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AB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界首中学高一年级语文月考卷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弟子《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 - 23 - 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关于大、小雅的“献诗”说,《国语》“召公谏厉王”中就有例证。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解说作者对所有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在《诗经》中算不上美,《诗经》中的《陈风·月出》才是美的。 C.是为了说明《诗经》的学术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放弃困难重重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来解《诗经》的“谜”,经过学者们的辛苦努力有些“谜”终于解开了。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本小题3题,12分) 材料一 - 23 - 工匠精神如何助力中国成为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厘清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工匠精神产生于手工艺时代。先秦时期,《周礼·考工记》曾对工匠的工作有这样的描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手艺是一种谋生的技能。工匠们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各种生活器皿与生产工具,使各种材料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使用工匠所制造的器具时,人们能通过这些器具感受到匠心独运的高超技艺,体味到这种匠心之中所包含的生活大智慧。 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小至瑞士手表,大至波音飞机,都是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技术相得益彰的结晶。在波音生产线上,大量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因为机械流水线保证不了零件高精装配。然而,这只是手工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初级整合。实现手工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突破。例如,苹果公司iMac支撑架、iPod后盖的高精需求,全世界仅有日本小林研业的纯手工打磨能满足,但产量有限。苹果公司视频记录手工打磨全过程,精密分析手工操作精髓,将结果用于改进机械加工技术,成功实现了机械化量产。 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只有在“创”中才能成就这样的匠人。“创”者,从仓从刀,敢于对既有知识仓库内的成果大刀阔斧改造,这是现代工匠精神应有之意。 最近,在美国著名众筹网站Indiegogo上,有一个中国项目Czur扫描仪首发即筹得近百万美元。Czur重新定义了扫描仪,可自动“抚平”卷曲纸张、清楚手印、切除白边,可扫描3D物体、变身视频展示台,还能自动连接高速Wifi传输。这种扫描仪跟手工技术完全不搭界,但无疑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通过对扫描仪技术性能的极致开发,完成智能扫描仪的华丽转身,这是只有会思想的芦苇才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他们只管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地在现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没有批判、创新,那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 “匠”在字形上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空间内斤斤计较。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计较,不仅计较品质、手工技艺的炉火纯青,更要计较手工与科技的相互增益,计较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思想的诞生。倘若我们仍是把鼓励工匠精神当作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不仅极易误导人们,也不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 23 - (取材于刘艳琼相关文章) 材料二 当下,在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和重构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如果没有建立起这种文化体系,中国制造业就无法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要鼓励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指出,消费者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外在力量。因此,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纵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国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把聪明劲用在了“灵活性”上了,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比如对应该严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骤,不是一丝不苟地按部就班,而是“灵活地”跳跃处理。很难想象,这种“不守纪律”和程序的工作态度,可以生成出德国那种高精尖质量的产品。很多时候,固守某种程序,看起来是傻,其实是精明。因此,企业应当在管理方法上处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 。工匠精神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制度规范和管理要求。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就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例如,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不处理,假货制造与销售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就等于变相地放纵这类行为,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因此,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合力,形成制假必重罚的制度。 