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A. 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 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 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用的打制石器,其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是不可能的,故C与题意相符,C正确;A错误;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2019年)170万年,他们会打制石器,知道用天然火,而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生活在元谋人之后,北京人可以用火御寒照明,B与题意不符;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是可能的,D与题意不符。 2.考古学家采用新的技术复原了一位半坡人(下图)他手握一把双刃石矛,背后是一处河畔,散落几处茅屋,山间炊烟袅袅。这是一个宁静而美丽、原始而淳朴的世界。下列哪一现象不会出现在这“原始而淳朴的世界”之中 A. 农田里粟谷长势喜人 B. 荒地上人们用石铲耕地 C. 半地穴式房屋错落有致 D. 青铜器工艺精美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技术是在商周时期才出现的,故半坡居民时期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故选D。生活于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粟,使用石铲等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子,故ABC有可能出现在这“原始而淳朴的世界”之中,不符合题意,排除。 3.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答案】B 【解析】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故选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排除C;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 4.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大汶口遗址 【答案】C 【解析】根据“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选项C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均没有原始农业生产的遗存,AB两项错误;大汶口遗址农业生产以种植粟为主,D项错误。 5.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元谋人 ②仰韶文化 ③殷商文化 ④龙山文化 A. ③②④①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①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②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开始;③殷商文化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距今约3600年;④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前。通过分析可知按照距今时间顺序为①②④③,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6. “夏、商以来的所谓诸侯,都是古代自然发生的部落,他们的存在既非天子所建,天子自己也不能无故地废去他们。于是周初列爵分土,只索明定一个办法,表示政由己出,所有锡土分茅的荣典,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我们只看当时的封建,便可明白周初的开国方略了。”由此可见 A. 三代分封的诸侯都是位高权重 B. 周朝代商并继承了商的分封制 C. “当时的封建”显示了王权至上 D. 周的开国方略侧重于广封宗亲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周初从“夏、商以来”“自然发生的部落”到“列爵分土”“亲亲奖功的恩赏”,根据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周初开国方略是“封建”即广封宗亲。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涉及夏商周三代分封了哪些诸侯,更不能判断是否位高权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变“夏、商以来”的“自然发生的部落”,继承了商的分封的表述与之不符,排除;C项,王权至上自夏已彰显,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①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制度 ②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③宗法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础 ④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周礼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制度,①项正确;宗法制度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②项正确;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③项正确;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具备法的性质和作用,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④项正确;因此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A.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答案】B 【解析】从周王分封的对象来看,不仅仅有自身的家族成员,还有古代先贤的后代,这体现出了周王的贤明的形象,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没有体现出权力集中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不是自身的王室成员。 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这说明商鞅变法主张: A. 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 B.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C.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 确立土地私有制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法令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这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B项内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D项虽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是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 10.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A.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体现了儒家“仁”、“德”的思想,“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了墨家“尚贤”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尚力、尚贤、节用、节葬”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提出“尚力、尚贤、节用、节葬”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春秋至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思想向融合、吸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走向融合及综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发展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是趋同,故D选项错误。 1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样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A. 注重美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 B. 注重道德,维护天理 C. 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 D. 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样,将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可知,题干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维护天理是理学家的主张,排除;CD项,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是孔子“仁”的思想。二者都与题干中“教育美术部”不符,排除。 14.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A.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B.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D.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道家的观点,B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故B正确;A项是明清之际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排除;C项反映的是朱熹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故C排除;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故D排除 15.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诸子思想。从材料的内容可知,省略的思想流派应是法家。法家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今世胜过前世;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主张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应选D。 16.观察下图所示,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①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颁行标准衡器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①正确,③错误;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②正确;秦朝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通行全国,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C;③错误,排除ABD。 17.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 B.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 “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 最早建立县制 【答案】B 【解析】秦统一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制定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A错误;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并没有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县制,故D错误。 18.下图为某博物馆馆藏秦砖,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 是大一统王朝 B. 没有自然灾害 C. 人民生活富足 D. 社会安定团结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海内皆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已实现国家统一,故A正确;“岁登成熟”并不能说明没有自然灾害,故B排除;秦朝时期人民生活并不富足,故C排除;仅凭材料也无法体现秦朝社会安定团结,故D排除。 19.“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 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 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C. 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 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答案】C 【解析】 根据“竹帛烟销”,“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中提到的事件分别是焚书坑儒和秦末农民起义,C项正确;诗中没有提及新的政治制度,所以与政治改革无关,而平定山东也与“山东乱”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秦灭六国,B项错误;刘项不读书说明焚书坑儒没能保证秦朝统治的长久,并非指刘邦项羽是文盲,D项错误。 20.秦朝时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些措施的深远历史影响是 A. 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 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 C. 避免了国家分裂,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D. 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度量衡、法律等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便利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避免国家分裂,增强民族凝聚力,选项C正确;统一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排除A;秦朝并未实现长治久安,排除B;统一措施并不是君主独裁的原因,排除D。 2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维护贵族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所以是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所以是官僚政治,B正确;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C项错误;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知朝议制度除了三公九卿这些高官之外,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朝议有有集思广益的功效,因此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在四个选项中,B选项因为朝议并没有法律化,不能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而C、D选项皆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选A。 23.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此处并未强调“独尊儒学”,也与道家、阴阳家以及“天人合一”无关。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是其目的,只是手段。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24.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周封邦建国 B. 汉朝行“推恩令” C. 元朝广设行 D. 秦朝设郡置县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知,这是对诸侯国的描述;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判断这是郡国并行制,从而得出是汉初;据材料“…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可知,这是汉武帝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势力而实行的“推恩令”,B正确;据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判断这是郡国并行制,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行省制度,C错误;据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判断这是郡国并行制,而秦朝时期已不存在诸侯国,D错误。 25.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民有善质,立王是天意又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感叹人性本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以礼入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地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材料三:汉武帝以前,汉朝与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后世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1)阅读材料一,汉武帝继位以后曾经面临“守业之难”,他以自己的文韬武略化解了难题,守业成功。守业难之——诸侯国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守业难之二——思想不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及意义。 【答案】(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地区:新疆。机构:西域都护府。意义: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今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成为西汉王朝的疆域。 【解析】(1)本题考查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来“守业”。根据问题要求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本题考查西域的范围和对西域的管辖。根据所学回答出所在地区、机构名称和机构开通的意义即可,即在今天的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西汉政府管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