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 ‎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B.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C.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D.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商朝晚期注重王位在“父子间传承”,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商朝衰落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世尊敬成功传位儿子的商王,不能认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 ‎2.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体现了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作为分封的主体,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血缘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世袭制,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特点,清明节祭祖突出了血缘关系,这就符合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点。‎ ‎4.在秦朝所设置的“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材料反映出秦代政治的特征之一是 A. 天人合一 B. 循礼而治 C. 家国同构 D. 君权神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材料“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礼乐制,故B项错误;D项是汉代儒学的内容,故排除。‎ 点睛:“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是解题的关键。‎ ‎5.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B.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门下”在发展过程中权力在不断加大,到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使丞相的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AB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行使丞相职能,到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丞相才退出了权力中枢,故排除D。故选C。‎ ‎6.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 ‎7.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 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 C.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D.‎ ‎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比分封制多,由此可知B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材料提及秦朝推行郡县制,但是这并不是题干设问要求,排除C;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8.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察举制 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初高祖刘邦既保留了西周的分封制,又实行了秦朝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故选D。A项为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察举制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不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且其与材料的时间也不相符合,排除B;汉武帝时期,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重用侍从、秘书等,建立了中朝,以削弱相权,故C项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排除。‎ ‎9.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 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 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 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 ‎【答案】C ‎【解析】‎ 汉代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材料“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信息说明对于官员的素质进行考察,然后使用,故C项正确;“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说明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持选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于官员的考察,并不是说明该种方式得到推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地方察举不实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 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 A. 科举制度 B. 九品中正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制度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和范围,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1.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答案】D ‎【解析】‎ 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 ‎1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错误。‎ 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去做即可。‎ ‎13.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A. 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 B.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C.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使得任何一司都不可能因专权而形成实体性的地方割据势力,说明削弱了地方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天下之势一矣”也说明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过度分散与削弱,导致地方行政失去活力,降低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故B项错误;“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4.明朝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 A. 是君主专制加强结果 B.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答案】A ‎【解析】‎ 明代时期设置内阁,废除丞相,本身即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故A项正确;内阁不属于中央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内阁首辅”能够参与决策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授权,随时可能收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首辅对大臣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权力来源于君主,是君主权力加强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 ‎1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 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排除A;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B;近代中国才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排除D。‎ ‎16.亚里士多德总结雅典城邦政治时说:“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B. 公民直接参政是民主的最高体现 C. 雅典城邦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增强 D. 城邦制度推动了公民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意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故排除A项;公民直接参政属于直接民主,存在一定的弊端,并非是民主的最高体现,故排除B项;题意中无从体现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故排除C项。根据“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可知亚里士多德意在强调城邦对公民政治的推动,故选D项。‎ ‎17.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真正掌握真理的人都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牺牲品 B. 雅典民主仅局限于男性公民的民主 C. 雅典民主窒息了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D.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详解】依据材料“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无法保证国家领导人的素质,“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的错误要轻得多” 意指雅典用抽签的办法选举不能保证被选举人的表质和能力,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所以选C 。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D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是关键信息。‎ ‎18.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A. 雅典民主只是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 雅典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注重用法律来巩固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故B项正确;公民不仅形式上平等,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CD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9.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D.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答案】C ‎【解析】‎ 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A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1.“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B. 雅典民主政治的环境根源于智者学派的推动 C. 演说的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D. 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来看,演讲在雅典公民民主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故演说术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故答案为D项。A项雅典的民主只限于雅典的公民,而不是全邦居民,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受它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公民的素质的影响,排除;C项演讲能影响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但不能说是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排除。‎ ‎22.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 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 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 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 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可以得出,法律保护的是罗马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说明不仅保护贵族的财产权,平民也可以获得保护,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BD项错误。‎ ‎23.《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学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 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 维系帝国统治,《十二铜表法》颁布 C. 阶级矛盾缓和,法律体系完备 D. 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答案】A ‎【解析】‎ 罗马法不断完善是伴随着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发展的,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法律条文不断充实,才出现了材料所述的情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系帝国统治,是《万民法》颁布而非《十二铜表法》颁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制定法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版图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增多,需要用法律来进行治理,而非仅仅阶级矛盾这一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古罗马实行君主专制,并未实行依法治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C. 罗马法追求完美境界 D. 罗马法主张消除压迫,使社会公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法仍然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罗马法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会消灭阶级压迫,故AD错误。材料中指出罗马人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中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的发展,体现了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精神,故B正确。 罗马法注重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与时俱进,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 ‎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赢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是通过哪些方式强化君权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哪一趋势。‎ ‎【答案】(1)神化皇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分权。‎ ‎(2)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原因: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的需要;提高效率的需要。‎ 职能:讨论国是;提出建议;起草谕旨(跪受笔录)‎ ‎(4)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得出神化皇权;“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得出皇位世袭、皇帝独尊;根据材料“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总结出三公分权。‎ ‎(2)准确理解“独相”“群相”“兼相的含义”并依据相关史实从皇权和相权矛盾斗争的角度,分析秦、唐、明三朝丞相的设立情况作答。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原因:根据材料“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可得出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的需要;根据材料“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可知是提高效率的需要。职责:根据材料“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可总结出讨论国是;提出建议;起草谕旨。‎ ‎(4)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分析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改革前的雅典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贵族把持国家权力,肆意剥削平民,迫使大量平民失去土地和人身自由,破产农民或被作为奴隶出卖以抵偿债款,或沦为贵族的被保护人和“六一汉”……残酷的剥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材料二 ‎ ‎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方恃强凌弱。”‎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债务……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梭伦的政治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梭伦改革的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答案】(1)主要原因:社会矛盾激化。‎ ‎(2)公平公正、中庸和谐。‎ ‎(3)颁布“解负令”和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国家机构。‎ ‎(4)对雅典民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将国家引向民主的轨道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改革前的雅典社会……贵族把持国家权力,肆意剥削平民破产农民……奴隶出卖……”“社会矛盾激化”回答出梭伦改革原因。‎ ‎(2)。从“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中进行归纳即可。答案为公平公正、中庸和谐。‎ ‎(3)根据材料“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他颁布‘解负令’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就能找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回答出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内容即可。‎ ‎(4)根据所学可以回答出梭伦改革的影响,主要从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将国家引向民主的轨道 ‎2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图一 ‎ 图二 图三 ‎(1)以上三图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何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2)你认为以上哪种制度最具合理性,说明理由。‎ ‎【答案】(1)图一:分封制;图二:郡国并行制;图三:郡县制。‎ ‎(2)选择一个制度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从图一中的“成王弟叔虞封国晋”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图示显示有郡国,可以知道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图三通过“月氏”“匈奴”和“陇西”联系所学可知是汉朝的疆域图,实行的是郡县制。‎ ‎(2)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三种不同时期的地方制度,在当时的时期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问哪个最具合理性,可以根据回答人的立场来确定,确定好其中一个进行阐述,要紧紧围绕提出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如答郡县制。则从郡县制是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免,直属于中央,中央可以通过考课和监察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便于管理,有利于中央权力的集中来论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