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慢慢形成。让工人技师有崇高的地位及不菲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尚实业和技术技能风气的开始。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共同致力于建构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我们的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应该就是战无不胜的, 那时应该就是中国跨国企业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时刻。 (取材于刘志彪相关文章) - 23 - 4.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匠精神诞生于手工艺时代,《周礼·考工记》对此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B.现代化的工匠精神不追求手工至尊,只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研究。 C.从“创”和“匠”的字形的角度来理解,工匠精神要求匠人们要敢于创新。 D.在平凡的岗位上墨守前任的智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 5.根据材料二,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政府文化 B.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 C.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竞争文化 D.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 6.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现代工匠精神将怎样推动中国成为制造强国。(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5分) 修炼成角儿 周天红 吹唢呐不是简单的事儿,能成角儿,那也需要一个苦心修炼的过程。爹说这句话时,刘茂才没当回事儿。 吹唢呐有什么难的?只要中气足,手指灵活,能控制好节奏,吹出来,那就调是调曲是曲。刘茂才提起唢呐一吹,当真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把村子里的好多人都震住了。 你这调呀,还不行,缺少生活和磨砺,听起来总是差那么点儿味道。爹就是不满意。 - 23 - 从小,爹就想把吹唢呐的手艺传给刘茂才。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刘茂才天天吹,天天学,没多少长进,心里就烦了就乱了。吹个唢呐,哪儿有那么多的讲究哟。能吹响,能吹出声音, 还能吹出调调,能混饭吃,就行。 不讲究,你能把《鹦哥调》吹会吗? 为什么一定要会吹《鹦哥调》呢? 《鹦哥调》你都不会,还能叫学会了吹唢呐吗? 爹说着说着就生气了,就不说话了。他有时还被气得上气不接下气,一夜一夜地咳个不停。 鹦哥岩这地方,用唢呐吹《鹦哥调》那是基本功打门锤。哪家哪户有个大事小事,请吹唢呐的上门,《鹦哥调》是必点的。早些时候,听说鹦哥岩上真住着一对鹦哥。有一天,有猎人把雄的那只鹦哥打了。雌的那只鹦哥飞回窝,找不到伴儿。一个下午,满山满岩地飞着叫着,把一个村子都叫得阴风惨惨的。太阳落山的时候,那雌鹦哥见不着伴儿,大声地叫着,一头从半岩上冲到正沟的一砣大石头上,撞死了。從此,那猎人挂了枪再没打过猎。村里有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首唢呐曲《鹦哥调》,吹遍了村子,吹动了三十里地界儿。 在鹦哥岩,不会吹《鹦哥调》,能成角儿吗? 刘茂才吹唢呐,还真成了角儿,但这是在城里的事儿。爹说得心烦,刘茂才趁着夜色跑出村子翻山越岭去了城里。刘茂才吹唢呐的手艺,在城里可是混出了点儿名堂,他成了县城歌舞团的角儿。 有刘茂才在场,团里的场子可就热闹了。买票,要排着队才行,去晚了半步,票就卖完了。团里的场子里,有刘茂才在,站票,坐票,有时加凳子都加不下去了。刘茂才能吹能演还能拉场戏,把一个场子都搞得闹翻了天。刘茂才有名气呀,尤其是那唢呐吹得,一个场子吹翻转,过瘾!掌声一阵接着一阵。出了门,都有人刘师傅前刘师傅后地喊着架着,大有面子。 要说刘茂才在城里吹唢呐成角儿的事儿,也不是没吃过苦就上来了的。住过工棚,躲过桥洞,还睡过团里场子的后台。大热天热得一身汗,大冷天冷得牙子抖。稀饭、泡面、咸菜,还有素菜汤,什么没吃过?有时还天天吃。他这一路走过来,对生活,已经有不少感悟。虽然不能说过了九九八十一难,那苦,真没少吃。 既然名气大,是角儿了,那你就把《鹦哥调》吹一遍呀!回到村子,刘茂才就不是角儿,走路都勾着头,少有提吹唢呐的事儿。要真吹,也没人听没人捧场。 怕什么呀,不会就学嘛。爹一遍一遍地教,刘茂才就是把《鹦哥调》吹不出那个味儿,干声干调,像嘶像吼。一曲难死英雄汉。就为这个,除了逢年过节回来看爹,刘茂才很少回到村子里。丢人现眼的事儿,谁想呀,何况在城里还是一个角儿呢。 - 23 - 不回来不行。爹一个人住在村子里,放心不下。从小,娘死得早。就一个娃,爹是一个人一手把他拉扯大的。爹没有什么本事,就会吹唢呐曲。张家办喜事,李家过大寿,赵家嫁姑娘,请着爹上门吹唢呐,爹就带着刘茂才一起混生活。一个单身汉带着一个娃,那日子,那滋味,不说大家都是知道的。刘茂才瘦得一身像藤藤,但中气还是足,是一个吹唢呐的料。 横吹竖吹,白天吹,晚上吹,爬到鹦哥岩上吹,刘茂才就是吹不出《鹦哥调》那个调调,村里人听了就摆手。 要说爹吹唢呐,也不是一两天功夫学会的。那年,爹当兵跟了队伍,当上了施号员就是号兵。班长是个文艺爱好者,教爹吹号,还教爹吹唢呐。爹吹号行,吹唢呐就不行了。为什么呢?都是用嘴用气吹的东西,都是同样的原理,怎么就吹不会呢? 班长说,学吹唢呐,吹是一回事,用心感悟又是一回事。班长越说越把爹说糊涂了,他摸了半天脑门,还是没悟出个道道来。 几声炮响,敌人发起又一轮进攻了。爹还没把吹唢呐的事悟出个一二三,一颗炮弹就过来了,班长呼地一下趴在爹身上。爹从泥堆子里爬出来时,班长已经牺牲了。班长就牺牲在 自己眼前,班长是为救自己牺牲的。 班长下葬那天,爹提起唢呐放气一吹,那调,山梁静默,大河动容,川口无声,把一连的战士都吹得放声大哭。 爹回到村子,那吹唢呐的手艺,就是角儿了。要不是角儿,怎么养得活一家人呢。高调的,低调的,山花调的,跑山调的,爹都能吹,一把唢呐吹得出花儿来。尤其是那一曲《鹦哥调》,吹得二三十里都有名。好多人大老远地来到鹦哥岩,就单是来听爹吹《鹦哥调》的。有人开了车,有人打了伞,有人抱了乐器,进门就跟着拉着要听爹吹《鹦哥调》。爹吹的《鹦哥调》,好听。 爹就想把吹唢呐那点儿压箱子底的手艺传给刘茂才。 刘茂才不行呀,接不住爹的绝活。刘茂才在城里是角儿,在村子里,没人买账,什么都不是。 茂才呀,《鹦哥调》必须会,你一定要把吹唢呐的手艺,接上手呢。那一夜,爹拉着茂才的手,颤颤巍巍地,说着说着就闭上了眼睛,走了。无论刘茂才怎么喊怎么叫,爹说走就走了。 没了爹,断了唢呐曲。村子里,一夜安静,静得能听到风和树叶落地的动静。 办完家里那些个事儿的那天,刘茂才一个人静静地抬了条板凳坐在爹的坟前。提起唢呐一吹,声音一出,刘茂才自己都惊住了,《鹦哥调》,会吹了! 村里人说,这娃,这下真成角儿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享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3 - A.小说通过写刘茂才终于会吹《鹦歌调》的故事,表达了成角儿的不易,真正传承传统文化更不易的主题。 B.小说描写刘茂才演奏时的场子的热闹场面,出门后“有人刘师傅前刘师傅后地喊着驾着”,烘托了刘茂才在城里的月光。 C.文章在写刘茂才在城市是角儿,在村里不受认可,一热一冷的对比,主要是反映城乡之间的审美眼光、趣味方面的差异。 D.“那调,山梁静默,大河动容,川口无声”突出唢呐声的艺术魅力,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8.