者全部转至定点医院就诊。根据箭头指示逐步分析即可。 【点睛】流程图解析 1、读图——全面领会题目与图示内容、要求。(认真审题,不可答非所问) 2、分清总分关系——总是什么?分是什么? (如明确什么活动?具体是什么?) 3、表述——分层次表述,各个点都要说到。(包含了框架中的所有内容) 4、字数——不超字,标点要占一格。 5、注意流程——表述顺序是否符合这个活动。 6、语言——是否准确、流畅、连贯。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 26 - 围桌共食是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 情感。但 2020 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为此,小武爸妈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 物。但爷爷奶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 的感觉。 对此,居家正在进行高考备考的小武,陷入了沉思…… 请你以小武的身份,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 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重视卫生安全,过好公共生活 在我居家进行备考的这段时间,我们家从原先的围桌进食、相互夹菜,变为分餐进食、 公筷取食,为此爷爷奶奶还和爸爸妈妈闹了矛盾。我理解爷爷奶奶心中对家人情分的执著, 我也尊重这种表达情感的饮食传统,但在疫情尚未终结的今天,在科学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 从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角度,或许我们可以对此做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从卫生安全方面考虑,分餐进食、公筷取食其实是对免疫力较弱的爷爷奶奶的格 外照顾。 诚然,正如作家北岛所说的“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 的”,传统固然有其重要性。传统的看法里,的确,围桌共食是表达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但从实际的卫生安全上看,倘若家人中有任何一人携带了病菌或病毒,那么围食极易导致交 叉感染,而爷爷奶奶的抵抗力与免疫力稍弱,倒是最容易使健康受损。因此,分餐不但不是 疏离与嫌弃,反而是我们的孝顺。 其次,从公共生活方面考虑,“分餐、公筷”恰恰体现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责任。 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独居,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连 结成整块陆地。”其实啊,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倘若遵守饮食卫生安全规定, 分餐、用公筷,那么我们患病的几率就更小,在公共生活中传染给他人疾病的概率也就更小。 您看,这不就是社会责任感吗? 另外,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是科学问题,分食是为科学,又与家庭情分何干呢? 爷爷奶奶遵照传统,认为围食是家庭情分,这并非不可理解。但爷爷奶奶想必也还记得 鲁迅先生说过的那句话:“要不要保存经典,首先要看经典能不能保存我们。”今日,科学 告诉我们,分食有益于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那么我们又何必固守传统呢?情分的表达与维 - 27 - 系有多种形式,又何必违背科学而依传统看法呢?爷爷奶奶不也常说“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当 下”吗?科学又何必与情分有干? 最后,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分食实在只是为了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着想,绝对与情分无 关。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是为了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愿我们从家庭做起,从自我 做起,从而过好公共生活。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我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内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为背景情境叙述。先引出我国“围桌共食”的传统以及最近卫生部门使用公恢公勺的倡议, 再设量情境:小武的爸妈決定在家里实行分餐,爷奶奶却颇有微词,而小武陷入沉思。第二 部分,是写作任务要求。明确设置了身份与对象:以“小武”的身份,也提供了写作话题: 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材料以小见大,透过家庭成员对分餐、使用公筷的意见分歧, 折射出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风尚之间的冲突,深入一点是探讨疫情对新型社交规范与人 际安全距高的影响。在一家之内,小武的父母是新的文明就餐方式的拥护者和倡导者,爷爷 奶奶是代表传统就餐方式的反对者,而小武应定位为理性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本作文题的写作指令很期确,考生要特别注意。写作身份是高三学生小武;写作议题是 “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同题。行文时,可以要工点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分餐制是在什么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为何要倡导和推行分餐制? 第二,小武的父母为什么要决定实行分餐制?有什么意义?其实质是什么? 第三,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反对?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是什么? 第四,你认同哪一类长率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第五,你不认同某一类家长的观点,你如何税负他们?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建议? 从文体来看,题目未做具体要求,写成议论文最佳,写成记叙文也未尝不可,可以写成 一般的建言与规劝文章,写可以写成书信体,相对而言,书信体使得身份和对象都已然明确, 不失为明智之举。 参考立意: 1、文明用餐,避免“吃祸” 2、就餐方式,与时俱进 3、文明用餐,是抗疫的好举措 4、分餐,不分亲情 - 28 - 素材积累: 1、爷爷奶奶,我还知道,最近,二位对爸爸妈妈提倡的家庭分餐制有一些不解。我非常 理解你们的心情。作为中国人,蒙受着千年饮食文化的熏陶,尊奉中国特色的进餐方式。餐 桌碗筷于我们而言,不仅是普通的用餐器物,还承载着几代人之间流动的亲情。推杯换盏中, 我们增进了交流;举箸夹菜中,我们涵养了家风;围桌谈笑间,我们融洽了亲情。 可是,疫情阴霾并未完全消散,在国家卫生部门的提倡下,这次突然要你们分餐而食, 使用公筷,作为老一辈,你们有不解,有委屈,都是很正常的。你们也许在担心,我们信守 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基本礼数,会被改变,原本流淌在家庭中的温情,会慢慢冷却。 2、对新型冠状病毒这场严峻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公共生活 和卫生安全这个问题。围桌而食,体现一种温情、一种和谐,这是可以理解的。分餐而食, 更温馨,更和谐,更文明。因围桌而食而引发的病毒传播不可小觑。疫情之下,分餐制更能 够保护大家的安全和健康。我们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卫生安全的公共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活和 工作。每个家庭都活得健康而幸福,那么国家才能和谐,社会经济才能发展。因此,爷爷奶 奶,你们的思想也得要跟得上我们这个美丽时代的步伐哦。 3、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使得我们生活在卫生干净 的社区里,并打造出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爷爷奶奶,你们对分餐进食颇有微词,我觉得这 是不应该的,你们的经历比我们年轻一代更加丰富,你们的见识也更加广阔,我想你们肯定 能够充分认识到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你们一定会理解卫生部门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分餐进食的倡议,并且成为支持者和拥护者的。 层次分析: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行文, 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 取,如此题本文围绕“重视卫生安全,过好公共生活”这一中心,然后从首先,从卫生安全 方面考虑,分餐进食、公筷取食其实是对免疫力较弱的爷爷奶奶的格外照顾;其次,从公共 生活方面考虑,“分餐、公筷”恰恰体现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另外,公共生活与卫生 安全是科学问题,分食是为科学,又与家庭情分何干呢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 文。安排结构时可以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 29 -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