本文题目是“修炼成角儿”,请结合文章分析刘茂才“修炼成角儿”的。(6分) 9.小说交待《鹦哥调》的来历,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 23 -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史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分然。轼曰:“普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间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待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延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23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已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10分)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 23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一斟起酒来唱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C.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D.杜甫的《登高》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节登高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完全相同,本诗中没有《登高》中包含的国难家愁等。 15.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题,6分) - 23 - (1)《沁园春·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长江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三、 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5题,20分)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 。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 ,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B.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C.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D.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23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20.下面是某校一在校学生写给母校百年庆典的文章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金秋十月,惊闻母校百年庆典,我夜不成眠!饮水思源,永难忘怀!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这几年,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今年,是您百年诞辰!弦歌百年今又始,桃李不言满庭芳。祝福您,我的母校!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学业有成!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6分) 近日,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正式投产运营。此次投产运营的二期工程岸线长660米,拥有2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70万标准箱/年。在自动化码头,装卸一个集装箱就需要6度电,产生2.1公斤二氧化碳,一-年要产生2万吨二氧化碳和690吨二氧化硫。为此,二期工程取消了传统的市电供电模式,全球首创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用氢替代石油和煤炭,轨道吊实现完全零排放。紧跟世界5G科技发展趋势,二期码头还在全球率先完成了“5G+自动化技术”全覆盖,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的岸桥、轨道吊自动控制操作、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大数据回传等场景的应用。 - 23 - 四、材料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插秧歌》,既写出了农民插秧时的生动情景,又蕴含了深刻质朴的人生道理。诗中的“六根”既指秧苗的根,也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知觉。插秧时,要把其根洗干净,秧苗才更易成活,而且插秧是边插边退才能完成的工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3 - 界首中学高一年级语文月考卷答案 1 C 【解析】C项与题意相反。ABD三项均在原文中有出处。 2 D 【解析】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 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C项“《诗经》的学术研究”与“《陈风·月出》的美”是两回事。 3 A 【解析】B项在原文中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没有说要“放弃对《诗经》的研究”;C项与原文第二段“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矛盾;D项“普遍”二字以偏概全。 4.C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工匠精神诞生于手工艺时代,《周礼·考工记》对此已有了明确的记载”错。解答本题首要的是理解选项中的“此”指代——工匠精神,即前边句子的陈述对象,或叫主语部分;再对照原文“工匠精神产生于手工艺时代。先秦时期,《周礼·考工记》曾对工匠的工作有这样的描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 加以分析,可见选项错在“明确”一词,因为文中《周礼·考工记》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描述仅限于”手工匠”精神方面,缺少“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现代所言的工匠精神应该两方面兼具。所以A项错误,拔高夸大了文本信息,以偏概全。B项,“现代化的工匠精神不追求手工至尊,只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研究”错误。原文信息是“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可见该项表述绝对,不符文意。B错误。D项,“在平凡的岗位上墨守前任的智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错误。“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计较,不仅计较品质、手工技艺的炉火纯青,更要计较手工与科技的相互增益,计较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思想的诞生。倘若我们仍是把鼓励工匠精神当作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不仅极易误导人们,也不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如果他们只管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地在现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没有批判、创新,那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可见D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狭隘了文本中作者的认知。 故选C。 5.D【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能力。本题横线即补写位置在段首,再结合段落大意和标点,可以确定此处句子是一个中心句或叫观点句。综合而言此段观点句中应该包含段落中的关键词“工匠精神”“制度”,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应该为D项,“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故选D。 - 23 - 6.(1)从微观而言,即工匠自身角度。①工匠们要有鞠躬尽瘁、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②还要具有敢于质疑、批判,大胆突破、创新的魄力精神。③思想观念不要只追求灵活性,还要脚踏实地遵守纪律,要肯于钻研,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恪尽职守,追求质量,讲求“高精尖”④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素养,练就高技能高水平,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从国家层面而言,要给工匠创造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保障措施等。①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②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③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④给予工匠们大力的经济支撑。 【答案】10.C 11.C 12.A 13.(1)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经史”为名词,作“通”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第一个“见”为名词,“想法”的意思,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故选C。 - 23 - 1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本题中,C项,“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错误。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故选C。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这类题目,学生应回到文章中去,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意思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应为“满足”。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中,(1)请:请允许,表示敬辞;若:表示假设,如果;顾:表示反问,难道;为:动词,做。(2)浑涵:博大深沉;雄:形容词作动词,称雄;鲜:少;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请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 - 23 - 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开始从戏马台筑起,尾部连接到城墙。大雨白天晚上下个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4.A 15. - 23 - 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南飞,一片翠微美景,携客带酒登山,表现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世的忧苦,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时,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戚,落泪伤心。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表述错误;翠微是指青山。故选A。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简析“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结合诗歌内容,从“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可看出,景色美丽,诗人登高望远,与客人一同游乐,应该心情愉悦;从“尘世难逢开口笑”又表现出诗人对人世少欢乐的愁苦认知;“不用登临恨落晖”是诗人对自己的劝解,但显然他也有“恨落晖”的情绪,才会如此劝解自己,为落日而悲伤,是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悲叹;“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表现诗人对人生苦短,但应该趁着佳节及时作乐,努力旷达的情绪。由此得出答案即可。 16.(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7 B 18 A 19 C 【解析】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该用“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语境是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的精雕细琢,所以此处应该用“精益求精”更为合适。投机倒把:利用时机,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掺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投机倒把”侧重的是做生意,而“投机取巧”是指靠小聪明走巧路,根据语境后面说的是“脚踏实地”,所以此处应该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粗制滥造: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根据后文“优品精品”是指工匠的作品,语境中都是反义词,此处用“粗制滥造”较为合适。故答案选B。 - 23 - 18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与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是短板,所以首先要说全社会,然后再说这种现象是什么。故答案选A。 1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例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根据对例句语句的辨析,共有两处问题。一是用词不当,应把“丢失”改为“缺失”。二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该删掉“是因为”。故答案选C。 20【答案】(1)“惊闻”改为“欣闻”或“喜闻”;(2)“夜不成眠”改为“百感交集”;(3)“兄弟般”改为“亲人般”;(4)“诞辰”改为“华诞”;(5)“杏林”改为“杏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校一在校学生写给母校百年庆典的文章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是否得体。本题中,“惊闻”使用不当,“惊闻”一般指不好的消息,而此处是说“母校百年庆典”,是喜事,可以改为“欣闻”,意思是“听到好的消息后大为喜悦、欢心”。“夜不成眠”不当,该成语一般形容焦虑、担心的情形,语境中应是激动,应改为“百感交集”。“兄弟般”使用不当,不合语境,前面说“所有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我……”,可以改为“亲人般”。“诞辰”使用不当,“诞辰”一般用于人,此处是说学校,可以改为“华诞”。“扬名杏林”中“杏林”不当,“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而此处是说教育界,可以改为“杏坛”,“杏坛”泛指授徒讲学之处,今喻教育界。 21【答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正式投产运营,采用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实现“5G+自动化技术”全覆盖。 【解析】 - 23 - 【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这是一则新闻材料,一定要关注首句。第一句“近日,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正式投产运营”是本次新闻的主要事件;然后看具体内容,找出这次新闻报道的新信息,结合“全球首创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和“二期码头还在全球率先完成了“5G+自动化技术”全覆盖”。根据这些句子整理答案即可。 22【答案】懂得告别过去 你是否在梦里依稀可以看到小时候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身影,多少次梦醒后,还依然陶醉在梦境中的欢乐呢,贪婪的把梦境里的一切无数次重演,甚至还可以在每次倒带中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真实。 然而正因为这样,我们都不愿长大,一直活在过去。在过去的影子下生活,没有新的追求,还颓废了现在。很遗憾的告诉你,活在过去回忆里的人是悲催的。你回忆过去不仅仅表现你的现在没过去活的那么美好,也是对现在的惩罚。因为你没有过好现在,珍惜现在。所以我们要懂得告别过去,或许告别听上去是一个很感伤的词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告别却是一个让我们继续向前走的最好的方式。告别,不是悲伤。告别是小鸟离开树枝,寻找盛绿的森林;告别是小溪离开小河,寻找无垠的大海;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秋天是一首有韵味,节奏感强的诀别诗。它的落下短暂而精彩。虽将被世俗埋没。它们落下的那一日瞬间享尽了树上没有的。在秋风飒飒的季节里舞动着轻盈的身躯,在生命里与降落间盘旋,以最美的舞姿来结束多梦的一生。 - 23 - 或许有人还是坚决的对我说过去是美好的,我们不可以遗忘过去。我很决然的告诉你,告别并不是遗忘过去。过去的,都是你走来的足迹,未来还有很多足迹需要你去开拓,这些未开拓的足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过去,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我们不也跟落叶、小帆一样,是为孕育新希望和迎接挑战更是为将来成为美好的好去而告别的,不是吗。而且,告别了过去我们又将迎接下一段旅程,在这一段历程中,还会有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在人生这条路上寻找希望,走出自己的精彩,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上的真正意义啊!再说,再美好的过去那只是一个回忆了,努力把现在过好,才是对明天的尊重,难道不是吗? 我们就勇敢的告别过去吧。太阳下山了,还有整夜的星空。晴日消失了,还有雨后的彩虹。风景不在的过去,为何还要努力去感受它的存在?眼前实物的现在,怎么不努力拥抱它的美好? 我打开手机,翻看了日历。原来我活了二十年了,与朋友讲述往事时。很多时候是,朋友记得的事我没记得。我记得的事她也没记得。可见的,时间的流逝会淹没许多往事,或许这就是生活在告诉你往事不必回首,因为未来还会有许多新事物会让你更喜欢。是的,没错旧的不去新的怎会来。就让我们懂得告别,让我们的人生更璀璨。让我们把线剪断,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吧。 【解析】 【分析】 【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材料由一首诗和相关理解与评价组成。诗的前两句内容浅显易懂,写的是农民插秧时的情景,但简单的日常劳作画面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材料对“六根”进行了解释,后两句的意思是插秧时,要把其根洗干净,秧苗才更易成活,而且插秧是边插边退才能完成的工作。写作时要由具体的插秧理解出抽象的道理来。参考立意: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立意:(1)忘掉过去,轻装前进,快速适应新的环境。理由:“把其根洗干净”“才更易成活”,选净自身,全身心投入到新的环境中,才能很快适应;否则,新旧相冲,阻碍发展,会错过发展良机。如,沉浸在过去的荣誉中沾沾自喜或沉浸在过去的失败里不能自拔,都会给未来的发展增加阻力,影响人对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2)做事要讲方法,以退为进也是道。理由:“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从插秧中悟出的哲理。其实,这种道理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得较为广泛。这是一种智慧,适合于人生的方方面面,工作、学习、做人等,都是可写的内容。进退自如,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3 - 23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客观实际。理由: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洗不洗根,进还是退,由具体事件来决定。秧苗的根要洗掉泥土,才更易成活,这是对的;移栽树木则要保留其根部的泥土,这也是对的。百米赛跑要努力向前,而插秧则需以退为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什么方法要看面对什么事,这也是哲理。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